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7个
摘要: 在总体销量、新能源车渗透率、盈利能力三重因素驱动下,Q2乘用车开启板块性行情,先整车后零部件。 原文: 在总体销量、新能源车渗透率、盈利能力三重因素驱动下,Q2乘用车开启板块性行情。 在以旧换新等政策驱动下,Q2乘用车销量将迎来加速增长;合资燃油车供给收缩,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车型加速推出,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再上台阶;随着盈利能力突出的出口销量占比提升,部分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多重因素叠加下,Q2乘用车开启板块性行情,先整车后零部件。 市场对于政策的力度和效果预期不够充分,政策落地后乘用车销量有望开启加速增长。 政策明确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较高的目标下我们判断后续政策力度和持续性值得期待;2009-2017年中国乘用车销量高速增长,这批消费者已经或者正在进入换车周期,以旧换新政策更加有针对性,加速更新需求释放。随着相关政策落地,我们认为乘用车月度销量将开启加速增长,过程可类比2022年购置税减免后销量趋势。 扰动结束,新能源渗透率和自主品牌市占率继续提升,再上新台阶。 2023年12月-2024年2月由于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促销错配,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波动,3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逐步恢复。Q2合资车企在收缩燃油车产能,同时自主品牌低/中/高端新能源车型不断推出,我们预计随着供给端变化新能源车渗透率将继续提升。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的替代将在各个价格带加速进行,自主品牌市占率也将再上台阶。 在出口贡献下,整车盈利有超预期可能,零部件盈利也将保持稳定。 考虑到原材料价格、终端实际成交价格,2024年以来乘用车价格战的激烈程度并没有较2023年明显提升;同时自主品牌2024年全面发力海外市场,出口市场盈利能力显著好于国内,出口占比提升明显的车企净利润有超预期可能。规模效应下零部件企业盈利也将保持稳定,随着季度报表的披露,市场对于年降压力的担忧将逐步淡化。 风险提示: 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出口销量低于预期;部分车企进一步的价格竞争带来的盈利低于预期。
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正在研究降低乘用车贷款首付比,同时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助力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据了解,目前个人车贷首付比例不低于20%,30%较为常见。其中,银行的汽车贷款首付比例在30%~40%左右,而汽车金融贷款机构的首付比例相对更低一些,最低可达20%。 根据资产情况和还款能力,消费者可以选择汽车贷款的首付比例,首付越高、每月还款越少。不过,对于存款有限,又想消费购车的消费者来说,20%的首付无疑也是一道门槛。 而如果车贷首付比例进一步调降,毫无疑问,消费者购车压力将有所减小,在合理的利率之下,将有更多人从观望者转化为潜在购车者,从而提高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 回顾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之前指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各企业推出了很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再加上充、换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得到长足发展。 据预计,到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在3%以上;其中乘用车销量2680万辆,同比增长3%;商用车销量420万辆,同比增长4%。此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汽车出口达550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2023年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55.6万辆,环比增长4.8%,同比增长37.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9.7%,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 2023年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297.8万辆,同比增长23.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5.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6个百分点。 2023年11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2.9%、64.5%和63.5%,与上月相比,中国品牌轿车和MPV市场占有率呈不同程度增长,中国品牌SUV市场占有率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和SUV市场占有率呈不同程度增长,中国品牌MPV市场占有率小幅下降。 2023年1-11月,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8%、61.2%和60.7%,与上年同期相比,中国品牌轿车、SUV和MPV市场占有率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12月20日,中汽协发布2023年11月商用车产销情况简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11月,商用车产销同比两位数增长。2023年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8万辆和36.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6%和0.3%;同比分别增长64.9%和44.6%。2023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67.1万辆和36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4%和21.8%。 2023年11月,商用车国内销量29万辆,环比下降2.5%,同比增长45.1%。 2023年1-11月,商用车国内销量297.4万辆,同比增长20.1%。 2023年11月,商用车出口7.6万辆,环比增长12.8%,同比增长42.7%。 2023年1-11月,商用车出口69.2万辆,同比增长29.8%。 