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9

  • 光伏IPO“闯关”艰难 超三成企业“弃考”

    “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让光伏产业前程似锦,更让其一跃成为近五年最受资本追捧的投资热土之一,这一点从前两年轰轰烈烈的光伏上市潮便可见一斑。据北极星统计,仅2021-2022两年间便有24家光伏企业成功敲钟上市。 然而,资本市场瞬息万变。2023年,证监会“8·27新政”出台,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给各行各业筹划IPO的企业泼下一盆冷水,光伏企业亦不例外。叠加2023年初至今,产业自身的阶段性周期低谷,光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承压,IPO节奏明显放缓,上市之路愈发艰难。 据北极星统计,尽管自2023年初至今,业内有61家企业更新IPO进度,但截至目前仅有9家成功上市,其余52家企业或仅差“临门一脚”、或IPO申请撤回和中止,而更多的则仍在苦苦等待或悄然观望。 具体来看,9家已如愿上市的光伏企业分别是艾聚能、鑫宏业、阿特斯、时创能源、东方碳素、科强股份、艾罗能源、西典新能以及许昌智能;润阳股份、永臻股份、拉普拉斯的IPO注册申请已经获批生效,美科股份、三晶股份正在等待注册审核结果,上述5家均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此外,美景新材、晶阳机电、兴洋科技、天盛股份4家企业已经进入问询环节;华电新能、中润光能则分别于去年6月和12月成功过会。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则,IPO审核过会的批文有效期为6个月,注册生效的有效期为一年,如果逾期再重启则需要重新排队报审。上述企业中,华电新能于去年6月15日过会、中润光能去年12月15日过会,目前均处于“过而未发”阶段;润阳股份则是于2023年6月29日注册生效,距离最后上市有效期仅剩1个月,时间都相当紧迫。 相较于已上市或已通过重要上市环节的企业而言,面对时下越发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渐趋严格的上市审核,也有不少企业选择暂时搁浅IPO计划,择机再战,如2023年主动撤回IPO申请的华翔翔能、华耀光电、拓邦新能、爱士惟、彩虹新能,以及今年撤回的大族封测、陆海新能和儒兴科技共计8家企业。 当然,资本市场向来不缺敢于挑战的勇士,统计显示,有18家光伏企业激流勇进启动IPO备案登记,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如高景太阳能、原轼新材和聚成科技。 高景太阳能于2023年9月27日向深交所申请撤回IPO申请材料,短短2个月后,其又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向资本市场再次发起冲击。根据此前规划,高景太阳能拟募资50亿元,用于建设宜宾25GW单晶硅棒及5GW单晶硅片生产建设项目。 主营业务同为金刚石线的原轼新材和聚成科技则分别于2023年6月13日、9月4日主动撤回IPO申请,并均在今年1月重启IPO辅导,此前规划募资金额分别为17.89亿元、15.27亿元,均用于扩产金刚石线项目。 随着近期上市公司2023年度财报及2024年一季报披露接近尾声,业绩下滑成为光伏上市公司普遍现象,相较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环节而言,光伏辅材、零部件以及设备环节业绩则较为乐观,这三个环节同时也是去年至今冲击IPO的主力军,合计32家,占比52%。 其中,从事玻璃、边框、胶膜、银浆及硅基材料等辅材的企业共16家,支架、接线盒、光伏线缆等零部件企业共7家,金刚石线、坩埚等光伏设备企业9家。 值得一提的是,9家成功上市的企业中有6家从事辅材、零部件,是目前光伏上市攻坚战的大赢家。 从募资规模来看,61家企业可统计到的募资总额超1155.9亿元(重启IPO企业按原募资额统计),其中,募资超50亿元的企业有6家。 华电新能募资规模最大,高达300亿元,其中210亿元主要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9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据悉,若能按计划成功上市,华电新能将接替三峡能源的227亿元,成为A股新能源行业最大规模的IPO。 华电新能之外,仍在IPO进程中且募资5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重启上市计划的高景太阳能和正在等待注册审核结果的美科股份。其中,美科股份拟募资50亿元,计划投向包头美科硅能源有限公司三期20GW单晶拉棒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目标上市板块为深交所创业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A股寻求上市之外,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奔赴港股和海外市场。 如作为分布式逆变器龙头的古瑞瓦特便选择冲刺港交所主板,据传,调整后的募资规模约3-4亿元,将主要用于新建和扩建现有生产设施与设备、供应链升级、投资核心技术、推动全球销售渠道等,最新更新的IPO进度是在去年5月14日,其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无独有偶,今年2月6日,钧达股份也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并于同日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资料。钧达股份副总经理郑洪伟曾表示:“2024年,钧达股份将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紧抓海外光伏电池市场需求,不断提升海外市场销售占比。公司目标2024年海外销售额占比达10%以上。” 隆基绿能、福斯特、爱旭股份、钧达股份则先后宣布筹划发行GDR并在瑞士上市计划。公开信息显示,隆基绿能已于2023年初获得瑞士证券交易所监管局关于其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附条件批准;福斯特处于筹备阶段;爱旭股份则在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变化、公司实际经营及财务情况、资金需求以及长期业务战略规划后,为保障股东利益,在2023年6月27日选择终止发行GDR。 总体而言,尽管多重因素影响下,眼前的上市之路分外艰难,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IPO进入“冷静期”对于行业而言也并非坏事,当前行业正处技术迭代关键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线建设和设备更新,IPO上市确实是最便捷快速的融资渠道,但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带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扰乱市场秩序,长远来看,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并不会受“一时之困”,上市只是早晚的事。

