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

  • 存储芯片价格较去年峰值腰斩 SK海力士录得史上最大季度亏损

    由于存储芯片价格暴跌,韩国芯片制造巨头、苹果供应商SK海力士(SK Hynix Inc.)周三公布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该公司仍坚持将今年资本支出减半的计划。 海力士公布,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营收下降38%,运营亏损1.7万亿韩元(合14亿美元)。分析师的平均预期是亏损1.1万亿韩元。 存储芯片价格已经较2022年的峰值下跌了逾50%,受此打击,海力士正在削减产量和资本支出。 “由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我们将继续减少投资和成本,同时通过优先考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市场,努力将(行业)低迷的影响降至最低。”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并补充称,公司将专注于提高设备效率。 由于消费者需求减弱、成本和利率上升导致客户公司缩减支出和招聘,海力士的总库存有所攀升。 除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收购英特尔公司的闪存业务(此后更名为Solidigm)也导致海力士的库存积压速度超过其同行。 “海力士库存飙升导致其内存价格下跌,跌幅超出市场预期,”eBest投资证券公司的分析师Nam Dae-jong称。 Nam表示,今年剩余时间,海力士的库存将保持在高位,该公司需要积极调整产能。 期待下半年复苏 海力士是全球第二大DRAM制造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扭转其NAND芯片业务。该公司表示,其DRAM和NAND芯片本季度的位元增长率(bit growth)将放缓。 位元增长率指的是内存的产量,是衡量内存芯片市场需求的关键指标。 该公司还表示,全行业的库存水平将继续增长,但应该会在截至6月的六个月内达到顶峰。 海力士表示, 在中国重新开放以及移动设备市场复苏的帮助下,下半年市场将逐渐改善。 但就全年而言,DRAM和NAND晶圆产量可能较上年有所下降。 1600亿美元存储芯片产业步履蹒跚 由于供需严重失衡,价值1600亿美元的存储芯片产业正步履蹒跚。 目前,内存芯片制造商的库存还可支撑三到四个月,而客户本身尚有库存。 在存储芯片寒冬下,海力士竞争对手、存储芯片领导者三星电子周二公布,第四季度营业利润下降近70%,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销售放缓以及存储芯片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和库存资产的估值损失。 不过,与削减开支的海力士和美光科技不同,三星电子继续投资新产能,因为其着眼于中长期需求。 尽管三星电子指出商业环境“显著”恶化,但该公司表示,计划将今年的芯片资本支出保持在与2022年相同的水平。此举恐进一步令芯片价格承压。

  • A股半导体公司业绩预报分化! 近三成预盈 设计类公司亏损多

    “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已披露的A股半导体公司业绩预报,再度验证了行业分化特征。 据星矿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共有96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占行业公司总数的58.9%。 其中, 4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正增长,占总数的30.1%、已披露公司数量的51%。上述公司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96.5%~123%,扣非净利润同比平均增长95.4%~123.7%。拓荆科技、芯原股份、安路科技、聚辰股份、东尼电子的净利润变动幅度处于前五位。 注意到,设备和材料类半导体上市公司数量合计占预盈企业的一半,且多数预盈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客户拓展、产品突破等因素所致。 “公司主打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因客户需求旺盛放量,推动了整体业绩持续高增。且在疫情期间,公司‘封控不停产’,切实保障了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中微公司副总经理兼董秘刘晓宇表示,虽然当前行业发展有所波动,但全球市场规模及本土化的不断提升仍将是国内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47家半导体上市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总数的28.8%,净利润同比平均下降125.4%~150.3%,扣非净利润同比平均下降309.7%~383.1%。欧比特、敏芯股份、露笑科技、博通集成、天岳先进的净利润变动幅度排名靠后。 在预亏企业中,约85%为设计类半导体公司,且主要系客户需求减弱、存货减值计提、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业绩下滑较大。此外,安路科技、唯捷创芯和大唐电信2022年扭亏为盈,国民技术、思特威、艾为电子等17家公司首亏,翱捷科技、奥比中光和寒武纪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从去年开始,特别是下半年,行业下行非常明显、企业库存压力凸显。但在行业低谷的时候,企业更要注重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芯原股份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坦言,随着需求恢复、库存消化,半导体行业有望在下半年复苏。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有利行业资源整合,预计2023年底到2024年将会出现并购潮。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芯原股份、沪硅产业、安路科技等有望“脱U摘帽”。戴伟民提到,芯原股份没有库存风险和产品应用边界,即使在行业景气度转换的周期中,仍能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不过,注意到 ,澜起科技、聚辰股份、长川科技等公司在业绩预告披露前后亦发布了股东减持公告。其中,澜起科技首发股东上海临理、中电投控等自2022年下半年起便不断减持。

