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517

  • 固态储氢首次发电并网 商业落地密集推进 上市公司产品供货

    新能源消纳和转化能力或因固态储氢技术的突破而获大幅提升。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的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在相关业务进展较快的公司中,横店东磁(002056.SZ)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通过子公司布局的固态储氢业务已实现生产,且产品已向市场批量供货。厚普股份(300471.SZ)公司人士向记者称,目前固态储氢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正待验收。 “双碳”目标下,不少上市企业已入局氢能市场,这或将加速行业技术储备和产业规模增长。目前布局固态储氢领域的有8家A股上市企业,包括永安行(603776.SH)、云海金属(002182.SZ)等在内。 固态储氢有助解决产业链瓶颈 据央视新闻,3月25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固态氢能发电并网技术,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这是中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由于固态储氢体积密度高、安全性好,发展前景被看好。此外,通过该技术,可以把光伏、风电等不稳定的发电量高密度存储起来,提升对新能源的消纳和转化能力。 其中,在昆明的光伏制氢与电网氢储能项目,存储有165公斤氢能,并入电网,在用电高峰时可持续稳定出力23小时、发供电2300度。在广州,这项技术还可以升温释放高压氢气,为新能源汽车加氢。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相较光伏等新能源,氢能的运营成本较高,各项环节还需完善成熟。但通过发展固态储氢技术,既可以大幅提高体积储氢密度,又可以提高储运氢的安全性,对氢能的商业化应用极为关键。该技术还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可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 上市企业推动固态储氢商业布局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涉及固态储氢领域布局的A股上市企业共8家,包括永安行、云海金属、厚普股份、横店东磁、圣元环保(300867.SZ)、雄韬股份(002733.SZ)、厦钨新能(688778.SH)、鸿达兴业(002002.SZ)。 其中,厚普股份此前披露,其首个氢能全场景的科研示范项目设备发货,标志着其率先完成金属固态储氢技术的商业落地,具备固态储氢产品设计和集成能力。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固态储氢项目已经基本完工,正在等待验收。 横店东磁通过投资子公司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固态储氢材料与应用技术作为核心研发方向之一。据悉,安泰创明目前已开发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储氢作为氢源的百瓦级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已应用于氢能两轮车,并将在江苏、广东等地开展特定区域场景示范工程。 云海金属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与宝钢金属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所合力开展镁基固态储氢研究项目,目前处在研发阶段,在技术成熟后会量产。 雄韬股份亦有相似的技术布局,公司此前对外表示,镁基固态储氢设备是其参股的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三大基础业务板块之一。氢枫能源已对镁合金高密度储氢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生产线建成投产测试。 永安行在3月22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称,公司氢能棒采用低压固态储氢技术,不仅安全而且储氢量大,而且内部平衡压力低,该氢能棒已通过火烧、高空抛落、撞击等实验,安全性强。 厦钨新能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公司生产有镍氢电池的重要材料贮氢合金,目前正在重点发展固态储氢业务,以扩大该领域市场份额。 鸿达兴业在近日披露的业绩预告中称,公司拥有气态、液态、固态储氢技术,积极推动制氢、储氢、储能及氢能应用产业化的发展。 该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氢能产品主要应用在氢能公交、大巴市场,以政府采购订单为主,固态储氢产品正在研发中。 圣元环保的固态储氢业务以厦门、泉州两地作为试点,分别投资建设“氢能源研发中心实验室及车船氢动力装备总成项目”和“固态储氢系统活化及应用项目”,合计投资总额12.65亿元。该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称,目前已组建科研团队,项目基地正在建设中。 成本高企问题有缓解 工业应用场景仍薄弱 随着氢能企业对固态储氢在研发和应用上的不断探索,固态储氢将在未来氢能多元化储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产业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或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实际上,财联社记者统计,2022年就有约20家上市企业跨界氢能,2023年至今也已有阳光电源(300274.SZ)、中环环保(300692.SZ)等约10家上市企业宣布将扩张氢能业务,除风电、光伏等能源企业外,还包括建筑、钢铁、石油石化、环保、通信等多个行业。 上市企业扎堆押注氢能背后,是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今日举办的首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问斌表示,去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各地方政府已累计发布7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环节的综合体系。当前全国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运行考核良好,氢能产业布局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目前氢能成本高企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氢能的资本支出门槛也将持续下降。 以加氢站为例,随着城市群示范政策的出台,我国多地相继出台加氢站补贴相关政策,单座加氢站补贴金额最高达1000万元,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进入加氢站建设和运营。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持续向好。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35年将突破5万亿元。 但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聚焦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在工业等的应用场景方面相对薄弱。 许杰向记者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处早期阶段,下游应用中只有交通领域的商业模式较为明晰,集中在以公交车为主的应用场景,且存在低端重复过度投资和浪费现象。但是,氢能在钢铁冶炼、民用天然气掺氢、航运等都有更巨大的应用场景,只有持续突破产业发展壁垒,才能实现上下游更佳的规模效应。