  • 固德威:一季度国内户用系统开发业务贡献较多收入 预计年中或下半年行业去库完毕

    受海外去库存影响,固德威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业绩出现由盈转亏。对于当前海外去库存情况,在今日(5月20日)举行的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固德威董事长、总经理黄敏表示,“ 公司自身产成品库存处于合理水平,欧洲逆变器行业库存去化仍在循序渐进改善中。此外,欧洲整体市场需求仍处于相对平稳的向上趋势中 。” 该公司董事会秘书王银超进一步表示, “预计今年年中或下半年行业库存将去化完毕。”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一时间比该公司此前预计的去库时间相对较晚。此前,去年11月的业绩会上,对于投资者提问“海外库存的影响将延续到什么时候?”,固德威董事长、总经理黄敏彼时回应称:“预计行业去库存将在明年一季度结束。” 固德威从事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电力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致力于为家庭、工商业用户及地面电站提供智慧能源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产品包括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和户用系统等。 具体业绩来看,固德威在2023年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其中营收73.53亿元,同比增长56.10%;净利润为8.66亿元,同比增长36.14%。不过单季度来看,该公司在2023年第四季度净亏损4074万元,由盈转亏,并在今年一季度持续净亏损2882万元。 固德威一季度营收为11.26亿元,同比减少34.50%。收入构成来看,固德威董事长、总经理黄敏表示,“ 公司国内户用系统开发业务在一季度贡献了较多的收入。 ” 固德威此前表示,该公司国内户用市场订单随着IGBT缓解等原因同比有所回暖。业绩会上,黄敏表示,“公司目前IGBT的国产化率大约在40%-50%,相关供应情况一切正常。” 毛利率来看, 固德威财务总监都进利表示,“ 公司一季度毛利率不到30%,同比去年略有下降;一季度国内毛利率约20%,国外约45%; 预计今年整体毛利率较为稳定。” 业务方面,当前固德威正拓展工商业、地面逆变器产品以及相关新业务。固德威董事长、总经理黄敏表示,“总体来说公司BIPV业务保持较好的上升势头,主要客户群体包括光伏项目EPC投资方、建筑领域开发商和总包方等。” 海外市场方面,黄敏表示,受行业库存因素影响, 2023年全年欧洲销售收入占比约为40%-50%。该公司一季度海外收入约4亿元,占比约36% 。“公司已经在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土耳其、墨西哥、巴西、波兰、南非、美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众多客户。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将开辟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方向,未来也将继续秉持着‘国内与国际市场共同发展’的全球化布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 银价站上11年新高 光伏“去银”再加快 HJT成本即将打平TopCon?

