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5

  • 山西:2022年规上企业原煤产量同比增8.7%  出口镁及其制品增长20.1%

    山西省日前发布了山西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642.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40亿元,增长5.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0.85亿元,增长6.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0%;第三产业增加值10461.34亿元,增长2.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675元,按2022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0954美元。 经济新动能加快增长。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2.3%;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5%,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6.4%。新产品中,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5倍,光伏电池增长10.2%。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4.9%,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4.0%。全年网上零售额8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能源情况方面: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30714.6万吨,比上年增长8.7%;焦炭产量9799.7万吨,下降1.4%;发电量4153.3亿千瓦时,增长7.5%。 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9.2亿吨,增长6.4%;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7.1亿吨,增长4.0%。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12079.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7841.5万千瓦,增长4.1%;并网风电装机容量2317.8万千瓦,增长9.2%;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695.7万千瓦,增长16.3%;水电装机容量224.5万千瓦,增长0.2%。全年全省全社会发电量4184.4亿千瓦时,增长8.9%。向省外输送电力1463.7亿千瓦时,增长18.5%。全社会用电量2720.8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3.0亿千瓦时,增长5.9%;第二产业用电2053.3亿千瓦时,增长2.5%,其中,工业用电2026.0亿千瓦时,增长2.6%;第三产业用电356.8亿千瓦时,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87.8亿千瓦时,增长14.9%。(见图4 2018—2022年全省全社会发电量 对外开放方面: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845.6亿元,比上年下降16.7%。其中,进口额634.2亿元,下降26.6%;出口额1211.4亿元,下降10.3%。 全年出口煤炭(煤及褐煤)33.0万吨,增长1.1%;出口焦炭(焦炭及半焦炭)26.8万吨,增长36.5%;出口镁及其制品9.1万吨,增长20.1%;出口钢材76.0万吨,增长13.4%。 出口机电产品923.2亿元,下降14.7%;出口高新技术产品808.3亿元,下降16.3%。全年进口铁矿砂(铁矿砂及其精矿)733.0万吨,下降23.2%,进口金额51.7亿元,下降45.8%;进口机电产品267.0亿元,下降49.3%。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1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8.3亿美元,增长2.4倍。全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6.0亿美元,下降45.2%;完成营业额17.3亿美元,增长8.0%。 原文链接: 》山西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小银行面临严重冲击 高盛下调美国GDP增速预期

    美东时间周三,投行高盛下调了美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理由是在美国乃至更广泛的金融体系动荡之际,中小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保留更多的储备资金以应付储户的提款需求。 高盛将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了0.3个百分点至1.2%。高盛经济学家David Mericle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银行收紧贷款标准可能会限制未来的商业投资,并将严重影响消费支出,从而对整体需求状况带来拖累,从而降低经济增速。 分析师认为,中小银行在美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资产不足2500亿美元的银行占美国商业和工业贷款的50%左右,占住宅房地产贷款的60%,占商业房地产贷款的80%,占消费贷款的45%。 过去一周几家银行的倒闭给地区性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股价遭遇大幅下挫的同时,这些中小银行争先恐后地筹集资金来满足提款要求,以防止走向倒闭的道路。 尽管美国监管机构已经宣布,他们正在采取行动,全面保护硅谷银行储户的所有存款。监管机构声称,美国的银行系统仍然具有弹性和坚实的基础,也将致力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储户的储蓄安全。 但一些投资者仍在为金融市场上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或者地区性银行所受压力可能向美国经济其他领域的扩散做准备。 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就在周三,瑞士信贷恳请瑞士央行公开表明对其的支持。此前,瑞士信贷股价暴跌30%,引发欧美银行股出现更大范围的抛售。 高盛指出,从好的一方面来看,银行贷款标准在过去几个季度已经大幅收紧,达到了在经济衰退之外从未见过的水平,这大概是因为许多银行的风险部门都有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衰退担忧。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贷款标准一开始就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不是正常水平,因此,近期中小银行收紧贷款标准带来的影响可能比看起来的要小,但限制贷款的滞后效应尚未全面显现。 这家投行认为,目前来看,美国地区性银行破产事件对该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美联储加息约25-50个基点的影响相当。 高盛近日预测,美联储本月不会加息,原因是金融领域“最近的压力”。分析师在研报中写道:“鉴于银行系统的压力,我们预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会在3月22日召开的下次会议宣布加息。”

