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行业寒冬?不到半个月 4家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

【行业寒冬?不到半个月 4家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新能源行业新周期下,龙头凭借深厚的家底尚能周旋,而那些本身就危机重重的公司,不少已经显出疲态,甚至走向退市。(电池网)

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火热,催生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电力、材料企业都在进行新技术、新业务的谋划。同时,一大批行业外企业及资本以转型、跨界、并购等各种途径入局新能源产业,试图搭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快车。

虽然新能源领域不断涌入新玩家,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已经有诸多老玩家黯然离场,其中不乏曾经的“一哥”。进入8月,仅仅两周时间,已经有4家新能源领域上市公司先后发布退市公告。

wind数据显示,自新“国九条”发布至7月底,A股新增110家被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公司。其中,61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49家公司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而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来看,超半数公司触及财务红线,原因包括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财务报告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审计意见,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等。

破产重整,中银绒业新能源转型维艰

8月11日晚,中银绒业(000982)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5月24日至6月21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并于8月12日被摘牌。据悉,中银绒业也成为“2024年度深交所首家非ST退市股”。

资料显示,中银绒业成立于1998年,主营业务原为羊绒及羊绒制品贸易,2008年中银绒业借壳圣雪绒登陆资本市场。2013年,中银绒业被曝财务造假、虚增外贸交易、骗取出口退税等问题,而后被查。随后公司业绩急转直下,一度到退市边缘。

直到2019年,中银绒业实施破产重整,剥离了原有羊绒类加工生产等资产,改成为羊绒纺织产业提供供应链服务的轻资产公司,并自2021年起通过并购等方式,逐步开拓和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开始转型。

据了解,2021年3月,中银绒业以并购方式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行业;2021年8月,中银绒业在上海设立资产持有平台、合资设立业务运营平台,通过上海玖捌贰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新能源应用所涉的二轮及三轮电动车更换电池业务;2022年11月,中银绒业收购河南万贯实业有限公司70%股权,进一步拓展特种石墨领域布局。

然而好景不长,近两年,磷酸铁锂等材料价格大幅下挫,中银绒业亏损进一步加大。

2023年,中银绒业营收49,968.5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47%;净利润-13,525.90万元,较上年下降1416.11%。公司表示,2023年,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及下游需求放缓影响,子公司四川锂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入大幅下滑,另外,公司利润总额及归母净利润均较上期大幅降低,主要因子公司河南万贯实业有限公司、聚恒益经营业绩不及预期。

2024年上半年,受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及下游需求放缓影响、换电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等,中银绒业预计净利润亏损1650万元–20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983.05万元。

电池网注意到,5月,中银绒业董事会曾决定拿出不低于3000万、不超过4000万的金额回购公司股票自救,并且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便付诸实施,但未能阻止退市命运。

昔日明星,爱康科技如今已官司缠身

8月11日晚,ST爱康(002610)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5月21日至6月18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上市,并于8月12日被摘牌。

资料显示,ST爱康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生产光伏配件的上市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2006年成立至今,公司历经多次战略转型发展,2006年至2010年,公司专注于光伏配件制造领域;2011年至2015年,以光伏电站投资为核心,公司完成了从配件供应商到电站运营商的转型;2016年-2020年,公司聚焦新能源制造和新能源服务两大核心主业,制造板块以高效电池、差异化组件制造为核心,边框、支架为支撑,新能源服务板块,提供全生命周期能源服务业务。

据悉,ST爱康拥有湖州、赣州、苏州、舟山四大高效电池组件产业制造基地。

不过,昔日的光伏配件“明星”,如今正陷入诸多危机当中,负债退市、官司缠身。由于出现连续三年的亏损,其2023年度也被出具了财务报告的保留意见和内部控制的否定意见,在5月6日,ST爱康被深交所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此后股票连续跌停。6月,因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邹承慧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邹承慧立案。

据了解,自2011年公司上市,ST爱康通过IPO、定增等方式,累计募资超55 亿元,分红仅2.6亿元。而公司实控人及关联方却不断减持,累计套现超过20亿元,持股已从期初43.63%,降至目前6.4%。

数据显示,ST爱康及控股子公司股东户数多达近28万人,由于连续跌停,投资者几乎没有出逃机会便被牢牢套死。而就在不久前,公司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不存在被ST的风险。

并购踩雷,新纶新材净亏损连年增高

8月9日晚,ST新纶(002341)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6月4日至7月2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将于被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十五个交易日内摘牌。

资料显示,ST新纶成立于2002年,2010年登陆深交所上市,上市后这十余年,公司经历过多次募资、并购、业务转型,目前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新能源材料业务和光电材料业务。其中,新能源材料业务主要生产锂电池铝塑膜,系公司2016年并购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凸版印刷旗下铝塑膜业务后发展而成,客户已覆盖了大部分国内外电池龙头企业。

据ST新纶此前发布的消息,公司2023年出货铝塑膜2312万平方,支撑了60万台DMI(混动)新能源汽车的装机需求;预计2024年铝塑膜出货量将大幅提升至4500万平,支撑膜出货150万平方。

