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经接近尾声,过去的一年,国内汽车行业可谓是风云际会,行业内、企业之间,发生了不少让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外资车企投资中国的新势力企业、又有车企获得了传闻中已经不再发放的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威马开始预重整、长城把比亚迪给举报了等等,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目前,盖世汽车正在进行全面的年底系列盘点,将从各个角度透析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
本文,我们将重点梳理2023年的车市十大热门事件。
一、大众投资小鹏
点评:大众汽车在年中时候入股小鹏,一个由中国车企引领汽车产业的新时代,正在成型。
7月26日,大众集团发布公告称,和小鹏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初期将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电动车,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走向市场。此外,大众集团还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数月之后,在12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大众汽车对小鹏的投资,已根据股份购买协议条款及条件,于2023年12月6日完成。公告中显示,大众此次认购的股份总额约7.0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52亿元)。
此次“大小”合作,证明了在当前的智能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具备领先优势,对合作双方而言,也算是各取所需。小鹏汽车无疑是名利双收,能够被海外汽车巨头看上,且不惜下重金寻求合作,小鹏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形象,都要拔高不少。对大众而言,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之外,牵手中国头部新能源品牌的举动,也证明了这家传统汽车大厂向着电动化转型的决心。
只不过,两家车企合作的新车,要再等两年才会投放市场,以当前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态势看,届时还能留下来的市场蛋糕,可能已经不会太大。
二、Stellantis投资零跑
点评:都是对海外企业出售股权。零跑的不同点在于,其更倾向于通过此次合作借势外资股东,加速海外市场的布局。
10月26日,零跑汽车官宣,Stellantis计划投资约15亿欧元,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
11月20日,零跑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约1.94亿新H股认购已发行予Stellantis集团,所得款项总额超85亿港币,认购协议已于11月20日完成。同时,零跑汽车还宣布大华技术不再持有零跑汽车任何股份。
都是对外出售股权,但零跑和小鹏汽车想要追求的“东西”,并不完全相同。小鹏彼时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期,急需外部资金支持。对零跑汽车而言,除了通过此次合作注入新的资金之外,零跑的官方也很直白的表达过自己的另一大诉求——开拓海外市场,借势合作伙伴,获得更多立足海外市场的渠道和能力。
至于此次合作的另一个“主人公”——Stellantis,虽然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并不十分顺遂,但这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企图心仍在,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曝光度这个需求,通过此次合作,可以说是完美达成。此外,在海外尤其是欧洲市场上,汽车消费转向电动化的潮流来的也很凶猛,通过和零跑合作,也可以助力Stellantis快速投放新车型,抢夺正在迅速壮大的海外新能源市场。
三、长城举报比亚迪
点评:汽车产品被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事情时有发生,但一家整车企业被另一家整车企业举报产品有问题的事情,国内汽车行业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5月25日,长城汽车官微发布的一篇声明显示,2023年4月11日,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了举报。
对于长城的举报,比亚迪官方很快就进行了回应,比亚迪在相关声明中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指出自己旗下的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了认证。
又是一场关于汽车品质的罗生门事件,只不过这一次,当事的双方都是汽车企业,所以格外引人关注,随后,事件的走向也逐步演变为对常规油箱究竟能否满足排放标准的讨论。
比亚迪方面指出,其自主研发了常压油箱的燃油蒸汽排放控制技术,能符合蒸发排放法规标准。但作为举报方的长城,承担着举报失败名誉会被反噬的风险,所以不可能无的放矢。长城敢于提出正式的举报还自己公布了出来,肯定也是进行过多方求证,掌握了十足的证据。截止目前,这件事其实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通过这次企业之间技术之争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力插电混动业务之后,市场份额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作为第一个吃到细分市场红利且已经全面领跑的企业,比亚迪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未来一段时间,企业之间拼技术、拼价格还会是市场常态,毕竟,对于各家企业而言,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才是最终的目的。
四、蔚来获得生产资质
