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

  • 传统铝型材行业内忧外患、上下挤压? 大咖解读:铝行业前景仍乐观

    SMM6月6日讯: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 上,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及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针对传统铝型材行业面临的挑战、产业链“上下挤压”等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对于传统铝型材行业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做熔铸的开始做挤压,做成品的往上游延伸,做挤压的去做加工,传统铝型材行业“内忧外患、上下挤压”,如何看待?有哪些对策? 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 应用方面,铝行业发展前景乐观,以铝代铜、以铝代钼、以铝代木、以铝代钢,大家看好这个行业。国内人均消费的铝,从汽车、日常生活等方面还未达到国外较高消费水平。很多方面,是铝可以去铸造的,城市建设、日常消费等。依靠科技进步,铝市场是很大的。将所处的铝细分行业做好,未来发展预期大有可为。作为铝行业的从业者,在开拓创新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 设备创新方面,包括生活使用的创新、加工工艺的创新,对行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 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高端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是引领行业发展的,行业有固有的思维,外部进来可能会促使行业找到新的方向。第二,低端的竞争会打乱市场,特别是单价越走越低,破坏整个行业的生态。比如,做原材料的来做铝材,术业有专攻,做建筑铝材去做系统门窗、家装门窗,成功的非常少。综合来说,做原材料的去做铝材,从管理、成本等方面自产自销不一定是合算的。 第三,企业有主攻方向非常重要,设备升级、建材转型做工业材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首先人才要转型;其次技术要转型;再者设备要升级;然后管理体系要升级、质量要升级、检测升级;最后是产业链、成本,建材等有品牌溢价,消费者认可溢价相应增加,工业材不讲究品牌,技术、品质能保证,比的是成本。内行想从建筑铝材转做工业材,没有上下齐心、领航者有魄力,很难转型;外行加入去做成功难度是非常大的。未来铝材厂应该往专业、成本比其他人低、成品率比其他人高去努力,做擅长的、专业的、有竞争力,设备投入也会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 总结以上大佬发言即,核心是战略,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选定细分领域,专注去做,做精做细。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专题报道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视频直播回放

  • 大咖谈:2030年工业铝型材市场占比将超建材 传统型材向工业型材转型中遇到哪些问题

    SMM6月6日讯: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 上,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对传统建筑铝型材向工业铝型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工业铝型材企业的战略方向、铝挤压机智能化数字化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关于坚美在传统建筑铝型材向工业铝型材转型过程中,特别是3C电子消费品方面经验有哪些,遇到了哪些问题点? 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 铝工业型材是铝挤压的一片蓝海,以前在早二十几年的时候,欧洲的工业型材已经占到70%,当时我国不到10%。目前我国工业铝型材占比预估已经超过40%-45%,乐观来讲,在2030年工业型材将会超过建材。受疫情、房地产、国家形势的影响,建材发展承压。要更多的关注工业型材,2023年公司工业型材至少突破400万吨,包括消费电子、3C产品。3C产品在以铝代铜、以铝代钢方面,发展的是最好的、最远的。接下来,新能源、轻量化、3C消费,这几方面大有可为。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目前很多做工业铝型材的企业像“无头苍蝇”,关于战略、方向,有什么建议? 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 目前能够看到铝挤压型材使用量能达到两位数增长趋势的是车用、新能源,另外一个是光伏;车用的是技术密集型,需要沉淀,企业转型需要越过这个坎;光伏方面,实质上保守预测220万吨打底,前半年比去年增量40%左右。在挤压时效率、良率是不是最好,综合成品率是不是在85%以上。大家都在做的时候,能不能做的赚钱,即效率、良率是不是最好的,挤出的没有报废,氧化出的没有报废,这样才有可能盈利。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在产业升级改造方面,重型院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比如铝挤压机智能化、数字化方面趋势是什么?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 装备的研发制造板块,在创新链方面,智能化、数字化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的铝材2022年产量为4520万吨,占世界60%以上;反观钢铁2022年出钢量为10.13亿吨,占世界的50%。重型院研究挤压机从1958年开始,先后在铜挤压机、铝挤压机,尤其在六七十年代研发参加了国家九大工程。 围绕智能化,基于客户的要求,降低成本,其中一个是人工成本,另一个是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是产业链走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同样离不开数字化,是加速数字产业化的过程,数字化更快的推动产业变革,作为研发机构研发、设计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运用在将来的生产、运营以及后续的维护,通过人工智能促进行业更好的发展。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熔铸行业很多是依赖美国设备,所有部件国产化重型院目前能做到多大比例?关键部件能否实现国产部件替代?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 围绕装备国产化,重型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面,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是国家2016年提出来的工业四级,现在提到工业五级,是材料、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五个方面。 重型院在这五个方面做了持续的研究,比如基础零部件,挤压机像万吨级中国已经非常多,重型院做了将近20台万吨级挤压机,大量大型元器件,尤其零部件液阀、插窗阀体量很大,一旦国外不供应国内生产都会面临问题,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型院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基础元器件做了大量研究,现在也开发了全系列从3兆牛到200兆牛所有的元器件都能实现国产化,同时也在做整机装备(大型装备)的国产化。在挤压机方面,正极、反极、正反极等等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国产化。正在做的储备是25000吨和30000吨以上的挤压机,所以在装备高端化方面做了这些工作。 绿色化方面,在国家3060、双碳的背景下,驱使各个企业在绿色化、节能环保、降碳等等领域来实现更高的节能降碳,从设计、创新源头来怎样实现产线比其他人是更低的能耗,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专题报道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视频直播回放

