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0

  • 满屏都“带电”!AI用电荒催化电力设备板块 “新瓦特时代”谁将受益?

    今日,电力设备概念股集体爆发,包括双杰电气、特变电工、保变电气、太阳电缆在内共计十余股涨停。纵观今日涨幅榜,多只证券简称中含有“电”字的个股位居前列。 消息面上,微软CEO纳德拉与OpenAI CEO奥尔特曼近日共同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问题并非算力过剩,而是缺乏足够的电力来支撑所有GPU运行。其指出,如果不能保证在靠近电源的地方足够快地建成基础设施,可能就会有一堆芯片放在仓库里却无法启用。 事实上,美国AI繁荣之下的用电荒已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此前OpenAI便呼吁白宫扩大美国能源容量,并表示电力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战略资产。美国能源部更是警告称,电力供货商若无法在尖峰需求期间增加发电量,美国停电次数可能在5年内呈现倍增。 AI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被视作本轮电力需求爆发的核心推手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期美国的电力消耗将在2025年和2026年创下历史新高,需求的增长主要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扩张等因素驱动。而据高盛最新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将使全球电力需求比2023年增长175%。 较为直接的影响是,电力供需失衡或将进一步推高用电价格。今年7月,有消息称美国电力供应商正寻求对消费者实施大幅涨价,这一举措引发了关于谁应为人工智能电力负担买单的争议。消费者维权组织对涨价提出异议,质疑家庭用户是否应承担确保美国在AI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成本。 从数字上看,能源负担能力倡导组织PowerLines报告显示,电力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已申请监管部门批准总计290亿美元的费率上调,较去年同期激增142%。 ▌“新瓦特时代” 另一显著的影响是,美国电力需求激增将引起电网设备大规模“换新潮”,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称美国已进入“新瓦特时代”。该机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大量电网设备已超设计寿命,电网线路、变压器、断路器未来十年需替换总量分别占电力系统比例为30%、30%、12%。 这一预期直接 推动了部分电力设备企业订单和业绩的增长 ,如伊顿公司今年二季度电气化业务订单持续增长,其中数据中心场景新增订单同比增长约55%。2025年美国电气化业务营业利润率增速指引29.5%-29.9%;日立公司二季度能源业务利润率更是创下新高,其与OpenAI深化合作亦推动其订单稳定增长。 而在电网设备升级方兴未艾之时, 燃料电池、光储、核电等新能源技术有望成为补充数据中心电力缺口的关键 。中金公司指出,在北美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选择上,具有“在运核电-新建重燃-新建航改型燃机-新建SOFC燃料电池、SMR”逐步渗透的趋势,核心变化是 交期逐步缩短 。 该机构表示,尽管气电是理想的离网式供电选择,但不论是重型燃气轮机还是小型燃气轮机都面临2-3年以上的交付周期压力。对比之下,SOFC具有高效、清洁、部署灵活等特点,能够实现90天左右交付的快速落地大幅缩短工期,充分适配当下数据中心建设的供需特征,预计2026-2030年北美数据中心年化平均SOFC装机规模或有望达到0.5-1.25GW。 除此之外,核电凭借其清洁属性和高能量密度为科技巨头们所看好。《科创板日报》于10月18日报道 《AI电力警报拉响!巨头押宝核聚变 AIDC电源架构同步演进》 时提到,OpenAI创始人奥尔特曼已投资核裂变初创公司Oklo;谷歌则与Kairos、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合作建设50兆瓦核电站Hermes 2,预计2030年为东南部数据中心供电。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发言,在日美达成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融资框架中, 核电已确认意向投资额可达2000亿美元,其中西屋电气在美建设AP1000核反应堆与SMR项目也囊括在意向项目之中,投资额最高可达1000亿美元,预计对应约12.5GW AP1000反应堆装机,或对应约8GW SMR装机。 华泰证券强调,AI叙事对美国电力系统建设再加速具有拉动作用,预测美国短期将推迟煤电退役并增加光储、SOFC、中期全面建设大型燃机、长期建设核电,看好这一过程中电新板块各细分标的有望百花齐放。

  • 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铜业年会】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上,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解决方案经理周骏分享了“零碳驱动 铜创辉煌—天合智慧能源多场景解决方案”。 行业趋势 行业背景|铜业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概况 2023年全球精炼铜产量:2692万吨全球产能:3226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3.5%,中国产能占全球40%以上。 中国市场地位 2024年精炼铜产量:1364万吨(全球第一),2024年铜加工材产量:2350万吨(全球第一),2023年消费量:1545万吨,占全球58.2%。 