2023年11月,客车产销分别完成5.1万辆和4.8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1.6%和11.7%;同比分别增长33.2%和28%。 2023年1-11月,客车产销分别完成44.4万辆和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9%和22.8%。 2023年11月,货车产销分别完成33.7万辆和31.8万辆,产量环比增长1.3%,销量环比下降1.2%;同比分别增长71.1%和47.5%。 2023年1-11月,货车产销分别完成322.7万辆和32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8%和21.7%。 2023年11月,在客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轻型客车产销明显增长,其他两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呈两位数下降。 2023年1-11月,在客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2023年11月,在货车细分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轻型货车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较快增长。 2023年1-11月,在货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重型货车产销增速更为明显。
近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08万辆,同比增长26%,前11月累计零售1934.5万辆,同比增长5.3%。结合此前表现来看,1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环比小幅走强,形成冬季时间升温的持续走强态势。 乘联会指出,这是近几年的常见走势。其中原因在于,新能源车的增长动力驱动环比走强,叠加小批量燃油车国六A车型清库。可以看到的是,相较于历年的年末促销力度企稳收缩的特征,今年11月车市促销持续增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促销均环比增大,针对性的增换购促销和地方补贴,购车消费需求有所释放。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针对汽车行业的指引政策频出,旨在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商务部推动“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效果显现,多地陆续发布新的促消费政策,与企业促销合力对年底车市构成稳定支撑。 当然乘联会也提到,持续的降价浪潮使得终端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终端促销边际效益递减,“双11”的市场火爆程度偏弱。 自主品牌没“失手”,合资品牌有进步 11月,自主品牌依旧没有失手。 据乘联会数据,11月自主品牌零售达到115万辆,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1.8%。由此,该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到55.3%,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放宽到今年前11月来看,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也达到了52%,较去年同期增加4.7个百分点。 反观合资品牌,11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6万辆,同比增幅还不错,达到23%,但环比下降3%。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8.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9%,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虽同比增0.2个百分点,但仅为15.5%,低于10月的17.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11月豪华车零售达27万辆,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22%。就此,乘联会指出,去年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的豪车缺货问题逐步改善,但传统豪车市场需求并不很强。 整体而言,自主品牌表现仍相对较优,这是因为“新能源与出口”这两手牌出对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84.1万辆,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8.9%。该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0.4%,较去年同期36%的渗透率提升4个百分点。 而分别来看,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62.1%;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0.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6%。 不过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虽然不高,但较此前也有些许提升,也因此,10月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有所提升。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11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5.1%,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 需指明的是,不同合资品牌间的差距似乎还比较明显。据乘联会数据,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强势领先,新能源车批发29,248辆,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48%强份额。 具体来看,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达到18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88.9%(上月88.8%,去年同期83.1%)。 其中:比亚迪301,378辆、特斯拉中国82,432辆、上汽通用五菱71,143辆、吉利汽车64,834辆、长安汽车42,099辆、广汽埃安41,567辆、理想汽车41,030辆、长城汽车31,170辆、上汽乘用车28,280辆、赛力斯21,170辆、小鹏汽车20,935辆、上汽大众19,659辆、零跑汽车18,508辆、蔚来汽车15,959辆、奇瑞汽车15,188辆、上汽通用14,850辆、哪吒汽车12,506辆、华晨宝马11,062辆。 