  • 从罢工影响中反弹 英国1月GDP增长0.3%超预期

    英国1月份经济增长远强于预期,这进一步证明,面对生活成本紧缩和大范围的工业动荡,英国经济仍具有韧性。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该国GDP增长0.3%,部分恢复了去年12月罢工导致的0.5%跌幅。经济学家预计1月份的增长率为0.1%。 这一数据提高了人们对经济可能避免长期衰退或完全避免衰退的希望。但也给英国央行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迫使其继续提高利率,以压低两位数的通胀。目前,英国经济规模仍比疫情前小0.2%。 毕马威英国首席经济学家Yael Selfin表示:“我们预计,当前经济的低迷程度将比此前预期的要浅,时间也会更短。商业信心增强,通胀稳步下降有望支持下半年的复苏。” 不过,她补充道,经济衰退“仍有可能发生”,因为天然气批发价格下跌和供应链中断的缓解可能不足以抵消支出疲软和避免经济衰退。 目前,货币市场预计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在年底前进一步加息75个基点至4.75%。但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银行业的一些问题可能预示着加息带来的更广泛风险,因此降低了对利率峰值的预期。 Bloomberg Economics经济学家Ana Andrade表示:“1月份GDP出人意料的大幅增长,使英国经济很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避免技术性衰退。这对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来说将是一个意外的利好消息——鼓励那些呼吁进一步收紧政策的政策制定者。我们的基本预测仍然是本月晚些时候最后一次加息25个基点。但经济的韧性增加了利率峰值略高于我们预期的风险。” 另外,英国财政大臣亨特将于3月15日发布年度预算报告,但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的消息可能已经来不及影响他的预测。目前,这位财政大臣面临着在推动增长和控制债务之间的艰难抉择。 英国经济前景好转 过去几周,英国经济前景有所好转,促使英国商会预测,英国经济今年有望避免衰退。最近的零售销售数据、房地产市场数据以及备受关注的采购经理人调查数据都显示出惊人的强劲势头。 1月份的增长主要受到服务业增长0.5%的推动。在去年12月受罢工影响的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出现反弹。建筑业萎缩1.7%,制造业下降0.4%。 服务业的最大贡献者来自教育,在去年12月出现“显著”下降后,学校出勤率回升至正常水平。 虽然,去年12月的大范围罢工减少了圣诞节期间的零售额。在今年1月,铁路员工、教师和数千名其他工人举行了罢工,要求他们的工资与通胀保持一致,经济进一步受到破坏。 但到目前为止,证据表明零售商和其他服务业公司今年开局强劲。 在罢工导致邮政和快递行业的活动在去年12月份下降了10.5%之后,1月份反弹了6.4%,帮助运输和仓储行业在当月增长了1.6%。 艺术、娱乐及休闲业也增长了3.4%。这主要是由体育和娱乐活动推动的,随着英超联赛在去年12月世界杯推迟后重新恢复正常赛程,体育和娱乐活动增长了8.9%。 不过。在住房市场的低迷迹象中,房地产是1月份唯一对服务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业,下降了0.1%。抵押贷款机构报告称,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上升和生活成本压力,1月份购房活动缺乏。 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经济主管Suren Thiru表示:“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因为令人难以忍受的通胀侵蚀了家庭收入,抑制了商业活动。在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可能会继续陷入衰退。”