  • 业界观点:稀土价格或继续走低 稀土回收“高买低卖”有望扭转

    价格和配额,是过去几年稀土行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词。近日,2023年第三届中国稀土产业链论坛在赣州举行。财联社记者从会上获悉,业界对今年稀土需求进一步增长持乐观预期,对放开轻稀土总量控制、保持稀土价格稳定抱有期待。但由于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稀土价格或继续走低。 此外,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国内稀土行业在核心技术方面有待突破。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副主任刘刚表示,“目前我国稀土采选冶炼技术国际领先,但在稀土新材料研发和关键装备制造方面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突破国外的专利封锁,将是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问题。” 稀土价格或继续下行 “双碳目标的落实加速了风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导致了稀土下游最大消费领域永磁材料的需求猛增,但近几年稀土总量控制指标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下游需求的增长,市场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刘刚指出。 在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看来,资源供给已成为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瓶颈。他曾多次提到,总量控制政策已经严重制约稀土行业发展,应该尽快争取放开轻稀土总量控制,让北方稀土、四川江铜等轻稀土矿企业根据自身产能、稀土矿供应及市场需求自行安排生产。 3月24日,《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下达,总量控制指标较2022年同批增长18.69%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氧化镨钕均价为55.3万元/吨,较去年均价跌去1/3,与2021年3月均价接近。而2021年是稀土全产业链的利润拐点。业内普遍认为,今年稀土永磁需求增长确定的领域只有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工业机器人,其他领域基本上处于萎缩。 刘刚指出,近年来稀土矿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使产业链中后端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效益明显下降或严重亏损,导致减产或成必然、替代或成无奈的现象发生,影响稀土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稀土产业链供应链节点多、链条长、变化快,完善稀土产业价格机制,既有利于实现行业降本增效,也能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陈占恒认为,稀土价格或将继续下行,“镨钕氧化物价格超过80万/吨行业下游就很难接受,超过60万/吨风电行业就接shou不了。最近稀交所竞标交易流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过去是抢着买,现在是没人买。” 稀土回收“采销倒挂”不可持续 稀土循环利用正成为稀土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据SMM统计,2022年全年中国钕铁硼废料产量将达到5.3万吨,同比增长约10%。 据了解,相比原矿生产同类产品,稀土废料回收利用具有众多的优越性:工序缩短、成本降低、“三废”减少,合理利用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稀土资源。 华宏科技(002645.SZ)董事、安鑫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华指出,稀土二次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钕铁硼磁材生产过程中约产生25%-30%的边角废料,而每回收1吨氧化镨钕相当于少开采1万吨稀土离子矿或5吨稀土原矿。 刘卫华提到,目前从两轮电动车回收的钕铁硼量有1万多吨,未来两轮电动车的拆解将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国内两轮电动车的社会保有量在2亿台左右,每年两轮电动车的产量在5000万辆左右。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国家对前期生产的铅酸电池两轮车将加速淘汰,预计未来两轮电动车的拆解将大增。” “一方面,国家持续清理整顿不合法不合规的稀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将淘汰部分回收利用企业;另一方面,大集团、资本市场介入,更具竞争优势。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刘卫华称。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从事钕铁硼回收料分离的企业约40家,总产能超过6万吨REO,其中行业前五的回收企业占据近70%的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钕铁硼回收行业出现“采销倒挂”现象,即高买低卖。 刘卫华表示,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到现在,稀土废料回收基本上处于严重倒挂的状况,严重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在刘卫华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回收企业产能大幅扩张、终端需求低迷以及大集团采取金属与废料联动模式减少了废料市场流通。 刘卫华指出,全国现有稀土回收产能6万吨,近年来的意向扩能近8万吨产能,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这里面既包括现有产能的技改扩产,也有稀土集团新增的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稀土回收“采销倒挂”不可持续,随着稀土价格持续下跌,这一现象有望得到扭转。财联社记者获悉,目前赣州废料联盟计划集体压价采购原料。“去年很多废料厂都出现停产、减产的情况,现在废料厂仍是主导方。”前述业内人士称。