出口方面,自主品牌也是绝对主力。据乘联会数据,11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3.3万辆,同比增长75%,环比增长5%;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4.5万辆,同比下降37%。 聚焦到新能源出口,11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8.9万辆,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21%,占乘用车出口23.5%。 从厂商来看,出口表现较强的有比亚迪、上汽乘用车、特斯拉中国等,其中比亚迪11月出口30,629辆、上汽乘用车17,841辆、特斯拉中国16,928辆。 乘联会指出,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场崛起。而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增量,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例如哪吒汽车11月出口2,440辆、小鹏汽车894辆等。 12月“翘尾”,2024年保持较强增长态势? 前文提到,乘用车市场形成冬季时间升温的持续走强态势。那么在已经到来的12月,乘用车市场的表现会如何呢? 乘联会指出,春节前的消费是首购用户的集中爆发期,家庭用车高速普及期的年末车市表现必然较强。 另外,经销商12月背负着年底公司运营指标和单店销量双重指标压力倍感艰难。近期很多地方开展促消费活动,通过线下车展、发消费券等多种方式,实现销售额的有效提升。“目前判断12月促销力度或伴随细分市场主销车型以价换量冲刺考核目标继续保持强力度;地区性购车补贴多在12月面临月结、年结,推动年底保持销量翘尾。”乘联会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可能会让这个“翘尾”不太“翘”。 一方面,今年车市总量好于预期较多,而鉴于此,12月车市冲刺力度可能并不会很大。 另一方面,自从新能源补贴实施以来,新能源车的退坡大部分都在12月底,因此12月是补贴拉动消费的火爆月,去年的燃油车车购税优惠也是12月到期,而今年全面回归常态,因此今年12月的消费购买热情可能远低于历年走势。 此外,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厂出厂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加之美国IRA法案影响,12月减产后移到明年1月的产销更符合消费者和厂商需要。 还有一点是,今年12月是小月,元旦休假有两天在12月。12月有21个工作日,相对2022年12月的22个工作日少一天,加之年末最后两天休假,预计今年部分年销量将结转到明年。 乘联会在相关分析中也提到,2023年乘用车零售呈现M型走势,1月和6-7月、12月的增速低,4月和11月增速高。 当然,由此不难看出,其中部分因素对于2024年的开门红有很好的支撑效果。事实上,在乘联会看来,2024年乘用车市场将保持较强增长态势。 据其预测,2024年乘用车总体零售预计将达到2220万辆,较2023年增长3%。如果俄罗斯出口能继续较强增长,考虑加上乘用车出口430万辆的贡献,总体狭义乘用车销量2,650万辆,同比增长5%。 其中,2024年新能源车的市场增长预计相对乐观: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预计达到1,100万辆,净增量230万辆,同比增长22%,渗透率达到40%,新能源乘用车保持较强增长势头。 该机构指出,2024年是车市销售的大年,这是从总体工作日数和乘用车季节消费特征体现的。2022年有249个工作日,2023年是250个工作日。根据最新的公共休假通知,全国2024年是251天,属于近期工作日最长的一年。 加之2024年春节在2月10日,距2023年1月22日春节的期间相隔384天。春节越晚,春节前的市场火爆期越长,越是会带来车市较强节前消费增长。2024年增速前高后低,2024年新能源车市和主流燃油车市场都会实现很强的同比增长。 另从楼市的影响看,楼市低、车市兴。随着房地产回落,中国消费者投资购房热情回归理性,因此近期购车需求持续恢复。随着美联储加息结束,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加之国内楼市的回归低位,会促进乘用车市场的稳定增长。
11月20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金秋十月,多地车展与促销活动火热开展,各企业新品持续发布,消费者购车热度进一步释放,乘用车产销伴随消费回暖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市场在迎来“金九”旺季后,“银十”热度继续。 2023年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51.3万辆和248.8万辆,环比分别增长0.7%和0.02%,同比分别增长7.6%和11.4%。 2023年1-10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73.1万辆和206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和7.5%。 2023年10月,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月相比,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呈不同程度增长,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呈两位数增长,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量微降、销量小幅增长,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呈不同程度下降。 2023年1-10月,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销明显增长,基本型乘用车(轿车)产量微降、销量微增,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呈两位数下降。 2023年10月,乘用车国内销量206.7万辆,环比下降1.8%,同比增长5.8%。 2023年1-10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735.8万辆,同比增长0.7%。 2023年10月,乘用车出口42.1万辆,环比增长10.4%,同比增长50.5%。 2023年1-10月,乘用车出口330.6万辆,同比增长67.3%。
