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个
“公司上半年毛利率约15%,同比大幅提升,主要由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N型先进产品出货占比持续提升,且N型产品较P型产品溢价坚挺。”在8月25日举行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从业绩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实现营业收入为536.24亿元,同比增长60.52%;净利润为38.43亿元,同比增长324.58%。该公司上半年共向全球销售光伏组件约30.8GW。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光伏本质是投资品,组件核心溢价看效率和单瓦发电量增益。 在此次业绩会上, 晶科能源财务负责人兼副总经理曹海云表示,该公司二季度出货N型组件较P型组件平均溢价0.1元每瓦左右。“由于目前N型组件依旧供不应求,预计三季度N型溢价将继续保持坚挺。” 根据半年报披露,晶科能源已投产N型TOPCon电池产能约55GW,N型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效率达25.5%,良率与PERC电池基本持平。 “ 公司电池量产效率到今年和明年年底,预计将分别实现25.8%和26.4%; 同时,公司正探索先进的生产模式,拟规划建设的山西一体化大基地将降低初期投资和生产成本。”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 产能方面, 根据晶科能源半年报披露,由于新建N型产能加速投产以及现有产能的持续提效提产,该公司今年年底产能最新指引为硅片85GW、电池片90GW、组件110GW。这一规模比其年初给到的75GW/75GW/90GW的一体化产能结构普遍上调了10-20GW。 晶科能源董事会秘书蒋瑞表示,预计至年底,该公司N型产能占比75%以上。 “公司追求有竞争力的先进产能,不盲目扩产。 山西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是公司生产模式的重要创新,一二期预计2024年上半年投产,目前国内暂无其他大基地规划。此外,公司积极关注海外扩产机会。 ” 对于未来硅料价格预期, 在李仙德看来,硅料价格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今年上半年硅料价格相对波动较大,目前价格处于相对较低位置,未来具体走势由行业产能释放和下游需求情况决定。”
8月23日,华民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鸿新新能源于2023年8月22日与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道新能源”)签署了《单晶硅片购销框架合同》,合同约定自2023年9月起至2026年8月止,一道新能源及其关联方计划向鸿新新能源采购单晶硅片合计约13.6亿片。实际销售价格双方采取月度议价方式确定。 根据当前单晶硅片市场价格及合同约定的采购数量测算,预计合同总金额44亿元。
8月21日晚,协鑫科技发布了业务最新进展情况。为更好地聚焦颗粒硅主业,公司徐州基地已于2023年6月停止生产棒状硅。产量方面,目前公司颗粒硅有效产能约28万吨。自今年初至8月20日期间,总产量约11.35万吨,总出货量约11.63万吨(含内部销售约1.18万吨),除限电等不可抗力影响外,公司徐州、乐山及包头三大基地均实现满产满销。目前,公司颗粒硅在多晶硅市场占有率已超15%。 此外,质量方面,公司所生产的颗粒硅总金属含量在0.5ppbw及以下的产品已占到颗粒硅总产量的约70%,适配N型产品时代的客户需求。截至8月20日,公司的颗粒硅产品占国内供货商N型供应份额已超20%。
8月18日,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四川中新绿色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9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光伏发电设备租赁;储能技术服务等。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中新绿能由由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其董事长为钟道远,分别担任着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高管。 事实上,今年以来五粮液集团已多次在新能源布局,先后入股成立了和光同程光伏科技(宜宾)有限公司、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4月18日,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对于跨界,曾有媒体就此事致电五粮液证券部,据工作人员透露称,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光伏、储能方面。 6月中,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两次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煊炀光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注册资本先由1亿人民币增至1.5亿人民币,再增至约1.67亿人民币。此次,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入股和光同程,被业界视为五粮液开始正式向光伏领域进军。 8月2日,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经营范围新增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等。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陈翀,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印度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口了4.638亿美元(约合386亿卢比)的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同比增长了169%;较上季度出口额环比下降了3.1%(第一季出口额为4.788亿美元),其中组件约占该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98%。 从出口情况来看,2023年上半年印度光伏产品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2,696.4%,而去年出口额同期为3,370万美元(约合28亿卢比)。 从进口情况来看,2023年上半年,印度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进口量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4.7%,主要因为印度的光伏开发商和光伏组件制造商在2022年4月基本关税(BCD)实施之前囤积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因此2022年的进口量要高得多。 美国仍然是印度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2023年第二季度,美国仍然是印度光伏产品的最大买家,占印度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98.5%。 