  • 大咖谈: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新的增长点、出海策略及方向

    SMM6月5日讯: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 上,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以及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对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新的增长点,出海策略及方向,在越南设厂以后会不会出台政策中国企业也会被制裁的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剖析。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如何,有没有新的增长点? 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 2023年和2022年对比,甚至推到2021年,受俄乌战争的持续影响,不仅是铝材行业,其他所有行业只要出口欧洲市场的,2022年出口均有所下滑,今年仍下滑。战争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平复,欧洲市场短时间难以看到明显变化。2023年虽然全球疫情封锁放开其实需求已经进入正常平衡状态,所以不会像2022年数据一样上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产业不仅是高科技行业持续加压,高科技行业带动了很多传统性的行业,甚至会延伸到各种服务型行业。从2023年全球经济的预期,全球经济放缓,虽然对中国GDP上升看好,但其他国家基本都在下滑,所以以上来因素是2023年一季度铝型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 新的增长点:第一,需要走出去,多参加国际的交流,开拓新渠道,认识新客户;第二,紧跟国家政策,比如一带一路,印尼高铁使用的奋安铝业的型材得益于国家走出去;第三,开发新兴国家市场,未来市场具有增长点,比如东盟、菲律宾、印尼、巴西、沙特等;第四,国外很多产业走在中国前面,比如光伏、新能源、新材料,这些市场空间比较大,属于细分市场,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晶科出海政策,未来的战略及方向有哪些? 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 关于出海,整个铝挤压行业面临地缘政治,尤其俄乌战争,包括北美反倾销,目前北欧《零碳工业法案》,由于疫情该法案缓了三年,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对国内型材造成很多困扰,尤其会加很多的关税;提出无厘头的缘由,新疆铝不能用,原产铝不能用,在汽车、光伏行业已经形成定论。 目前要出海,型材最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很多型材在越南落地,利润相对较好,另外像马来西亚,是再生铝、铜、锡比较富产之地,铝挤压想要避开地缘政治、北美反倾销、北欧《零碳工业法案》,向越南、马来等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走的路;2000年之前国内招商引资,目前需要走出去做外资。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在越南设厂,据了解美国已经在东南亚越南、泰国组建小组,专门调查中国产业链,以后会不会出台政策中国在中资企业也是被制裁的,这条道路的前行又被阻碍,怎么看待? 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 国际环境持续在加压,但是整个铝供应链还是集中在国内,企业在制定长期战略,需要关注国际形势及国家。国际形势方面,整体来说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不是一个国家、条文能够打压下去的,中国从体量,特别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从大方向来说中国是可以突围的。国内方面,整个铝产业制造,在全球来说是最完善的,绕开中国铝产业去做全球铝工业,这是不实际的。 战略方面,走出去是必由之路,第一,从整个产业布局来说,实际上铝型材运输成本、出口关税是最高的,绕过这两个最高的成本,就地设厂是最合适的;第二,生产成本方面,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从越南来看人工成本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具有风险,当地人工的培训、管理以及文化不太一样;第三,市场具有机会,东南亚市场本来就比较大,通过东南亚基地辐射到西方发达国家以外,本土的东南亚市场也是能消化大部分产能。基于这几点判断,有能力、技术、人才储备的企业还是可以走出去的。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专题报道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视频直播回放