新能源驱动 电动汽车用铜量:83公斤/辆(传统车20公斤),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超2000万辆,光伏与储能成为新增长点。 行业背景|铜业现状及政策 光伏与储能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双碳目标及节能降本:促使市场对新能源需求增加。 光伏和储能成本下降:提升了光储市场竞争力 制造、集成、渠道、用户重合率高,促使光伏与储能同步发展。 以上三条促进了光伏与储能快速发展 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57GW,全球占比43%。 新增储能43.7GW/109.8GWh,全球占比47%。 光伏、储能装机规模全球第一。 趋势一|光储未来已来 度电成本持续下降 根据目前光伏度电成本已经全面低于上网电价,带来用户侧平价。 随着储能技术推进,光储平价后会更加打开全球光储市场空间,将更有助于新能源的发展。 未来分布式电源(新政策、新模式)将以“光储融合解决方案”为主。 分布式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光储充协同是破局关键 新型场景光储互补需求增加 立足多样化场景,洞察用户需求,挖掘用能痛点。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创新,构建光储融合能源体系。 能源管理平台是落实光储荷有效联动的核心。 210+N 让领先更领先 市场现状:210组件全球累计出货超过380GW 市场现状:210应用案例遍地开 其列举了工商业光伏电站案例以及重点场景&标杆案例。 市场现状:2024年210及210R系列组件出货市占率28% 崛起原因:客户认可的底层逻辑及核心驱动力 兼具“四高一低”的核心要素,顺应行业发展,能实现度电成本降低。 崛起原因:210推动光伏全产业链成本降低 此外,其还对天合贡献:打造生态圈——700W+生态联盟推进210产业化;天合贡献:标准推动——中/大版型设计正式纳入各标准;行业尺寸统一,黄金尺寸板型至尊N型组件产品家族;天合组件:尺寸不变技术升级,满足23.8%的效率需求等进行了介绍。 政策导向:电价市场化改革重构设计和投资逻辑 光伏发电既要“增量”又要“增质”,电力市场化交易收益最大化成为关键。 2025.1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136号文:5.31后光伏增量项目所发电量将全部进入市场交易。 优化方向:组件从“极限效率追求”到“高电价时段多发电 提升组件双面率 电力市场化背景下,由于光伏发电的时空特性,导致正午时段电价走低。为了符合市场化电价的趋势,需要优化早晚发电量的技术,才能有效的提升项目收益。双面率提升有助于早晚发电量的增加,更贴合新的市场环境。 提升组件低辐照性能与双面率 其结合分布式场景的发电量对比(晴朗天气)和分布式场景的发电量对比(阴雨天)情况进行了说明。 不考虑背面增益时,因TOPCon组件的低辐照性能优异,高电价时段发电量高。大部分自然环境下,辐照度水平普遍低于测试条件的1000W/㎡。低辐照性能、双面率提升可以叠加卑晚发电量的增益,带来更高的电价收入。 此外,其还介绍了天合光能的工商储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及案例介绍等内容。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 技术贴: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铜业年会】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基新材料重点应用论坛 上,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薛向阳代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彦敏分享了“难混溶Cu-Fe合金塑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探讨”这一主题。 一 Cu-Fe合金背景 Cu-Fe合金与其他Cu合金相比,原料储备量较高、制备原料工艺较成熟、成本低廉,Cu和Fe特性的优良结合,具有环保、可再利用等特性,在电力、电子和通信等行业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引线框架、电磁屏蔽产品等,可成为含铅、铍等铜合金的替代品。 强-塑性矛盾:Cu-Fe合金既可发挥 Cu 高导电、导热特性,随着Fe含量增加,Cu-Fe合金的强度大幅提升,塑性却急剧下降,塑性不足成为制约Cu-Fe合金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卡脖子”问题。 电磁屏蔽材料包括金属、导电聚合物、导电涂料等。金属系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电磁屏蔽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率、电磁屏蔽性能及可加工性能。目前,可通过提高Cu-Fe合金的导电率、 磁导率以及调控组织结构可在改善其电磁屏蔽性能。 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磁性Fe相是合适的强化相,但固溶的Fe原子会严重损害材料的导电率,电磁屏蔽过程的反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多次内反射损耗与合金的导电率、磁导率及微结构有关。合金的导电率越高,电磁屏蔽性能越好。 二 研究思路 1.降低合金层错能调控塑性变形机制:层错能的高低与合金中的位错滑移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合金的塑性变形机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降低合金层错能的微合金元素,有望协同提升合金的强度和塑性。 2.