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

  • 华为公布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专利

    “华为不造车,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是华为入局汽车行业以来被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而华为如何“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以及电动汽车”专利公布。资料显示,实际应用中,在不改变整车尺寸的情况下,该技术可以提升电池包的容量,改善整车续航性能,提升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的扭转刚度和可承受的纵向载荷,并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从专利摘要看,该技术为一种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包括车身框架和电池包。车身框架具有平行设置的两个门槛梁,以及位于门槛梁之间的容置空间;电池包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电芯组件和横梁,横梁与外壳连接。 总体装配电动汽车后,外壳安装于门槛梁,外壳的顶部可以作为车身地板,以简化车身结构,并且减轻电动汽车的重量。 工商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服务器软硬件及配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汽车零部件及智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等。 不难看出,华为此次申请的“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以及电动汽车”专利与CTP、CTB、CTC技术都属于与动力电池相关的结构创新。 实际上,在行业发展早期,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是先由电芯组成模组,即CTM(Cell To Module),再由模组形成电池包,电池包外面还有壳体,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低,电池包又大又重。 近年来,部分电池包去掉了模组,直接Cell to Pack,即CTP技术。相关数据显示,CTP技术较传统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50%,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10%-15%。当前已有不少纯电动车应用CTP技术。 CTB(Cell to Body)电池与车身一体化技术,是将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板合二为一,具代表性的如比亚迪刀片电池与高强度车身一体化集成,让刀片电池集成于车辆底盘中,电池成为车辆的一部分。 比亚迪CTB技术大幅降低了底盘的厚度和车辆重心,使车内的头部空间更大,提升驾乘体验;均匀排布的刀片电池可以使整车实现更好的性能;提升了车身刚性,使车辆在遭遇正碰、侧碰时结构安全性提升。 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CTC(Cell to Chassis)技术则取消了车辆底盘中间横梁结构。如特斯拉Model Y将单体4680电芯直接堆满中间底盘,并通过四周灌胶的方式将电池完全固定在车辆底盘。 业界人士指出,在车企新车型减重、增效需求的驱动下,电动汽车轻量化及电池与车身一体化已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之一,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布局相关研发和应用。 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华为与北汽蓝谷、赛力斯、奇瑞、江淮等车企都在开展合作。 8月14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将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开展智选合作,首款车型定位为高端智能纯电动轿车。翌日,其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该车型将于明年正式亮相。“产品由华为定义,北汽新能源负责提供底盘架构及整车生产。” 近日,由华为智选与奇瑞联手打造的首款纯电轿车智界S7在第374批申报目录中现身。业界人士表示,随着与多家车企合作的推进,华为正加快建设其智选车生态联盟。此次申请的专利,或将加深华为与合作方在电池与车身结构方面的研发合作,在整车减重、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 不过,有技术人员也指出,电池与车身一体化技术的车型,当电池内部出现问题时,维修难度较高,相关痛点仍有待解决。

  •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一体化是行业发展方向 仍重视专业化分工

    通威股份扩大业务版图于行业影响几何?近日,在SNEC展会新品发布的间隙,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首次就新能源发展现状、行业竞争、一体化格局、原料价格、储能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作为硅料、电池双龙头的通威股份,去年8月进一步将业务延伸至组件板块,这一消息引发了光伏圈热议。而进军组件板块的2022年,该公司组件出货量即进入全球前十名。 由于通威股份体量庞大,在其正式进军组件之后备受瞩目,公司在扩大业务版图的过程中会给行业带来何种影响?又是如何看待目前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 一体化是行业发展方向 针对大家关注的一体化趋势,刘汉元表示,这两年,大家认为一体化是行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去年下半年通威进入组件行业。通威有所延伸,是想在配套协同上形成一个规模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服务于、支撑于能源转型。但通威仍然一直强调对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合作伙伴的重视,一直倡导行业有效分工协作,使客户之间、友商之间能够有所长、有所选择,在自己所精所强的方面做大,在别人所专所精的地方有效配合,理性地适当控制,营造“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为我好、我为你好”的商业生态。 “所以,在多晶硅、电池环节,通威会坚定不移地服务好、支撑好客户需求,把产品、成本做到更好,把产品质量做得更好,使行业生态能够更好。”刘汉元表示。 而刚刚接班的“企二代”刘舒琪也以董事长的身份首次亮相SNEC,谈到通威的布局,她表示,去年下半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要求,顺应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通威开始全面布局组件业务。得益于上游领域的品质支撑以及优异的生产管控能力,通威组件产品良率、单线产出等核心生产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刘舒琪表示:“当前,除了合肥基地外,通威组件盐城、金堂、南通等项目都在推进建设,预计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到80GW。新项目的建成投运,将有力支撑公司组件业务的全球化开拓,为下游客户提供稳定、优质的光伏组件产品。” 通威壮大是光伏发展的缩影 通威股份快速壮大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国光伏产业近些年蓬勃发展的缩影。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光伏产业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刘汉元表示,当前,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背景下主要能源的来源,已成为部分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识。中国是全世界减排任务最重、能源转型压力最大的国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规模、成本快速迭代,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能源转型实践中推动力量最强、最大的国家。 “有了中国光伏产业的支撑,中国能源转型快速完成,甚至提前与发达国家同步完成碳中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能源转型所需产品的2/3或3/4以上依赖中国制造。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将帮助欠发达国家直接进入清洁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减少对地球的压力,减缓全球变暖。”刘汉元说道。 而随着技术的迭代革新,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储能发展,刘汉元表示,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储能成本在0.21-0.25元/KWh,相较其他技术成本最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已发现的全球离河抽水蓄能站点达61.6万,仅需其中不到1%的站点,即可支撑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储能需求。 刘汉元认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水泥、钢材产能,有基础、有经验加快建设抽水蓄能。当这些抽水蓄能设施建立起来,既能安全工作,还能改善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汽车电动化如火如荼,利用电动汽车大量闲置时间和冗余充放电次数,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除行驶时间以外,用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售电,用电低谷时存储过剩电量,不但为电网稳定作出贡献,还能以市场化方式通过充放电价差获得相应收益,分摊购买整车或电池包的成本,实现电动汽车和电网的良性互动。

