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政策组合拳发力 部分宏观指标边际改善 业内预期政策积极效果将进一步体现

    今日,人民银行公布8月金融数据。据披露,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8月贷款新增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8月贷款环比7月明显好转,多增超1万亿元。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两次调降政策利率,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数据显示,8月新增贷款好于预期,且明显强于季节规律。 降印花税、个税优化、房地产政策优化,8月以来政策组合拳不断出手,央行一次降准,两次降息,部分宏观指标迎来边际改善的积极变化,“8月份政策密集出台,提振市场信心,贷款增速总体平稳、边际回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力。”业内人士评价称。 值得关注,近期,政策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推动经济内生动力增强,接近监管人士透露,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总量是够的,未来结构性工具既要考虑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又要权衡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解决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 对于未来趋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未来积极效果还会进一步体现。 央行两次逆势降息 金融让利推动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 今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快速大幅加息,8月下旬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倒挂近180个基点。在国外加息背景下,为了支持国内经济复苏,央行以稳定国内需求和就业为首要考虑,在6月、8月两次下调政策利率,下调力度也在加大。 接近监管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央行顶住内外部压力,两次调降政策利率,目的是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优先确保国内发展。实际上,今年年初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货政报告就有专栏明确指出这一政策意图。 据银行业人士透露,当前存款竞争压力激烈,客户对存款利率调整敏感,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下行难度较高,约束贷款下行空间。但银行在6月、9月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利率,存款成本下行也打开了利率下行空间。据统计,各期限利率大体下行了0.15到0.40个百分点。 而贷款端利率下行力度更大,在近两年持续下行基础上,贷款利率今年以来仍在走低。数据显示,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有统计以来历史低位,其中,今年1到8月为3.93%,同比下降0.3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14%,同比大幅下降0.9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表示,融资成本下降有利支持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被有效激发,数据显示,8月新增贷款超过上年同期,好于预期;储蓄也有利于向消费、投资有效转化。存贷款利率不同步下行,收窄了银行息差空间,实现了金融向实体的让利,支持了宏观经济恢复向好。 货币信贷政策效能有效发挥 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对民营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在不断加大。根据相关梳理,央行持续推动小微企业首贷户以及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业务,今年还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落地生效,助力民营小微企业纾困解难。8月,央行等有部门专门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稳市场主体外,政策也在推动增强经济内生动能。据介绍,适应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发展需要,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央行推出创新创业金融债、科创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科技企业和制造业龙头企业,明确科技创新再贷款存量资金可展期发挥作用。此外,碳减排支持工具也扩围至部分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 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数据显示,今年1到7月民企贷款新增5.9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连续4年高于20%、连续3年高于25%。绿色贷款中投向具有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2/3。 业内人士表示,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一体两面,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央行既稳住了货币信贷总量,又引导资源流向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实体领域。 接近监管人士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总量是够的,未来结构性工具运用既要考虑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又要权衡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解决好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 连串政策组合拳出招 业内预期积极效果将体现 7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疫情疤痕效应仍然存在,外部环境持续面临挑战,因此市场急切盼望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对组合拳政策出台有呼吁,有期待,也有预期。 宏观政策组合拳不断出手,呵护经济恢复增长。8月以来,先后有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政策利率继续下行,房地产政策也迎来重大调整优化,多部委多措并举有效发挥政策合力,助力经济稳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最近一连串组合拳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注重固本培元,涉及财税、房地产、货币政策等诸多领域,受惠面广、可持续性强、能直接见效、市场认可度高,有效直达实体,帮助企业居民减轻负担、增加收入。 央行在助力稳增长方面发力不断,今年以来,央行先后进行一次降准,两次降息,三招发力房地产金融政策(降低首付比、二套房利率、存量房贷利率),力度越来越大。业内人士表示,政策出台走在市场曲线前面,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金融数据明显领先经济数据。 在一连串政策组合拳下,部分宏观指标有边际改善的积极变化。数据显示,8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进出口降幅明显收敛,旅游出行消费加速释放。此外,业内对9月新房销售和“金九银十”预期明显改善,主要股指也较8月25日政策实施前上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未来积极效果还会进一步体现。

