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替代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总体持续高速增长。根据机构统计数据,2022年前十组件厂出货量增长166%,组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正泰新能是正泰集团旗下主营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务子公司。根据机构数据,正泰新能去年组件出货13.5GW,排名出货榜第七。根据计划,公司预期今年组件出货超30GW。
光伏行业正在从P型向N型迭代。正泰新能源董事长、总裁陆川日前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年内TOPCon电池组件是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也是业内比较确定的技术路线。
谈及现状,陆川认为目前P型组件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但随着N型产能的释放,NP价差缩小到5分钱以后,会进一步刺激N型的需求,加快对P型组件的替代。
NP价差预计缩小
正泰新能是正泰集团旗下专注于光伏电池组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06年,是国内最早进入光伏领域的民营企业之一,也是业内最早实现n型TOPCon组件量产的企业之一。
虽然光伏正在经历技术路线升级,但以规模抢占成本优势及市场占比仍然是组件企业的首要策略。目前,正泰新能的产能仍然进一步扩张中,根据计划,到2023年底,公司组件规划产能提升至50GW,其中n型TOPCon产能提升至36GW;到2025年底,正泰新能组件总产能达到70GW,电池产能达60GW。
据陆川介绍,公司目前有40GW的组件产能,电池配套大约在34GW,其中TOPCon的比例在80%左右。至少三年内,TOPCon电池组件是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也是业内比较确定的技术路线。
在N型三种主流技术中,TOPCon电池因其性价比优势,成为主流。目前,TOPCon的单GW投资成本约2亿,低于异质结和IBC电池。根据机构测算,龙头厂商的TOPCon量产线均计划在2023年落地,预计2023/2024年底TOPCon产能超460/750GW,渗透率分别达29%/66%。
不过,这并不代表P型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消失。陆川认为,市场的需求是动态的,目前NP型的差价很大,所以P型的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在市场N型的产能全部释放后,价差会缩小;价差缩小到5分钱以后,N型的需求爆发,P型自然就会被淘汰。
在N型电池加快进入产业化同时,存量的PERC产能受到关注。由于TOPCon可在原有PERC产线基础上增加了湿法、硼扩、POLY-SI等设备,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将会迎来现有PERC产线的改造升级潮。
去年4月,正泰新能从P型开始转入N型赛道。今年5月,正泰新能源宣布,海宁三期PERC技改TOPCon5GW项目全面量产,成功实现PERC技改TOPCon。根据规划,2023年,正泰新能TOPCon产能将增长至36GW,产能占比80%。2023年底,公司规划实现45GW电池、50GW组件产能目标。
资料显示,正泰新能TOPCon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达25.3%,并且对未来进一步的降本增效有清晰的规划,包括硅片减薄,膜层优化,正背面栅线金属化改善等。
陆川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的产品线和业务比较多,但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怎样交出质量好、发电量高、运维简单,交付时间快的光伏电站,实现降低度电成本,提升业主的效益。
一体化布局更有利应对市场变化
由于上下游产能不匹配,光伏产业链近两年价格波动剧烈。今年以来,硅料价格累计跌幅已经接近六成,逼近企业生产成本线,组件价格也在不断刷新最低价记录,采购中标价降到1.50元/W以下。
谈及产业链现状,陆川认为,产业链的价格主要是硅料决定,但硅料已经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下半年变化可能会更大。产业链没有绝对的瓶颈,主要看市场需求能否支撑。此外,少数辅材可能会存在阶段性短缺,但总体看产能的增速是远大于需求增速的。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产业链激烈博弈中,垂直一体化的产能布局成为确定性方向,头部企业至少布局两个及以上的环节,鲜少再有专业化厂商。
陆川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在晶硅主材产业链上,企业一定是追求一体化布局,包括拉棒、切片、电池、组件等,每个环节都有一定利润,且一体化更有利于对市场的把握。
不过,一体化的布局也和企业所处的阶段有关。在规划上,正泰新能源的产业链延伸会更加谨慎。陆川表示,由于正泰新能源不在上市公司(正泰电器)体内,目前处于融资发展阶段,更多精力是在电池和组件环节,之后会涉及拉棒和切片。
在硅料环节,由于具有资源型和大化工产业特点,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且目前过剩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正泰会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
陆川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正泰新能源主要围绕电力能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布局以横向为主。在电站,除了支架产品外,集团内基本都有生产,相比友商而言有更完整的产品线和历史经验。
在储能方面,正泰新能源主要做电芯以外的产品和集成为主,结合正泰在电站端其他产品的优势,带动储能产品在现有的电站用户里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