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5

  • 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年内待发 且未来数年均有计划 快速解读来了

    备受关注的两会已拉开序幕,李强总理在会上宣读了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连续几年发行,这是首次提法,意义重大。”市场人士称。 这被债市解读为利好。从今早市场表现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一度跌至2.341%。 超长期特别国债将连续发行,今年1万亿将出炉 东方金诚首席经济学家王青表示,此前特别国债并没有连续发行的概念,后续来看发行规模主要依据两点:一是宏观经济运行对稳投资的需求;二是房地产行业走势。若未来房地产行业较快企稳回暖,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回升,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需求相应下降,规模就有可能下调,反之亦然。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表示,尽管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但财政持续扩表的逻辑没变,“如果纳入赤字测算,整体赤字率是接近4%的,可以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同时赵伟表示,当下需要建设和调结构的方向需要偏长期的考量,比如地产链条,2019年的时候就明确强调不将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在当下改革转型期,超长期限国债支撑基建转型发展,有其供给的合理性。此外,我国债券市场供给期限整体偏短,发行超长期品种也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更平稳的环境,至于发行量级,也会有一定的灵活性,将依据经济情形适当调整。 银河期货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鹏表示,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缓解超长期债券供需不匹配的现状。目前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创2008年以下新低,这即有国债定价逻辑自身的影响,也有长期、超长期债券供需不匹配的因素。2013年以来,各类机构对在超长期资产的需求增加,但10年期以上国债净融资规模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未来连续发行超长期国债可以有效满足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机构对长期资产的需求。 从今早债市表现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一度跌至2.341%。与此同时,受预期供给增加影响,超长期30年国债收益率上涨0.75bp至2.4825%。 速览超长期特别国债 从历史来看,特别国债和超长期国债,此前均有发行先例。 我国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三度新发特别国债。其中1998年由财政部向国有四大行定向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升四大行资本充足率,期限为30年;2007年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作为中投公司的资本金,彼时期限分10年、15年期;此外在2020年发行的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期限以10年为主,并适当搭配5年、7年期,整体期限结构偏短。 而超长期国债的发行始于2001年,首批15年期和20年期的超长期国债发行,推动国债期限结构优化;2009年,50年期超长国债首次发行,国债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经济的支持力度。2016年后发行规模明显抬升、且以30年期和50年期为主,2020年最高达6200亿元。 图:历年超长期限国债发行规模 数据来源:国金固收,财联社整理 赵伟表示,自2023年底以来,多地会议及文件中提及谋划项目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超长期特别国债”意味着债券发行期限大于10年,且用于特殊用途、支持特定项目而发行的国债。 光大固收首席张旭称,超长期特别国债模式有其特有优势,因为持有人是人民银行,因此不会影响到债券市场的供需关系。如果在披露特别国债发行信息的同时,明确由人行持有,即使超大规模的特别国债发行,也不会对金融市场形成明显扰动,这非常有利于特别国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利率快速发行完毕。 债券牛市或仍将持续,但需警惕监管政策风险 信堡投研创始人裴武对财联社表示,针对先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体现了财政发力和市场预期管理两重逻辑,未来潜在投资窗口和领域会落实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在战略端,涉及到多重目标平衡,但是区域均衡方面如成渝一体、京津冀协同、一带一路等节点省份城市如新疆等,均有较大的倾斜可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则涉及到水利项目、应急管理、卫生医疗等等,会对这些领域持续投入。 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固收首席杨为敩认为,从专项债发行规模来看,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仅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低于预期,在去年高增速的专项债发行下,基建投资快速拉升,今年来看或将有所缓和,这在短期来看对债市仍有支撑。不过杨为敩也表示,目前债市持续走牛或存在“流动性陷阱”,这里面并没有太多货币政策和银行自营盘的支撑,“这种上涨有些脆弱,在资产荒背景下,估计政策端不会无视,债市中加杠杆的资金会随着强监管而撤离,或对当前债牛行情构成政策风险。”

  • 【重要】财政部回应: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增发国债?

    》我国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了上述安排。 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据财政部介绍,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做好预算下达工作,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国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有记者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增发国债? 对此,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整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多个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当然,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国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 专家:超出市场预期 提振发展信心 》1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 为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运行打基础 》增发1万亿国债 对经济和市场有何影响?机构最新解读 》增发万亿国债释放多重信号 》各地财政力促经济恢复向好

  • 我国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了上述安排。 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据财政部介绍,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做好预算下达工作,推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国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 重磅!人大批准预算调整 四季度将增发万亿国债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本次增发叠加计划内发行额度将超过年内8000亿国债结存。 按特别国债管理,分两年使用 机构分析师对财联社表示,本批增发国债可能是按特别国债管理,但计入财政赤字的特别国债与中长期建设国债的结合。 今年下半年,市场多次燃起发行特别国债的预期,一方面是宏观经济运行尚存压力,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而总的政府债务余额2022年底大约是60.94万亿,我国的中央政府杠杆率远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另一方面,特别国债是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的,不计入财政赤字,也不需要通过预算安排来还本付息。 除去续发的情形,历史上曾三次新发行特别国债,分别为1998年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的2700亿、2007年发行1.55万亿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以及2020年发行万亿特别国债用来抗疫。天风证券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1998、2008和2020三次调整,均发生在重大外生冲击之后。所谓重大外生冲击,都由超预期的重大不可抗力形成,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应对经济冲击的需求超出年初预算空间。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说“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 年内国债结存仍有8000亿左右 兴业研究团队指出,同比基数波动的影响,2023年第四季度稳增长的压力或小于2024年第一季度。2022年第四季度疫情多发导致GDP同比增速下降至2.9%,而2023年第一季度防疫优化使GDP同比回升至4.5%。因此,在2023年增发国债用于稳定2024年经济开局,或者在2024年发行特别国债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与特别国债不同,在我国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下,增发国债的金额只要在中央政府历年预算差额限额内,国债发行规模由财政部自行决定。根据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肖雨的测算,今年即使不调整预算赤字率,中央政府也可以动用8000多亿元结存额度增发国债。当前(1-8月累计)收支完成进度分别为64%和62%。 东方金诚首席王青表示,本次增发国债1万亿,一方面意味着财政政策保民生持续发力,有助于弥补抗灾短板,切实增强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与此同时,这也将在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持续下滑背景下,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并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在今年底、明年初拿出更多财政资源稳增长,其中包括保持基建投资增速处于较高水平。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巩固三季度以来的经济复苏转强势头。事实上,考虑到这笔资金还将在明年继续投放,这意味着至少在明年上半年,稳增长政策还会持续发力显效。这将有助于引导2024年宏观经济持续向常态化运行水平回归。预计明年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运行在5.0%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轨道,而且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会进一步修复。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