  • 大咖谈:2030年工业铝型材市场占比将超建材 传统型材向工业型材转型中遇到哪些问题

    SMM6月6日讯: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 上,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对传统建筑铝型材向工业铝型材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工业铝型材企业的战略方向、铝挤压机智能化数字化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关于坚美在传统建筑铝型材向工业铝型材转型过程中,特别是3C电子消费品方面经验有哪些,遇到了哪些问题点? 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材总经理杨全明: 铝工业型材是铝挤压的一片蓝海,以前在早二十几年的时候,欧洲的工业型材已经占到70%,当时我国不到10%。目前我国工业铝型材占比预估已经超过40%-45%,乐观来讲,在2030年工业型材将会超过建材。受疫情、房地产、国家形势的影响,建材发展承压。要更多的关注工业型材,2023年公司工业型材至少突破400万吨,包括消费电子、3C产品。3C产品在以铝代铜、以铝代钢方面,发展的是最好的、最远的。接下来,新能源、轻量化、3C消费,这几方面大有可为。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目前很多做工业铝型材的企业像“无头苍蝇”,关于战略、方向,有什么建议? 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 目前能够看到铝挤压型材使用量能达到两位数增长趋势的是车用、新能源,另外一个是光伏;车用的是技术密集型,需要沉淀,企业转型需要越过这个坎;光伏方面,实质上保守预测220万吨打底,前半年比去年增量40%左右。在挤压时效率、良率是不是最好,综合成品率是不是在85%以上。大家都在做的时候,能不能做的赚钱,即效率、良率是不是最好的,挤出的没有报废,氧化出的没有报废,这样才有可能盈利。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在产业升级改造方面,重型院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比如铝挤压机智能化、数字化方面趋势是什么?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 装备的研发制造板块,在创新链方面,智能化、数字化是个永恒的话题。中国的铝材2022年产量为4520万吨,占世界60%以上;反观钢铁2022年出钢量为10.13亿吨,占世界的50%。重型院研究挤压机从1958年开始,先后在铜挤压机、铝挤压机,尤其在六七十年代研发参加了国家九大工程。 围绕智能化,基于客户的要求,降低成本,其中一个是人工成本,另一个是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稳定性,是产业链走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同样离不开数字化,是加速数字产业化的过程,数字化更快的推动产业变革,作为研发机构研发、设计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运用在将来的生产、运营以及后续的维护,通过人工智能促进行业更好的发展。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熔铸行业很多是依赖美国设备,所有部件国产化重型院目前能做到多大比例?关键部件能否实现国产部件替代?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丘铭军: 围绕装备国产化,重型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面,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是国家2016年提出来的工业四级,现在提到工业五级,是材料、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五个方面。 重型院在这五个方面做了持续的研究,比如基础零部件,挤压机像万吨级中国已经非常多,重型院做了将近20台万吨级挤压机,大量大型元器件,尤其零部件液阀、插窗阀体量很大,一旦国外不供应国内生产都会面临问题,借助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型院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基础元器件做了大量研究,现在也开发了全系列从3兆牛到200兆牛所有的元器件都能实现国产化,同时也在做整机装备(大型装备)的国产化。在挤压机方面,正极、反极、正反极等等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国产化。正在做的储备是25000吨和30000吨以上的挤压机,所以在装备高端化方面做了这些工作。 绿色化方面,在国家3060、双碳的背景下,驱使各个企业在绿色化、节能环保、降碳等等领域来实现更高的节能降碳,从设计、创新源头来怎样实现产线比其他人是更低的能耗,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专题报道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视频直播回放

