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个
欧盟最新遴选了13个境外战略性原材料项目,作为其关键矿产供应链保障计划的重要举措。 此次新增的13个境外项目,欧盟预计将需要总计5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50.5亿元)资本投资。 具体来看,新项目覆盖13个国家:加拿大、格陵兰、哈萨克斯坦、挪威、塞尔维亚、乌克兰、赞比亚、新喀里多尼亚、巴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南非和英国。 电池网注意到,13个战略项目中,10个战略项目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和电池储能系统所必需的战略原材料,例如锂、镍、钴、锰和石墨,加拿大的Dumont硫化镍矿项目以及矿业巨头力拓的塞尔维亚Jadar锂矿项目位列其中。 此外,两个战略项目涉及稀土元素的提取,欧盟计划通过这两大境外项目与欧盟境内的3个稀土加工项目联动,提升稀土供应链整合能力。 中国已于4月加强对稀土磁体的出口管制,欧盟正寻求减少对特定国家(如中国)的稀土依赖,实现战略性原材料多元化供应,提升供应链韧性。 资料显示,今年3月,欧盟公布了47个境内采矿项目,旨在提升战略原材料的生产能力,47个战略项目预计总体需要225亿欧元(1843.5亿元)的投资,旨在加强对能源转型和安全至关重要的17种材料中的14种材料的本地提取、加工和回收。 入选的47个境内采矿项目涵盖13个欧盟成员国,包括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爱沙尼亚、捷克、希腊、瑞典、芬兰、葡萄牙、波兰和罗马尼亚。 其中,多个项目聚焦于锂(22个项目)、镍(12个项目)、钴(10个项目)、锰(7个项目)和石墨(11个项目),部分项目涉及多种材料,这将极大地促进欧盟电池原材料价值链的发展。 加上此次新增的13个境外项目,欧盟全球战略原材料项目网络扩展至60个,预计共需28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294亿元)的启动资金,欧盟将通过成员国与金融机构协调融资,助力其早日落地。 通过60个境内外战略项目,欧盟有望提高工业竞争力,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国防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竞争力。这些项目是2024年5月生效的《关键原材料法》实施的初步成果。 该法案的目标是确保到2030年,欧洲战略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和回收分别能满足欧盟需求的10%、40%和25%。 2024年5月,欧盟发布征集战略项目提案的通知,随后于2025年3月25日通过了关于欧盟2025年首批战略项目清单的决定。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Stéphane Séjourné强调,欧洲目前严重依赖第三方国家供应关键原材料,必须通过增加本土生产、拓展外部供应渠道及建立储备来应对这一挑战。此次选定的项目对于欧盟实现原材料自主供应非常重要,标志着欧洲工业主权迈出关键一步。 业内人士分析称,欧盟正通过投建战略原材料项目,以及强有力的法规(特别是新《电池法规》和《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建立安全、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池产业链,以支持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以减少对亚洲供应商的依赖,并谋求未来在全球资源博弈中占据更多话语权。但在这一过程中,欧盟还将面临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伙伴国发展需求,以及应对地缘政治与环境治理等挑战。同时,短期内仍将高度依赖进口关键原材料。 另据国际能源署(IEA)此前发布的《2024能源技术展望》,自2017年以来,发展欧盟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一直是欧盟委员会和一些国家政府的关键目标。 虽然至今欧洲几乎还没有形成具备竞争力的电池产业,但高涨的投资热情导致欧盟产量大幅增加,从2019年的2GWh增加到2023年的60GWh以上。截至2024年6月底,新增产能已超过500GWh,估计这将涉及2025年-2030年平均85亿美元的年度投资。 尽管如此,电池项目发展放缓的迹象在欧盟已开始出现。欧盟电池行业正面临着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激烈竞争压力,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较高的生产成本,还由于包括CATL和比亚迪在内的中国电池制造巨头正在快速创新,抢占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竞争制高点。
为统筹推动原材料工业向低碳、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加快原材料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统筹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承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技术推荐,经专家组评审、投票、评选出2024年原材料工业“二十大”先进适用低碳技术,现由五大协会(联合会)联合正式发布入选技术名单。其中包括铝电解槽低碳长龄复合阴极技术与装备、大型竖罐底出渣双蓄热金属镁冶炼技术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动,更好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实化各项任务,清单式推进落实。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压实金融领域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规定》的贯彻落实,坚持严字当头,敢于较真碰硬,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推动金融监管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金融领域树立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 (原标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工信部网站2月6日消息,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 一、当前开展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考虑? 【口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销量达到688.7万辆,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总体看,我国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了涵盖基础材料、零部件、制造装备等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支撑产品全面市场化拓展的基础和条件,但还面临充换电便利性有待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等突出问题,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 公共领域车辆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占比大,示范带动作用强。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推动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和创新应用,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我部、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该试点。 试点工作开展坚持需求牵引、政策引导、因地制宜、联动融合的原则,并有3个方面考虑: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支持广泛参与。确定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物流配送、机场等7个重点领域,结合城市经济水平、产业基础情况提出不同城市目标参考,给予不同城市广泛参与的机会。二是强化目标引导,鼓励创新应用。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电动化比例、充换电建设数量、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工作目标要求,建立奖励措施,推动试点车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明确重点任务,健全保障措施。提出车辆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政策和管理制度建设4方面任务,明确试点城市、所在省市、组织部门职责,研究制定后续支持举措。 二、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否会延续去年发展态势?工信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措施? 【口径】: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行业上下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建立涵盖基础材料、零部件、制造装备等全链条产业体系,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综合前期开展的调研工作和有关各方意见,我们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4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政策供给。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统筹推动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加强新阶段重大问题系统研究,及时研究提出政策举措建议。尽快完成积分管理办法修订,指导发布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 二是保障稳定运行。健全汽车生产风险预警机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加强国际资源开发合作,推动加快国内开采进度,积极开展整车、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关键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合作,打击投机炒作、捂盘惜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多措并举做好关键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 三是支持创新突破。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编制《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严格生产准入管理,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协同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小区、高速公路“充电难”问题。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开放发展。持续落实汽车行业开放措施,加大汽车企业在境外投融资、消费信贷和海外投资险等服务支持力度,推动建设海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加强各国在贸易投资、标准制定等领域沟通交流。