美国商务部于2022年12月澄清了反规避调查的范围,允许进口在非东南亚国家组装的光伏组件。这一澄清为印度光伏产品制造商提供了向美国出口组件的市场机会,导致最近几个季度光伏产品出口额显著上升。 2023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否决了美国参议院通过的两党决议,暂停对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关税,直到2024年6月结束征收。 南非占印度今年第二季度出口总额的0.8%,而阿富汗、加拿大和阿联酋各占0.1%。 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组件总额环比下降 研究表明,印度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进口同比增长55.1%,从5.97亿美元(约合497亿卢比)增长至9.266亿美元(约合772亿卢比)。从季度环比来看,印度的光伏产品进口额从8.12亿美元(约合676亿卢比)增长了14.1%。 光伏组件进口量环比增长50.1%,而光伏电池进口量下降4.7%。 在印度政府暂停制造商和组件批准清单法规之后,光伏组件进口量有所增加,暂时允许光伏开发商从国际市场采购光伏组件,直到2024年3月。 2023年第二季度,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总额占到42.3%,低于上一季度的60%。 其他对印度光伏进口贡献巨大的国家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和柬埔寨。由于印度与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因此从这些国家的进口比例有所上升。第二季度,越南和马来西亚分别占印度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进口总量的19%和18.3%。
从中国能建官网获悉,8月22日,关岭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标段三光伏场区1050兆瓦EPC总承包工程开工。 据悉,该项目由中国能建湖南火电与西南院联合体承建,项目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项目用地主要为深度石漠化地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平均利用1030小时,发电量13.2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0.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1万吨,将有利于调整贵州省电源结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
  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方案提出五个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研制光伏发电、 光热发电 、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统、 光热发电系统 、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   研制槽式、塔式、菲涅尔发电配套技术,大容量储热技术、高参数发电技术等光热标准。   研制光热发电系统中吸热器、大容量储热、槽式集热器等关键设备技术标准。   文件原文如下:
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累计出口2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11.69%,再创新高。 广阔的海外市场早已引起国内光伏厂商注意,隆基、晶科、晶澳等企业均在美国、泰国、越南等地布局产能,积极推进产能和销售全球化。部分光伏厂商境外营收占比近60%,其中东方日升、晶澳、晶科等企业境外营收占比均在55%以上,海外营业收入分达到了168.22亿元、433.15亿元、480.67亿元。 数据显示海外市场前景大好,然而在光伏厂商争抢海外市场份额时,暗礁来了。 非出海不可 我国的装机体量惊人,仅今年半年就增长了78.42GW,要知道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已经高达4.25亿千瓦。体量大、速度快,是我国光伏现状的真实写照。然而即便如此,境内装机量仅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数据表明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门之外。 自202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秀。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7.8%,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共同挑起外贸大梁。 公开信息显示,硅片、组件、电池等国产光伏产品去年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去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28.3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 另外,我国是光伏制造大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巨额产能让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地位,截止至2022年底,全球超过70%的组件靠国内企业供应。 产能膨胀如此,仅靠国内需求无法满足消纳需求。今年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5至120GW,事实上我国仅上半年新增装机量就达到了78.42GW,到年底得实际装机量几乎可以肯定超过预计量,但面对全产业链近千吉瓦的产能还是消纳无力。 海外市场有乾坤 我国是光伏产能大国,内部竞争激励,各大企业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晶科、晶澳、东方日升等组件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出境内,其中晶澳、晶科占比近60%,海外营收分别高达433.15亿元和480.67亿元。隆基、天合光能海外营业收入虽然不及境内,但也高达449.3亿元和365.25亿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光伏组件出口额最多,规模约153.6GW,同比增长55.8%,出口额、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硅片出口量约36.3GW,同比增长60.8%;电池片出口量约23.8GW,同比增长130.7%。 从上半年的出口情况来看,硅片和电池片的出口量增速明显,硅片出口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电池片主要出口向亚洲地区;组件出口额降低,但体量达到108GW,占到了去年正念出口体量三分之二还要多,主要出口向欧洲。 欧洲同时也是国内企业场上的主要海外营收区域。晶澳在境内的营业收入达291.72亿元,占比39.97%,除此之外,最高的就是欧洲地区,营业收入高达229.09亿元,占比总营收的31.39%,天合光能同样如此,在境内营业收入最高,达421.44亿元,在欧洲营业收入仅次于境内,高达214.4亿元。