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提升电磁屏蔽性能:通过微合金化和形变热处理改善Cu-Fe合金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更好的电磁屏蔽特性和综合性能。 三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筛选合金元素: • 建立纯Cu以及Cu-Fe超胞模型并设定参数; • 选择不同第三元素在层错层处的最佳占位,通过第三元素的原子占位计算广义层错能; • 筛选出能够提高Cu-Fe合金塑性的第三元素。 (1)模型建立 层错是 Cu 合金中典型的二维缺陷,与(111)Cu 原子面的堆垛顺序有关,所以建立包含 9层 (111)Cu 原子面的纯 Cu 以及Cu-Fe超胞模型,每层含 8个 Cu 原子,固定超胞下半部分 (5–9层)原子,将上半部分原子整体沿着[112]Cu 方向滑移。 (2)元素筛选 考虑合金元素的电子结构、合金中分布等因素选取B、Al、Si、Ge、P、Mg、Zn、Zr、Cr、Mn、Ni、Ag 12种元素为第三元素进行SFE计算; 结果表明,添加Ag、Al元素可明显降低Cu-Fe合金的稳定层错能γsf。 2 提升电磁屏蔽合金元素成分筛选 •Si可促进Fe原子的析出,形成Fe3Si相,保持Cu基体高导电的同时增加Fe相的磁导率。 •Ag会先于Fe溶解到Cu基体中,降低Fe的固溶度,促进Fe相的析出和细化。 •Ni与Fe形成的NiFe相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和延展性,还可提高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作用。 期望添加Si、Si-Ag、Si-Ni元素,与Fe结合构建多尺度第二相,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破碎成微米级和纳米级磁性相,协同提高合金的电磁屏蔽性能和机械性能。 熔炼制备Cu-7Fe-X(X=0、0.1Al、0.1Ag)合金;固溶后进行强度-塑性性能测试。 熔炼制备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合金,形变热处理后进行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分析. 四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Cu-7Fe-X(X=0、0.1Al、0.1Ag)合金 (1)铸态组织:Cu-7Fe合金基体上分布着粗大的树枝晶状和椭圆状的第二相,且一次枝晶臂显著长于二次枝晶臂。添加Ag元素后,粗大的树枝晶状第二相完全消除,第二相整体尺寸显著减小且在基体上分布相对均匀;添加Al元素后,大部分的第二相依旧呈树枝晶状偏析分布在基体上,其中一次枝晶臂长相比未添加时略有减小,部分树枝状第二相出现球化。 (2)固溶处理:固溶态Cu-7Fe中部分Fe呈枝晶状分布,部分Fe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Ag后消除了Fe枝晶,使得整体的Fe得到充分的细化,部分细小尺寸的Fe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Al后Fe大部分依旧呈枝晶状。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颗粒第二相SEM表征分析 Cu-7Fe合金,颗粒状第二相尺寸大小均匀,平均尺寸为相对最大,分布相对不均匀;Cu-7Fe-0.1Ag合金,第二相尺寸明显减小,平均尺寸相对最小,此时Ag的添加对第二相产生显著影响。Cu-7Fe-0.1Al合金,第二相尺寸差异较大,平均尺寸相对较小,分布相对不均匀。 因此,Cu-7Fe-X(X=0、0.1Al、0.1Ag)合金中Ag的添加可以明显细化合金中第二相并使其分布均匀。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XRD衍射图谱、硬度及导电率 Fe、Al、Ag元素固溶在基体中,在2?≈ 43.318 °处Cu-7Fe-0.1Ag、Cu-7Fe-0.1Al的富 Cu 相衍射峰相对Cu-7Fe衍射峰逐渐向小角度偏移,说明添加Ag、Al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晶格畸变。 铸态时三种材料的硬度、导电率都较相近,相比之下Cu-7Fe硬度、导电率值最高。在经过固溶后合金硬度、导电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随着Ag、Al元素的添加加重了晶格畸变,合金硬度、导电率呈下降趋势。 ►固溶态Cu-7Fe-X(X=0、0.1Ag、0.1Al)的EDS 当未添加微量合金元素时,合金内部粗大的树枝晶状第二相分布不均匀,尺寸细小的第二相分布均匀并固溶在Cu基体中;添加微量Ag后,第二相分布较分散并变为尺寸更小的颗粒状,整体第二相尺寸明显被细化且分布更加均匀;添加微量Al后,第二相尺寸相对减小,而更多细小的第二相则均匀分布并固溶在Cu基体中。 Cu-Fe合金内部存在富Cu相和富Fe相,其中富Cu相以基体的形式存在,在经过固溶处理后部分少量尺寸细小的Fe相以第二相的形式固溶在基体中,这与OM结果一致。添加微量元素Ag的合金第二相有着明显的变化,使得第二相发生细化现象且分布更均匀,而添加微量元素Al后并不会使第二相发生细化,分布不均匀,且部分Al在基体中发生了氧化现象。 ►Cu-7Fe-X(X=0、0.1Ag、0.1Al)的拉伸实验及断口 对Cu-7Fe-X(X=0、0.1Al、0.1Ag)合金进行拉伸试验,Cu-7Fe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是308MPa和30%;当添加Ag后,其抗拉强度达到314MPa,断裂伸长率为33.3%均高于其他两种合金;随着Al的添加,其抗拉强度下降至290MPa,但断裂伸长率略有提升为31.3%。 断口显示,Cu-7Fe合金局部存在浅小韧窝且分布不均匀,合金塑性相对较差;Cu-7Fe-0.1Ag合金韧窝数量增多尺寸减小且分布均匀;Cu-7Fe-0.1Al合金韧窝数量增多且分布不均匀。应力应变曲线结果及断口分析表明,添加Ag后Cu-Fe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得到了协同提升。 