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个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于12月4日至6日在四川省宜宾市召开“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光伏企业领袖等代表一起就行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工委联席秘书长高泽龙表示,行业龙头之间的共识正逐步达成,由“卷价格”向“卷质量”演进。头部企业开始主动降产并挺价,这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稳定市场价格。此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将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发展。海通国际证券徐柏乔表示,行业整体正处在出清调整阶段,临近年底集中签单增加价格或将出现波动,但整体下探空间有限,价格底部已经明确,光伏行业正加速回归秩序,当前政策对光伏行业无论是产能还是价格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和措施,产业出清、摆脱低价恶性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价格后面上涨可期,建议重视光伏底部拐点带来的巨大弹性。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聚和材料 是全球光伏银浆龙头,子公司聚有银的银粉产品已实现PERC银浆、TOPCon银浆全系列覆盖,银粉单月产能超过40吨,产品单月销售超过20吨。 金刚光伏 引进先进的大尺寸高效率异质结(HJT)电池片及组件产线,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异质结(HJT)高效电池片、高效太阳能组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企业。
面对光伏组件价格持续非理性走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给出2024年10月组件成本“参考价”:0.68元/W,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标合同必须是高于成本。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称,协会并非定价单位,但作为行业“风向标”,头部企业配合该方案的可能性较大。短期看,可能会出现多家企业同时报价0.68元/W的情况,因此技术标在未来的权重会进一步加大,甚至直接影响招投标结果。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昨日晚间发布标题为《光伏组件当前成本分析: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的文章,其中提到,0.68元/W的成本已经是当前光伏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 文章中指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相关规定,中标合同必须是高于成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呼吁,招标方要尊重市场规律,遵守法律规定,以设定最低限价、降低价格得分比重、提高服务和质量得分比重等方式,制定合理的招标方案。 为何是0.68元/W?根据协会提供的测算材料,以当前一体化企业N型M10双玻光伏组件为例,2024年10月电池成本为0.269元(单位W,下同),加上玻璃(0.106元)、胶膜(0.046元)、边框(0.091元)和其他(0.091元)后,组件成本合计为0.603元,含税价为0.68元。 协会在文章中提到,上述成本测算并未将折旧纳入,因此实际上是低于真实生产成本的,更低于包含三费的全成本。协会同时提到,即便当前部分企业单纯组件制造和销售尚有微薄的毛利,也是建立在硅料、硅片、电池片、玻璃等重要原辅材料严重亏损的基础上,这种情形是不可持续的。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根据近期公开的招投标公示情况,单瓦价格低于0.68元/并不少见。10月16日,国华投资2024年第三批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布,前二中标候选企业投标报价分别为23967.847696万元和24547.131024万元,对应单价为0.662元/W和0.678元/W。 根据上述法规规定,投标报价低于成本或者高于招标文件设定的最高投标限价,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有业内分析认为,出现“参考价”后,未来可能出现多家企业同时以0.68元/W作为投标价格的情形。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如果出现报价相同的情况,商务标按价格得分大家一样。能不能中标将取决于技术标评委,而技术标一般不能盲评。 据了解,技术标通常包括企业规模、实力、技术力量,以往业绩等综合表现。在商务标价格都一样的情况下,可以用技术标进行判定。通常,技术标侧重于展示投标人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计划,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质量。 就在本周一(10月14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的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在上海召开,隆基绿能(601012.SH)、晶科能源(688223.SH)、通威股份(600438.SH)、协鑫集团等16家光伏晶硅产业链头部企业均有出席。 根据协会在会后的公开信息,各位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有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称,光伏龙头达成共识,以及限价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使价格不至于持续下探,光伏止跌的好兆头已经出现。但是,目前行业恶性竞争源于多方面原因,除了招标机制以外,地方保护主义、原材料扩产、专利保护失效等,也是导致组件价格低迷的原因之一。让光伏行业重归有序发展,还需要更多措施出台发力。