    全球日前掀起“全金属狂潮”,其中白银价格暴涨至11年来新高。截至上周五收盘,COMEX白银涨6.36%,报31.775美元/盎司,伦敦银现报31.490美元/盎司,涨6.60%, 白银价格创2013年以来新高 。 今年以来,伦敦现货白银价格已累计上涨超三成。 有分析师指出,在白银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等潜在因素支撑下, 白银可能正处于历史上最强劲上涨周期的前端 。 另外,期货公司Blue Line Futures 首席市场策略师Phil Streible分析称,铜的强劲涨势正外溢至白银,因为白银也被视为工业商品,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在光伏电池片中,银浆是除硅片外,成本占比第二的材料,占比约10%。在这种情况下,银浆成为光伏降本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轮银价上涨也有望刺激降低银耗的新技术加速导入 。 从银耗量来说,N型电池对银浆的需求量高于P型电池。据CPIA数据显示,2023年PERC电池片正银消耗量降低至约59mg/片、背银消耗量约25mg/片,TOPCon电池双面银浆(铝)(95%银)平均消耗量约109mg/片,HJT电池双面低温银浆消耗量约115mg/片。 银浆生产所需的直接材料为银粉、玻璃氧化物、有机原料等,其中:银粉为核心原材料,数据显示银浆中的银粉含量占比约98%,银粉在直接材料成本中的占比高达90%以上。随着银价上涨,今年以来光伏银浆价格迅速拉升。 随着电池效率不断提升,PERC、TOPCon、xBC电池单位银耗小幅下滑,HJT未来随着0BB和银包铜等技术导入单位银耗预计有较大幅度下滑。 SOLARZOOM新能源智库测算,到2024年底,TOPCon电池每W银耗量预计将从去年底的11.6mg/W降至8.7mg/W左右;在湿重降低、银含量降低的共同作用下,同期HJT电池每W银耗量预计从去年底的8.6mg/W降低至3.2mg/W左右。 其进一步指出, 银价上涨对HJT电池相比TOPCon电池的浆料成本优势均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在HJT电池全面采用30%银包铜的细栅浆料并导入0BB技术的背景下,当银价达到8000元/kg时,HJT的浆料成本相比TOPCon就能达到将近0.04元/W的成本优势 。 方正证券也表示,目前头部企业非硅成本不断下降,2024年底银包铜参银量有望突破30%以下,银包铜+0BB进一步减少银浆耗量,HJT成本有望逼近TopCon。 值得一提,据行业垂媒5月18日消息, HJT电池企业4月已与浆料企业就HJT银包铜浆料的定价公式达成一致,自4月中旬开始,“银包铜浆料价格=银价×银含量+加价” 。 在此之前,部分银包铜企业采用“银包铜浆料价格=银价-减项”或“银包铜浆料价格=银价×70~75%+加价”的方式报价。采用新定价公式后,随着银浆上涨,HJT有望更能享受到相对TOPCon成本优势的显著扩大。 落实到产业链具体环节,华西证券指出,银浆定价为成本加成模式,白银价格上涨趋势下: ①银浆企业有望受益于原材料低价库存,同时银粉自供企业在成本端具备优势;②在行业降本增效主旋律之下有望加速0BB技术导入,串焊机及焊带环节有望率先受益,另外建议关注电镀铜方向进展。

  • 中节能太阳能:2023年营业收入95.40亿元 利润总额19.15亿元

    从中节能太阳能官微获悉,4月29日,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2023年年度业绩说明会,2023年营业收入95.40亿元,同比增长3.29%,利润总额19.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9亿元,同比增长13.75%。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的现金分红总额约5.71亿元,占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的约36%,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现金分红回报。

  • 青海西宁年产1.5万吨光伏铝边框及1万吨光伏铝合金支架项目开工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自西宁开发区官微获悉,5月16日,年产1.5万吨光伏组件铝边框及1万吨光伏组件铝合金支架生产项目在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开工建设。 据介绍,该项目由青海绿坤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总投资约1.5亿元,重点建设4条光伏组件铝边框及2条光伏组件铝合金支架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前厂房全部建成,明年上半年试生产。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8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并解决就业200余人次。 公开资料显示,青海绿坤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14日,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公司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川工业园贵南路9号创业园C区北面010号,主营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