2022年11月,对标挖潜企业原燃料采购成本升降不一,以降为主。1-11月,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28.72%;冶金焦同比增长3.45%;国产铁精矿同比下降23.68%,进口粉矿同比下降25.47%;废钢同比下降3.74%。 1、炼焦煤 对标企业炼焦煤11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241.78元/吨,环比升高16.26元/吨,升幅为0.73%。1-11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382.49元/吨,同比升高531.60元/吨,升幅为28.72%。 1-11月对标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823.79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558.7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3.45%;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625.9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43.4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0.22%。 2、喷吹煤 喷吹煤11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862.59元/吨,环比升高75.89元/吨,升幅为4.25%。1-11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666.98元/吨,同比升高348.89元/吨,升幅为26.47%。 1-11月对标企业喷吹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216.97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50.0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7.00%;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037.5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70.55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2.23%。 3、冶金焦 冶金焦11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2537.15元/吨,环比下降120.17元/吨,降幅为4.52%。1-11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949.63元/吨,同比升高98.28元/吨,升幅为3.45%。 1-11月对标企业冶金焦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504.4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45.1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5.0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334.15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84.53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3.04%。 4、国产铁精矿 国产铁精矿(干基)11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34.25元/吨,环比升高1.56元/吨,升幅为0.21%。1-11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68.57元/吨,同比下降269.52元/吨,降幅为23.68%。 1-11月对标企业国产铁精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44.78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696.65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48.1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7.54%;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31.26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86.48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2.07%。 5、进口粉矿 进口粉矿11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747.14元/吨,环比下降100.41元/吨,降幅为11.85%。1-11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51.02元/吨,同比下降290.83元/吨,降幅为25.47%。 1-11月对标企业进口粉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64.19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66.3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97.86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1.32%;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24.6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60.49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8.57%。 1-11月对标企业进口铁矿的采购总量为47286.08万吨,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93.59元/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98.6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94.9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0.62%;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42.56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48.97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6.67%。 6、废钢 废钢11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583.29元/吨,环比下降139.57元/吨,降幅为5.13%。1-11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3127.30元/吨,同比下降121.50元/吨,降幅为3.74%。 1-11月对标企业废钢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864.56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262.7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8.40%;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411.97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84.68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9.10%。
2022年10月,对标挖潜企业煤焦、进口矿等采购成本由降转升,生铁和废钢采购成本小幅下降。 2022年1-10月,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38.08%;冶金焦同比增长7.54%;国产铁精矿同比下降26.47%,进口粉矿同比下降26.43%;废钢同比下降2.33%。 1、炼焦煤 对标企业炼焦煤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225.52元/吨,环比升高70.70元/吨,升幅为3.28%。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395.15元/吨,同比升高660.58元/吨,升幅为38.08%。 1-10月对标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834.95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560.2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3.3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649.7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54.63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0.63%。 2、喷吹煤 喷吹煤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786.70元/吨,环比升高225.87元/吨,升幅为14.47%。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643.91元/吨,同比升高407.97元/吨,升幅为33.01%。 1-10月对标企业喷吹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212.11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31.8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6.27%;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024.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80.60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3.15%。 3、冶金焦 冶金焦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2657.32元/吨,环比升高60.48元/吨,升幅为2.33%。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995.55元/吨,同比升高210.10元/吨,升幅为7.54%。 1-10月对标企业冶金焦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539.04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56.51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5.24%;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371.0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75.53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2.54%。 4、国产铁精矿 国产铁精矿(干基)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32.69元/吨,环比下降3.61元/吨,降幅为0.49%。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45.18元/吨,同比下降304.23元/吨,降幅为26.47%。 1-10月对标企业国产铁精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29.88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687.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42.38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7.16%;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50.0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20.1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6.53%。 5、进口粉矿 进口粉矿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847.56元/吨,环比升高75.16元/吨,升幅为9.73%。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64.51元/吨,同比下降310.60元/吨,降幅为26.43%。 1-10月对标企业进口粉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78.52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70.5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07.9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2.2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43.3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64.80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8.76%。 1-10月对标企业进口铁矿的采购总量为44419.83万吨,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907.59元/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806.0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01.59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1.1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41.1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33.5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4.71%。 6、废钢 废钢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722.85元/吨,环比下降65.32元/吨,降幅为2.34%。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3177.06元/吨,同比下降75.75元/吨,降幅为2.33%。 1-10月对标企业废钢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907.2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269.8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8.4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443.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66.4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8.39%。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