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各大洲市场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欧洲市场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14.9%。其中,荷兰成功守擂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第一大市场地位,波兰、葡萄牙等国市场活跃。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极端天气步步紧逼,俄乌冲突推波助澜能源危机等原因密切相关。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2022年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克莱尔·纳利斯称,西班牙和法国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气温高出10度以上。当时电价一度飙升至400欧元/兆瓦时。 今年以来,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显示,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打破了7月3日、4日连续两天纪录。能源转型脚步正在加快。我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此外,早在去年的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能源独立路线图,力求从天然气开始,在2030年前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这份行动计划名为《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 Joint European action for more affordable, sec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欧洲议会批准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提升至45%。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REPowerEUPlan”建议,2025年欧盟累计光伏装机规模要超过320GW,和2021年底累计装机167GW的规模相比,增长翻倍;2030年累计光伏装机目标约为600GW,相较于2025年也有几乎翻倍的增长。 多种因素叠加,海外光伏市场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海外产能布局 过去十年中,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转移到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的所在地。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光伏厂商的海外产能多分布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少量分布在美国、欧洲。 我国光伏企业到东南亚投资建厂,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自中美贸易战以后,美国不断给中国产品设置各种壁垒,设置条款针对中国。从大陆出口向欧美的产品关税逐步增高,在海外建厂有利于规避这一风险。 二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东南亚的优势逐渐凸显,人力价格远不如国内。 东南亚建厂也有风险,例如今年夏天,越南发生了电荒,鸿海和立讯精密等苹果公司供应商被陆续告知,后续将陆续停电。 这也暴露了相应问题,东南亚电力结构不够完善。越南的水电和煤电占比高,但是夏季降水不稳定,导致水电站水位会有降至发电水位一下的情况。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越南北部水电站的发电量仅为去年的五分之一。 隐患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终于从三头在外——原材料、设备、市场在外,大量利润被截留的局面,发展到了全产业链齐备,在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 然而蛋糕虽大,却不能如愿安享。 目前海外市场环境风险难以预知,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国际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监管环境等因素,叠加国际关系变化及相关国家非理性竞争策略等不确定性风险,我国光伏企业的海外之旅摇摇欲坠。 尤其是今年6月发生的我国光伏高管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期间被德国警方带走一案,令每个光伏人精神紧绷。 就在上周,美国国务部又公布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反规避调查终裁结果。此案美国商务部于2022年4月1日正式发起调查,历时大半年,终于在去年年底作出肯定性初裁。 内容显示,泰国、越南、马拉西亚、柬埔寨四国被认定存在规避行为,其中Hanwha Q Cells(马来西亚)、Jinko(马来西亚)和Boviet(越南)三家公司并不存在规避行为。 实际上,国际博弈始终存在。2021年4月20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光伏产业目前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制造商提供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和零部件也都来自中国。 早在两年前,美国光伏制造商透过律师事务所递交请愿书给美国商务部,希望对东南亚的光伏制造商提起反规避(anti-circumvention)调查。美国厂商在请愿书(petition)中表示,中国厂家透过在东南亚设立分公司并建造光伏产品生产线,生产电池组件后再出口美国,藉此来避免被征收由中国出口光伏终端产品到美国须被课征的反倾销(AD)与反补贴(CVD)关税。 我国光伏饱受打压的同时,海外产能渐渐兴起。 能源部预计美国制造组件产能2024年达到10GW;2025年达到15GW;2027年达到25GW;2030年达到50GW,据统计2023年5月,已投产组件产能超过8.4GWGW以上5.6GW,在建项目4个。印度作为热点国家,截止2023年3月,已投产组件产能预计超过18GW,电池产能预计超过3GW。 据王勃华理事介绍,部分国家通过“反倾销”,“反补贴”等举措提高贸易壁垒,同时竭力补贴本土企业。国内企业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挑战,或在2027年左右,国内光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格局将会发生变化。
