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格会员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系列蓝皮书发布

在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的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拉发展等系列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6本蓝皮书系统总结了我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等重要指导原则的生动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成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发布会部分内容摘选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宣传展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拉发展等系列蓝皮书,在12月15日的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央对外联络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分别研究编制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拉发展等7本蓝皮书,系统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合作的发展成效、启示和未来展望。其中,《创新丝绸之路发展报告》蓝皮书已于11月6日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公开发布;其他6本蓝皮书,今天在这里正式发布。6本蓝皮书的重点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关键字。

一是“共”字。共建“一带一路”传承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重要指导原则,倡导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推动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6本蓝皮书系统总结了我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等重要指导原则的生动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成为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二是“通”字。共建“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破除各种壁垒,畅通内外循环,形成了物畅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6本蓝皮书系统总结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统筹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合作成效。十年来,基础设施“硬联通”硕果累累,我国与东盟、非洲以及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稳步推进,在推动绿色标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持续深化,构建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三是“新”字。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时代大势,积极开展健康、绿色、创新、数字等新领域合作,致力于培育合作新增长点。6本蓝皮书系统总结了绿色发展、中医药等新领域合作的丰硕成果。绿色发展已贯穿于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和全过程,为共建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为共建国家提供多元化健康选择,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健康福祉。

四是“感”字。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意、汇聚民力,强调美美与共、和谐共生,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不断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6本蓝皮书系统展现了我国与共建国家人民共享合作成果的深刻感受。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携手实施了一系列“小而美”项目,解决了出行、供水、教育、就医等当地民众关心的难题。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助力了非洲国家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切实促进了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中国以及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人民。

五是“远”字。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强调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这就要求我们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6本蓝皮书系统提出了未来有关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愿景思路。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前景无比光明,我们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巩固扩大合作基本盘,稳步拓展合作新空间,共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迎难而上、善作善成,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不断深化战略对接。统筹资源、精准发力,争取商签更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以实实在在成果获取更多国家支持。

二是不断推进互联互通。统筹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巩固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构建高水平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夯实民心民意根基。

三是不断强化务实合作。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既要不断提升标志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也要做优做强“菌草”、鲁班工坊等品牌项目,着力打造一批聚人心、接地气的惠民生项目。

四是不断拓展合作新空间。积极推进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传染病防控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大力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加快培育数字领域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创新领域合作潜力。


总台央视记者: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已从“五通”扩展到健康、绿色等新领域,请问在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下一步考虑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

近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一道扎实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卫生健康是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健康丝绸之路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发起和参与中国—非洲国家、中国—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等9个国际和区域卫生合作机制,与共建国家持续加强传染性疾病联防联控合作。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向120多个共建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向共建国家提供20多亿剂疫苗,与20余个共建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提高了疫苗在共建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二是持续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能力。中国帮助共建国家培养数万名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医学科研专业人才,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中国医疗队,赴30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活动。三是扎实开展传统医药合作。中国已与14个共建国家签署传统医药合作文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百余种中成药在共建国家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越来越多的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与共建国家一道,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深化传染病联防联控,筑牢全球卫生安全基石;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共促全球卫生治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深化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为服务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年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举措不断深化,绿色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一是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中国相继发布了加强境外项目环境管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促进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着力强化政策引导。二是合作共识不断凝聚。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广泛搭建了绿色交流合作平台,不断凝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三是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中国同共建国家一道,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为共建国家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的蒙内铁路、中老铁路、印尼青山工业园、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中,广泛融入了绿色理念和中国技术,这对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共建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赞誉。下一步,我们将与共建国家携手提升绿色发展合作水平,全面夯实绿色发展合作基础,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强化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经济日报记者:

十年来,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过程中形成了系列特色品牌。请问中联部牵头推进的“丝路心相通”行动有哪些特点?

