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个
时至三季度末,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专程飞往中国,与大众中国CEO孟侠一起,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我们推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塑形计划’,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优化流程和体系以及把握市场机遇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销售回报率。”施文韬说,在整个大众汽车集团中,各品牌将制定计划以提升销售回报率。目前,大众汽车品牌目标是达到6.5%的全球销售回报率,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虽然看起来并不是很高,但6.5%的销售回报率并不包括变速箱、租赁、金融服务等业务,是独立的汽车业务目标。 挣钱的任务很艰巨,在中国尤其难。大众汽车的2023年年中财报显示,来自中国合资企业的利润贡献正在减少。但同时,这里的价格战让大众压力巨大。必须在成本降低上取得突破后才实施降价,成为大众的妥协之策,被外界解读为“被迫跟随”的ID.3的降价实际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提升销售回报率和提升电动车销量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我们必须兼顾”,施文韬认为,通过控制成本,让电动车和燃油车同样挣钱是可能实现的。在占据大众销量1/4的大众,这更必须实现的。 “中国是大众汽车的‘健身中心’”。在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看来,这个市场每天都会有新事物、新发展,这就要求大众汽车始终与时俱进,快速决策,把住市场脉搏。而正因为中国市场发展非常之快,所以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应对市场复杂的变化,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部分:新车战略 “为了提升销售回报率,大众汽车品牌需要优化流程,加快响应速度,做到扁平化管理。同时,考虑到产能过剩对于财务指标的拖累,我们需要平衡产能和销售。”施文韬表示,为了6.5%的销售回报率目标,大众将提升纯电汽车的销量和销量占比,这是未来所在。因此,大众将对纯电汽车、智能互联进行大量投资,在中国、欧洲、美国等全球市场推出新的架构和平台。 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大众汽车集团营业利润为7.3%,低于去年同期的10%。中国销量表现低于预期成为大众最大的担忧。 “大众汽车经历过很多挑战,这促使我们不断迅速地在中国打开局面。一项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短时间内推出不同类型产品,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孟侠说,只有这样,大众汽车才能赶上其他厂商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步伐,更快形成销量规模效应。 “在短时间内推出不同类型产品,覆盖不同细分市场”——这一方法论也可以作为大众和小鹏合作的注脚。由于大众最具延展性的SSP平台需要等到2026年才能实现量产,因此,与小鹏汽车合作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大众自身电动化体系的补充,在未来三年快速推出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产品。 基于MEB平台,大众目前在华销售的ID.车型有ID.3、ID.4 CROZZ、ID.4X、ID.6 CROZZ和ID.6 X。其中两款ID.6车型专为中国用户打造。孟侠透露,前个7月,大众汽车在中国新车销量约126万辆,市场份额同比增加了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6万辆。 ID.4在A级纯电SUV市场中名列前三,ID.3在过去两个月当中也有所提升,在所属细分市场约占30%的份额,目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大众方面表示正在不断提升产能,但也需要作出平衡,所以出现了提车等待的情况。 按照大众的规划,目前大众汽车有三个不同的软件堆栈,一个是1.1,即MEB;1.2是现在所推进的平台;2.0就是SSP,而CARIAD横跨所有的平台。按照规划,大众在华产品升级的第一个节点是2024年,届时大众安徽的第一款车将上市,第二个被关注的节点则要等到2026年,届时,SSP平台将进入商业应用环节,而大众与小鹏的车型也将在此之前推出。 至于2026年之前大众如何维持竞争力,孟侠称,ID.7VIZZON的上市是目前的工作重点;第二步是上汽大众ID.NEXT,这款车型已经在上海车展首秀,2024年也会上市。下一款车来自大众安徽,将于2024年下线。至2025,还会陆续有新车亮相,一部分会来自大众安徽。当然,探岳、途观等燃油车型也会陆续迭代。与小鹏的合作则将填补大众在中级电动车市场的空白。施文韬透露,双方会先基于G9合作,到2026年推出两款车。 此外,孟侠肯定了大众将在插电混动领域发力的猜测,表示大众将进一步优化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的阵容。其预测是:鉴于插电式混动车型得到了不少政策支持,其销量可能会增加20万辆,而纯电汽车有可能会减少20万辆。