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废铝市场供需紧平衡态势持续,一方面,下游铝加工企业产能稳步释放,废铝原料需求刚性增长;另一方面,原生铝原料价格波动带动废铝回收端资源趋紧,不少企业为保障生产加速拓展新供应商。
但采购环节的隐蔽性作弊乱象随之滋生,据悉,某铝加工企业在新引入的废铝供应商供货二十余次后,经知情者提醒核查,发现对方通过非法改装货运车辆藏匿重型气罐虚增重量,单次废铝实际到货量较承诺少两吨,累计经济损失已达数十万元,目前相关纠纷正推进解决。
作弊手段:货车非法改装藏重
该企业核查涉事车辆时,发现其与正常货运车辆存在明显差异:
气罐违规加装:正常车辆车头与挂车间仅设1个气罐,涉事车辆却加装2个明置气罐+1个隐藏气罐(罐体重载疑似充入氮气);
遮挡改装痕迹:正常车辆底部通透无遮挡,涉事车辆刻意遮挡底部区域;
车斗改造藏空间:正常车辆车斗无加厚、间距标准,涉事车辆加宽车斗间距,用于隐藏额外设施。


注:本文中展示的车辆图片仅对应本次核查的涉事车辆,不代表全行业货运车辆的普遍状况。
需补充说明:长途运输车辆配置多个罐体属于行业内常见的合理配置,并非异常情形;而本次涉事车辆属于短途运输场景,其额外加装(含隐藏)罐体的操作,是不符合该运输场景规范的违规改装行为。
乱象背后:供应紧俏催生“铤而走险”
近期废铝供应端资源紧张,部分中小供应商为争夺订单、抬高实际利润,盯上“货车藏重”这类隐蔽性强的操作:一方面,废铝采购方因原料短缺,对新供应商的车辆合规性核查有所松懈;另一方面,货车改装成本低、作弊收益高,催生了灰色操作空间。
废铝采购回收中的欺诈手段集中在多类。重量作弊上,类似有车辆水箱注水、隐藏沙石/金属块并在过磅后丢弃配重、加注压缩气体,还会用带横杠的木板卸力减重、地磅干扰器/解码器篡改称重数据,甚至内外勾结多次过磅调包或让人员随车过磅虚增重量。
质量欺诈方面,废铝中常混入铁、锌、塑料等廉价材料,或外层铺优质料、内部填劣质料,还会喷涂铝粉、用化学药剂掩盖氧化杂质;此外,还有借夜间交货(遮质量问题)、伪造产地证明/签名(蒙混过关)、虚假高价吸引后压价,以及收买企业内部人员(篡改数据、通风报信)等手段,利用行业不透明和信任/制度漏洞牟利等。
行业警示:废铝采购需强化核查
对此行业也需明确提醒:废铝采购的风险防控不能依赖“经验判断”或“熟人信任”,企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核查。
车辆核验:核查额外气罐、底盘遮挡等改装痕迹;
称重管理:落实空车复称+地磅数据实时核对;
质检抽样:分层拆包检测以规避“夹心料”;
合同约束:明确质量标准与责任追溯条款的全流程规范。
同时强化内部岗位监督以避免人员勾结,拓展供应商时同步核查其交易信用记录,多环节收紧防线才能有效规避这类隐蔽欺诈带来的大额损失。
注:本文内容由SMM AICE基于行业实际案例整理,仅供铝行业企业采购风险防范提醒使用。同时,也呼吁广大行业同仁以诚信为本开展交易合作,共同维护废铝采购市场的公平秩序,实现行业内的互利共赢与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