结果分析——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 )合金 铸态组织和XRD:Si、Si-Ni和Si-Ag元素的添加促进了Fe相的形核及析出,但也使富Fe枝晶发生了粗化行为,表现为一次枝晶臂主干伸长,二次枝晶臂增多。随着合金化元素的添加,Cu基体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四组合金的XRD并无显著差别,是因为Si、Ni和Ag元素添加量较少,形成的衍射峰强度非常弱。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 )铸态EDS Si元素分布与Fe元素分布存在明显的趋同性,表明Si元素主要固溶于富Fe相中。由点扫结果可知,Ni元素主要分布在富Fe相中,Ag元素主要分布在基体中。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Ni )铸态的性能及断口形貌 Si、Si-Ni元素的添加使合金的导电率有所下降,Si-Ag的添加使电导率略有升高。添加Ag能够明显降低Fe原子和Si原子的固溶,尽管部分Ag会固溶在基体中,但Ag本身导电性优异,引起的晶格散射远比Fe固溶引起的晶格散射要小。 较二元Cu-7Fe合金,多元合金的抗拉强度明显提高,伸长率稍有下降。 ► Cu-7Fe-X(X=0、0.3Si、0.3Si-0.3Ni、0.3Si-0.3Ag)合金的性能 经过多级形变热处理后,富Fe相由枝晶状转变为纤维状。其中Si-Ag元素的添加对Cu-Fe合金导电率和硬度的提升最为明显。 较二元Cu-Fe合金,随着合金元素Si、Si-Ni和Si-Ag的加入,多元合金的抗拉强度逐渐提高,但伸长率相应下降。经400℃时效21h后,Cu-Fe-Si-Ag综合性能最好,强度、硬度及导电率分别达460.5MPa,144.1HV,64% IACS,而Cu-Fe合金分别为350.3MPa ,93.3HV和59.4% IACS 。 ► Cu-7Fe-0.3Si-0.3Ag合金电磁屏蔽性能 经过400℃时效21h,Cu-Fe-Si-Ag合金展现出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在500MHz-7GHz范围内的平均屏蔽效能达到了103.5dB。该合金的高宽频电磁屏蔽效能主要得益于高导电Cu与铁磁性Fe相结合。Cu-Fe复合材料的高导电性有利于对电磁波的反射损耗,组织中大量的纤维状富Fe相和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通过增强对电磁波的吸收损耗和多重内反射损耗进一步提升电磁屏蔽性能。 结论 1 针对难混溶Cu-7Fe合金强度-塑性矛盾:添加微量的中Ag元素能降低合金的SFE,在保持合金强度的前提下可提升合金塑性; 2 针对难混溶Cu-7Fe合金力学性能-电磁屏蔽(导电性)矛盾:通过微合金化及形变热处理工艺调控,实现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协同提升,其中添加0.3wt%Si、 0.3wt% Ag,合金综合性能最优。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 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铜业年会】

    10月30日,在由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M)、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 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 —— 铜产业低碳能源转型论坛 上,中国电科院碳评估室主任刘超分享了“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量化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 一、背景现状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者在产品、服务的生产、提供和消耗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也就是⼈们常说的 “碳耗用量”。 产品碳足迹 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碳标签 (CarbonLabelling),即碳足迹标签,是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的标签。是将产品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国外发展现状——政策制定与绿色贸易壁垒 英国于2007年推行了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碳足迹标签,随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碳标签制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影响较为广泛的 为英国的碳标签制度。 目前一百多个国家已提出“零碳”或“碳中和”气候目标。主要国家更加重视产品的绿色低碳成分,陆续颁布产品碳足迹强制性法律要求,产品碳足迹逐渐成为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供应链的必 备条件。 国外发展现状——核算体系与数字化工具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覆盖电力、钢铁、航空等领域,通过配额交易机制推动减排。其碳足迹核算已延伸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闭环管理。 国际企业广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具,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碳足迹核算。