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4个
在近期的瑞银两会专题媒体电话会上,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瑞银上调了中国经济预测。瑞银认为今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4%,明年达到5.2%;其中,今年的基建投资会保持增长,预计在6%以上。 汪涛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会保持合理流动性,信贷可能增长较快,预计今年的信贷增长大概在10%左右,高于去年。 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我们今年对市场持乐观态度,短期内的两个压制因素(缺乏经济数据和新增资金)正在逐渐消退。预计3月份有更多增量资金进入市场,外资从去年底开始回归中国,今年外资净流入量有望达到3000多亿元。” 孟磊认为成长股今年未来一段时间会跑赢价值股,在市场反弹时拉大与价值风格的差距。行业配置上,孟磊看好今年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细分领域首推可选消费和白酒;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短期估值可能回调,但长期具备成长性;信创、计算机软件等数字经济也是重要的布局方向。 瑞银上调经济预测 两会经济工作报告把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宏观政策基本保持支持的基调。5%左右的增速目标也符合瑞银之前的预期。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今年的基建投资会保持增长,但增速会相对下降。 根据瑞银对去年基建投资的测算(包含交通、能源、水利、节能减排等方面),去年基建投资增长了约11.5%,基数较高,今年配套资金不比上年充足,且地产企稳后对经济的拖累作用有所缓解,瑞银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在6%以上。 货币政策方面, 汪涛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会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信贷可能增长较快,但不会出现政策利率(比如MLF或者回购利率等)的下调。瑞银预计今年的信贷增长大概在10%左右,比去年的9.5%要高,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略有积极的基调。 瑞银上调了今明两年的中国经济预测,将今年的中国GDP增速从4.9%上调到5.4%,明年从4.8%上调到5.2%。 瑞银认为,当前的政策相对稳健,后续仍有发力空间,比如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基建和地方投资的支持,加大保交房的资金运用等等。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重启形势超出去年底的预期,经济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均没有出现扰动,包括房地产销售数据在内的各项指标都恢复得比较快。汪涛预计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可能在6%以上,同比增速可能在3%左右。 人民币汇率方面,汪涛预测总体方向是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小幅的升值,年底看到6.8,这主要是由于美元下半年会走弱。在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后,美国经济将下滑,利率和收益率将开始下降,而其他的主要央行(包括欧洲)通胀更加顽固,利率下降可能晚于美国,总体是美元走弱的态势,中美利差会缩窄。如果中国经济好于预期,而美国经济下滑明显、美元走弱明显的话,人民币对美元有可能升到6.6。 预计三月更多增量资金流入 孟磊回顾了去年市场杀估值的情况,2022年A股估值最大跌幅达到25%,是过去十年仅次于2018年的估值下跌幅度最大的年份。一般来说,估值下跌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流动性缩紧,二是市场信心缺失。而去年市场估值大幅下跌的最主要原因是信心极度低迷,这同时受到疫情和房地产下行的影响。 当前,疫情高峰已过,房地产业出现复苏迹象,中国前30大城市的二手房销售数据和一手房销售数据在春节之后的复苏已经超过了2019年,仅次于2021年。市场正在往好的方向行进。 孟磊认为,2023年中国盈利增速预计会在15%以上,盈利增速叠加估值修复、政策利好,今年的权益市场值得期待。 流动性方面,短期内市场出现盘整,主要是由于缺乏场外资金介入,这种情况也在逐渐好转。 孟磊认为,公募基金新发市场一般落后股票市场三个月。去年上半年,股票市场在四五月份开始上涨,新发资金则在8月份左右介入,延后了约三个月。本轮股票行情在去年11月、12月份启动,预计3月份有更多增量资金进入市场。 此外,过去四年以来,老百姓的存款规模可能达到10万亿以上。孟磊认为这并不完全是超额储蓄,一部分是金融理财产品转换成存款。假设其中5%的居民储蓄流入股票市场,就意味着有5千亿的增量资金。 孟磊还表示,海外投资者去年底开始逐步回归中国,对冲基金先行,公募基金(共同基金)后至,外资有着定投A股的趋势,目前已经回归到了长期趋势线,预计全年会有3000多亿的外资净流入量。 