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行业高开低走 宁德时代:“我带火的那就我来救”!

“你看看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大家都忙着赚锂电的钱了,谁还做钠电?”

一位此前从事钠电池行业的业内人士讲道。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第一代钠电池,同时,锂钠混搭电池包也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短短十余分钟的发布会,在行业内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

其实,钠电池并非是一个新鲜技术,技术研究的时间也不比锂电池短,宁德时代也并非首个“吃螃蟹”的企业,在此之前,中科海钠就已经开始小规模量产钠电池了。不过,钠电池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可以说从这一节点开始。

2021年下半年,碳酸锂价格逐渐上涨,到2022年碳酸锂价格更是飙升至60万元/吨时,钠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安全性高”的标签被寄予厚望,宁德时代钠电池发布会之后,行业内开始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钠电池初创企业,锂电池大厂也纷纷介入钠电池的研究,资本市场上钠电池的热度久久不能停歇。

然而,随着2023年碳酸锂价格暴跌至10万元/吨以下,钠电池的成本优势被迅速稀释,因碳酸锂高价而被持续关注的钠电池赛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关注度。

钠电池尚未规模化,成本劣势限制发展

从表面上看,钠电池有着诸多优势,比如资源丰富、不易受限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波动、低温性能好、高安全性等。

但实际上,钠电池本身的性能决定了它相对难以在高能量密度要求的行业有所作为,在近两年的发展中,钠电池也普遍用于电动二轮车、储能、数据中心等低能量密度的领域。

2024年6月底,大唐湖北100兆瓦/200兆瓦时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运,项目所用的钠离子电芯由中科海钠提供。这是国内首台百兆瓦时级大容量钠离子储能电站,标志着钠电池储能系统的商业化运行进入了新阶段。

不过,钠电池的材料体系比较多,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普鲁士蓝等等,各大体系大家都有在尝试,但一直没有很确定的技术路线。

近日,电池网在博钠新能源调研时,董事长石坚讲到,钠电产业化发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两方面:一是钠电本身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三种主流材料体系共存;二是碳酸锂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了钠电大规模产业化进程。

根据SMM发布的数据,4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跌至68,200至71,000元/吨,创近年来最低,逼近部分企业生产成本。

碳酸锂价格的持续走低,也就意味着钠电池的优势越来越小,由于钠电池能量密度远远逊色于锂电池,这就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重量的情况下,钠电池储存的能量要比锂电池少得多。

因此,在成本偏高和性能偏低的相对劣势下,钠电池近两年虽然已经开始出货应用,但不及预期,部分曾宣布投建钠电池项目的电池企业,也已经将重心转回到锂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更加有前景的技术上。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3.7GWh,主要应用场景为储能,其次为小动力,在电动汽车领域仅有少量装车;2024年钠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出货量0.92万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出货量占比超过70%;2024年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为0.5万吨,其中硬碳占据绝对主流。

EVTank预计,2030年中国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将达到109.3GWh,仅占当年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3%左右,远低于该机构在2023年度发布预测的347.0GWh。

“我们以为找到了能源自由的钥匙,却发现这把钥匙需要重新锻造。”一钠电从业者自嘲道。

“钠与锂”不是替代者,而是共谋者

虽然多数企业介入钠电池的研发是因为碳酸锂价格的暴涨,但钠电池的出现更像是为替代铅酸电池而生。而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更像是市场中的“补位者”,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中弥补锂电池的不足,而非取代。

4月21日,曾在2021年点燃钠电池市场热度的宁德时代,携能量密度175Wh/kg的“钠新电池”,以及覆盖零下40℃至零上70℃的全温域的技术突破,宣告钠电不仅未死,反而正在进化为一柄刺向能源困局的新矛。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发布会现场表示:“钠新体系的突破,意义非常大,很早之前钠电池能量密度不行、寿命不行、安全不行、循环不行,但经过多年坚持,终于有一些重磅产品贡献给大家,钠新电池的成熟,加速了多核时代的到来。”

据了解,钠新电池包含两类产品,分别是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和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其中,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达175Wh/kg,为当前全球钠电最高,比肩磷酸铁锂电池,支持峰值5C的充电速率和500公里续航,该电池预计会在2025年12月量产。

而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则是为替代铅酸而生,全生命周期总成本较铅酸电池降低61%,同时具有全电量深度放电、零下40℃一键启动、久置一年可启动的优势,计划于2025年6月量产。

凭借钠电池性能的突破,补足了电池在极寒环境下的应用短板。基于此,宁德时代发布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充分利用钠新电池的低温性能,75kWh可实现700km续航里程,既要低温,又要远航。

一项新的技术,从理论到实验室,再到测试应用及面向市场,是完成商品化的必经之路。如果说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的推出代表钠电池走出实验室,开启了商业化进程,那么这款全球首款车规级规模化量产应用的“钠新电池”,则意味着钠电池要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除了宁德时代以外,3月28日,中科海钠在安徽也召开钠电池技术发布会,推出“中科海钠·海星”钠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该方案所用电芯能量密度突破165Wh/kg,能在20-25分钟快速完成100%充电,结合-40℃至45℃宽温域稳定放电的性能优势,有效降低电池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为商用车提供全天候可靠支撑。

据悉,“中科海钠·海星”体系将于2025年二季度完成小批量测试,三季度批量推广;2026年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另外,比亚迪也在年报中披露,公司低成本长寿命钠电池实现了200Ah的电芯容量、10000+的循环性能,优于锂电的安全性、功率性、高低温性能等。

此前,业内人士讲得最多的便是,锂电太便宜,导致钠电没市场,无法规模化发展,越不规模化,成本就更降不下去,永远恶性循环。

此次宁德时代发布的钠新电池,算是真正为钠电池行业注入强心剂,让钠电池不必在能量密度上与锂电池硬碰硬,而是转而开辟“场景定制”的新战场,与锂电池并行发展,带动钠电池产业链的发展。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在钠电池领域,2024年,电池网统计在内的39个新投资项目中,有25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达634.5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18个,百亿级项目有2个。今年一季度,钠电池项目投资虽然不多,但依然有重量级项目落地。

EVTank此前预计,随着钠离子电池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突破,叠加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规模效应的逐渐释放,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预计在储能、电动二(三)轮车、新能源汽车、启停等领域将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

结语:

钠电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对能源逻辑的重构。

未来的能源版图上,钠电不会取代锂电,但它注定会成为“场景定制”的关键选手,比如在极寒地区守护乘用车/商用车的出行,在数据中心充当“永不宕机”的备用电源,在风光储能站编织起度电成本最低的安全网......真正的能源自由,不是寻找替代品,而是创造新需求。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