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炜:

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跨越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人民心意相通、相知相亲是其行稳致远的社会根基。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发起实施“丝路心相通”行动,成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成果,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聚焦人文和民生两个领域深耕细作。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民间力量,发挥自身较强的社会动员、国际交往和专业技能优势,深入共建国家基层“毛细血管”,实施更接地气的公益项目。比如,提升妇女职业技能、分享减贫经验、加强就业培训、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业、实施难民救助、密切青年志愿者交流合作,多做扶危济贫、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急事、实事、好事,拉紧民众情感纽带,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二是力争形成更多典型示范。“丝路心相通”行动既志在形成一批类似“健康爱心包”、“丝路一家亲”等代表性项目,也致力于搭建一批有国际影响、务实高效的机制平台,更勇于开展一系列得民心、惠民生的创新性探索。欢迎国内外社会组织、智库、媒体、企业和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向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处申请加入“丝路心相通”行动。“点点星光、照亮银河”。让我们的爱心和力量汇聚成河,温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

上海证券报记者: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了哪些合作?下一步考虑是什么?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崔丹丹: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坚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48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与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萨摩亚、智利、古巴、埃及等共建国家开展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援助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包括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培训项目,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23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帮助共建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达成具有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开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篇章,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中国还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中国企业在投资建设境外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有效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比如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承建卡拉奇至拉合尔公路时,在公路沿线植树近30万棵,植草500多万平方米,为当地环境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在加纳,中国企业在建设特马港新集装箱码头时,专门建立了“海龟孕育中心”,实现海龟就地保护。

在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一是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继续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开发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非洲光带”项目,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支持,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二是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依托多双边平台机制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充分发挥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作用,支持共建国家生物多样性相关战略规划制定与修订、能力建设提升、信息交流、资金项目对接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新华社记者:

目前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今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请问共建“一带一路”在与东盟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什么突破,未来有哪些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

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0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经贸合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多双边贸易迈上新台阶。中国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9753亿美元,扩大了1.2倍。旅游、建筑、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合作快速发展。东盟10国中,我国已成为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二是产能与投资合作取得新成效。中国和东盟已成为相互投资最活跃的合作伙伴。截至今年7月,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共同建设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泰国中泰罗勇工业园和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等产业园区,双方产业链供应链联接更加紧密。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经成功举办20届,成为了中国—东盟深化和扩大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是制度型开放取得新突破。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与新加坡等6个东盟国家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与马来西亚等9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税收协定,中国与东盟之间90%以上的货物享受零关税待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与东盟国家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构建更高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一是共同打造经贸投资合作高地。着力提升贸易规模,中方将继续扩大进口东盟国家优势特色产品,扩大与东盟的中间品贸易规模。共同培育壮大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高质量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提升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效益,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加强电动汽车、光伏等领域绿色产业合作,共建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二是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释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共同推进全方位互联互通,持续释放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示范带动效应,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提质增效,积极构建智慧物流网络,为全方位拓展互利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共同完善支撑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经贸联委会、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等工作机制作用,持续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重大展会。积极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继续发挥好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作用,为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支持。

深圳卫视记者:

《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指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请问发展规划落实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推动工作有何打算?