  • 正海磁材“亦喜亦忧”:永磁材料产品订单“吃到饱”  电机驱动系统业务连亏六年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快速发展,2022年正海磁材(300224.SZ)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量价齐升,带动公司业绩实现增长。与此同时,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则继续亏损。 正海磁材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永磁材料产品价格跟稀土价格相关,预计今年稀土价格会维持在一个合理价位;一季度下游需求虽然不及预期,但是也稳中有增。公司新能源电机驱动系统业务去年四季度开始放量,今年争取实现盈利。” 3月27日晚间,正海磁材发布2022年报称,去年公司实现营收63.19亿元,同比增长87.52%;实现归母净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52.47%。财联社记者从正海磁材获悉,公司在手订单饱和,其中12亿元左右订单预计今年交付,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运行。 正海磁材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双主营业务发展模式。其中,2022年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量价齐升,营收规模较上一年度增长89%,净利同比增长55%。 据悉,去年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在主要应用领域销售收入均实现大增。汽车领域,正海磁材实现销售收入逾40亿元,同比增长119%,销售收入占比达到65%;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0%,销售收入占比接近50%。此外,公司在消费电子市场和家用电器市场的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8%、94%。 值得一提的是,正海磁材的另一大主营业务则继续亏损。自2017年以来,曾被正海磁材寄予厚望的电机驱动系统,如今已经连续六年亏损。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正海磁材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业务由子公司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据年报,2022年上海大郡合作研发的一款电机控制器实现量产,产销超2万台,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7%至9081万元。但受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尚未能实现盈利。 年报显示,2022年正海磁材两项主营业务均出现营业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形。具体为,钕铁硼永磁材料及组件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98.78%,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下滑4.41个百分点至14.35%;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187.17%,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减少43.03个百分点至17.72%。 需要指出的是,去年正海磁材研发费用高达3.11亿元,同比增加74.12% 。公司称,报告期内加大了年轻研发人员的引进,较上年同期研发人员的数量增加了31.27%。

  • 询单冷清 稀土价格继续弱势下行【SMM日评】

    》查看SMM稀土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3月28日讯:今日,稀土市场价格继续下跌。据SMM了解,氧化镨钕市场今日主流成交价快速下调至54-54.5万元/吨,氧化铽今日价格小幅下调至9600-9700元/千克,氧化镝价格今日也下调至1980-2000元/千克,氧化钆价格小幅下调至27-27.5万元/吨,氧化钬价格今日也小幅下调至59.5-60.5万元/吨。 镨钕金属主流成交价格今日下调至65.7-66.3万元/吨。据SMM调研了解,目前,稀土下游磁材企业询单稀少,金属厂主动报价意愿不高,金属实际成交情况较为冷清。在下游采购方消费能力持续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信心仍旧低迷,稀土从业者的观望情绪也进一步加重,稀土的实际成交价格继续下滑。SMM预计,短期稀土价格将继续偏弱运行。