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几个新兴赛道目前的产业布局情况,以及资金流向,以呈现当前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能。 本系列分为上下两篇,下篇聚焦商业航天、生命科学、新材料以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四大新兴产业。 1.商业航天 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自2015年起,资本开始涌入商业航天领域。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超过82%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已成为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2023年,全国新增商业航天相关企业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新增企业数量开始迈入万级数量单位。其中,2023年新增注册企业更是达到了22769家。 融资方面,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有133个品牌产品合计完成170起融资,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超185亿元,轮次方面则仍集中在早期轮次。 目前,公认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可简单分为上游制造、中游发射、下游应用与运营。卫星在空中组网,提供大量数据,实现信号的全球覆盖,构建卫星互联网,是当前商业航天最清晰可见的盈利场景。其中,低轨卫星因为绕行周期短、近地面等特征,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获取和传输,受到各国重视。 作为卫星的载体,火箭的发射为规模化组网发射做着积极准备。2023年,国内共完成67次火箭发射,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火箭发射次数的30%,其中48发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此同时,民营商业航天异军突起,占据13发,商发数量、发射份额、发射成功率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起,VC/PE对商业火箭公司的投资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该领域共发生125起投融资事件,其中,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零壹空间、九州云箭以及东方空间等,获得了5轮及以上融资。 蓝箭航天官网显示,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领先的航天运输系统创建及运营企业。蓝箭航天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并于2018年10月完成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据报道,蓝箭航天目前估值已过百亿,最近一轮融资在2022年2月完成,投资方包括明势资本、建银国际、浦东资本以及鲁信创投等。 星河动力亦是国内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的头部企业。2023年末,其宣布完成总额11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拓资本、廊坊临空基金、方正和生以及蚌埠中城创投等。 零壹空间成立于2015年,其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三大主营业务:M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实现高频、低成本、常态化的微小卫星入轨发射服务;X系列飞行试验平台,为科研、运输提供运载器解决方案;电子和动力产品的配套及定制服务。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共计完成1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汇瑾资本、两江资本、中金资本、招商局创投等。此前,零壹空间曾表示已与券商和辅导机构展开合作,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但目前并无该公司最近的资本市场规划进展。 而在卫星领域,近期,垣信卫星的最近一轮融资创造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最大金额规模。据公司方面披露的信息,其完成了67亿元的A轮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鼎力跟投。 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发展势头亦相当迅猛。据天眼查信息,截至目前,银河航天亦完成7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建银国际、安徽投资集团、合肥产投集团、经纬创投、中金资本、顺为资本、五源资本、源码资本以及IDG资本等。其最近一轮融资在2022年9月完成,投后估值约110亿元。 一些公司还进入了冲刺上市的阶段。2022年12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IPO (首次公开募股) 申请,有望成为国内首个IPO的商业航天公司。此前,长光卫星于2020年11月完成了了24.64亿元规模的Pre-IPO轮融资。 地域分布方面,目前,作为中国航天发源地的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主要的航天机构及产业链,也是目前全国商业航天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商业航天企业总体分布格局显示,大多数企业选择:总部放在北京,研发放在北京和西安,制造基地放在长、珠三角地区和四川、山东、重庆等省市。 2.新材料 近年来,新材料领域投融资热度持续上升。据尚颀资本董事总经理、新材料组负责人李龑在一次公开分享中透露的统计数据,近十年来备案的新材料主题基金,总金额是1900亿元,而近五年来则是1700亿元。“可见这五年来各大投资机构和国家对新材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以及投资热度,都在大规模增加。” 