  • 国家统计局:去年全年GDP121.02万亿 同比增长3%

    推荐阅读: 》国家统计局评读: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新动能继续成长 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国民总收入[3]119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4]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 原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国家统计局 2023年2月28日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保持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国民总收入[3]1197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员劳动生产率[4]为152977元/人,比上年提高4.2%。 年末全国人口 [6] 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33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593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2.6%。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比上年少增6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全国农民工 [8] 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9] 上涨0.4%。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16个,持平的为1个,下降的为5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6个,下降的为64个。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277亿美元,比上年末减少1225亿美元。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7261元人民币,比上年贬值4.1%。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 [11] 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 [12] 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 [13] 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14] 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 [15] 比上年增长18.9%。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3.4亿千瓦,增长46.8%。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 [16] 4382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年网上零售额 [17] 1378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08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4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近1.7亿户。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分区域看 [18] ,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62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66513亿元,增长4.0%;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56985亿元,增长3.2%;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7946亿元,增长1.3%。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100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559766亿元,增长3.0%;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290289亿元,增长2.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 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19] 比上年下降0.1%。全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在监测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2.8%,未达标的城市占37.2%;细颗粒物(PM 2.5 )年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全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Ⅳ类断面比例为9.7%,Ⅴ类断面比例为1.7%,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8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2945万公顷,减少47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352万公顷,减少5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4307万公顷,减少25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24万公顷,增加18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00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14万公顷,增加4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47万公顷,增加1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产0.5%。其中,夏粮产量14740万吨,增产1.0%;早稻产量2812万吨,增产0.4%;秋粮产量51100万吨,增产0.4%。全年谷物产量63324万吨,比上年增产0.1%。其中,稻谷产量20849万吨,减产2.0%;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27720万吨,增产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产23.7%。 全年棉花产量598万吨,比上年增产4.3%。油料产量3653万吨,增产1.1%。糖料产量11444万吨,减产0.1%。茶叶产量335万吨,增产5.7%。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比上年增长4.3%。 全年水产品产量686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568万吨,增长3.2%;捕捞水产品产量1301万吨,增长0.4%。 全年木材产量10693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 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8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7%,纺织业下降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6%,汽车制造业增长6.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 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40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8%。其中 [23] ,火电装机容量133239万千瓦,增长2.7%;水电装机容量41350万千瓦,增长5.8%;核电装机容量5553万千瓦,增长4.3%;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6544万千瓦,增长11.2%;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9261万千瓦,增长28.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4039亿元,比上年下降 [24] 4.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23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股份制企业61611亿元,下降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40亿元,下降9.5%;私营企业26638亿元,下降7.2%。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制造业64150亿元,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315亿元,增长4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72元,比上年增加0.9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9%,下降0.64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25] 为75.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33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69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922亿元,增长8.4%。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9674亿元,下降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855亿元,下降2.3%;金融业增加值96811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73821亿元,下降5.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7934亿元,增长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39153亿元,增长3.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增长8.5%。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 [26] 506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26122亿吨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7亿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亿吨,下降1.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9587万标准箱,增长4.7%。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56亿人次,比上年下降32.7%。旅客运输周转量12921亿人公里,下降34.6%。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3190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1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752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7873万辆,增加1627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17740万辆,增加100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6685万辆,增加954万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7]1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9.4亿件,包裹业务0.2亿件,快递业务量1105.8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0567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8]17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移动电话基站数[29]1083万个,其中4G基站603万个,5G基站231万个。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8628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6834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9.2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0]5896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386万户,其中100M速率及以上的宽带接入用户[31]55380万户,增加5513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32]18.45亿户,增加4.4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10.6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33]10.6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5.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618亿GB,比上年增长18.1%。全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4]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812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额43941亿元,下降6.3%。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7%,饮料类增长5.3%,烟酒类增长2.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6.5%,化妆品类下降4.5%,金银珠宝类下降1.1%,日用品类下降0.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3.9%,中西药品类增长1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家具类下降7.5%,通讯器材类下降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7%,汽车类增长0.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6.2%。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增长5.1%。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35],东部地区投资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增长3.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6]310145亿元,增长0.9%。基础设施投资[37]增长9.4%。社会领域投资[38]增长10.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下降9.5%;办公楼投资5291亿元,下降11.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647亿元,下降14.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5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增加4186万平方米。 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34万套,基本建成181万套;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65万套(间)。全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5万个,涉及居民876万户。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货物进出口顺差58630亿元,比上年增加15330亿元。对“一带一路” [40] 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38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出口78877亿元,增长20.0%;进口59461亿元,增长18.7%。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 [41] 进出口额12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服务出口28522亿元,增长12.1%;服务进口31279亿元,增长13.5%。服务进出口逆差2757亿元。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 [42] 新设立企业38497家,比上年下降19.2%。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2327亿元,增长6.3%,折1891亿美元,增长8.0%。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519家,下降15.3%;对华直接投资金额891亿元,增长17.2%,折137亿美元,增长18.6%。全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4449亿元,增长28.3%,折683亿美元,增长30.9%。 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2%,折1169亿美元,增长2.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410亿元,增长7.7%,折210亿美元,增长3.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折155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849亿美元,下降5.3%,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为54.