  • 中信证券:持续推荐稀土全产业链战略配置价值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工信部网站3月24日发布消息,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较2022年第一批同比分别增长19.05%、18.31%,稀土指标总体维持按需投放的原则,轻稀土指标增量全部分配给北方稀土,重稀土指标首次下调,我国中重稀土供给进一步收紧,稀土价格有望企稳回升,持续推荐稀土全产业链战略配置价值。 ▍事件: 根据工信部、自然资源部3月24日发布消息,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两部门指出,稀土是国家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和超指标生产。 ▍稀土指标增速放缓,轻稀土指标增量全部分配给北方稀土。 工信部网站3月24日发布消息,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较2022年第一批同比分别增长19.05%、18.31%,增速较去年同期(20%)有所放缓;其中轻稀土矿产品指标同比增长22.11%,北方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指标同比分别增长34.43%、36.49%,占此次轻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总指标比重分别为74.22%、63.83%,轻稀土指标增量全部分配给北方稀土。 ▍重稀土指标首次下调,我国中重稀土供给进一步收紧。 本次重稀土矿产品指标同比减少4.76%,为近年来首次下调。根据财联社3月12日消息,G7广岛峰会拟宣布共建关键材料供应链,旨在确保芯片、稀土等稳定供应。重稀土作为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未来有望在全球数字化快速进程中充分受益。根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我国在稀土分离、冶炼和磁铁合金制造等环节的全球市占率均为90%左右,随着供给的进一步收紧,我国中重稀土定价权有望进一步夯实。 ▍稀土指标按需投放,二季度需求有望回暖。 此次稀土指标变化表现为轻稀土指标按需投放,重稀土指标略有收紧;同时两部门还指出,稀土是国家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和超指标生产,体现了我国对于稀土指标持续严控的决心。我们预计二季度消费电子、变频空调、风电等传统需求或逐步回暖,新能源车、工业节能电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需求或持续增长,稀土价格有望企稳回升,叠加人形机器人、比亚迪易四方、永磁磁浮轨道技术等潜在需求爆点或不断涌现,稀土永磁长期成长性毋庸置疑,持续坚定推荐中国稀土产业链战略配置价值。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局部疫情影响持续扩大,下游消费需求不及预期;海外稀土开发扩张超预期;稀土价格波动;稀土开采、冶炼分类指标超预期;电机技术迭代超预期。 ▍投资策略: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较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19.05%、18.31%,稀土指标总体维持按需投放的原则,轻稀土指标增量全部分配给北方稀土,重稀土指标首次下调,我国中重稀土供给进一步收紧,稀土价格有望企稳回升,持续推荐稀土全产业链战略配置价值。