  • 《科创板日报》5月17日讯: 继本周二(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对中国产光伏电池进口关税今年将提高至50%后,本周四(5月16日),美国白宫刊登声明,以所谓的不合理贸易为由,对进口光伏电池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不再将太阳能双面组件排除在关税之外,自6月6日之后恢复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产品征收关税并且要求进口6个月内安装完成,以打击产品囤积,并采取补贴等措施支持在美国国内进行光伏电池硅片和电池制造的技术开发等。 随着由拜登签署的光伏进口豁免关税期限将至,中国及东南亚输美光伏产品走向何方?这对中国光伏企业影响如何?企业方面又有哪些应对举措? ▍中国光伏企业最新回应来了 对于美国恢复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关税,天合光能方面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回应称:“公司一直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一方面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海外抗风险能力。” 上述相关人士补充表示,“企业不能左右海外贸易政策风险,但面对同样的政策环境,有充分全球化布局和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的企业会始终保持领先。” 根据天合光能年报披露,截至2023年年底,该公司具备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分别55/75/95GW,在泰国和越南拥有6.5GW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此外,在美国、印尼、阿联酋规划的产能逐步推进中。 阿特斯董秘办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我们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其中欧美市场占比较大,也有从越南厂供美国的产品。公司在越南、美国均有建厂,就目前而言相关政策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阿特斯在美国德州的5GW TOPCon组件工厂已于2023年投产,其美国5GW N型电池片项目预期2025年底投入生产。 另据阿特斯首席执行官庄岩此前表示,该公司2024年一季度组件出货6.3GW,美国市场占比超20%;按N/P类型分布,N型出货量占比接近一半。 与此同时,《科创板日报》记者尝试向晶科能源方面了解更多信息,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相关回应。 此前,今年4月的业绩会上,晶科能源方面曾表示,“(美国)相关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晶科也做了相应准备。公司在美国投资建设2GW组件工厂,对未来美国出货会有帮助。” ▍东南亚成美国光伏产品重要进口来源地 尽管当前中国直接出口美国市场的光伏产品规模较小,但东南亚却是中国光伏企业“出海”的主要阵地之一,并已成为美国光伏产品的重要进口来源地。 从我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情况来看,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电池片对美国出口334.7万美元,占我国光伏电池出口总额不足0.1%份额,同比下降6.7%;我国光伏组件产品对美出口1314.7万美元,占总我国组件出口总额的0.03%,同比增长11.4%。 需要注意的是,受两次“双反”、“201”、“301”案件叠加关税影响,除少部分“双反”复审税率较低的企业出口双面组件以外,目前我国大陆直接出口美国光伏电池产品基本无法实现。 再看美国本土进口情况,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美国光伏电池片进口额逐年递增,进口额为4.8亿美元、5.4亿美元、6.4亿美元和6.6亿美元,自东南亚、印度进口额大幅增长。 其中,美国光伏电池片进口方面,2023年,从前三位进口国看,分别为马来西亚3.2亿美元、韩国1.3亿美元和越南0.9亿美元,自东南亚国家进口额为4.6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的70%; 美国本土组件进口方面,2023年,来自东南亚国家进口额为125.1亿美元,占其总进口额的82.7%。 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针对此次美国恢复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关税中涉及的反规避调查,根据美国口径,关税豁免期后,满足一定条件(硅片或足够比例的辅材在海外生产)则不会被认定为存在规避行为而征税。 对此,SEMI中国光伏标准委员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目前来看,近两年期间,中国光伏企业已补齐产业链各环节,所以影响相对小。 不过,《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当前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征税强度或有上升态势。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信息显示,今年5月15日,应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于2024年4月24日提交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对此,SEMI中国光伏标准委员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表示,“目前来看,这是直接对东南亚产光伏产品的‘双反’,无论是否全产业链在东南亚,只要是电池或组件,都处于被限制范围。” 吕锦标预计,“双反”措施裁定生效后,如若东南亚产光伏产品无法进口美国,在美国本土产能无法满足装机需求的情况下,会引发美国市场价格高涨,同时抑制各洲的装机目标。 ▍中国光伏企业正推进在美建厂计划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近年来,美国国内所安装的光伏组件约四分之三来自东南亚,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光伏企业建厂产能。 同时,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将制造工厂建到美国本土,以实现特定供应链输出特定市场,绕开关税等贸易壁垒阻碍。 对于海外市场的产能布局进展,在今年5月7日举行的2023年度科创板光伏专场业绩说明会上,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目前该公司已在东南亚和美国布局产能。“公司美国1GW扩建N型组件产能已于一季度投产,剩余1GW产能已进入设备装机阶段,该产能将对未来美国市场出货产生帮助。” 天合光能已在东南亚建设有6.5GW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产能。天合光能董事长、总经理高纪凡表示,“其中5GW美国组件产能已在建设,预计将于2024年四季度开始逐步投产。另外越南5GW硅片电池配套产能,以及1GW印尼电池组件也将按计划建设投产。” “预计后续中国光伏企业将加大在美国本土的产能投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可以看作是产能出清的助推器。”有光伏领域行业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 产品价格方面,当前,国内光伏市场产业链价格处于低位,全产业链盈利承压。结合海外光伏政策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不确定性,今年4月,有国内光伏企业高管曾分析认为,“从历史来看,政策端的变化会反应到组件终端价格中。所以,预判一方面今年美国的短期需求可能加速;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本土产能相对不足,政策变化后美国市场组件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在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看来,此次美国对东南亚的光伏“双反”政策,其核心目的在于打击中国光伏产业,并逼迫光伏企业在美国建厂。“但光伏行业是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不能通过引进几家企业就可以实现逆袭。同时,近年来光伏行业竞争激烈,现有企业产品价格已接近成本线,光伏行业正处于行业出清阶段。去美国建厂会加大建设成本,从长远来看利润空间或将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光伏企业“出海”热度升温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 SEMI中国光伏标准委员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吕锦标亦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提到,“两年前美国IRA政策推动下,确实有中国企业到美国建厂,但都是少量‘试水’,特别是只集中在组件端。而去年把组件成本降到1元/瓦之后,IRA的补贴力度只有加大才能确保美国本土光伏投资的竞争力。另外,针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美国相关意见倾向要求全产业链投资才能享受IRA补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要充分评估政治风险。” 上海律协青工委员、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宇昊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企业要充分了解并熟悉‘双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在国际化产业布局时,中国企业应适时设立风险布控机制,如:在投资前期,企业应充分调研和进行尽职调查,评估贸易救济调查风险;在投资期间及投资后,企业也应及时对公司的内控制度、流程和操作进行适当调整,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预警和应对工作。同时,企业应定期关注有关部门及商会组织等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调整进出口模式、产品结构和风控方案,把握先机。”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出海企业布局海外产能,应充分考虑当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国别贸易投资风险、产业链完整性和资金、履约风险等。“当前,海外布局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企业出海的驱动力也不再仅是应对贸易壁垒,更多在于考虑产能双轨制、多元化供给和输出,互利共赢,共同开拓全球光伏市场。”