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6万人。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166614亿元,下降3.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 2 )余额266.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狭义货币供应量(M 1 )余额67.2万亿元,增长3.7%;流通中货币(M 0 )余额10.5万亿元,增长15.3%。 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43] 32.0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多0.7万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 [44] 344.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12.4万亿元,增长10.9%。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4.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增加26.3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9.1万亿元,增加20.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4.0万亿元,增加21.3万亿元。人民币普惠金融贷款 [45] 余额32.1万亿元,增加5.6万亿元。 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267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470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560361亿元,增加11522亿元。其中,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93473亿元,减少90亿元;住户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66888亿元,增加11613亿元。 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46]15109亿元,比上年减少1634亿元。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上市A股341只,筹资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353亿元,其中科创板股票123只,筹资2520亿元;沪深交易所A股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转股)9405亿元,减少1986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票83只,筹资[47]164亿元。全年各类主体通过沪深北交易所发行债券(包括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筹资64494亿元,其中沪深交易所共发行上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13只,募集资金419亿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48]挂牌公司6580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232亿元。 全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49]13.7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万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0]469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4519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726亿元,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712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5485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79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3937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7757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1]31370元,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5,比上年缩小0.05。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52],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39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0116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615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脱贫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比上年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54]10590元,比上年下降0.5%,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32元,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其中城镇为29.5%,农村为33.0%。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3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4952万人,增加1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55] 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807万人,增加849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9111万人,增加82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9127万人,增加4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4608万人,增加856万人。年末全国共有68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4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 [56] 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 [57] 1083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27万人。 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4.3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0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899个。民政服务床位 [58] 849.1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10.0万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9万个,社区服务站50.9万个。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951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5.19万个项目。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01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624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9] 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60] 2441家。全年授予专利权432.3万件,比上年下降6.0%;PCT专利申请受理量 [61] 7.4万件。截至年末,有效专利1787.9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328.0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62] 9.4件。全年商标注册617.7万件,比上年下降20.2%。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7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63] 的比例达到12.93%。 全年成功完成62次宇航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十五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嫦娥五号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句芒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运行。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实现一箭22星发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国产C919大型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首架。投入商业运行的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年末全国共有国家质检中心869家。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1128个,累计完成对94万家企业的认证。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2266项,其中新制定1382项。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64] 为93.29%。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24.2万人,在学研究生365.4万人,毕业生86.2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 [65] 招生1014.5万人,在校生3659.4万人,毕业生967.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 [66] 招生650.7万人,在校生1784.7万人,毕业生519.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47.5万人,在校生2713.9万人,毕业生824.1万人。初中招生1731.4万人,在校生5120.6万人,毕业生1623.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01.4万人,在校生10732.0万人,毕业生1740.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4.6万人,在校生91.9万人,毕业生15.9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23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总流通[67]72375万人次;文化馆3503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99亿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90亿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年生产电视剧160部5283集,电视动画片89094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80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68]105部。出版各类报纸266亿份,各类期刊20亿册,图书114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69]8.09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413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20886万卷(件)。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9%。 全年国内游客25.3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19.3亿人次,下降17.7%;农村居民游客6.0亿人次,下降33.5%。国内旅游收入20444亿元,下降30.0%。其中,城镇居民游客花费16881亿元,下降28.6%;农村居民游客花费3563亿元,下降35.8%。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其中医院3.7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6万个,门诊部(所)32.1万个,村卫生室58.8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8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9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40万人,注册护士52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万张,其中医院766万张,乡镇卫生院145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 [70] 84.0亿人次,出院人数 [71] 2.5亿人。 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72]42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73]37.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平方米。全年我国运动员在15个运动大项中获得93个世界冠军,共创11项世界纪录。在北京第24届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9枚金牌,奖牌总数15枚。全年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5项国际赛事中获得41个世界冠军。在北京第13届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8枚金牌,奖牌总数61枚,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位。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74]76.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9.8万公顷,增长13.2%;房地产用地[75]11.0万公顷,下降19.4%;基础设施用地45.8万公顷,增长20.7%。 全年水资源总量26634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99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3%。其中,生活用水下降0.5%,工业用水下降7.7%,农业用水增长3.7%,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增长8.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76]53立方米,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7立方米,下降10.8%。人均用水量425立方米,增长1.3%。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1.4%。种草改良面积[77]321万公顷。截至年末,国家公园5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平方公里。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原油消费量下降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1.2%,电力消费量增长3.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上升0.4个百分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78]下降0.8%。 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79]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81.9%,三类海水占4.1%,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4.0%。 在开展城市区域声环境监测的320个城市中,全年昼间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5.0%,较好的占66.3%,一般的占27.2%,较差的占1.2%,差的占0.3%。 全年平均气温为10.51℃,比上年下降0.02℃。共有4个台风登陆。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万公顷,其中绝收135万公顷。全年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3亿元,因干旱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3亿元,因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因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27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4亿元。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709起,受害森林面积约0.5万公顷。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20963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097人,比上年下降20.2%;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054人,上升22.7%。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46人,下降7.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消费支出疲软 美国第四季度GDP年化季率向下修正至2.7%