欧美研究机构开发高精度碳足迹数据库,如 Ecoinvent、GaBi,为全球核算提供数据支持。 国内政策驱动与绿色转型需求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相关部委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和规划部署,已将“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纳入生态文明体制 改革核心任务。 国内发展现状——体系构建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2023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工作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对规范有序开展国家碳足迹管理工作、有效应对欧美涉碳贸易壁垒冲击、加快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任务: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国内发展现状——实施方案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文件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2027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2030目标: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 国内发展现状——地方政策 其列举了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浙江省等地的政策。 国内发展现状——数据基础持续强化 2025年1月,首次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0.6205 kgCO2e/kWh),为中下游产品核算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纷纷试点碳足迹标识认证,通过核算产品碳足迹提升绿色竞争力。国内CPCD、天工等数据库已开始初步建立。 国内发展现状——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国标方面,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团标方面,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采信方面,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 二、量化模型构建与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电力设备 电力变压器及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是确保电力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输送与配用的关键设备。据测算,2023年中国电力产业用铜约412万吨,占中国电解铜需求的26.3%。其中变压器及电缆的铜用量占比高达66.7%。以变压器为例,其规模效应将在电力系统供应链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确定变压器产品碳足迹系统边界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根据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要求,针对电力变压器制定系统边界,包括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使用、产品生命末期五个阶段,并明确其产品碳足迹功能单位为1台变压器。 原材料获取阶段 原材料获取阶段主要包括原材料获取及原材料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变压器不同型号,分解变压器产品结构及元器件构成,分析各组部件的原材料构成及其相应质量,明确取舍原则并制定数据收集清单,采用因子法计算原材料获取阶段的碳排放。 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生产阶段主要包括变压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变压器工艺及生产线情况,研究复杂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单元过程数据集,根据物质流与能量流参数特点与边界范围内单元过程划分构建量化模型,形成生产过程部件级的能源活动分配机制,实现单台变压器生产阶段碳排放精准核算。 产品运输阶段 产品运输阶段主要包括产品运输到交付地过程中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收集变压器运输过程的能源活动数据,包括燃料类型、消耗量、产品运输方式、运载工具、运输里程等信息,形成产品运输阶段的碳排放清单。 产品使用阶段 产品使用阶段主要包括变压器试验、安装、运行和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综合考虑复杂工况、设备状态参量等因素,构建变压器运行状态与线损间接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厘清六氟化硫直接排放核算模型,建立变压器多运行工况碳足迹核算方法。 产品生命末期阶段 产品生命末期阶段主要包括产品拆卸、拆解、回收及最终处置产生的碳排放。