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量为223.7万辆,同比增长6.5%,环比增长8.5%。其中,自主品牌批发128万辆,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7%。 作为自主品牌的头部企业,并有着“自主五虎”之称的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和长城,在8月的销量均创历史新高。广汽自主(传祺、埃安和昊铂)持续以高速增长的态势紧随其后;上汽乘用车的单月销量同比跌幅则继续收窄。 数据显示:8月,比亚迪乘用车、吉利、长安乘用车、奇瑞、长城、广汽自主和上汽乘用车的销量分别为274086辆、152626辆、131929辆、123610辆、114096辆、82611辆、75602辆,同比分别增长57.54%、24%、92.81%、15.5%、29.32%、44.99%、-10.37%;今年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分别为1783352辆、983806辆、1035035辆、773333辆、742413辆、558058辆、558172辆,同比分别增长82.09%、15%、25.32%、36.4%、4.76%、44.51%、4.08%。 “五虎”各有所强 从8月单月的销量排名来看,“自主五虎”和广汽自主、上汽乘用车延续着上个月的销量座次。从目标进度来看,今年前8个月,长安乘用车已经提前完成今年的既定目标,吉利、长城已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59.62%、46.4%。 在自主品牌集体崛起的背景下,“自主五虎”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扩大领先优势。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头羊,比亚迪正以高歌猛进的势头加速扩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比亚迪今年已经接连推出了秦PLUS DM-i、秦PLUS EV、汉EV、汉DM-i、唐MD-i、宋Pro DM-i、宋PLUS、宋PRO DM-i以及海豹冠军版、汉DM-p战神版,以及海鸥、2023款比亚迪元Pro、腾势N7、海豹DM-i等车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比亚迪还将带来方程豹豹5、腾势N8、仰望U8等全新产品。 区别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奇瑞在燃油车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强势增长。数据显示,8月,奇瑞控股集团销售汽车171262辆,同比增长20.8%,连续两个月销量超过15万辆;1-8月累计销售汽车1063157辆,同比增长42%,比去年提前2个月突破年内百万销量。 其中,奇瑞品牌8月份销量123610辆,同比增长15.5%;1-8月份销量773333辆,同比增长36.4%。星途品牌8月份销量12081辆,同比增长118%;1-8月份销量65783辆,同比增长130.2%。捷途品牌8月份销量28,007辆,同比增长47.6%;1-8月份销量161900辆,同比增长67.4%。 “七雄”加速新品布局 在燃油车市场创造了不俗成绩的同时,奇瑞通过布局混动、增程、纯电、氢能等多条技术路线,加速进入新能源时代。目前,奇瑞eQ7已经开启预售,iCAR、星途旗下星纪元STERRA也在规划中。 不止奇瑞,长城、长安、吉利、广汽埃安、上汽乘用车等自主企业(品牌)也都在加速新能源产品矩阵的焕新。以长城汽车为例,旗下五大品牌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炮携近30款产品亮相2023成都车展;其中,魏牌首款高端新能源MPV高山DHT-PHEV在成都车展正式开启预订;同步开启预售的哈弗品牌首款新能源越野SUV哈弗猛龙,十日订单突破1万辆。 得益于此,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板块迎来强势增长。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车型销售26301辆,同比增长119.83%。 无独有偶,吉利汽车也凭借多品牌新能源智能化布局,正加速迎来新一轮新能源增长周期。数据显示,8月,吉利汽车旗下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销量47299辆,同比增长超26%。 其中,极氪8月交付12303辆,同比增长72%,单月交付历史新高;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8月劲销11117辆,延续环比大增强劲态势。此外,领克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领克08正式开启预售、睿蓝7开启全球预售。 上汽乘用车虽然整体销量在8月仍未“转正”,但其新能源板块却实现同、环比双增长的强劲走势。数据显示,8月,上汽乘用车共售出2.9万辆新能源车。此外,智己LS7在8月销售1537辆,累计销量正式突破万辆;智己LS6订单已超过13000辆,上市后将与LS7“双拳出击”。 “四强”出口创新高 与新能源市场同步迎来“高光时刻”的,还有自主品牌的海外出口业务。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整车企业几乎占据了整个车展三分之一的乘用车品牌。宁德时代、地平线、商汤、轻舟智航等零部件供应商,也跟随着主机厂一并“出海”。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海豹宣布正式在欧洲上市,新车提供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50990欧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和4490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宋PLUS EV冠军版、海豚、腾势D9等车型也一同亮相。 通过多款车型加强在欧洲市场的布局,比亚迪正在加速“出海”步伐。其实早在2021年,比亚迪就提出“乘用车出海”计划,旗下新能源汽车目前已遍布全球54个国家及地区。 得益于此,海外市场成为比亚迪的又一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3年1-8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达到11.75万辆,远超去年全年出口销量;其中8月新能源乘用车海外销量达到2.5万辆,占比9.1%,环比增长37.7%。 同为新崛起的自主出海“四强”,长城、吉利、长安的出口量也都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8月,长城、吉利、长安的海外销量分别为30741辆、24713辆、18164辆;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分别为181678辆、166380辆、154527辆。 在销量取得迅猛增长的同时,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布局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以长城汽车为例,8月,哈弗H6 HEV在越南上市,意味着长城汽车完成了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老挝、文莱、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核心区域市场的全覆盖。面向印度尼西亚市场,长城汽车推出GWM品牌,坦克500 HEV等多款车型亮相印度尼西亚国际车展。欧拉好猫纯电车队成功穿越中南半岛,彰显了长城汽车在东盟区域持续发展的决心。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