中国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动车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年均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00%以上。 下一个合作目标还没出现 “大众汽车不仅要赶上中国速度,还要超过这个速度,跑得比别人更快”。在施文韬看来,追赶和超越,是大众必须在未来三到四年必须完成的动作。 作为大众“在中国为中国”的一大步以及大众在华最大投资项目,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和地平线的合作进展决定着大众的速度。按计划,2023年将成立大众占股比60%的合资公司,其中大众投资13亿欧元,地平线技术入股。据孟侠透露,合资企业正在筹备之中,但已经开始开展各项合作开发的工作,“今天我驾驶一辆ID.4来到这里,这辆ID.4就配备了一系列和地平线共同研发的传感器”。 孟侠表示,在技术方面,大众汽车会与小鹏汽车合作研发两款车型,也会和地平线围绕MEB平台开展合作,这是两条不同的工作线。从投资规模来看,小鹏项目显然无法与地平线项目同日而语,与小鹏合作的过渡救急性质更强。但孟侠直言,小鹏汽车作为一个成立于2015年的品牌,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是非常惊人的。大众汽车要找到它的独特价值是什么,看看其价值与大众汽车的价值是否存在更多契合点。 在接连合作了地平线、中科创达以及小鹏汽车后,大众在华下一个投资目标是否已经出现?对此,孟侠表示,“我们密切关注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但下一个合作方向还没有敲定。”接下来,对前期合作成果的释放将会是逐步的、有节奏的,不是爆发式的。 目前,大众在华合资已经涉及自动驾驶研、整车研发等环节,CARIAD做为投资体,被寄希望通过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其自身研发能力。 大规模转型必须依仗有着稳定需求的消费市场,对此,大众汽车对中国车市保持乐观预测,预计2023年车市规模预计会达到2200万辆左右,其中约有1400万辆是燃油车,这对于大众汽车而言非常重要。“燃油车仍是我们业务的重要一环”,孟侠说,预计燃油车在中国车市接下来的十年中仍有空间和需求,但也看到燃油车销量正以年均约为9%的幅度减少,这促使大众必须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计将超过燃油车,一半以上将是新能源车型,而且整个市场体量将略微上升。 下半年,纯电汽车市场的竞争仍会非常激烈。大众的观点是,短期内中国的市场竞争不会变得更弱。无论是在产品端还是在价格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在可见的将来,中国车市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会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他们会不断提升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追求销量的增长,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市场。孟侠称,大众已为今后3至4年的转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9月5日,市场调查机构 SNE Search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约为57.7GWh,虽然同比增长43.2%,但环比下降12.4%。 这一背景下,中创新航仍交出最亮眼的答卷:以3.4GWh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稳居当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前五。 上看是松下的3.9GWh,但松下环比下降9.3%,下望是SK On的2.8GWh,但SK On也同比下降6.7%。即使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与LG新能源,他们也出现了环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别是18.4%、2.0%、29.7%。 而中创新航实现的是同比上升94.6%、环比上升21.4%,是所有TOP10企业中唯一实现环比上升的企业! 从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榜第七,到跃升至全球前五,并且动力电池装车量仍在持续增长的中创新航,已是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最亮丽的风景。 中创新航的高歌猛进,背后是该公司技术与产品的不断进阶,从高电压技术开始,到全极耳叠片技术、OS技术、“顶流”大圆柱电池技术等,中创新航已创新性地开辟出一项项新技术及相对应的一条条产品发展道路。 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在WNEVC上的分享,也更加地备受瞩目。 图: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 复合金属负极,能量密度600Wh/Kg 据刘静瑜介绍,中创新航在材料和化学体系方面的研究,由能量与资源的极致平衡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体现在高压化、高锰化、无钴化和固态化四个方面。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高电压三元电池技术是中创新航在高能量与资源极致平衡、以及高能量与安全极致平衡理念下推出,这项创新对锂电行业的发展有实质的贡献。 