得益于光伏电池自动化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罗博特科今年上半年营收规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8月22日,罗博特科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8成,净利润增速同比翻倍,实现了扭亏为盈,公司将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归功于“光伏产业链需求井喷式增长”。 公司同时表示,截至报告披露日,罗博特科尚未确认收入的在手订单金额约14.02 亿元,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最高营收规模尚未突破11亿元,但这一瓶颈有望在今年被打破。 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卖铲子、卖水、卖牛仔裤赚钱的故事是商界最经典案例之一,而随着近年来TOPCon 高效电池技术路径的快速渗透,光伏电池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也造就了一批“新能源卖铲人”。 罗博特科是一家研制高端自动化装备和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软件(R2 Fab)的企业。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执行系统软件。其中,工业自动化设备包括智能自动化设备、智能装配和测试设备及系统是智能工厂的硬件组成要素,结合智能制造 R2 Fab 执行系统以实现智能工厂。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电池领域。 具体来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81.26%;净利润1538.05万元,对比上年同期亏损2624.01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谈及报告期内业绩驱动因素,罗博特科表示,主要是因为下游所处行业整体发展前景良好,公司所处环节受益。据了解,自 2022年下半年以来,光伏行业逐步确定了以 TOPCon 为主要技术路径的新趋势,产业链需求井喷式增长。 罗博特科表示,公司凭借持续领先的产品和技术优势,获得了客户广泛的认可,取得了 TOPCon 占比较高的订单量。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约 14.02 亿元,在手订单金额持续扩大,同时在谈项目还在持续增加中。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2023 年以来,公司陆续与晶科能源、钧达股份、润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光伏行业知名企业签订重大销售合同,合同标的为工业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相关设备配套/升级服务。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罗博特科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公司表示,结合目前公司在手订单情况,预计 2023年全年营收规模亦将实现大幅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8月11日晚间,罗博特科公告披露,公司正在筹划收购苏州斐控泰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斐控泰克”)及目标公司ficonTEC Service GmbH(以下简称“FSG”)和ficonTEC AutomationGmbH(以下简称“FAG”)控制权事宜。 受此影响,公司证券自8月14日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截至8月22日,目前尚未复牌。 据了解,斐控泰克系专门为收购德国目标公司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罗博特科目前通过苏州斐控晶微技术有限公司持有斐控泰克18.82%股权,斐控泰克通过境外SPV持有FSG和FAG各93.03%股权。 资料显示,FSG和FAG主要从事半导体自动化微组装及精密测试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光芯片、光电子器件及光模块的自动化微组装、耦合以及测试市场客户提供高精度自动化设备和相关技术服务。 业内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早在2022年初,罗博特科就曾筹划全资控股斐克控股,但前次交易最终未能顺利完成,公司对于半导体业务领域拓展的“执着”,主要目的应该还是谋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即使在较为火热的光伏板块中,欧晶科技上半年的业绩涨幅仍可排在前列,公司披露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4倍。这主要得益于光伏产业对于高品质石英坩埚的需求提升。公司相关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凭借石英坩埚产品优势,石英坩埚的订单量大幅增加,带动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增长。 在光伏产业链的环节中,欧晶科技主要是为单晶硅棒硅片的生产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具体包括石英坩埚产品、硅材料清洗服务、切削液处理服务等。根据财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150.19%;实现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342.85%;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3.95亿元,同比增长331.66%。 分产品来看,欧晶科技今年主要依靠石英坩埚来拉动业绩,单项产品的收入达到9.36亿元,同比增长242.23%;此外,石英坩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不到5成提升至今年的65.79%,毛利率也增长8个以上百分点至44.47%。 据悉,石英坩埚产品是用来装放多晶硅原料的消耗型石英器件,是单晶拉制系统的关键辅料之一。而欧晶科技是为数不多的具备量产大尺寸石英坩埚能力的厂商之一,且客户粘性较高。今年以来,由于光伏硅料与硅片大量扩产,市场供不应求,石英坩埚业务产销量及售价持续增长。 根据欧晶科技披露,上半年内,公司已完成40英寸太阳能级石英坩埚及32英寸半导体级石英坩埚的研发工作并具备量产能力;36英寸太阳能级石英坩埚和28英寸半导体级石英坩埚已正式量产并为下游客户供货。 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硅片制造向大尺寸、薄片化推进,且N型硅片进一步推广,生产需要更大炉径的单晶炉设备以及大尺寸相适配的坩埚等,石英坩埚的更换频率会显著增加。目前高纯石英砂仍存在供需缺口,受益于这样的趋势,高品质石英坩埚的供需格局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偏紧。 根据Solarzoom数据,今年8月份,大尺寸石英坩埚均价已涨到42000元/个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了近7倍。 另一方面,欧晶科技的募投项目正在推进,石英砂锅的新建产能将会扩大。公司在高品质石英制品项目的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为1.83亿元,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今年年底。随试产线逐步达产,预计公司2023年坩埚出货18-20万只。此外,公司可转债宁夏一期、二期项目分别规划8条、10条产线,预计增加坩埚产能18万只/年,全部投产后公司坩埚产能将提升至34万只/年。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