目前,ST新纶正在着力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铝塑膜生产基地及高端消费类电子配套材料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不低于12.6亿元,总计容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厂房由格力集团投资并定制化打造,预计不晚于2025年达产;项目二期将在一期项目全面投产后推进建设,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不过,一直以来ST新纶业绩并不乐观,大肆并购,连年亏损,2020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四年净利润累计亏损高达47.38亿元。且经证监会调查,在2016年至2018年,ST新纶还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

基于此,ST新纶自5月6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并从5月开启连跌。在股价逼近退市红线时,公司也曾一度尝试启动重整,包括与格力集团旗下格力金投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但最终还是走到了退市这一步。

业绩下滑,超华科技连续37个跌停

8月5日晚,*ST超华(002288)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2024年5月29日至6月26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深交所决定公司股票将于被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十五个交易日内摘牌。

资料显示,*ST超华成立于1999年,主要从事高精度电子铜箔、覆铜板等电子基材及印制电路板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09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早些年,*ST超华主营业务在电路板,后来产品线纵向发展至涵盖印制电路板、覆铜板、电子铜箔等系列产品,逐渐成为一家印制电路板行业的大型企业。2015年下半年,新能源行业逐渐兴起,国内锂电铜箔市场机遇增大,公司开始整合资源及资金,进军锂电铜箔领域。

目前,*ST超华自主开发的4.5μm锂电铜箔产品已成功量产并投入下游客户使用,6μm高强、高延展锂电铜箔也取得性能突破。同时,公司不断加大3.5μm极薄锂电铜箔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丰富高端领域产品结构。

相比于上述两家,*ST超华的盈利能力还比较可观,尤其是2017年-2021年业绩持续上升。但进入2022年,行业下行周期,公司业绩连续下滑,亏损持续增大。

2023年,*ST超华净亏损5.38亿元,同比下降60.36%,且由于2023年的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随后,公司披星戴帽,再遇控股股东、实控人股份被强制执行,公司及实控人已遭立案调查等多重利空下,*ST超华此后连续跌停,股价一路直下。

据悉,自*ST超华2023年财报落地后,其股价便开始了跌停之旅,自5月6日以来其股价连续录得37个交易日一字跌停板,直至退市。

优胜劣汰,A股“面值退”成主流

证监会

电池网注意到,随着今年4月退市新规正式实施,应退尽退,A股正在加速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其中,“面值退”成主流退市方式,因财务造假及业绩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个股也相对较多。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在与电池网交流时讲道,“近期被摘牌退市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大多都是跨界企业,在自身的经营战略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近两年,电池新能源行业如同“冰火两重天”。从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光伏储能装机量等都接连创新高,产业前景一片向好;但从企业来看,目前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跌,价格战日益突出,内卷、裁员、停工等消息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尤其激烈。

吴辉讲道,目前新能源行业的红利基本上已经被吃透,整个行业增速放缓,增长空间没有那么大,整个外部环境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不过,行业内业绩相对较好的公司依然有,部分跨界进入到新能源领域的企业,经营策略、方向性把握可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内外部原因都有,所以导致业绩亏损。

新能源行业新周期下,龙头凭借深厚的家底尚能周旋,而那些本身就危机重重的公司,不少已经显出疲态,甚至走向退市。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没有独特的技术,想要跨界在一个新的领域是很难深度参与并且获利的。而且就部分公司而言,跨界投资和收购是一种市值管理的手段。

今年6月,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司司长郭瑞明曾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问题公司的股票会因各种原因被实施ST或*ST,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大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

此外,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仍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12日,年内6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75份公司或相关方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的公告,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仅8月份以来,就有10家上市公司或实控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严监严管态势持续。

吴辉提到,企业退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个行业优胜劣汰,能够整合新能源行业,然后让一些优质的企业能够真正地脱颖而出。当然,资本市场上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企业自身把这个产品做好,把成本降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有多家IPO在途公司终止,且从终止原因来看,上述公司IPO终止均为主动撤回材料所致。与此同时,“带病闯关”“一查就撤”成为监管严打重点,政策层面已明确释放“申报即担责”信号。

除了监管层面,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经营问题也是IPO撤单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新国九条上市的要求更加严格,包括科创属性的界定都会更加严格,限制了一部分新能源企业的上市通道。”吴辉强调,新能源行业需求放缓、供给增加,企业主动撤回IPO的主要原因也大多由于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未来,公司的战略方向调整,可能需要更加精细化运营,企业需要深耕产品、品质,在成本控制上做出更多的工作,才能够在行业里脱颖而出。

结语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今年A股已经有三十余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其中不乏电池新能源企业。在A股退市成为常态化的背景下,目前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开展“自救行动”,包括大股东增持、公司回购、业务转型等等。

周期之下,锂电退潮的迹象还在继续扩大,资本市场的愈发严格,也将促使行业格局重塑。未来,新能源行业“优胜劣汰”将持续进行,部分头部企业或许凭借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等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