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

  • 沪铝静待消费回暖

    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现改善,美联储加息预期趋缓。春节假期期间伦铝价格先扬后抑,节后沪铝承压回落。欧洲部分地区电解铝产能已逐步恢复,但俄乌冲突的影响持续。国内方面,截至1月30日,电解铝社会库存约101.5万吨,较节前大幅累库23.6万吨。1月份电解铝产量或小幅回落,下游铝加工行业仍处于传统淡季。整体看,目前处于淡季累库周期,铝价静待下游需求复苏的提振。 供应端扰动仍存 2023年1月,欧洲部分地区电解铝产能开始恢复,法国敦刻尔克铝业去年减产的6万吨电解铝产能已逐步复产。国内电解铝供应存在一定干扰,贵州受采暖季用电高峰影响,三次限电使电解铝运行产能减少65%(规模95万吨左右)。云南地区电解铝企业维持低负荷运行,该状态有可能持续至2023年一季度末期,直到丰水期水电进行补充后,电解铝厂或逐步复产。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累计氧化铝产量达7768.3万吨,累计同比增加7.65%,国内氧化铝产能出现过剩状态。2022年全年我国电解铝累计产量4007.6万吨,累计同比小幅增长4.1%。2022年12月,国内电解铝产量343.8万吨,同比增加8.3%,由于部分地区限电的影响,2022年12月电解铝日均产量环比下降261吨至11.09万吨。2023年1月西南地区限产状态延续,内蒙古及甘肃新增产能少量释放,广西、四川地区产能小幅复产,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在4026万吨附近,1月国内电解铝产量将小幅回落。 社会库存大幅增加 2023年1月,在下游消费淡季影响下,海内外铝锭库存出现一定回升。1月末伦铝库存小幅增长,约为415525吨。上期所铝锭库存呈现连续累库态势,1月末库存为142520吨。 春节假期期间,我国电解铝社会库存月度增量翻倍。截至1月30日,国内电解铝社会库存约为101.5万吨,较节前增加23.6万吨,假期期间大幅累库。1月份国内电解铝库存总计增加49.3万吨,库存量较去年12月底增加一倍。今年春节假期的周度累库量为18.9万吨,与历史同期相比,增幅未超过往年平均增量水平。1月末,由于部分铝锭在途货源仍在运输中,预计未来1—2周电解铝库存仍以累积为主。 国内经济复苏预期较强 目前,铝终端消费处于传统的淡季周期,下游加工企业也处于淡季状态,1月末国内铝下游加工龙头企业开工率跌至49.5%附近。具体看,因假期因素,下游铝型材板块、铝线缆及再生合金板块开工下滑幅度较大。预计企业复工时间集中在1月末,届时随着订单的改善,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会大幅回升。

