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 11月12日讯:在由上海期货交易所和SMM共同举办的2021SMM有色金属行业年会上,SMM铜高级分析师吴新勇介绍了进口再生铜原料政策实施后的变化和预期。吴新勇表示,据SMM测算,仅从金属含量来看,88%的六类废铜是可以满足再生(黄)铜原料新标准,其中紫铜96.53%满足标准,黄铜77.16%可满足标准。因此,新标准对金属量的要求,没有明显限制废铜进口。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方案实施后,2018年起废铜进口量下降,国内拆解七类废铜的企业已提前出海,转移至东南亚。2020年底,再生铜原料标准出台后,再生铜原料进口量大幅回升。为规避废铜进口要求的提升,企业在海外将废铜重熔铸锭、进口,2018-2020年铜锭进口口量持续增长。
2021年起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我国废铜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
•一般来说,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铜产品产量最大的地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3个重点集废铜拆解、加工、消费地区,这些地区回收废铜量约占国内废铜总产量的80%。
•长三角地区以浙江台州、宁波为代表,珠江三角洲以广东为代表,渤海周边地区以天津、河北、山东为代表,形成了一批拆解量大、交易量大的废杂铜专业市场,一般以产业园区的形式集中在一起。
•由于进口废铜政策收紧,沿海地区依靠拆解进口七类废铜的废铜市场明显萎缩,比较明显的就是浙江地区的废铜拆解园区。
国内废铜供应主要构成
根据SMM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的废铜供给约381万金属吨,其中国产约223万金属吨,进口再生铜和黄铜原料约132万金属吨,进口铜锭约26万金属吨。
2021年进口再生铜和进口铜锭约占总体供给量的41.54%,2017-202年常在35%-45%之间,国内的废铜供给对进口的依赖较重,因此,进口政策的变化对供应存在明显影响。
再生铜、黄铜原料标准出台 批文不再受理
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2020年是实施固体废物零进口的收官之年,11月再生铜原料 、再生黄铜原料标准细则可执行后,符合标准的高品质废铜按再生铜/黄铜原料名义进口。2021年起生态环境部不再受理废铜批文,并严格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再生铜(黄铜)原料本质上可理解为含铜量更高、更干净的六类废铜,对于铜含量、夹物量和出水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再生铜原(黄铜)对企业进口资质几乎没有特殊的要求,不再需要批文,企业可自由进口符合标准的原料。
据SMM测算,仅从金属含量来看,88%的六类废铜是可以满足再生(黄)铜原料新标准,其中紫铜96.53%满足标准,黄铜77.16%可满足标准。因此,新标准对金属量的要求,没有明显限制废铜进口。
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方案实施后,2018年起废铜进口量下降,国内拆解七类废铜的企业已提前出海,转移至东南亚。2020年底,再生铜原料标准出台后,再生铜原料进口量大幅回升。为规避废铜进口要求的提升,企业在海外将废铜重熔铸锭、进口,2018-2020年铜锭进口口量持续增长。
根据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消息称,将会对现有的再生铜原料标准和再生黄铜原料进行修订,再生黄铜原料将改为再生铜合金原料,相应,增加青铜和白铜原料两个细分的品类。
再生铜原料标准的扩容,避免了目前只能进口纯铜或铜锌合金两类原料的尴尬,更好地满足国内多种铜原料的需求。
需求快速增长 废铜供需长期偏紧