其进一步表示,统计显示,近五年来国家层面对新材料支持的政策有将近20项,省级层面对新材料的支持政策,加起来超过了300多项。 从市场空间来看,其认为,到2025年整个新材料市场规模会超过10万亿元,而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国产替代;第二点是能源换代;第三点是技术迭代。 综合各投资机构的公开表态,目前,市场资金对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主要以应用场景作为锚点,即下游应用空间需要足够广阔,且相关行业具有更高的增长确定性。因此,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相关材料和环保生物质材料等,在近几年吸金能力表现得更为明显。 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材料行业共发生融资事件558起,可统计的融资额约为697亿元。中金资本、国投创业、毅达资本、深创投、深圳高新投等投资机构,在新材料行业较为活跃。 2023年融资金额规模排在前10的项目分别为:拓烯科技、安地亚斯、徐州博康、羲源科技、阜阳欣奕华、东映碳材料、微构工场、易加三维、德智新材以及华清电子。 拓烯科技为高端聚合物新材料研发商,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5轮融资,其中,在2023年,其接连完成了B轮及B+轮两轮共计超10亿元的融资。其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同歌创投、晨岭资本、厚雪资本、衢州金控、中电海康等。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新材料领域已发生投融资事件64个。其中公开融资金额中,规模最大的中宁硅业8亿元的战略融资,由兴华鼎立、梧桐树资本、衢州控股、上汽恒旭、中国信达等多家机构共同投资。公开资料显示,中宁硅业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半导体、液晶和光伏行业的硅烷生产厂家,在电子特气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投入新材料领域的基金仍有加码趋势。今年2月初,新材料投资领域的“国家队”资金到位,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已完成首期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募集。该基金背后LP集齐了“国家级”基金、安徽国资、三大水泥巨头、深创投、中信证券等各方。公开资料显示,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将重点投资于新材料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纤维及复合材料、玻璃基材料、膜材料、光电材料、晶体材料等新材料领域,适当投资于涉及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材料领域。 3.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较长,除了整车厂商外,包括自动驾驶、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产业链各环节,仍存在巨大的产业发展及投资机会。在这种产业特点背景下,各地都希望通过投资等综合方式,扶持起本地的整车厂商,再通过链主企业的带动效应,拉动当地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我国有7大传统汽车工业城市,包括上海、广州、长春、重庆、柳州、武汉、北京。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工业城市也出现了重新洗牌的情况。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通过各自的产业链积累,继续领跑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优势。 其中,广州具有广汽埃安、小鹏汽车两家明星企业为主的企业矩阵,且在自动驾驶、新型储能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领先优势。重庆方面,则深度切入华为产业链,问界、深蓝、阿维塔等整车品牌,在市场上目前已跑出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合肥、常州、长沙、郑州、济南、芜湖等也凭借造车新势力的崛起,跻身汽车工业强市。 目前,各地仍然在通过投资方式撬动更多资本,扶持当地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产业持续发展。 其中,去年末,广汽集团与中国银行、广州产投成立广州新祺智联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据公开信息,该基金主要投向新能源电池、能源生态、车联网、智能驾驶、汽车芯片、智慧城市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项目,着力提升广州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武汉方面,则在去年初推出了车谷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00亿元,力争撬动1500亿元社会资本,汇集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目的在于为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创新走廊注入“金融活水”。目前,车谷产业发展基金投资的首批企业,安徽华晟新能源、华引芯(武汉)科技、风脉能源(武汉)、镇江英弗耐思电子、武汉锂鑫自动化等已落户车谷。 另据资料,目前武汉经开区通过撬动资本的方式,已先后招引岚图汽车、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路特斯科技、星纪魅族、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等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出岚图汽车、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路特斯科技等4个独角兽企业。 目前,智能网联新能源车正在从电动化的发展重点,逐渐转移至智能化,因此,当前的资金流向,也在朝着这个发展趋势的转变而变化。