  • 3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湿法冶金工程技术交流会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中国有研黄小卫院士、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矿冶集团韩龙董事长担任大会主席。来自湿法冶金工程技术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重点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南大学柴立元院士、邱冠周院士,云南驰宏锌锗戴兴征副总经理分别作了题为《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离子型稀土矿清洁高效提取新技术》和《铅锌强化冶金及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的大会报告,分别从含砷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离子型稀土矿的生物浸出与富集、铅锌矿强化冶金工艺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使与会者对湿法冶金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武汉科技大学张一敏、中国有研温建康、矿冶集团王海北等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湿法冶金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工作情况。大会报告由武汉科技大学张一敏教授,稀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有研稀土副总经理冯宗玉主持。 此次大会共设置锂/铝湿法冶金与综合利用、重(贵)金属湿法冶金技术与装备、稀有金属湿法冶金技术、固废资源化与循环经济和湿法冶金青年学者5个专题会场。有研稀土冯宗玉、王猛分别担任稀有金属湿法冶金技术专题会场、湿法冶金青年学者专题会场召集人。专题会场开展了湿法冶金工程技术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展示了湿法冶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此次会议内容丰富,交流踊跃,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大会对湿法冶金科研、工程化应用进行探讨,对国内外先进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指导我国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的提高、推进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023年首批稀土开采冶炼指标下达 仅北方稀土获指标量增长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控制指标下达,北方稀土(600111.SH)成为唯一获得指标量增长的企业。 (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3月24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下达《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万吨、11.5万吨,较2022年同批分别增长19.05%和18.31%。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全年来看,预测今年轻稀土指标继续增长为大概率事件,中重稀土指标或继续持平。。 根据通知,今年首批轻稀土开采指标为10.91万吨,较去年同批增长22.11%。中重稀土开采方面,今年首批中重稀土指标为1.09万吨,较去年同批减少4.76%。 从结构上看,北方稀土是今年首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唯一获得增长的企业,其余三大稀土集团获得的指标均出现了下降。北方稀土占据了全部轻稀土增量指标,其中开采指标同比增加约2.07万吨REO(yoy+34.43%)至8.09万吨,占指标总额的74.22%;冶炼分离指标为7.3万吨,同比增加36.5%。而中国稀土集团今年首批轻稀土指标仅2.81万吨,较去年同批减少986吨。 中重稀土开采方面,中国稀土集团中重稀土开采指标为7434吨,同比减少4.77%,占中重稀土开采指标的67.93%。此外,厦门钨业(600549.SH)、广东稀土集团的开采、冶炼分离指标均略降。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近年来业内呼吁“放开轻稀土总量控制”的声音越来越大。在近日赣州举行的2023年第三届中国稀土产业链论坛上,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再次提到,“总量控制政策已经严重制约稀土行业发展,应该尽快争取放开轻稀土总量控制,让北方稀土、四川江铜等轻稀土矿企业根据自身产能、稀土矿供应及市场需求自行安排生产。” 一位不愿具名的稀土行业研究人员对财联社记者称,目前氧化镨钕市价仍然较高,轻稀土指标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氧化镨钕价格保持稳定。全球来看,轻稀土储量并不少,难点在于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冶炼分离能力。

  • 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指标下发:轻稀土同比增22.11% 中重稀土减4.76%【SMM快讯】

    》查看SMM稀土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3月24日讯:今日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下达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从指标数据来看,这与SMM之前调研了解到的信息一致,其中,轻稀土开采指标有小幅增加,重稀土指标略微下调。而稀土矿的增幅方面,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的指标与2022年相比,同比上升了19.05%。与2022年20%的增幅相比,增幅略微收窄。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指标为12万吨 同比增19.05% 工信部、自然资源部3月24日发布关于下达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通知提出,稀土是国家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和超指标生产。各稀土集团要严格遵守资源开发、节约能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有关法律法规,按指标组织生产,不断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和原材料转化率;严禁采购加工非法稀土矿产品,不得开展稀土产品代加工(含委托加工)业务;综合利用企业不得采购加工稀土矿产品(含富集物、进口矿产品等);利用境外稀土资源要严格遵守进出口有关管理规定。 随着新的稀土指标的下发,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近几年的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况: 2019年度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计划按2018年度指标的50%下达,分别为60000吨、57500吨。 2020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66000吨、63500吨。 2021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84000吨、81000吨。 2022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00800吨、97200吨。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稀土开采指标近五年来处于连续增长的态势。稀土开采指标2023年比2022年增加了19200吨,同比增幅为19.05%。与2022年20%的同比增幅相比,增幅略微收窄。更是远远低于2021年27.3%的同比增幅。 今年轻稀土开采指标小幅增加 重稀土指标略微下调 》点击查看稀土产业链数据库 从2023年第一批稀土矿开采指标的分类来看,轻稀土开采指标有所增加,中重稀土开采指标有所缩减。2023年,轻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09057吨,中重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0943吨。而2022年的轻稀土的开采指标为89310吨,中重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1490吨。 2023年轻稀土开采指标较2022年增加了19747吨,增幅为22.11%。2023年中重稀土开采指标较2022年减少了547吨,降幅为4.76%。 据SMM统计,最近几年稀土开采冶炼指标连年增长,从轻重稀土的开采指标来看。2022年轻稀土矿同比增27.3%,中重稀土矿指标持平。叠加今年的中重稀土矿指标的减少,中国已经至少五年没有增加中重稀土开采指标。据SMM分析,中重稀土指标多年未有增量,在今年更是出现了缩减,一方面是由于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多采用池浸法和堆浸法,会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中重稀土资源稀缺,国家出于保护重要的战略资源考虑而没有给予开采增量。 推荐阅读: 》2023年轻稀土开采指标有小幅增加?包钢股份拟开采32万吨【SMM专题】 》“万物电驱”到来  高端磁材股现双升! 机构纷纷看好稀土后市【SMM专题】 》2022年稀土主流行情回顾分析【SMM评论】