江西税收政策以及环比压力相对小,吸引大量废铜制杆和黄铜棒等利废企业到江西投产或转移,预估2021年中国废铜制杆产能达到了600万吨,铜棒企业预期达到300万吨的产能。
据SMM测算,预期2021年国内废铜供应总量为381万金属吨,约530万吨的实物量,即使不包括废铜粗炼产能,单加工产能也远超废铜供给。
长期以来,国内废铜缺口较大,废铜制杆产能一般只能开一半,每年经常有短缺情况出现,2021年则基本全年偏紧,三季度尤为紧缺。
据SMM数据显示,截止10月15日,美国黄杂铜LME系数66-68; 2#铜米 CIF报价的LME系数为96.5-97.5%,光亮铜CIF报价的LME系数为99-99.5%。进口CIF报价坚挺,导致部分紫杂铜、黄杂铜进口倒挂,抑制进口商进口意愿。
疫情导致海外港口出现拥堵,运价走高,以及船期不稳定,进口周期延长,成本增加。海关对再生铜/黄铜原料检验严格,抽检率15%以上,导致清关时间延长,退货增加,限制进口量。
由于废铜进口面临的问题较多,2021年8月废铜进口量明显下降,约12.98 万吨,环比下降13%,连续2个月下滑,废铜进口开始疲软。相应,海外废铜需求大于供给,制约铜锭产量,铜锭进口量也出现环比下降,总体废铜供应下降,导致出现紧缺情况。
而紫杂铜原料异常紧缺,价格高企,导致废铜杆缺乏价差优势,明显抑制开工率。黄杂铜原料供应同样紧张,但不如紫杂铜的紧缺程度,存在个别企业停产,但总体规模不大,主要是淡季需求偏弱抑制开工率。
马来西亚、欧盟废铜政策变化对中国进口影响如何
近年中国禁废政策不断加严,许多原本出口到中国的低品废料逐渐转移至东南亚等政策环境较为宽松的国家,国内的回收拆解厂跟随转移至海外,将低品位废铜拆解后,再进口到中国。
马来西亚政治稳定、且在位于马六甲海峡关键位置,中转物流成本低,成为国内企业扎堆前往的国家,是目前我国进口废铜第一大来源国,2020年占比17.46%,约167.1千吨。
今年,马来西亚拟11月后收紧允许进口的废金属标准,要求进口的废铜金属含量至少达94.75%,固体黑色金属含量不超过5.0%,非金属废料的含量不超过0.25%,电路板或电子废料含量不超过 0%。
新标准对铜金属量的要求严格程度,与中国的再生铜原料标准相差无几,即说明马来西亚当地的回收企业将无法引进七类废铜和部分低品位的六类废铜,恐将影响当地的废铜回收加工企业,例如铜米厂,铜锭厂等。但报关具有可操作空间,预期影响低于预期。
根据欧盟消息:11月欧盟将修订欧盟固废运输条例,限制固废废物出口,对于向愿意接收固废,并有较严格处置能力,不增加额外污染的地区出口固废,可以作为例外。主要是为遏制向不符合欧盟环境标准的第三方国家出口废物。
2021年起,中国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干净的铜回收原料可以再生铜的编码进口,因此欧盟与中国两者的政策存在不统一。欧洲的黄杂铜出口已经受到影响,部分海外供应商停止发货,国内企业观望情绪增加。供应商需要申请欧盟当地的认证,可将高品质的废铜以类似干净的可回收原料,而不是以固体废物的方式出口,申请流程耗时2月左右。
欧洲约占我国废铜进口贸易21.93%,北美洲13.16%,大洋洲3.53%,南美洲1.17,非洲占比仅1.17。
若欧盟固废条例修订通过后,高品质的废料,像紫铜等流通预期阻碍较小,而低品位的废铜,像黄杂铜等出口难度增会增加,同时也阻碍全球的废金属流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废铜进口,但欧盟自身没有这么大的废金属消耗能力,实际的执行力度可能下降。
疫情后期废铜供需将如何演绎
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中国正加强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利用,相对于,国产废铜供给增长,废铜利用规模扩张更为容易,利用规模继续处于扩张阶段,对废铜的需求只增不减。
随着海外经济复苏,海外自身消耗的废铜增加,叠加东南亚国家、欧盟的政策干扰,海外的废铜供应预期维持货紧价高,中国的再生铜/黄铜原料进口仍多受限制。
因此,可预见中短期内,废铜供需偏紧将是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