  • 蓝光发展预亏219亿原因找到了 2023年房企扭亏是否有戏?

    超过20家上市房企于1月30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超半数房企出现亏损,其中蓝光发展预计巨亏两百亿以上,或成地产行业亏损王。 根据业绩预告,2022年预计录得亏损的房企还包括世茂股份、嘉凯城、新华联、荣盛发展、阳光城、格力地产、泛海控股、ST泰禾、华远地产、华侨城A、首开股份、阳光股份、粤泰股份等。 “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影响房企盈利能力。当前市场仍在底部运行,当期项目结转较少,部分企业以价换量加剧毛利率下行。同时,当前资产减值压力加大,企业需计提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从而影响当期利润。”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负责人刘水告诉记者。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由于2022年房地产行业无论是开发投资还是销售金额都出现明显下滑,市场的情绪降至历史性底部,在此大环境之下房企出现阶段性亏损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在行业政策整体转向的情况下,如果楼市能够尽快回暖、实现行业复苏,房企盈利环境会有所改善,如果回暖幅度不够、速度过慢,房企盈利与流动性还将继续承压。”IPG中国经济学家柏文喜称。 计提大额减值成蓝光巨亏重要原因 “不少上市房企2022年财年出现亏损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但亏损数额差异较大,值得关注。”张波表示。 蓝光发展在公告里称,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219.37亿元,较上年同期138亿元亏损增加约81亿元。 “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系经营亏损、减值计提。”蓝光发展方面表示,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公司债务风险影响,本期完成售房履约义务并纳入结算的项目销售毛利较低,以及各项运营支出、美元债汇兑损失等因素影响,2022年预计产生经营亏损约58亿元。 其进一步表示,基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叠加公司自身债务风险及经营情况影响,客户购房预期进一步降低,考虑到报告期部分项目公司因债务违约进入预重整、清算程序等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公司项目所在城市市场情况及公司债务违约等风险的持续影响,公司综合前述情况估计计提了约160亿元的减值损失,主要为存货跌价准备。 其次是荣盛发展预计2022年亏损190亿元-250亿元;华侨城A及阳光城均预计2022年亏损80亿元-110亿元;泛海控股预计亏损70亿元-100亿元;泰禾预计亏损39亿元-52.8亿元;华远地产预计亏损35亿元-39亿元;格力地产预计亏损23.86亿元-28.6亿元。 此外,首开股份、粤泰股份、嘉凯城等房企预亏金额在10亿元左右,具体来看首开股份2022年预亏10亿元-15亿元;粤泰股份预亏11.65亿元左右;嘉凯城预亏9.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格力地产、华远股份、首开股份在公布预亏公告后,当天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处理事由为业绩预告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 预期趋稳为房企扭亏提供契机 对于亏损原因,荣盛发展方面表示,2022年净利润较上年度降低,主要受市场情绪持续低迷、资产减值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2022年度结转的开发项目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毛利润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阳光城方面认为,2022年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虽有所缓和,但市场需求未见明显好转,行业销售整体下挫严重,公司销售回款缓慢,相关融资本金使用期限延长,且公司认为2023年房地产市场还是以稳定为主,对于销售的量价预期持谨慎态度。 “公司管理层根据当前情况,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相应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虽小于上年度,但依然对业绩造成一定影响,若未来市场情况好转,存货跌价准备可根据会计准则转回。”阳光城方面称。 债务违约也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冲击。泛海控股方面表示,公司因阶段性流动性困难导致大量债务违约进入诉讼程序,报告期内根据诉讼判决计提利息、罚息或履行金,导致公司整体资金成本上升。 刘水表示,亏损企业中部分为债务违约企业,债务违约对企业日常经营造成明显不利影响,特别是销售剧烈下滑,各类成本费用增加而收入减少,同时销售不及预期,加剧资产潜在减值压力,资产处置也将影响当期损益。部分房企还面临持有业务收入减少等问题。 柏文喜告诉记者,“2022年多家房企录得亏损,行业整体盈利下行,或会加剧房企流动性困境,行业复苏压力增大。” 对于2023年房企盈利环境的预估,张波认为,房企今年的融资压力会明显改善,加之金融侧对优质房企的重点支持,将会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因此,财务越稳健的房企,今年的生存优势越明显。 刘水告诉记者,2022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稳定市场预期,随着支持力度加大,今年房地产市场将筑底回稳。