    美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弱于此前的估计,这反映出消费者支出被向下修正。根据美国商务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四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合年率修正值为2.7%,市场预期为2.9%,初值为2.9%。 该报告的细节指出,经济在2022年底失去了动力。剔除贸易、政府支出和库存后,衡量基本需求的关键指标——经通胀调整对国内购买者的最终销售额仅增长0.1%,为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 受汽车等耐用品支出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的推动,2022年最后三个月的家庭支出年化增长1.4%。消费者支出此前预计增长2.1%。 尽管个人支出的快速放缓尤其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担忧,但这也增强了人们的希望,即经济正在以一种可能符合所谓软着陆的方式放缓。 然而,最近的数据显示,2023年初消费者支出可能出现反弹,同时就业市场强劲得惊人,失业率创下53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劳动力供应有限的背景下,强劲的招聘推高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并有可能使通胀继续走高。尽管美联储大举加息以降温价格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健康的就业增长是经济的一大推动力。

  • 挪威四季度GDP增速快于央行目标 加息预期升温

    去年年底,挪威的经济增长继续超出挪威央行的预期,这提高了人们对挪威央行可能会延长其紧缩政策的预期。挪威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8%(不包括挪威的离岸行业)。这与分析师的预测中值相符,而挪威央行此前预测四季度GDP将保持不变。目前,根据远期利率协议,市场押注6月份前的加息规模又增加了5个基点,至92个基点。 家庭支出的持续增长支持了早些时候的观点,即化石燃料丰富的北欧经济体对购买力下滑和货币紧缩的抵御能力比货币当局预期的更强。这也加剧了人们对挪威央行政策制定者将延长加息时间超过目前约3%计划的猜测。 丹麦丹斯克银行挪威首席经济学家Frank Jullum表示:“去年年底,挪威经济活动出人意料地保持得很好。这证实了3月份加息的理由,并增加了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挪威人在1月份加税之前购买了更多的汽车,帮助家庭消费较前一季度增长5.9%,这是一年多来的最大增幅。服务支出也继续增长,增长了1.1%。被压抑的支出推动挪威去年全年经济增长达到3.8%。挪威央行预计今年GDP将萎缩0.2%。 Svenska Handelsbanken AB挪威首席经济学家Marius Gonsholt Hov在一份给客户的报告中说:“关键问题是,除了3月份肯定会出现的一次加息之外,我们是否还会看到另外两次加息,而不仅仅是一次加息。考虑到所有因素——更强劲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更强劲的工资和通胀压力——市场目前倾向于关键政策利率将在3.5%达到峰值。” 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挪威的邻国中,丹麦报告称,去年第四季度医药行业推动经济大幅增长,芬兰则陷入衰退。北欧最大的国家瑞典第四季度经济意外萎缩。