  • 从“最好”到“最坏”钢铁行业坐上“过山车” 2023年有望触底企稳|年终盘点

    2022年由于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钢铁行业下游需求大幅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加之原燃料成本上升,钢铁企业经营环境急转直下,从2021年的历史最佳年份迅速“入冬”,行业盈利能力创历史最差。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对钢铁行业下游消费形成支撑。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钢材需求边际改善预期增强,原燃料供给弹性回升,钢企成本有望回落,行业利润或将得到修复。 从历史最佳到历史最差 在去年此时,当钢铁业内人士还沉浸在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喜悦,没有人预料到,行业盈利情况从历史最佳到历史最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 2022年钢铁行业迅速“入冬”。数据显示,前11个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仅229.2亿元,同比下降94.5%,行业整体盈利情况较2015年更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中称,2022年钢铁行业发展面临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原料成本上升等挑战。一方面钢铁需求下滑,前11月全国粗钢产量9.35亿吨,表观消费量8.87亿吨,产销双双呈现回落趋势,预计全年粗钢产量为10.2亿吨左右。另一方面钢材价格下跌钢企效益明显下滑。1-11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为123.64点,同比下降13.5%,会员企业利润983亿元,同比下降了72.5%,利润率为1.66%,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 钢材价格下滑的同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也随之出现大幅下降。 河钢股份近日在投资者平台中对投资者表示,2022年四季度钢铁行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压力。 2022年钢企弱需求和高成本双重夹击 造成今年钢铁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供需和成本两个方面。 亿翰智库董事长陈啸天在近日举行的亿翰智库年度策略发布会上表示:“回顾2022年,房地产始终没有走出‘三境’——政策窘境、行业困境和企业险境。” 由于我国建筑钢材约占粗钢用量的40%,而机械制造消费端的重型机械制造用钢情况也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建筑钢材在钢铁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力度也小于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为103279万吨,全国粗钢产量减少近3000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与2015年不同,今年钢铁行业成本端的压力主要来自能源方面。 而铁矿石价格表现出高波动,弹性大的特点,基本面整体呈现供需双弱的格局表现,对钢材成本的影响弱于双焦。 由于成本、供需等方面的压力,有钢企在今年曾喊出“要做好钢铁连亏5年也要活下来的准备”,钢铁行业一度被悲观情绪笼罩。 2023年展望:需求企稳、成本回落、利润回升 在地产及宏观政策的乐观预期下,钢材价格近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钢价自11月初触底后持续反弹至今,部分钢材品种涨幅超过20%。 宁波中拓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内贸二部业务负责人王音认为,由于成本支撑、库存低位、政策强预期和中游钢贸商节后的买货操作,钢材价格年前仍较难下跌。 钢材市场2023年供需结构或也将得到改善。 钢铁行业对下游的关注重点仍在地产方向。陈啸天表示:“2023年大家都在说‘弱复苏’,这点我基本上是认同的,换句话就是说比较谨慎地乐观。之前我们讲约束整个地产行业回归的三个因素已经出现转向了,三个因素——第一是疫情,第二是经济基本面,第三是行业自身的政策问题。” 陈啸天称,对于短期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担忧,一方面疫情管控优化只是起点,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还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第二,我国经济基本面仍面临较大挑战。第三,地产行业应先有触底再有恢复,但目前行业仍未触底。现在只能说争取在明年6月30日左右先触底,然后再去谈“弱复苏”。“我认为,明年上半年是行业触底的过程,明年下半年才是一个弱复苏的过程。” 业内预期原料端的供需紧张情况也将得到缓解。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色金属研究院投研总监夏君彦表示:“供需方面,原料供应有紧缩转向平衡状态,需求同比2022年表现相抵持平,国内整体表现弱复苏状态。” 汪建华表示,明年铁矿石均价不高于108美金/吨,焦煤价格或从目前2600元/吨的均价回落至2400元/吨以下,焦炭或从3000元/吨附近降低至2700元/吨附近,原料整体价格重心大概率将会下移。 铁矿石方面,国内自身供给将会出现较大幅度提升。骆铁军表示:“目前‘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国内外审批明显加快。二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前10个月我国黑色金属采矿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3.2%,居于采矿业之首。三是部分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已有6个重点铁矿项目开工开建,建成后新增铁矿产能近3000万吨。” 夏君彦认为:“预计2023年钢铁行业上半年财政发力,基建延续托底,下半年市场信心恢复,较上半年表现偏好;原料端矿石和焦炭价格底部或在80美金和2200元/吨,钢材成本区间维持在3400-3500元/吨,全年利润水平在200-300元/吨,钢价波动区间或在3500-4500元/吨。”

  • 2023年看地产修复下的困境反转;钢铁作为早周期品种,将充分受益于地产修复逻辑。 2021年下半年以来地产下行,导致钢铁需求持续走弱,叠加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导致的成本高企,使得钢铁行业利润持续收缩,三季度钢企亏损面继续扩大,行业进入寒冬。2022年下半年,伴随地产端政策逐步出现拐点,无论是居民利率端还是房企融资端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从政策向基本面的销售、拿地、开工传导虽有时滞,但我们认为这也足够导致2023年的钢铁需求预期从底部逐步抬升,年初的金三银四也将存在更多期待,行业大概率从亏损走向盈利,相应的周期复苏交易也将重新出现。 估值底部区域,长期逻辑未改,配置价值凸显。 从PB角度看,板块及龙头公司估值均已跌入底部区域。对比钢铁股一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我们发现二级市场交易价格被明显低估;另外比较钢企的吨钢重置成本与吨钢市值,我们发现钢铁股仍具有较大修复空间。钢铁行业从长期来看,行业加速集中度提升,兼并收购持续推进,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公司定价权提升,降本增效与报表修复未改,当前的估值水平具有较大程度的修复空间,配置价值凸显。 拥抱材料与资源景气时代。 我们当前比较看好的赛道,第一是火电机组更新改造,带来超超临界锅炉管需求爆发;第二是军工领域高温合金需求持续景气,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需求旺盛;第三是硅钢,细分赛道龙头及个别优质民企不断提高技术实力,增加高端牌号产能,量利齐升。此外,金属粉材赛道下游需求景气度高,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显著,将受益行业高景气;炭素行业特种石墨、核石墨、等静压石墨放量,持续替代进口;资源为王,我们继续看好钒、钛、铁、锂、稀土矿等资源的产业链和龙头公司。自主可控背景下,核心资源依然具有长期价值。 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重点推荐普钢龙头方大特钢、华菱钢铁、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等;特钢板块推荐盛德鑫泰、久立特材、图南股份、抚顺特钢、中信特钢、甬金股份等;新材料板块推荐铂科新材、悦安新材、屹通新材、方大炭素等;资源板块推荐安宁股份、钒钛股份、永兴材料、包钢股份等;港股推荐天工国际、中国东方集团等。 风险提示: 限产政策超预期放松,需求修复不及预期。