国家中医药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展现出丰富的多元价值。

两年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顺利实施,《规划》的八大主要任务和23项专栏计划有序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中医药政策沟通持续深化。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阿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白俄罗斯、中国-土库曼斯坦、中国-柬埔寨、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塔吉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中外联合声明中,均纳入传统医药合作内容。中国已与14个共建国家签订了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家在本国法律法规体系内对中医药发展予以支持。二是中医药资源互通有序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为共建国家民众带去了中国独特的健康理念和保健方法,为服务共建国家民众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三是中医药贸易畅通卓有成效。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两年来,新增建设了14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成为中医药造福各国人民的国际综合服务平台。中医医师执业资格、中药产品准入等内容陆续纳入中外双边自贸协定,有效降低了相关贸易壁垒。四是中医药科技联通卓有成效。“十四五”期间,已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新颁布了38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疗效评价、质量控制等国际标准和规范,在共建国家推广应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接受为一级注册机构,这是全球首个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传统医学临床证据质量。五是中医药民心相通日益加强。习近平主席为青hao素问世五十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指出青hao素是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te效抗疟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柬埔寨派出首支整建制中医援外医疗队,持续为当地民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以科普宣传和义诊为主要形式的“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等系列活动在共建国家开展中医药服务,获得当地民众一致认可,有效促进了民心相通。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多元价值优势,继续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推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在共建国家的协调发展,重点培育“小而美、惠民生”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和培训等项目,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一带一路网记者: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非洲的发展需要大量务实合作项目支持,请问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合作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目标、愿景高度契合,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非洲53个建交国中,已有52个国家与我们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中国—非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10年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不断深入,建成了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一是打造了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有力改善了非洲基础设施。在铁路合作方面,肯尼亚蒙内铁路带动沿线物流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物流运输成本大幅下降40%,对肯尼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成为了一条助力肯尼亚繁荣发展的“幸福之路”。在公路合作方面,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是埃塞俄比亚第一条高速公路,将两个城市间的车程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带动了沿线地区交通出行、物流运输以及旅游经济等快速发展。在港口合作方面,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西非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港口,有效提升了尼日利亚海运能力和区域物流枢纽作用。在能源合作方面,安哥拉凯凯水电站为当地直接提供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建成后可满足安哥拉全国50%以上的电力需求。在新基建合作方面,坦桑尼亚国家光缆骨干网项目使坦桑尼亚通信成本下降了57%,被誉为“信息坦赞铁路”;“智慧塞内加尔”项目推动塞内加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为落实“振兴塞内加尔”计划注入了新动力。

二是建设了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民生改善。在减贫惠民方面,中国在非洲建成了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等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助力非洲国家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推动实施“百企千村”活动,在非企业通过铺路搭桥、修建水井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造福当地民众。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国向多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为当地患者提供无偿医疗服务;开展“光明行”活动,帮助非洲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推动中医药走进非洲,在坦桑尼亚、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共建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烈性传染病中医药防治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支持摩洛哥、津巴布韦等国建设中医药中心。在能力建设方面,中非共同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成立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中国通过援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与当地院校共建“鲁班工坊”等方式,分享中国优质职业教育经验,为非洲培养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形成更多聚人心、接地气的合作成果,共同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优势,持续打造中非合作标志性工程。帮助非洲国家缩小基础设施鸿沟,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港口、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建农业、工业等产业园区,为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另一方面,中国将充分发挥援外资源,继续推动更多“小而美”民生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继续深入开展“鲁班工坊”“万村通”“光明行”等民生工程,帮助非洲国家民众改善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记者: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其中提出将同共建国家加强智库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请问中联部作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发起单位,在推进智库合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未来有哪些考虑?

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炜:

2015年成立以来,联盟从无到有、夯基立柱。不断充实和丰盈合作内涵,国内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一是凝聚了人心。联盟现有国内141家和国际125家理事单位,希腊、埃及、法国、意大利、坦桑尼亚、印尼、蒙古等国的10余位前总理、前总统、前国会主席加入顾问委员会,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二是强壮了骨干。同“一带一路”的10年发展同步,联盟搭建起八大分支网络,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海上丝绸之路等骨干支撑,每年举办百余场活动,“看中国 听世界”论坛、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品牌脱颖而出。三是形成了声势。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作为联盟秘书处,汇聚国内外智库、企业、媒体力量,咨政建言,主动发声,共商“一带一路”大计,共襄中国式现代化盛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联盟将深入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重要主旨演讲精神,紧扣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做引领型智库;将担当“一带一路”的行动派,汇聚各界力量,扎实开展活动,做行动型智库;将始终秉持“一带一路”初心,讲好中国故事,奔向助力实现世界现代化的新愿景,做开放型智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请问下一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如何更好发挥在绿色发展中的平台作用?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崔丹丹: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建立,于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由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启动,是首个在绿色丝绸之路框架下的国际性社会团体,为推动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携手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搭建了机制性、国际性的多边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联盟已有来自40余个国家的150多家合作伙伴,其中包括26个共建国家的环境主管部门。围绕“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能源等各方关注的重点议题,累计举办70余场专题研讨会并发布30余份政策研究报告,分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和共同行动,并为中国政府“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这对推动联盟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联盟将发挥好绿色丝绸之路主要展示窗口和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帮助共建国家增强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一是凝聚合作共识。落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北京倡议,持续推动各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治理、污染防治、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绿色发展圆桌会等品牌对话交流活动,分享“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经验、实践案例和合作成果,共谋“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和方向。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建设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探索开展绿色项目开发、投融资实施与评估,推动实施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绿色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绿色低碳专家网络,提升绿色丝绸之路框架下合作交流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是开展务实合作。实施“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人才互通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增进绿色领域人才交流互鉴。开展《绿色丝路行》国际传播活动,讲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故事。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等研究项目,为推动与共建国家开展务实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所有伙伴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我们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联盟,期待同合作伙伴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全方位合作,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近年来,东南亚、欧洲等地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推动中医药更好“走出去”,以满足共建国家民众对中药产品及中医诊疗服务的需求?

国家中医药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围绕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医药诊疗服务水平、提高中医药人员执业能力、扩大中药类产品及中医药服务市场准入等核心领域,全面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为服务共建国家民众健康福祉积极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国际组织框架下合作。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合作,高质量建设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指南、规范。二是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建设一批较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统筹国内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合作质量与效益。积极开展中医药援外工作,着力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三是提升国际教育水平。优化中医药对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机构与共建国家知名大学合作,将中医药学科建设纳入共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面向共建国家开展中医药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进修,提高共建国家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四是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药类产品在共建国家开展注册。积极参与中外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投资协定谈判,降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国际市场准入壁垒。高标准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全面提升互联网+中医药跨境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跨境支付类服务贸易。

中宏网记者:

《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提到,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6个建交国中,已有22个国家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拉资源禀赋、经济结构高度互补,请介绍一下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进展,以及未来经贸合作重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司长徐建平:

谢谢您的提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包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热烈响应,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氛围浓、领域广、推进快、亮点多、成效日益显著的良好态势,有效促进了彼此经济社会发展和双方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中拉双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一是政策沟通日益广泛深入。中国已与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与其中6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中拉政党论坛等搭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设施联通成效日益显现。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成功建设了牙买加南北高速公路、秘鲁钱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三是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2613.9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4857.9亿美元,年均增长7.1%,中国已成为10余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达5961.5亿美元。四是资金融通多元化不断拓展。中国与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巴西、秘鲁、委内瑞拉、智利、玻利维亚、阿根廷、厄瓜多尔等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相继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五是民心相通基础不断夯实。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人文交流,中国已与17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结成了约180对友好城市关系,中拉互派留学生从频度到数量不断提升,人文交流平台日益专业化多元化,中拉文化交流年、“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培训计划、“中拉科技伙伴计划”、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等活动有序开展,中拉文明交流互鉴广度显著加强、深度持续拓展。

前不久,我刚刚带队到访古巴、智利、秘鲁等3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就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并就商签和落实好有关合作文件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次访问,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对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盼。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下一步,我们将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推动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

一是进一步深化中拉互联互通合作。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铁路、公路、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多标志性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规则标准对接,提升“软联通”水平。深入开展地方、政党、智库、企业等多层次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二是进一步优化开放包容的中拉贸易投资环境。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多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以及区域组织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进程,促进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是进一步提升中拉特色领域合作水平。我们将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发挥好中拉互补优势,不断深化拓展农业、渔业、矿业、制造业等各领域务实合作,着力增强双方产业链互动性、协调性和融合度。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