  • 林洋能源斥百亿布局N型一体化项目 TOPCon电池迎来新一轮投资潮

    “这两年上游利润丰厚,电池片这样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反而没赚钱。”林洋能源(601222.SH)董秘崔东旭表示,明年电池片可能成为相对瓶颈的环节,此时是投资的好时机。 事实上,TOPCon电池也正在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12月2日晚间,林洋能源披露公告称,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投资建设2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 林洋能源目前在光伏领域主要布局电站EPC和配套储能业务。此时斥巨资布局N型一体化,前景如何?崔东旭表示,此次电池片项目投产后,加上已有的3GW组件产能,公司将打造围绕N型TOPCon电池组件的光储垂直一体化布局。 斥资百亿完善一体化布局 2020年以来,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加码扩产,已经实现垂直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规模继续扩张,而此前涉及单一环节的专业化厂商,则开始向上下游延伸。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企业竞争的“标配”。 根据林洋能源最新公告,此次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为3年,其中一期总投资50亿元,第一阶段6GW产线计划本月底前开工,明年7月底前竣工投产,第二阶段6GW生产线于2024年3月投产,5月达成12GW的生产能力。二期8GW项目投资总额初步测算约50亿元。 林洋能源并非是光伏电池片领域的“新兵”。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资N型电池的厂家之一,2017年前后就已建成300兆瓦TOPCon中试线。不过,因当时电池片行业整体处于PERC电池为主流的时代,TOPCon技术在效率、成本控制和配套方面不及预期,此后未再进一步扩张。 2022年被称为N型电池元年,其典型的标志就在于N型TOPCon电池组件开始进入市场。 从产业链配套角度看,TOPCon已经正式进入量产和替代环节。崔东旭表示,经过近几年发展,N型TOPCon的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工艺有一定的提升。此外,未来2到3年TOPCon的技术发展路线非常确定,叠加此次同步投产的SE(激光掺杂),以及银包铜等技术,工艺提升的方向十分清晰。 从布局看,林洋能源计划打造下游一体化,崔东旭表示,公司计划布局“N型电池片+N型组件+光储系统集成”的制造产业链全覆盖。组件方面,公司位于安徽五河的3GW产能的组件工厂的第一条产线今年10月底已经投产,基本可匹配明年电池一期6GW的产能。 EPC方面,公司目前在手6GW储备项目,其中3GW已经拿到指标,预计明年会有1.5到2GW的EPC项目落地,EPC的充足订单可以消纳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确保利润的释放。后期,公司将着重打造光储一体化基地项目,以自有项目配套储能为基础,同时为合作伙伴提供“新能源+储能”系统设备及集成服务。 电池片成光伏投资新“热土” 过去两年,因上游硅料价格持续攀升,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电池和组件环节因成本传导不畅,整体盈利水平并不乐观,毛利水平降至低位。反之,上游多晶硅和硅片厂商利润丰厚,业绩增长明显。 然而,在近期宣布打造一体化布局的厂商中,却普遍不再涉足上游的多晶硅和硅片环节。其中原因,包括上游在近两年大规模扩产后,带来的产能过剩将逐渐显现。上海有色网SMM指出,12月多晶硅签单情绪急转直下,市场对多晶硅的预期价格将大幅走跌,未来继续走跌基本已成定局。 在上游成本压力趋缓后,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盈利水平有望迎来持续改善。目前电池片技术正处在新旧交替中,大尺寸和高效电池片更加紧缺。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供不应求格局仍将持续。 林洋能源方面,对电池片需求预期更加乐观。崔东旭表示,明年在上游产能过剩后,产业链整体回调,但是下游的降价肯定不如上游,利润会更多留存在电池和EPC两个主要环节中。目前主流电池工厂的毛利在12%左右,明年毛利水平会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TOPCon电池的毛利水平预计在1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以纯电池成本比较,目前TOPCon电池仍然高于PERC电池。不过,据市场反馈情况,TOPCon电池成本会高于P型3到4分钱,但是N型组件在效率和功率方面的提升优势,让TOPCon组件仍然有0.1元/W的溢价空间。 “未来三到五年肯定是TOPCon对PERC电池替代的过程。当年,单晶对多晶替代大约用了5年左右时间,现在N型TOPCon对前代PERC的替代过程可能也是如此。TOPCon产能增加,P型逐渐退出市场。”崔东旭分析称。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