  • 近几个月,国内多地疫情制约了经济活动,10月份,国内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至5%,11月份,PMI指数继续下降至48点,连续两个月进入收缩区间,需求对有色金属行业的拉动受到限制。但在11月份继续加息75个基点后,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放缓。美国多项宏观经济数据转弱,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于美联储可能在12月份就放缓加息的预期,导致美元指数下跌,减轻了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的压力。此外,国内发布防疫新规,优化防疫政策,以及发布政策支撑房地产市场复苏,重磅政策的推出,将有助于国内经济活力的恢复,从而拉动未来有色金属行业需求的提升。在一系列宏观与政策的利好下,有色金属价格11月份开始明显反弹。 “金九银十”已过,有色金属需求逐步下滑,而国内多地的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色金属行业的需求。但在防疫政策改善与房地产融资新政策出台支持下,国内经济以及有色金属重要的下游房地产市场有望复苏,可能增加未来有色金属需求。 从有色金属下游消费终端领域看,国内房地产数据有所改善,虽然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继续下行至-22.3%,但新开工面积与竣工面积累计增速回升至-37.8%和-18.7%;国内汽车行业10月份销量、产量继续反弹,前10个月,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4.6%和7.9%;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增速增长至11.39%;国内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下降至3%。 有色金属子行业景气全面上行 在美联储9月份加息75个基点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加息节奏放缓的讯息,而美国10月失业率意外走高与10月通胀低于预期,导致市场对于美联储可能在12月份就放缓加息节奏的预期进一步加强。 受此影响,美元高位回落,对有色金属价格的压力减轻。此外,国内推出防疫新规以及政策助力房地产市场,有助于国内经济动能的复苏,从而增加有色金属行业需求。 在一系列的利好影响下,11月份,有色金属各品种价格展开强势反弹。其中,沪铜价格上涨3.7%,铝价上涨5.56%,锌价上涨3.34%,铅价上涨3.45%,镍价上涨9.98%,锡价上涨16.3%。贵金属方面,美联储放缓加息进程,刺激11月份国内黄金价格上涨3.81%,白银价格上涨8.8%。 海外与新金属 将成为新未来增长看点 多年以来,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向海外发展,通过收购国外的矿山,扩张企业规模。如紫金矿业2015年以25.5亿元的价格收购卡莫阿铜矿股权;中国五矿旗下的五矿资源2014年牵头组成财团以70.05亿美元收购秘鲁全球排名前十的LasBamba铜矿;山东黄金2017年以9.6亿美元收购阿根廷贝拉德罗金矿项目50%股权;洛阳钼业2016年以26.5亿元收购刚果(金)TFM铜钴矿。越来越多的国内有色金属通过出海收购海外的优质矿山来扩宽未来的发展空间。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成为大势。我国制订了新能源汽车补贴、积分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内的发展。 而国外众多国家也出台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如荷兰和挪威将在2025年禁售燃油车,印度也将在2030年禁止销售燃油车,而英国和法国也会在2040年全面禁售,从而支持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上游原材料钴、锂资源的崛起。钴、锂需求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拉动下显著增长,价格出现上涨,行业景气度也有明显的提升,开始成为有色金属行业中新兴的重要子行业。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