  • 大咖谈: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新的增长点、出海策略及方向

    SMM6月5日讯:在SMM主办的 2023 SMM(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 -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 上,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以及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对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新的增长点,出海策略及方向,在越南设厂以后会不会出台政策中国企业也会被制裁的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剖析。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2023年铝型材外贸形势如何,有没有新的增长点? 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 2023年和2022年对比,甚至推到2021年,受俄乌战争的持续影响,不仅是铝材行业,其他所有行业只要出口欧洲市场的,2022年出口均有所下滑,今年仍下滑。战争情况短时间内难以平复,欧洲市场短时间难以看到明显变化。2023年虽然全球疫情封锁放开其实需求已经进入正常平衡状态,所以不会像2022年数据一样上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产业不仅是高科技行业持续加压,高科技行业带动了很多传统性的行业,甚至会延伸到各种服务型行业。从2023年全球经济的预期,全球经济放缓,虽然对中国GDP上升看好,但其他国家基本都在下滑,所以以上来因素是2023年一季度铝型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 新的增长点:第一,需要走出去,多参加国际的交流,开拓新渠道,认识新客户;第二,紧跟国家政策,比如一带一路,印尼高铁使用的奋安铝业的型材得益于国家走出去;第三,开发新兴国家市场,未来市场具有增长点,比如东盟、菲律宾、印尼、巴西、沙特等;第四,国外很多产业走在中国前面,比如光伏、新能源、新材料,这些市场空间比较大,属于细分市场,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晶科出海政策,未来的战略及方向有哪些? 江西晶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建平: 关于出海,整个铝挤压行业面临地缘政治,尤其俄乌战争,包括北美反倾销,目前北欧《零碳工业法案》,由于疫情该法案缓了三年,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对国内型材造成很多困扰,尤其会加很多的关税;提出无厘头的缘由,新疆铝不能用,原产铝不能用,在汽车、光伏行业已经形成定论。 目前要出海,型材最近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很多型材在越南落地,利润相对较好,另外像马来西亚,是再生铝、铜、锡比较富产之地,铝挤压想要避开地缘政治、北美反倾销、北欧《零碳工业法案》,向越南、马来等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是中国企业需要走的路;2000年之前国内招商引资,目前需要走出去做外资。 广东金铝轻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潘保文: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在越南设厂,据了解美国已经在东南亚越南、泰国组建小组,专门调查中国产业链,以后会不会出台政策中国在中资企业也是被制裁的,这条道路的前行又被阻碍,怎么看待? 奋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梁观荣: 国际环境持续在加压,但是整个铝供应链还是集中在国内,企业在制定长期战略,需要关注国际形势及国家。国际形势方面,整体来说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不是一个国家、条文能够打压下去的,中国从体量,特别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从大方向来说中国是可以突围的。国内方面,整个铝产业制造,在全球来说是最完善的,绕开中国铝产业去做全球铝工业,这是不实际的。 战略方面,走出去是必由之路,第一,从整个产业布局来说,实际上铝型材运输成本、出口关税是最高的,绕过这两个最高的成本,就地设厂是最合适的;第二,生产成本方面,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从越南来看人工成本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具有风险,当地人工的培训、管理以及文化不太一样;第三,市场具有机会,东南亚市场本来就比较大,通过东南亚基地辐射到西方发达国家以外,本土的东南亚市场也是能消化大部分产能。基于这几点判断,有能力、技术、人才储备的企业还是可以走出去的。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专题报道 》2023第十八届国际铝业峰会工业铝挤压材应用论坛视频直播回放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