  • 地产寒冬未尽 多家房企发布业绩预亏公告

    202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在变化中不断寻找重启与复苏的道路,虽然政策方向愈渐明确,但短期市场下行压力仍然巨大,行业依旧深陷非良性循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元,同比下降26.7%,房屋新开工面积12.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9.4%。 在此背景下,房企盈利能力持续受到挑战,利润下滑和计提资产减值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近期,多家房企密集发布业绩预亏公告。1月30日晚,中南建设(000961.SZ)公告称,2022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75-90亿元,同比下降121.8%-166.1%。 公告指出,由于行业非良性循环持续,为了保证经营安全,公司进一步加大现房库存去化,当期销售当期确认收入资源带来更多亏损。同时公司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预计进一步增加各项应收款项风险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此外,公司各项费用率亦有增加,由此带来公司亏损加大。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虽然2022年四季度以来政策持续发力,但房地产行业整体景气度下行压力仍存,扭转市场供需双方预期仍需要一定时间。为了稳定经营生产,民营房企必须要优先考虑安全和现金,暂时牺牲利润和规模,由此带来的大额亏损,以及面对风险而增加减值计提可能不可避免,预计2022年地产行业减值准备计提规模将继续增长。 此外,该人士分析认为,去年前三季度,中南建设净利润亏损20.4亿元,2022年全年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减少67%。可见在第四季度,中南为保证持续经营安全做出了更多努力,因此导致亏损进一步增加。 中信证券则表示,地产行业普遍亏损背后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需求下滑,主要包括销售、交付和信用的负循环,项目停工影响购房者信心、房地产销售疲软影响企业销售现金流入、企业信用恶化影响企业融资现金流入等。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严峻的外部形势,中南建设多措并举稳定基本盘,对业务、资源进行合理排序,保障核心业务生产稳定。在行业非良性循环的环境下,作为负责任的市场主体,中南建设克服困难,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2022年公司房地产业务累计交付成套房屋7.2万套,建筑业务共完成交付项目357万平米。 除房企努力“自救”外,为稳定楼市,中央也频繁释放积极信号,从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业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在需求端,因城施策空间逐步打开,年内实现两度降准、三次降息以及阶段性放宽房贷利率下限,进一步降低;在企业端,监管层“三箭齐发”,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改善房企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 其中,房企对“第三支箭”的反响尤为积极。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12月重点监测房企共涉及48笔并购交易,披露交易金额的有32笔,总交易对价约528亿人民币,环比大增72.4%。中南建设也紧抓政策窗口期,于1月5日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28亿元,主要用于执行“保交楼、稳民生”政策,资金将用于临沂、青岛等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定增必将改善中南的经营情况,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不仅能推动公司“保交楼”工作更好落实,还可优化其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有息负债总额下降至498亿元,占总负债的16.79%,保持行业最低水平;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亿元,同比增加229%。相信定增完成后,中南的现金流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除定增外,中南建设还在抓紧推进与中债信用增进公司的债券产品发行计划。公司表示,“近期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表示加大增信服务力度后,公司按要求也进一步提交了申请”。 展望2023年,机构普遍认为,虽然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已成为共识,但考虑近年房地产市场基本面大幅下行,市场底部修复仍需更多政策引导和支持,以助力房地产行业逐渐恢复良性循环。