建立变压器废弃物料回收再利用的开环循环系统产品碳足迹核算、可循环废弃物料回收再利用闭环循环系统核算、废弃物拆分处置循环再利用网络等关键核心模型,形成变压器产品生命末期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 变压器产品碳足迹核算 通过收集变压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活动数据,结合其生命周期量化模型,完成产品碳足迹核算、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和生命周期影响评估,编制220kV电力变压器碳足迹评价报告。其中,仅铜一项材料的碳排放量,占变压器碳足迹总量的15%。 实践案例 已完成电力杆塔、变压器、电力电缆、智能电表等多个电力设备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制定与测算,为国家电网公司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建设及绿色采购实施奠定基础。 平台研发 开发中国电科院电工装备产品碳足迹评价系统(CECFP)。系统包含产品建模、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分析、数据库接入、碳足迹评价报告生成等主要功能模块,能够实现电工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在线量化与评价。已建模型包括变压器、智能电能表等40余个品类,断路器、互感器等10余个品类设备模型正在研发中。 数据库研发 开发构建中国电工装备生命周期数据库(CELCD)。遵循GB/T24040S、GB/T24067等技术标准,对标欧盟ILCD生命周期评估指南,覆盖电力、能源、建筑等20余个领域,能够支撑开展电工装备产品碳足迹量化评估,致力于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专业级电工装备生命周期数据库。 三、产品碳足迹标准化工作 国际产品碳足迹标准 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公认并且应用相对广泛的有三个国际标准: PAS2050:过程具体,使用广泛;ISO14067:高度概括、原则性强;GHG Protocol:较为复杂,多为补充。 其还对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与关系进行了阐述。 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2024年8月,国家标准GB/T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式发布,该标准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生产实际,对产品种类规则的要求、产品系统及功能的说明进行了补充,中国电科院在“6.4.9.4.4电网电力”相关要求章节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2025 年,我国在研和已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近 500 项,涵盖建材、电子、纺织等行业。 推动产品碳足迹技术方向标准化发展 2025年2月,支撑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规划建设,将电力产品碳足迹纳入电力低碳领域分支,成为标准体系支撑层的核心要素。 2022年,构建国家电网公司电力低碳技术标准专题工作组的电力低碳标准体系,将电力产品碳足迹纳入碳排放量化技术领域,承载电力系统全环节上下游的碳排放核算任务。 开展电工装备产品碳足迹标准规划 国网公司紧密衔接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内容,围绕碳足迹关键技术方向,根据通则先行、亟需优先的原则,构建电力装备领域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形成产品碳 足迹标准研制计划,推进典型电工装备PCR标准的研制工作。 编制变压器产品碳足迹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工装备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第2部分:变压器》标准中,明确了电力变压器适用的产品种类,规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及清单分析等核心规则,提出了变压器碳足迹的计算流程与报告模版。 四、展望建议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落地,建立完善的碳足迹量化体系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电力行业精确化、标准化的碳足迹量化技术体系日益迫切,电力装备碳足迹量化工作任重道远: •有序推进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装置性材料、仪器仪表等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并推进标准发布,推动能源电力行业认可。 •加快实景数据收集及自研碳排放因子测算,建立真实反映我国电力装备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现状及区域差异的电力行业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随着不同行业基础材料排放因子的变化、设备制造过程的工艺升级与能源转型,产品碳足迹势必随之动态变化,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以推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 》点击查看CCAE 2025 SMM(第十四届)铜业年会暨山西省第二届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大会专题报道

  • 特锐德:近期中标新能源35kV箱式变压器框架采购招标项目