据投资人士分析,除了对高端芯片的巨大需求以外,自动驾驶对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及大算力计算平台等的需求,也将随着更高级别技术的落地而显著提升。 今年两会,多位汽车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对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建言献策,内容聚焦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完善汽车数据产权立法、探索设立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法规等方面。总体来看,汽车消费、汽车出口、新能源车、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动力电池、车网融合、碳交易、碳足迹管理等,是关注的焦点。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86起,其中整车领域事件为41起,其他则发生在包括智能座舱、汽车电子等各产业链环节,涉及总金额规模超500亿元。 4.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行业涉及面广,主要覆盖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以及医药零售等板块。医药制造关注药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包括中药、化学药以及生物药等。医疗器械专注于医疗耗材与设备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包括诊断试剂、手术器械、成像与监测设备等。医疗流通主要涉及医药产品的分销及供应链管理,医药零售是讲药品/器械直接提供给最终用户的环节,包括线下药店及网上药店。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实质上是在倡导深度挖掘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大力发展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以解决重大疾病防控、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民生问题,并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命健康服务。 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1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投融资事件共43起,其中2021年最多为27起,其次是2023年为10起。地域方面,位于北京的企业最多,有11家,其次是位于上海的企业共10家,其余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融资轮次上,股权投资领域最多,统计为18家。其中,最新的三笔融资发生在今年1月份:广东丹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进行的股权融资,该企业于2002年4月在韶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销售: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等。 今年初,达普生物宣布完成亿元级B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老牌机构鲁信创投领投,拙朴投资、广州金控基金、道合科技投资、深圳辰沐云科技跟投;鲁信创投还于1月2日出手投资了奥素科技,参与其A轮融资。 在公开披露信息中,上述43起融资中金额较大的一笔,为益世科生物2亿美元的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Vivo Capital(维梧资本)和Novo Holdings A / S (诺和控股是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的控股母公司)主导,同时也有知名投资者参与跟投支持,包括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新加坡全球投资者EDBI(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投资私人有限公司)以及其他资深投资者。 在细分赛道基因编辑领域,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一共发生22起融资事件,其中最大的一笔,为纽福斯生物近7亿元人民币的C1轮融资。 一些公司还进入了冲刺上市的阶段。2024年1月,生物医药行业的上游企业赛分科技,成功科创板过会。本次IPO,赛分科技预计融资8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其成立于2009年3月16日,致力于研发和生产用于药物分析检测和分离纯化的液相色谱材料。 根据动脉橙数据库显示,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间,抗衰老赛道有超30家企业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逾250亿元。背后资方包括Alpha Wave Ventures、博远资本、丹麓资本、高榕资本、和玉资本、红杉中国、康桥资本、磐霖资本、赛德思集团、深创投、倚锋资本、云锋基金等一众知名机构。 此外,生命科学融资,正在从下游应用端,往上游方向走:生命科学工具、基因测序仪、诊断原料等等。在这两年的融资事件中,以融资金额与融资事件数作为参考,再生医学、抗衰护肤、抗衰药物、光电医美四大方向热度最盛。
