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抢铜潮”的背后

3月的全球工业金属市场,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异的资源迁徙。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铜启动国家安全调查,一场由关税恐慌驱动的“抢铜潮”席卷全球。纽约COMEX铜期货价格年内涨幅突破27%,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站上1万美元/吨关口,两地溢价率飙升至12%的历史极值。贸易商将原定发往亚洲的10万—15万吨精炼铜紧急改道美国港口,港口仓储设施被迫扩容以应对激增的货物。这场风暴不仅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更揭示了政策干预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剧烈扰动,铜的流动轨迹正在被政策预期与套利动机彻底改写。

一、政策驱动:行政令触发市场避险逻辑

(一)行政令背后的保护主义逻辑

2月,特朗普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启动铜进口调查,覆盖原料铜、精炼铜及铜合金等全品类产品。美国政府宣称,本土铜业因“不公平竞争”陷入衰退,需通过关税、出口管制或生产激励重建产业壁垒。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强调,铜作为国防和工业基础材料,必须通过贸易保护“回归本土化生产”。

(二)政策窗口期的市场应激反应

尽管正式关税决议需等待商务部270天的调查周期,但高盛与花旗均预测25%关税很有可能在2025年底前落地。这一预期直接触发贸易商的“抢跑”行为:托克、嘉能可等巨头将原计划运往亚洲的铜材改道美国,美国单月进口量从常规7万吨激增至50万吨。美国港口新奥尔良、巴尔的摩的仓储空间被迫紧急扩容,以容纳激增的货物。

二、市场异化:套利机制与价格体系扭曲

(一)跨洋套利的暴利空间

纽约COMEX铜价较LME基准价溢价一度突破1200美元/吨,创下历史极值。这一价差为贸易商创造了每吨超过1000美元的套利空间,托克前高管Kostas Bintas称之为“史上最佳套利机会”。套利行为导致全球库存分布失衡:美国铜库存激增至30万—40万吨(占全球库存45%—60%),而亚洲LME仓库的铜提取请求量飙升至2017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二)制造业成本传导与行业冲击

美国铜消费量是本土产量的两倍,即便加征关税仍需高价进口满足需求,形成“成本刚性传导”链条。下游行业已出现显著冲击: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上涨15%,特斯拉等车企被迫推迟订单交付;建筑业,铜管报价月涨幅达15%,部分承包商暂停新项目投标;线缆行业,订单量同比腰斩,中小厂商面临库存积压与现金流危机。

三、全球供应链重构:从“效率优先”到“区域割裂”

(一)贸易流向的强制性调整

智利国营铜业公司Codelco作为美国最大供应商,正全力满足客户新增需求,其发往美国的铜材占比从常规30%提升至45%。墨西哥、加拿大铜矿则因美国潜在关税威胁,将部分资源转供欧洲市场,导致传统贸易路径断裂。

(二)区域性短缺风险加剧

美国市场的“虹吸效应”使亚洲市场与欧洲市场现货供应趋紧。高盛测算,全球铜缺口在2025年将达18万吨,主要源于绿色能源转型需求(如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的超预期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56.2%),面临LME提货量激增与本土库存下降的双重压力,部分冶炼厂因原料短缺被迫减产。

四、结构性矛盾:资源稀缺与产业需求刚性

(一)铜矿“老龄化”与产能瓶颈

全球70%的顶级铜矿开采年限均已超过30年,平均矿石品位下降40%,而新矿投产周期长达6—8年。必和必拓警告,未来十年全球铜供应缺口可能达1000万吨,需1.8万亿美元资本投入方能弥补。

(二)绿色转型的“铜依赖”困境

根据估算,单台电动汽车铜用量达83公斤(传统燃油车的4倍),光伏电站每兆瓦装机需5.5吨铜,数据中心建设更推动铜需求年增6%。这种需求刚性使得铜价波动直接牵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五、结语:全球化退潮时代的资源警讯

特朗普政府政策引发的的“抢铜潮”本质是一场政策干预与市场规律的碰撞实验。当托克集团的货轮载着智利铜精矿驶向美国港口时,当LME仓库的铜库存曲线呈现“北增南减”的撕裂形态时,全球工业体系正被迫接受一个事实:资源流动的逻辑已从“效率优先”转向“风险规避”。对于企业而言,构建弹性供应链、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三维防御体系,将成为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这场风暴不仅改写了铜的贸易版图,更昭示着大宗商品市场在政治经济变局中的深层演化逻辑。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