12月的第一天,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优化调整石墨物项临时出口管制措施》正式实施,该措施的具体内容是:高纯度、高强度、高密度的人造石墨材料及其制品,以及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包含球化石墨、膨胀石墨等)正式纳入出口管制清单。
该措施出台的时间,适逢欧盟的新能源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及美国收紧芯片产业限制,面对外媒的猜测,商务部明确表示,“该出口管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地区,而且该管制并非禁令,国外用于国民经济用途的是可以正常得到审批出口的。“
自从10月20日,商务部发布该措施的公告后,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的电动汽车业已经持续讨论了一个多月,寝食难安,如临大敌。
石墨,是制造电动车用锂电池负极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用于电池的石墨材料有两种,第一种是挖矿采集的天然石墨,第二种是用石油等原料合成的“人工石墨”。
2018 年以来,全球对于电池用石墨的需求增长了 250%,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根据“基准矿物情报”的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天然石墨加工国,2022年生产了世界上近70%的人造石墨,主导着全球石墨供应链,是日本、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绕不开的原料进口国。
先说日本,日本每年天然石墨进口的八成都来自中国,所以日方极其关注中国的石墨出口政策,也一直在寻找替代中国石墨的方法,他们的应对方案有四个:
第一个是在中国当地设厂生产,据日经新闻报道,如果石墨进口遭遇停滞,三菱化学将考虑在山东工厂开设负极材料的生产;
第二个是寻找新的供货源,松下旗下的能源公司目前正在与加拿大的石墨企业进行负极材料的研究;
第三个是外交斡旋,通过两国首脑峰会,建立应对管制的对话机制,由负责贸易的官员定期磋商;
第四个是补贴自研,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3年补充了2600亿日元的预算,用于补贴国内蓄电池的制造与研发。
再看美国,美国的石墨也严重依赖进口,生产一块普通电动汽车用的电池大约需要80到90公斤的石墨,美国几大锂电池工厂每年需要120万吨石墨材料。
据巴伦周刊报道,2022年中国开采了85万吨天然石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由于美国不开采或生产天然石墨,因此约33%的进口来自中国,其次是墨西哥和加拿大的18%和17%。
面对出口管制,美国也在寻找替代方案,他们正与非洲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接触,这两个国家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天然石墨开采国,2022年产量分别为17万吨和11万吨。
虽然非洲的产量可观,但开采石墨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供应;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国内各地设厂,加大对合成石墨的投入。
短期来看,12月1日实施的石墨出口新规不会对日美新能源车企有太大影响,因为他们的库存还能支撑一段时间;
中期来看,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相关政策可能也会作出调整;
长期来看,日美分头行动寻找应对之策的努力,并不会对石墨的贸易格局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国炭素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孙庆在近期对媒体表示,“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天然鳞片石墨储量最大,品质也最好,类似于稀土,不是其他人能轻易撼动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吸取在稀土上的经验教训,不能没有节制的大肆开发,不经加工或粗加工后就低价出口。”
芯片与石墨,牵动着高科技和新能源的脉搏,与之有关的竞争既不是零和博弈,也远非双赢那么简单,哪方能掌握主动,取决于他的部署有多超前,以及手里的弹药能扛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