当地时间周日(11月26日),英国政府发布《先进制造业计划》,指在通过提高投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式发展汽车、氢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制造业,并借此刺激本国就业。 该计划投资规模将达到 4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05.36亿元) ,涉及 汽车、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氢能、风能 等多个领域。其中,英国政府将投入约30亿英镑用于汽车制造业(包括电池制造业)和航空航天行业。 英国商务与贸易大臣凯米·巴德诺克(Kemi Badenoch)在文件中写到:“这些领域正在开发尖端技术,推动我们向净零排放过渡。它将确保英国仍然是世界上从事尖端研究和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最佳地点之一。” 英国将投巨资发展战略性制造业 根据英国政府公布的《先进制造业计划》文件,这份计划总体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①投资于制造业的长期未来;②国际合作和建立供应链韧性;③降低成本和消除障碍以提高竞争力。 首先,在制造业投资方面, 英国政府提出, 从2025年至2030年,政府将提供45亿英镑的资金支持战略性制造业, 其中包括为汽车领域(包括电池制造业)提供超过20亿英镑的资金,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9.75亿英镑,为生命科学制造业提供5.2亿英镑,以及提供9.6亿英镑用于发展绿色工业制造业(即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氢能、电力网络和海上风能)。 根据英国商贸大臣巴德诺克在文件中的说法,英国政府对未来制造业每投资1英镑,就会带动5英镑的额外私营部门投资。 其次,在国际合作和供应链方面, 英国政府称,英国正在进行国际合作,通过增加自由和开放贸易为制造业提供机会,并通过寻求和达成与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盟友的伙伴关系。 除此之外,英国还将在12月发布英国电池战略,以及关键进口和供应链战略。 最后,在降低成本方面 ,英国通过继续改善英国的商业环境来提高竞争力。 此前,英国财政大臣已经宣布了支持企业和消除投资障碍的措施,包括提出永久性全额费用, 为投资IT设备、工厂和机械的企业提供每年110亿英镑的有效永久减税, 从而帮助企业可以以更少的成本进行投资和探索发展先进制造业。英国政府声称,此举将增加140亿英镑的商业投资,并有助于经济增长。 提出雄心勃勃发展目标 英国此项计划旨在通过发展战略性行业,刺激高技能人才就业。文件中写到,仅电池行业就可以在英国创造10万个高薪高技能就业岗位。 此外,英国政府还提出氢发展战略,设立了到2030年前,将英国氢产能达到10GW(其中至少一半来自电解氢或“绿色”氢)的目标。 英国政府的这一揽子计划建立在最近赢得的投资基础之上。据报道,日产汽车公司最近宣布投资20亿英镑,以扩大其在英国的电动汽车中心。塔塔汽车公司也宣布,将投资40亿英镑在英国萨默塞特(Somerset)建造一座超级工厂。
迎势乘风,同开新局面 随着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持续加码,上下游行业配套不断完善,在全球双碳背景下,新能源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渗诱率迅速提升。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捷报频传,今年我国已经连续几个月创造了汽车出口量纪录,如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电池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整车成本中占比40%以上。电池技术的发展、性能的提升是决定新能源车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在推动电池产业发展的效果颇为显著,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振威电池工业展、超级电容器展联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福建省电池技术协会、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产业网全新推出“中国新能源电池与储能产业峰会”,诚邀全电池行业精英8月29-31日相聚上海,共享商机。 头部大牌齐聚上海,共享行业盛宴! 第15届上海国际电池工业展览会、第14届上海国际超级电容器产业展览会汇集了300多家参展商,上千品牌齐聚于此,展览展示面积达到了3万平米。本次大会将汇聚全球领先的电池、超级电容器企业、充电设施企业、行业协会、权威机构、院士专家,助力动力电池、超级电容器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外蓝海市场,打造一个集品牌展示、宣传推广、技术交流、贸易合作、会议研讨为一体的全新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论坛强势聚焦 ,思潮荟萃,共创未来 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外市场、降本增效、紧跟国家号召,在行业快速发展,新型电池、超级电容器产品频出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变革,做出更优质的产品融入国内外市场呢?振威根据市场变化,针对性的推出了更专业高效,投入产出更高效的服务产品——“新能源产业发展大会”,首航上海。 本次大会采用1+N的模式,分别设置了1场主论坛,5场分论坛,将直击企业参展投入高效果不可控的痛点,借助高质量的行业发展大会,将全球化、专业化的优势融入其中。多维度助力企业品牌触达潜在客群,线上线下同步获客,打通多业务场景下全域营销,让商贸效果叠加呈现。 围绕“绿动中国 共探电池未来”话题,探讨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新方向新机遇,邀请演讲嘉宾从电池产业链发展现状、电池化学性能、低成本电池控制、电池电极对行业的影响、全球化与欧洲电池市场分析、工商业储能电池技术的进展和挑战以及超级电容在低碳交通领域的应用等多个维度切入,深挖痛处,行业洞察、布局变革、创新增长,汇聚行业智慧,等多维度畅谈行业增长创新趋向。 全国各地走访招商,全力保障展会交易质量 本届上海电池展/超级电容器展国际化化程度再提升,主办方积极邀请国际参展商组团参展,推动国际化产业交流合作。日本展团,韩国展团,携当地实力企业亮相振威上海电池工业展。 同时,今年上海电池展/超级电容器展展定向邀请国际买家,聚焦大采购商、电商等高质量买家到场采购,将组织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印尼、尼日利亚、埃及、加纳、巴基斯坦等国际买家到会。 8月上海电池行业盛会,有你参与更加精彩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池工业展览会参展报名火热进行中!组委会必当不负广大业内同仁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相约8月29日-31日上海,共襄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盛会,期待您的到来。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