点评:在不少新势力品牌都被生产资质挡在了造车产业之外后,蔚来汽车却获得了生产资质,一度让已经降温的资质问题,再次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在工信部公示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 378 批)拟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中,出现了“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和“光束汽车有限公司”的名字。 进入拟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名列。行业对此的解读是,在通过了公示期之后,上榜企业将正式获得相关的生产资质。
牛创汽车、集度汽车,最近几个月,就已经有多个品牌因为无法获得生产资质,而被迫放弃了造车。事实上,进入2023年之后,行业内一直都有传闻,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已经不再允许销售,只能注销。大家此前都已经认为,获得新生产资质的路,已经被堵死,但蔚来和光束却突然获得了相关的资质,确实让不少人都大感意外。
生产资质是限制新晋的“造车爱好者”真正进入汽车赛道的最后一道槛,也是最关键的一道槛,为了获得资质,“新造车品牌们”也可谓是用尽办法,独立申请、代工生产、重金采购“壳资源”等,下了大力气,就是为了跨过实现量产前的这道大槛。
但为了让新能源市场变得更加有序,政策层面确实是在逐年加大对准入门槛的限制。不过蔚来这次能够“冲关”成功,说明了准入的大门并不是完全关闭,但能不能获得生产资质,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吉利合作长安
点评:在“小打”了一架之后,吉利和长安迅速又结为盟友,让人不得不对此次合作充满遐想。
今年2月,长安汽车曾向吉利汽车发出律师函,控诉对方发布的吉利银河“银河之光”原型车,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的知识产权。吉利汽车也迅速做出回应称以上控诉严重失实。
正当大家都认为长安和吉利要就此“结下梁子”的时候,今年5月初,长安和吉利控股又同时宣布,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
为什么会有这次合作,长安和吉利都没有过多解释,行业内普遍的认知是,双方想要在自研方面进行深度合作的难度不小,在供应链配套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事实上,目前长安汽车和吉利控股都在强化垂直供应链整合能力。
吉利控股旗下有亿咖通科技、星纪魅族、威睿电动汽车等零部件企业。长安汽车及关联企业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在电池、智能网联、线控底盘等领域也有大规模的布局,双方如果能够深度合作,可以合力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两大领域形成核心技术闭环,对长安和吉利的后续发展而言,都将大有益处。
六、华为打造汽车联盟
点评: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独立出来,有望造就多赢局面。
11月26日,长安汽车官宣,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其中表示,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而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随后,在11月28日的智界S7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华为车BU走向独立运营,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智选车模式合作伙伴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集团加入。一时之间,关于华为要打造国内汽车圈超级产业联盟的消息不胫而走。
目前华为和赛力斯、北汽极狐、奇瑞等都已经有合作,且已经推出量产的汽车产品,其还是阿维塔的三大股东之一,和江淮的合作造车计划也已经官宣,华为在汽车圈的影响力可谓是与日俱增。现在华为又牵头为新公司“广发英雄帖”,属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大联盟,这次或许真有希望成行。
只不过,华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数据显示,华为的汽车业务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连年亏损,是华为当前唯一在亏损的核心业务。对于华为而言,将在汽车领域的核心资源整合后独立运营,再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还能共同承担后续的产业风险,而且邀请更多的汽车企业“入场”,一定程度上还能打消行业内盛传许久的“把灵魂交给华为”的传闻。至于这么多车企为什么愿意跟随华为而动,也简单,看看已经和华为深度合作企业的现状就知道了,抱上华为的“大腿”,是真的可以提升关注度和市场表现。
七、威马汽车预重整
点评:威马要“退场”的消息,最近两年其实一直都有传闻,官方虽然进行过多次“辟谣”,但对当前的威马汽车而言,活下去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威马曾经是头部的新造车企业,2019 年,威马汽车就交出过 1.7万辆的销量数据,在所有新造车企业中排名第二,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新势力四小龙”之一。但属于威马的辉煌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在接下来国内新能源市场真正开始爆发的阶段,威马却很快就掉队了,因为后续产品迟迟不能上量,威马最终被拖倒了。
此前威马也进行过多轮自救,通过降薪、裁员来降低成本,引入新的投资人等,但结果却都不太理想。赴港上市失败、工厂停产、门店停摆、股权被冻结、创始人被限制消费,甚至还曾被官方点过名,威马汽车的处境早已经是风雨飘摇。
今年9月11日,开心汽车宣布已和WM Motor Holdings Limited(就是威马汽车)签署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计划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并购其股东持有的100%股权。进入10月之后,又传出了威马汽车已经申请破产重组的消息。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威马汽车被申请破产重整,申请人正是威马汽车。对此,威马汽车的解释是,公司仍具有商业价值和挽救价值,治理结构尚完备,具有基本自主谈判能力,部分债权人也有重整意愿。威马汽车还表示,预重整将引入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投资人。