中创新航是第一家将中镍5系产品能量密度提升到高镍8系产品相当水平,并率先采用高电压5系产品实现600km续航。经过迭代升级,中创新航推出的6系高电压产品能够达到300Wh/Kg的水平,可以支持1000km以上的续航。 刘静瑜称,随着高压技术的进步,更低成本、环境友好的锰,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锰含量30%以上的中镍低钴层状三元材料以及锰含量70%以上的磷酸盐材料(LMFP)与尖晶石材料(LNMO)化学体系,将成为兼具高比能、高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及低成本的主流解决方案。 据悉,面向更高能量密度的需求,中创新航开发的采用贫液化技术、能量密度350Wh/Kg的电池,针刺实验刺穿电芯不起火,电芯的热安全性能达到中镍三元相当水平;采用半固态技术的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450Wh/Kg,有望实现更优秀的热安全性能;采用复合金属负极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能达到600Wh/Kg,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能,同时大幅改善循环寿命。 少即是多,OS极简设计与极限制造 在探索极致成本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中创新航聚焦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从产品底层功能出发,从基本技术原理出发,重构产品设计,重构制造过程,提出One-stop设计理念,即:功能的高度集成,将产品的设计极简化、制造过程极简化、生产设备极简化,减少产品和过程的复杂度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度,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高稳定、高可靠以及低成本,并开发出一系列涵盖新结构、新装备、新工艺的关键技术。 当前中创新航量产的第一代OS电芯,零部件数量简化了25%,工序数量简化了40%,相应的制造成本降低10%以上。刘静瑜表示,“OS电芯完美地兼顾了无模组化系统集成的特殊要求,我们已经量产的无模组化的CIR电池系统,零部件数量减少10%以上,制造工序简化25%,率先将LFP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到153Wh/Kg。” 当前,磷酸铁锂成为700km以内续航区间的主流。刘静瑜称,随着高锰铁锂技术的发展,中创新航OS电芯的能量密度将达到230Wh/Kg,高锰铁锂-CIR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将超过180Wh/Kg,同时成本较当前LFP进一步降低10%以上。“我们认为,高锰铁锂-CIR技术为低成本应用提供了系统化的最佳解决方案,将成800km以内续航区间的主流。”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顶流”大圆柱,快充超6C 面向高性能的高端需求,中创新航提出了行业首创的“顶流”结构、46系列大圆柱技术。 中创新航的“顶流”大圆柱电池采用极耳-集流盘-盖板一体化装配和联动焊接技术,最大程度实现功能融合。通过极简制造,制造效率提升50%。 相比于“无极耳”结构,“顶流”结构的电流流经路径缩短70%,结构内阻下降50%,大幅降低高功率充放电产热;“Z”向利用率高达87.5%,电芯能量显著提升;“顶流”设计使得壳体不再充当导流部件,采用不锈钢作为壳体材质,实现“零”腐蚀、高可靠;快充能力超过6C,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 中创新航认为,“顶流”大圆柱为高性能应用场景带来了最佳解决方案,它能够实现300Wh/Kg以上的高比能量、无热蔓延的安全性能、6C的快充体验、更高的制造效率以及高度标准化的结构尺寸。 图片来源:中创新航 刘静瑜还提及,中创新航在先进材料、先进电池、先进制造和回收再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专利布局。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中创新航已取得多项全球领先及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在业内率先提出“极简制造”的概念并付诸实践,全球独创DBW焊接组装工艺;行业首创采用电芯原位极简封装技术和电芯原位保持成组技术,实现工序简化及制造效率提升;采用行业领先的高速全极耳切叠一体制造技术,切叠效率业内领先,实现产品零安全事故;采用高效制浆技术,实现国内第一的合浆效率量产能力…… 近日,中创新航发明专利ZL201911419478.7“一种电池功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动汽车”,荣获第六届常州市专利奖金奖。此前,中创新航已获评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总结 据了解,中创新航已配套40多款纯电乘用车型,100多款混动乘用车型,可按客户需求全系车型配套首发;中创新航已具备年装车量超百万台的能力,相当于一年可实现500余万吨的碳减排。 刘静瑜称,中创新航的发展反映了电动化是汽车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途径,中创新航将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技术创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贡献中创新航力量。