  • 3月24日SMM中国稀土市场周报

      》点击了解报告内容

  • 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指标下发:轻稀土同比增22.11% 中重稀土减4.76%【SMM快讯】

    》查看SMM稀土报价、数据、行情分析 》订购查看SMM金属现货历史价格走势 SMM3月24日讯:今日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下达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从指标数据来看,这与SMM之前调研了解到的信息一致,其中,轻稀土开采指标有小幅增加,重稀土指标略微下调。而稀土矿的增幅方面,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的指标与2022年相比,同比上升了19.05%。与2022年20%的增幅相比,增幅略微收窄。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指标为12万吨 同比增19.05% 工信部、自然资源部3月24日发布关于下达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通知提出,稀土是国家实行生产总量控制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指标和超指标生产。各稀土集团要严格遵守资源开发、节约能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有关法律法规,按指标组织生产,不断提升技术工艺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和原材料转化率;严禁采购加工非法稀土矿产品,不得开展稀土产品代加工(含委托加工)业务;综合利用企业不得采购加工稀土矿产品(含富集物、进口矿产品等);利用境外稀土资源要严格遵守进出口有关管理规定。 随着新的稀土指标的下发,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近几年的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情况: 2019年度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计划按2018年度指标的50%下达,分别为60000吨、57500吨。 2020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66000吨、63500吨。 2021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84000吨、81000吨。 2022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00800吨、97200吨。 2023年第一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20000吨、115000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稀土开采指标近五年来处于连续增长的态势。稀土开采指标2023年比2022年增加了19200吨,同比增幅为19.05%。与2022年20%的同比增幅相比,增幅略微收窄。更是远远低于2021年27.3%的同比增幅。 今年轻稀土开采指标小幅增加 重稀土指标略微下调 》点击查看稀土产业链数据库 从2023年第一批稀土矿开采指标的分类来看,轻稀土开采指标有所增加,中重稀土开采指标有所缩减。2023年,轻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09057吨,中重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0943吨。而2022年的轻稀土的开采指标为89310吨,中重稀土的开采指标为11490吨。 2023年轻稀土开采指标较2022年增加了19747吨,增幅为22.11%。2023年中重稀土开采指标较2022年减少了547吨,降幅为4.76%。 据SMM统计,最近几年稀土开采冶炼指标连年增长,从轻重稀土的开采指标来看。2022年轻稀土矿同比增27.3%,中重稀土矿指标持平。叠加今年的中重稀土矿指标的减少,中国已经至少五年没有增加中重稀土开采指标。据SMM分析,中重稀土指标多年未有增量,在今年更是出现了缩减,一方面是由于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多采用池浸法和堆浸法,会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中重稀土资源稀缺,国家出于保护重要的战略资源考虑而没有给予开采增量。 推荐阅读: 》2023年轻稀土开采指标有小幅增加?包钢股份拟开采32万吨【SMM专题】 》“万物电驱”到来  高端磁材股现双升! 机构纷纷看好稀土后市【SMM专题】 》2022年稀土主流行情回顾分析【SMM评论】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