但真的还会有投资人出现吗?我们目前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最近两个月,已经很少再出现威马的消息了。
八、大众押注合肥
点评:大众在合肥,造了个新“狼堡”。
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众汽车在中国保持着的基本都是以“南北大众”为支点、辐射全国的大格局,但随着近期大众在合肥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个新兴的汽车城市,正在成为大众在国内新的战略据点。
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彼时合作双方的股权比例为50:50。2020年5月,大众汽车宣布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同年底,江淮大众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在合肥投资约10亿欧元设立新公司,项目名称为“100%TechCo”。今年5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在“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上表示,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合肥,计划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涉及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的投资,以及在研发车型方面的投入。
到了11月,大众中国再次官宣,将进一步扩大在合肥的布局,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还表示:“我们正在将合肥发展成为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中心”,合肥在大众未来中国计划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持续加码合肥,大众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言而喻,就是要在电动化的新时代,以合肥为中心,打造一个全新且完整的电动化、智能化价值链,靠着大众安徽,去争取未来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江湖地位。
九、广汽三菱重组
点评:广汽三菱的重组,反应出来的正是新能源时代,自主强合资弱的现实。
10月24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对广汽三菱、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公告中指出,停止三菱品牌汽车的生产并将活用现有产能。随后传出的消息显示,广汽埃安将利用广汽三菱工厂实现增产扩能,计划在2024年6月实现量产,建成后,广汽埃安将达成60万辆的年产能。
广汽三菱成立于2012年,在欧蓝德等车型推出的初期阶段,广汽三菱曾经历过短时间的市场蜜月期,2018年时曾交出过接近15万辆的年销量。但这也是广汽三菱最佳的市场表现了,进入2019年之后,广汽三菱的市场表现就在持续下滑, 2022年的年销量已经只剩下3.36万辆。
原本就是日系在华车企中偏小众的品牌,最近几年在新能源化的转型中有明显没有跟上节奏,广汽三菱的最终出局,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对中外股东而言,这个结果应该也不难接受,三菱可以更好的组织资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占优的区域市场,如东南亚、大洋洲等。对广汽方面而言,不仅摆脱了不良合资资产,还可以通过改造广汽三菱基地,为后续新能源业务的进一步爆发储备产能。
在已经全面“卷”起来的中国市场上,黯然离场的广汽三菱,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十、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
点评:一次人事变动却吸引了全行业的目光,王凤英在汽车圈的“明星”效应之外,传统大厂的顶层高管去往新势力企业任职这件事本身,也确实极具话题性。
王凤英是谁,相信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可是有着“汽车圈铁娘子”之称的明星级高管。
资料显示,1991年加入长城汽车之后,王凤英先后担任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总经理,兼任保定长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是长城汽车内部权力核心圈的一员。
虽然在进入2022年之后,王凤英已经先后辞去了在长城汽车的多项职务,但在2022年7月正式传出王凤英离职长城的消息时,还是让不少人大感震惊。2022年7月24日,长城汽车发布公告,王凤英卸任总经理职务,穆峰接任该职务。
离开长城之后,王凤英的第一站选择的是自主创业,她曾公开表示,已为自己定下10年目标,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品类之王孵化器”。只不过,在半年之后,就又传出了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的消息。2023年1月30日,小鹏汽车官宣王凤英正式入职,出任总裁职务,将全面负责公司的产品规划、产品矩阵以及销售体系,并向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汇报。
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时,正是小鹏汽车组织架构大调整且销量数据出现明显波动的阶段,何小鹏确实需要一个有分量的大将来坐镇,进一步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规划,以期能够迅速走出困境。
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王凤英带来的传统汽车人精益管理思路,为小鹏汽车逐步理顺了内部关系。市场表现上小鹏也在迅速回暖,更重要的是,在和大众汽车“确立”了关系之后,小鹏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在大幅度回暖。接下来,基于扶摇架构打造的旗舰车型小鹏X9也将正式投放,小鹏汽车又重新走在了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