  • 如何看当前政策组合拳?正释放哪些信号?李迅雷等五大首席最新解读

    7月份政治局会议定调“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指出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凸显了政府对于经济形势的重视和政策稳增长决心。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财联社记者联系了来自证券行业的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和策略首席。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秦培景、中金公司A股策略首席李求索、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等都接受了财联社记者的采访。 他们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保持信心,相信GDP全年5%的增长目标能够实现,以及认为政策工具箱的工具是很丰富的。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释放出稳定经济、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有力信号。相信后续在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领域将有更多实招硬招落地见效,要充分相信我国经济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 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肯定了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同时直面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业内人士认为,解读经济形势,既要看清短期的、阶段性的"形",更要读懂长期的、根本性的"势";在看到短期困难挑战和阶段性压力的同时,更要增强长期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秦培景表示,7月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宏观政策在货币、财政、地产、消费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从经济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保持稳步复苏态势,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产品产量增速亮眼,电影票房、航班执行等高频数据明显改善,反映经济复苏的内生动能逐渐增强。向后看,我们认为PPI周期和库存周期有望在年内见底回升,带来企业盈利的改善,服务业景气度保持高位将带来居民收入信心的修复,有利因素不断聚集将带动经济运行态势继续好转。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央行和财政部已经在总量和结构层面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各地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正在进行中。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在筑底过程中,各项政策起效依然需要一定时间,市场和投资者需要有更多耐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在持续恢复,但是恢复的动能有所趋缓,主要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影响,但是7月份仍有不错的经济数据,包括服务业快速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增、农民工就业状况好转等等。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制度优势、政策空间优势明显,市场大、产业链齐全、人口数量红利转向素质红利,从全球范围看仍将取得较好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力量。 中金公司A股策略首席、董事总经理李求索认为,政府对于经济形势的重视和政策稳增长充满决心,并且强调落地成效,后续关注逆周期调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方面的落实节奏和力度。当前增长虽然面临阶段性挑战但不乏亮点,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尤其部分出行餐饮相关的消费领域已好于疫情水平;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在中国经济的占比也持续抬升,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持续增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学家看好5%增长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要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明显好于去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领先的,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凸显出对稳增长的决心,强调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5%的增长目标具备坚实基础,这是在我国经济大体量、高基数情况下实现的,这一目标殊为不易,也务实可行。 针对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去库存周期,叠加美联储加息、外需不足、房地产周期性回落等因素,当前经济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是从七八月份的消费数据来看,整体还是不错的,比如旅游、餐饮等高频数据比较好,中国经济的韧性是毋庸置疑的。” 出口方面,尽管出口同比回落,但是中国出口仍然具备韧性。李迅雷表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的出口是负增长,出口增速是-5%,但是越南的出口增速是-10.6%。实际上,印度、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出口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并不是个例。” 市场目前讨论最多的是政策工具箱的工具是否够用。李迅雷认为,“政策工具箱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货币政策,中国还有很大的降息空间,目前通胀是负的;其次,中央财政发力的空间也很大,目前中央政府的杠杆水平是20%左右,美国联邦政府的杠杆率是130%左右,日本中央政府的杠杆率约为250%,可见中国中央政府稍微增加一些杠杆,就可以实现稳增长目标。”但是,中央政府在加杠杆方面是非常审慎的。 李迅雷认为,“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经济形势,另一方面要关注政策空间,才能准确判断今年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章俊也表示,“政治局会议把稳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意味着就业已经正式取代GDP增速成为宏观政策的锚。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一定压力,但就业整体平稳,无论是城镇新增就业还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依然维持在合理区间,并没有偏离年初设定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当下逆周期政策更多是为经济托底,避免潜在宏观风险的显性化,未来不会也不必要出台强刺激政策。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将在3季度末企稳回升,全年可以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 罗志恒认为,未来要更好地实现全年5%的经济增速目标,政策有必要从扩大总需求、放松供给约束和提振信心三个维度出发。其一是财政、货币金融、房地产政策调整等扩大总需求,包括降准降息、专项债加快发行进度并使用结存限额、推动一线城市对于认房认贷、普通住宅认定标准等调整优化。其二是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其三是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信心。 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释放出稳定经济、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有力信号。近期市场比较关注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相关风险的处置化解都在稳步推进过程中,近期一些优化房地产调控措施已经陆续出台,8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专门强调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点领域实质性化险。 业内人士认为,相信后续在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领域将有更多实招硬招落地见效,要充分相信我国经济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李迅雷认为,地方政府目前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缓释地方债所引发的风险。过去,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走的是粗放式增长模式。现在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就要求一些债务负担较重的地方尽可能减少投资,因为本身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对地,一些债务规模较小的就可以继续举债,因为自身具备偿债能力,投资效率也比较高。通过这种偏市场化的机制来督促地方政府提高效率,也符合一直以来强调的“提质增效”的原则。 李迅雷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不用过度担心。如果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债务加起来,去和国际进行对比的话,会发现并不算太高。中国是一个强政府,而且政府政策工具箱的工具还很多,但是为了避免重走老路,我们现在不采取简单加杠杆的发展模式,而是倒逼各级政府提高效率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秦培景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宏观杠杆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外债占比很低,我们认为我国重点领域风险完全可防可控。8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提出要有力有序推动重点领域实质性化险,预计新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将陆续推出,推动我国经济重点领域平稳健康发展。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