    特锐德公告,近日,中国华电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了《2025-2026年新能源35kV箱式变压器框架采购招标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通知》,北京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了《2025年铁路建设项目国铁集团管理的甲供物资第二批次中标候选人公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部分项目的中标候选人,上述项目预中标总金额约6.98亿元。公司为本项目中标候选人第一名,预计中标金额约5.68亿元,实际金额以后续执行情况为准。

  • 特锐德:预计中标总金额约1.44亿元

    特锐德公告,近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了《2025年铁路建设项目国铁集团管理的甲供物资第四批次(第一部分)中标候选人公示》《2025年铁路建设项目国铁集团管理的甲供物资第一批次中标候选人公示》,公司为其部分项目的第一中标候选人,预计中标总金额约1.44亿元。本次中标进一步印证了铁路行业对公司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认可,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 特锐德:预中标南方电网公司项目金额1.84亿元

    特锐德公告,公司近日预中标南方电网公司2025年配网设备第一批框架招标项目,预计中标金额为1.84亿元。项目包括10kV油浸式变压器、10kV非晶合金油浸式配电变压器、10kVSCB干式变压器、10kV预装式变电站等设备。本次中标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及行业影响力,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 特锐德此前公布,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其电子商务平台(https://ecp.sgcc.com.cn)发布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第二十三批采购(输变电项目第二次变电设备(含电缆)招标采购)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公示》,公司和全资公司川开电气有限公司为其部分项目推荐的中标候选人,预计中标总金额约12,582.89万元。

  • 特锐德公告,国能e招平台近日发布了《国华投资2025年至2026年新能源项目箱式变压器设备框架采购公开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公司为该项目标段1的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5.63亿元。

  • 市场5月13日全天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沪指相对偏强。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41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9098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27亿。截至昨日收盘,沪指跌0.21%,深成指跌0.6%,创业板指跌0.95%。 在今天的券商晨会上,中信建投表示,电力设备板块一枝独秀,进入漫长景气周期;广发证券表示,AI手机有望带来巨量用户增长,算力需求弹性可观;华泰证券表示,红利税改革预期升温,关注电信运营商港股。 中信建投:电力设备板块一枝独秀,进入漫长景气周期 中信建投表示,综合新增在建工程、新增固定资产、资本开支现金流状况、行业需求预测及确定性打分等多维度分析,得出结论:在2024-2025周期,电力设备(出海、国内、电源等),全球户储(当前除欧洲),全球大储,处于景气象限,在此区间内精选标的胜率较大;锂电、光伏、欧洲户储当前基本面已经处于L型底部位置,锂电可能于2024Q4-2025Q2行业供需形势出现极大改善,光伏在前两个季度产能投放和资本开支力度较大,重点关注产业链价格底部的需求弹性,这一方向挑选标的需要紧密跟踪行业格局结合估值进行精选,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择时能力。海风与氢能,空间最大,但需求的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板块可能会有波动,后续需要紧密跟踪政策等各项因素对于需求的直接作用。 广发证券:AI手机有望带来巨量用户增长 算力需求弹性可观 广发证券表示,AI模型巨头和智能手机巨头的紧密绑定将大幅提升AI大模型产品的渗透率,AI手机时代将提前到来。由此产生的推理算力需求和间接产生的训练算力需求将对整个AI算力产业链形成催化。手机与AI大模型双向赋能。(1)AI换机潮带来的手机市场规模增量将非常乐观,同时,智能手机迭代到AI时代,将对AI能够触及的潜在用户规模进行相当可观的扩充;大模型厂商以用户规模增长和用户付费作为动力,有望不断挖掘更多大模型潜能。同时,苹果用户的强付费能力对大模型厂商的吸引力更强。(2)智能手机作为云+端联合推理的硬件,AI登陆手机后,端侧计算或仅作为辅助,大多数功能仍需联网,因此,云端算力需求不可小觑。 华泰证券:红利税改革预期升温 关注电信运营商港股 华泰证券表示,2023年以来,电信运营商板块表现出稳增长、高分红、股价波动率较低的特性,成为高股息策略的优质选择。当前EPS、红利税、分红率等要素的预期均呈现出向好态势,有望推动运营商港股配置价值提升。在境内外宏观环境、央国企市值管理诉求、港股红利税改革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运营商港股与A股的估值差异有望逐步收敛。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