  • 新疆新和县成功签约88亿元超算中心项目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5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人民政府分别与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大有硕能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签约了总投资88亿元的超算中心项目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据了解,新和县此次约的超算中心项目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88亿元,将新建大数据机房以及总装机容量200万千万光伏发电站等设施,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合作下,必将实现政府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 合盛硅业20GW光伏组件项目规划公示

    5月1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发布中部合盛硅业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GW光伏组件项目的规划批后公示牌。 根据公示显示,该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建筑面积为457242.77平方米。 2023年4月20日,合盛硅业发布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部合盛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内进行“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GW光伏组件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估总投资205亿元;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内进行“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制作项目”投资建设,项目预估总投资44.55亿元。

  • 中旗新材:高纯石英砂一期6000吨已投产销售

    5月15日,中旗新材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在接受特定对象调研时,公司表示生产的高纯石英砂一期(6000吨)已经投产,目前已开始实现销售,形成收入,5月份至6月份可稳产。一期稳产后,公司计划下半年进行第二期(8000吨)扩产,预计2024年底建成。 2024年,中旗新材预计高纯石英砂项目出货量3000 吨左右,目前生产的高纯石英砂客户使用在石英坩埚的中层。远期规划高纯石英砂3-5 万吨,用于光伏石英坩埚外层砂、高纯石英制品用砂(石英砣、锭等)产品等。 对于高纯石英砂原料的来源以及自己的矿能否生产高纯砂的提问,中旗新材表示,公司生产的高纯石英砂原材料为进口矿石。未来,随着技术的突破,公司在光伏石英坩埚中外层砂、高纯石英制品用砂等产品,将逐步使用自有矿山的矿石替代,进一步降低成本。 此外,中旗新材介绍,在广西罗城收购的脉石英矿具有“三高一低”的核心竞争力:即高储量,高品位,高标准,低成本。公司规划罗城项目一期年产50万吨以上,二期、三期计划各期均在50万吨以上,全部完工后每年达到15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

  • 兆新股份终止19.5亿元光伏项目定增预案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5月16日,兆新股份发布《关于终止2024年度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的公告》,并表示公司结合目前资本市场环境、公司实际情况及公司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的考虑,经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及审慎分析后,决定终止2024年度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相关事项,并抓紧推动公司财务性投资的处置和对外投资结构的优化工作,公司后续将择机安排相关工作。 据悉,今年2月,兆新股份曾发布定增预案,拟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4亿元(含本数)分别用于和县光储充一体化及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产1GW“板块互联”BIPV光伏组件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经过两次修订后,兆新股份将和县光储充一体化及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拟投入金额从5000万元下调至4059.13万元;年产1GW“板块互联”BIPV光伏组件项目拟投入金额从11800万元下调至9579.54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从7200万元下调至5,845.14万元,募资总额下调至不超过19,483.81万元(含本数)。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