  • 美国铝业四季度营收同比降20% 净亏损3.74亿美元

    1月18日美股盘后,美国铝业公布了其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财报显示,美国铝业Q4营收为26.63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6.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3.40亿美元,同比下降20%;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3.74亿美元,上年同期归属于公司的净亏损为3.92亿美元;基本及摊薄后每股亏损为2.12美元,上年同期每股亏损为2.11美元。 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23亿美元,上年同期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75亿美元;经调整后的每股亏损为0.70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0.73美元。 剔除特殊项目的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29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8.96亿美元。 财报显示,该公司Q4铝产量为51.6万公吨,上一季度为49.7万公吨;氧化铝产量为301.7万公吨,上一季度为309.2万公吨。每公吨铝的实际平均价格为2889美元,上一季度为3204美元,环比下降10%;每公吨氧化铝的实际平均价格为342美元,上一季度为371美元,环比下降8%。 此外,财报透露,该公司通过经营产生的现金为1.18亿美元,截至四季度末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为13.63亿美元。该公司在Q4支付了每股0.10美元的现金股息,总共1700万美元。 2022年全年,该公司营收为124.5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2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9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2.97亿美元;经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4.83美元,上年同期为6.83美元。 展望未来,该公司预计2023年铝发货量为25-万-260万吨,与2022年一致,Alumar和波特兰冶炼厂重启后增加的出货量被预期交易量减少所抵消;氧化铝发货量为1270万-1290万吨,较2022年减少50万吨,原因是San Ciprián炼油厂的部分停产和澳大利亚炼油厂铝土矿质量下降。

  • 转盈为亏!蒙古能源中期亏损超7亿 股价一度跌超20%

    伴随着港股市场持续调整,多只煤炭股周一应声下挫,其中蒙古能源(00276.HK)、丝路能源(08250.HK)、兖矿能源(01171.HK)跌幅较大。 以跌幅较为明显的蒙古能源为例,该公司开盘之后,股价出现大幅跳水,跌幅一度超20%。 注:蒙古能源走势 根据蒙古能源上周五稍晚发布的中期业绩,该公司在期间实现收入18.66亿港元,同比增98%;股东应占亏损7.46亿港元,而去年同期股东应占溢利4832.2万港元,同比转盈为亏。 同时蒙古能源公布这一期间的毛利率为42.5%,而2021年同期为45.7%,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对此该公司解释称,主要受到销售成本增加的影响超过平均售价上涨的有利影响,从而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销售成本,其中包括采矿成本、煤炭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处理煤渣成本及其他相关经营开支。 蒙古能源还指出,销售成本增加乃主要由于销量增加以及生产成本(尤其是燃料及运输成本)面临通胀压力。此外,蒙古政府自2021年1月1日起采用的新特许权使用费计算公式亦使本财政期间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有所增加。 近日多项利好有望提振煤炭市场 虽然蒙古能源业绩不佳令该公司迎来大幅调整,但机构却对众多煤炭股持有看好观点。 根据山西证券研报,目前央行降准及地产融资改善等宏观利好落地,且根据国家气象局预报,下周寒潮天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迎峰度冬虽迟终到,煤价进一步下跌空间不大。 他们还指出,长协月度调价窗口临近,根据11月最后一期挂钩指数计算,12月长协价格仍将上调2元/吨,达到730元/吨,且与市场煤仍有较大差距,在长协全覆盖政策下,市场煤的调整对煤炭上市公司盈利影响有限。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