风格上,孟磊更加看好成长股。从以往经验来看,市场处上行阶段时,成长股往往跑赢价值股,成长的贝塔高、成长性较好;市场下行时,价值股往往跑赢成长股,因为价值股的防御性比较强。今年,瑞银对市场持乐观态度,建议重点配置成长。 行业配置方面,孟磊认为今年消费有望拉动经济复苏,叠加消费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盈利仍有上升空间。细分领域上首推可选消费,包括旅游、家电等等;食品饮料作为必需消费,相对弹性不如可选消费,但白酒仍具备明显弹性。 孟磊认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目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三五年的成长性依然不错。短期内估值可能回调,这对中长线投资者而言正是布局良机。信创、计算机软件等数字经济主体也是重要的布局方向,今年盈利弹性比较大,仍然会有进一步上行动力。
投资公司KeyBanc Capital Markets周四发布了对半导体市场的2023年展望,指出该行业不包括内存的收入可能会下降4%,今年上半年将大幅下降,随后下半年会复苏。 分析师John Vinh表示,“尽管2022年费城半导体指数(SOX)大幅回落,但我们仍然认为半导体行业将出现软着陆。” 他指出了四个原因:1)费城半导体指数和该指数的远期市盈率已经从峰值到低谷分别下跌了55%和46%,这表明“股价已被消化”;2)由于客户的长期协议,积压订单有了更好的可见性;3)这些公司拥有有利的定价杠杆,预计今年价格将会上涨;4)最后,该行业还有长期增长动力,包括物联网、电动汽车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云和数据中心、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对于面向消费者的市场,Vinh表示,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市场应该会下降,但这可能会被云数据中心和汽车的增长“部分”抵消。 今年预计将是半导体资本设备行业的低谷年,整体支出可能达到700亿美元,2024年将反弹10%至15%。 虽然这一路上会有一些颠簸和意想不到的转变,但Vinh表示,像AMD(AMD.US)、科磊(KLAC.US)、MKS仪器(MKSI.US)、英伟达(NVDA.US)和高通(QCOM.US)这样的公司是今年的首选。 AMD 被视为云计算领域“杠杆最大的公司之一”,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英特尔,“应该会保持超大规模的服务器增长”。 科磊是过程控制领域的领导者,在代工和逻辑领域的敞口比同行更有利。 MKS仪器在收购Atotech后进入了极具吸引力的PCB市场,其长期盈利能力"远高于目前的预期"。 英伟达可能会受益于新产品的推出,包括分别针对数据中心和游戏的Hopper和RTX40系列显卡,以及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超大敞口”。 最后,高通应该会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的触底,而中国重新开放应该会“带来多重利好”。 Vinh还指出,由于估值低迷和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今年不太可能有太多大规模并购,但可能会有“打包”收购。Vinh认为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最有可能成为收购者,而Ambarella (AMBA.US)、Silicon Laboratories (SLAB.US)和Synaptics (SYNA.US)最有可能被收购。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且信贷市场疲软,但高盛集团(GS.US)的顶级交易撮合者看好2023年下半年全球并购(M&A)的复苏。 随着经济预测变得更加悲观,这家华尔街巨头的高管,包括联合管理其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的Dan Dees和Jim Esposito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在融资市场放松时复苏的准备,他们认为复苏最早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 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并购价值从2021年创纪录的5.91万亿美元下滑36%至3.78万亿美元。随着经济活动下滑,包括高盛在内的银行纷纷裁员。 在高盛工作逾20年的高盛高层交易撮合者表示,全球交易活动升温的理由很多。银行家们表示,大型投资者正坐拥大量现金,准备为交易提供资金,盈利丰厚的大公司正寻求业务多元化,但他们正在等待经济不确定性消退。 并购业务全球联席主管Stephan Feldgoise表示,“我仍然相当乐观,也许不是对第一季度,但肯定是对我们今后的表现。”不过,他说,2023年的“上半年仍有明显的逆风”。 Feldgoise驻伦敦的首席执行官Mark Sorrell认为,企业客户在有融资机会时就会选择交易,因为他们的潜在动机仍未改变,比如获得新客户、新产品或地域扩张。 他表示,企业在观望,因为随着利率上升,它们的债权人不再为收购提供风险更高的贷款,但这种情况可能会迅速改变。 "当融资市场恢复时,我们不知道何时会发生,但由于体系中的流动性充足,我们认为成交量和活动将会恢复," Sorrell称。他预计,复苏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快”。 情况好于金融危机时期 如果市场复苏,高盛的投资银行家将会获利。根据Dealogic的数据,过去20年,按营收计算,该公司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并购顾问公司,摩根大通(JPM.US)紧随其后排名第二。 尽管如此,高盛也不能幸免于经济放缓。其投资银行部门在第三季度仅占公司收入的13%,低于去年同期的27%和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掌舵的2018年第三季度的23%。 据悉,该银行正准备在新的一年裁员数千人,加剧了9月份一轮约500人的裁员。奖金也将大幅削减。高盛高层表示,员工数量正在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员工被重新分配到更活跃的领域。 摩根大通全球并购业务首席运营官Russ Hutchinson表示,摩根大通看到了为被维权投资者盯上的客户,或在估值暴跌后向追求者开放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咨询的机会。 华尔街交易撮合者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杠杆贷款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沉寂后是否会重新苏醒。一些观察人士将此次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当时企业估值暴跌,加上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杠杆收购(LBO)市场冻结。 高盛全球银行和市场联席主管Jim Esposito表示,目前信贷市场的压力与2008年有很大不同。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业在顶峰时期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敞口陷入停滞,需要12至18个月才能清理完毕。 如今,“这个数字可能在1000亿美元到1250亿美元之间…… 与2008年相比,这几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同样重要的是,信贷市场的深度要深得多。” 市场压力意味着,银行不太愿意为交易融资,因为它们背负着数百亿美元的所谓“悬债”(hung debt),它们无法将这些债务出售给投资者。 但尽管市场动荡,高盛的资深人士仍然信心十足,Dees表示,“当你经历波动时期时,你知道它创造了机会”。
港股电力板块逆势走强,截至发稿四川能投发展(01713.HK)涨超3%,伟能集团(01608.HK)涨超2%,华润电力(00836.HK)、华能国际电力股份(00902.HK)跟涨。 消息面上,近期江苏、广东公布2023电力市场年度交易结果显示,交易电量基准价格均出现上浮。市场判断,政策支持电力企业盈利复苏或带动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江苏省12月22日发布的交易结果显示,年度总成交电量为3389.89亿千瓦时,加权均价为466.64元/兆瓦时,较省内燃煤基准价391元/兆瓦时上浮19.35%。其中,绿电成交电量17.74亿千瓦时,加权均价468.58元/兆瓦时,较燃煤基准价上浮19.8%。 广东省发布的信息则显示,2023年年度协商交易电量2426.5亿千瓦时,成交均价为553.88元/兆瓦时。年度成交均价较基准价上浮19.6%,接近成交价格上限,较2022年年度成交均价497.04元/兆瓦时上涨11.4%。其中,可再生能源成交电量为15.63亿千瓦时,成交均价为529.94元/兆瓦时。 东莞证券称,未来市场交易电价将更加充分反映发电企业成本变化,发电企业成本压力有望通过向下游传导缓解。 东莞证券指出,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充分考虑燃料成本和发电企业承受能力,鼓励设立交易电价与煤炭、 天然气价格挂钩联动条款,引导形成交易电价随煤炭、天然气市场价格 变化合理浮动机制。 此外,据海通证券的研究显示,作为火电企业的主要成本,煤炭价格正进入下行趋势,或带动发电企业成本下降,电力股在经历调整后迎来投资机会。 海通证券认为,目前来看火电2021年四季度盈利底部已确认,政策支持下盈利好转是趋势。横向对比,海外电力龙头市盈率估值普遍在20倍左右,国内电力企业进入盈利上升期,或被低估。 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85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其中,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8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4%。可以看到,在今年宏观环境较弱的背景之下,电力需求仍在稳定增长。 民生证券发布研报称,随着寒潮天气增多,居民用电需求有望提升,电力供需“紧 平衡”下,区域性的“冷冬”仍易造成“拉闸限电”等状况,冬季保供问题也值得关注。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