  • 日本四季度GDP增速不及预期 新任行长刚提名就面临大难题?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里,日本经济的反弹速度低于预期,突显出该国经济持续疲软的迹象,这可能将引起日本央行新任行长的担忧。目前外界普遍猜测,在实施了10年大规模刺激之后,日本央行可能会改变货币政策。 日本内阁府周二公布,该国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0.6%,实现从夏季经修正后萎缩1%转为正增长,但这一数字低于分析师预期的2%。 虽然消费在国内旅游支出的推动下复苏,但企业支出削减幅度超出预期,库存严重拖累经济。 这一结果是在政府向议会提名植田和男为下一任日本央行行长之前公布的。弱于预期的反弹可能会引起新任行长的担忧,他将需要仔细权衡日本经济复苏的力度,以及受到一波又一波投机攻击的日本央行刺激框架的可持续性。 大和证券首席市场经济学家Mari Iwashita表示:“结果出人意料地疲弱,这表明经济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我们对第一季度也不能乐观,因为工业生产等数据已经显示出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库存下降成为了最大拖累因素。虽然产品库存的减少有时可以被解读为对经济的积极影响,表明需求强于预期,但Iwashita并不这么认为。 她表示,另一种解释是,企业因为担心前景而不想补充库存。 Bloomberg Economics经济学家Yuki Masujima表示:“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将放缓,因为通胀上升会对消费者支出造成影响,外部需求疲软会抑制出口。但国内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支出应该会继续支撑经济。” 政府官员也对经济增长势头发出警告。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表示,这一结果表明,在政府措施的帮助下,经济正在逐步复苏。 “但随着全球货币政策继续收紧,海外经济放缓仍可能拖累日本经济,”铃木俊一表示,“我们还需要关注通货膨胀、供应限制、金融市场波动和新冠疫情蔓延的影响。” 这些都是新任日本央行行长在4月上任后需要考虑的因素。经济数据公布后不久,日本政府正式提名植田和男为下一任日本央行行长。这一选择表明,虽然岸田文雄可能正在寻求对日本央行做出一些改变,但他并不希望政策出现大幅转向。 然而,日本的GDP一直在增长和萎缩之间徘徊,这使得日本央行判断经济复苏的力度以及是否已恢复到疫情前实力的能力变得复杂。 去年第四季度,日元汇率回升是推动日本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夏季,日元汇率暴跌曾导致日本经济出现萎缩。 国内消费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撑。针对居民的旅游补贴计划刺激了服务业(占日本国内消费总额的60%)的活动。 但日本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其中之一就是全球经济放缓,这已经开始削弱该国原本正在复苏的出口。并且,面对进一步放缓的风险,企业似乎已经在放缓资本投资。

  • 暂时的喘息:英国第四季度GDP环比持平 避免技术性衰退

    英国经济在2022年第四季度环比零增长,这让它暂时避免陷入技术性衰退。不过2023年的前景依旧艰难,英国家庭将继续与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作斗争。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周五(2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GDP月率为-0.5%,弱于此前预测的-0.3%,前值为0.1%。当月经济产出出现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全国性的铁路罢工运动。 ONS统计学家Darren Morgan指出,“这意味着, 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经济没有增长(,持平于上季)。 ” 2022年第四季度GDP环比持平,而第三季度产出萎缩了0.2%。而根据欧洲对技术性衰退的定义,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即为技术性衰退,按这个定义,英国没有陷入衰退。 全年来看,2022年英国经济增长了4.0%,较2021年7.6%的增速出现放缓。 然而,这种喘息可能只是暂时的。 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对此表示,数据显示英国经济比预期更有弹性,但仍未摆脱危险。 “英国经济有潜在的弹性,但我们还没有脱离困境——通胀仍然太高。这给全国各地的家庭带来了痛苦。” 痛苦还将延续 单从数据来看,英国经济还未从新冠大流行期间完全恢复过来。去年第四季度的产出仍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水平低0.8%。而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似乎已全部从疫情期间产出损失中恢复过来了。 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受到 通胀飙升的持续打击 。2022年12月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5%,虽然较11月的10.7%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两位数。而该国10月份的通胀曾一度飙升至11.1%的41年高点。 英国的企业和家庭也将感受到英国央行 快速加息带来的影响 。 上周四(2日),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3.5%提高至4%。同时给出预测,英国将进入温和但漫长的衰退,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并持续五个季度。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James Smith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经济将收缩0.3-0.4%,第二季度收缩幅度会更小。 “衰退,或至少是技术性衰退,仍然是(英国将面临的)基本情况。但从历史标准来看,这看起来将是非常温和的。”

  • 西班牙GDP开了个好头 欧元区其他国家能否超预期增长?