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日前在慕尼黑正式开幕。本届博览会主题是“体验互联移动”,聚焦可持续性及最新移动科技。博览会期间,来自微移动、自行车、汽车、供应商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行业代表集中展示了最新的汽车技术、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以及可持续交通创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指出,慕尼黑国际车展被誉为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中国企业在此亮相可以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汽车的创新成就和整体实力,进而与中国汽车一起拥抱全新时代、迈向未来出行。过去几十年间,中德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对两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本次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整车企业和供应链科技公司的参展企业数量和规模达到历史最高。这也是中德汽车继续实现合作共赢、彼此相互成就的注解和例证。 据介绍,与2021年相比,今年外国参展商比例从33%提升至50%。亚洲参展商比例也有增加。其中,中国参展商数量增加了1倍多,是此次博览会参展商最主要来源国之一。 据了解,该博览会前身为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今年第二次在慕尼黑举办。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博览会的开幕致辞中表示,“20世纪80年代有人说日本汽车正在赶超其他市场,20年后韩国汽车发展强劲,如今是中国的电动汽车。很高兴有这么多国际制造商和供应商齐聚慕尼黑。德国将在数周内出台为电动车提供更多快速充电选择的法律,这将有助于实现气候友好型交通”。 记者在博览会现场注意到,除了宝马、大众、梅赛德斯-奔驰等知名德国本土企业外,还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相比上一届博览会,包括比亚迪、阿维塔、宁德时代、商汤科技等在内的中国参展商数量今年实现了翻番。 博览会期间,阿维塔科技在慕尼黑举办新车全球首发仪式,现场宣布正式发布旗下车型阿维塔12,并在设置于慕尼黑市中心的博览会开放空间进行亮相。阿维塔12由位于慕尼黑的阿维塔全球设计中心设计,秉承“未来美学”的整体设计理念。作为阿维塔品牌第一款轿跑车型以及双旗舰中的一员,阿维塔12开辟了中大型纯电智能豪华轿跑新市场。 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本宏表示,“定位于‘未来智能 豪华轿跑’的阿维塔12将于四季度在中国市场开始交付。同时,另外两款更具竞争力的全新产品也将在明年上市。随着‘设计’与‘科技’逐渐成为两大价值标签,我们还计划在明年正式进入国际市场”。 作为商汤科技在2021年打造的智能汽车平台品牌,商汤绝影在本届博览会期间上演欧洲首秀,开启国际化新征程。基于以座舱大脑为核心的全新智能座舱架构,商汤绝影此次首次全方位展示了智能座舱大模型产品体系,将智能座舱体验带到全球消费者面前,显示了商汤绝影的技术创新能力。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商汤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总裁王晓刚表示,商汤绝影自诞生起就蕴含着国际化的基因,在多年的创新与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驾、舱、云三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如今走向全球恰逢其时。此次车展可以说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起点,期待将大模型技术能力和量产经验带给全球客户,让智能座舱走进各国消费者,共同开启人机共驾的新体验。 博览会开幕当日,比亚迪携海豹、宋PLUS EV冠军版、元PLUS、海豚、汉以及腾势D9亮相。参展阵容涵盖轿车、掀背车、SUV、MPV等各个细分市场,比亚迪由此成为欧洲市场上少有的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新能源全车系车型的车企。博览会期间,比亚迪展台一直人气火爆,吸引了众多欧洲媒体和消费者前去参观。 目前,比亚迪集团汽车出海已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据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透露,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在近一年内已进入15个欧洲国家,并携手本地合作伙伴,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开设了超140家门店,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购车体验。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不断加速,欧洲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比亚迪将持续深耕欧洲市场,不断丰富其新能源车型矩阵,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