    随着通胀开始降温,西班牙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过经济学家预期,表明这个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甚至整个欧元区有可能避免陷入衰退。根据西班牙国家统计局(INE)周五公布的最新数据,西班牙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长0.2%。这一增速与上一季度持平,也超过了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0.1%。同比基准下西班牙第四季度GDP增长2.7%,同样超出经济学家普遍预期(2.2%)。 2022年第四季度,西班牙经济环比增长0.2% 西班牙社会党首相佩德罗·桑切斯(Pedro Sanchez)已向经济体注入数十亿欧元,以遏制通胀率,并在大选年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保护措施。政界人士普遍预计,桑切斯将在大选年再次竞选公职。西班牙被普遍认为是欧盟经济复苏与韧性提高基金(Resilience Facility )的最大程度受益者,仅次于另一欧元区成员国意大利。 由于能源成本持续下降,自7月份以来,西班牙的物价涨幅已经放缓了近一半——12月通胀率大幅度放缓至5.5%。不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预计通胀将持续抑制经济增长,西班牙经济今年可能仅增长1.1%,但有望避免衰退。 下周二将公布整个欧元区备受市场期待的经济增长数据(GDP数据),欧洲的政策制定者普遍希望,出人意料的暖冬气候将使欧元区避免陷入经济衰退。但是,目前经济学家普遍预计欧元区Q4 GDP可能环比下滑0.1%,上季度为环比增长0.3%。欧元区的主要经济支柱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GDP也将于下周二公布,目前经济学家预计德国Q4 GDP陷入停滞(环比0%无变动)。

  • 金丝雀亮红灯!韩国四季度经济萎缩 为两年多来首次

    被称作全球经济金丝雀的韩国经济,受出口下降和消费放缓拖累,在2022年四季度陷入萎缩。 1月26日周四,韩国央行报告称,2022年韩国第四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4%,同比增长1.4%。韩国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2.6%,与市场预期相符。 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部长秋庆镐将该国经济放缓归咎于全球趋势的一部分,并表示一季度“有可能”恢复增长,并承诺为出口商采取及时的支持措施,例如减税和行政方面的帮助。秋庆镐表示: 政府将把政策资源集中在重振出口和投资上,例如推进放松管制的努力,以及提供税收和金融支持。 据韩国央行季节性调整后估计,导致该国GDP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下降是由于出口下降5.8%和私人消费下降0.4%。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大幅增长3.2%。 2023年第一季度韩国经济出现持续疲软的迹象,除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加剧,1月1日至20日每个工作日的出口量较去年同期下降8.8%。 不过,这一结果巩固了市场的预期,即韩国央行今年1月13日的加息标志着持续17个月的加息周期结束,韩国央行今年甚至将面临开始降息的压力。 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加息25个基点的时候,已经暗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不过李昌镛提醒: 现在判断韩国是否陷入衰退还为时过早。 现在我们处于临界点,应该关注2月份更多的数据。 DB Financial Investment经济学家Park Sang-woo表示: 由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疲软,韩国出口不会立即好转。 他预计,一季度GDP将进一步环比收缩,最好的情况也是维持不变。 高盛亚洲高级经济学家权具熏表示,韩国贸易将可能从全面重新开放的中国经济中回升。他说: 中国重新开放将对韩国产生重大利好,特别是考虑到有证据表明11月发生了供应中断,这极大地推低了对芯片和电子元件的需求,这应该会在未来得到纠正。 第一季度,鉴于中国的重新开放,财政支出的前期投入,以及加息周期几乎结束,我们预计韩国经济会有正增长。 经济学家通常将“衰退”定义为连续两个或更多个季度的收缩。 如果第一季度韩国GDP下降,那么韩国经济衰退将被判断为从去年四季度就已经开始了。韩国上一次陷入衰退是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际。 韩国经济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全球经济变化的反应十分灵敏,因此被经济学家称作全球经济的金丝雀。如果韩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全球经济也可能持续疲软。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