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空箱”真相调研:集装箱便宜了 商家成本降低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反弹

“疫情那两年,抢到柜子就是钱,现在是手头有大把的柜子,大家都要去抢客人。”谈起近期流传的上海港、宁波港、盐田港等港口出现的“空箱堆港”视频,一位货代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如是说。

今年年初,我国港口空箱堆积情况引起市场关注,也致使外界开始担忧“外贸订单将下滑”等问题。

但身处浙江义乌市的欧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名洋看来,2月份以来的外贸订单实际上是回归了正常的增长轨道上。“义乌才是外贸行业的晴雨表”。

有着“世界超市”之称的浙江义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还带动了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关联3200多万名工人就业。65%外向型经济特点,使得义乌成为外界观察外贸经济的重要窗口。

刘名洋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国内外贸出海强势增长是众多偶发性因素造就的。“2020-2023年整个外贸订单的暴增是因为全世界供应链不畅,工厂生产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码头也不畅”。

而在他眼里,年初“港口空集装箱”的现象也是暂时性的。“一方面,之前的外贸火热让大家错判了形势,箱子买多了”。 刘名洋认为,由于疫情、过年等多重原因,导致很多海外客户下单时间比往年迟,但实际恢复的比较快。“我们1-3月基本上工厂订单已经做不过来了,我们现在订单基本上已经排到了今年的6月份。”

对空箱增多的现象,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日前也回应,既有前一个时期新集装箱投放量过大、国内堆存成本较低、国外疫情缓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节性规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国港口蓄势待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市场依然看好我们下一阶段的出口能力。“

调研中新消费日报记者发现,港口空箱以及订单下滑的流言,以及制造业所订单和供应链转移讨论的背后,一方面由于是我国外贸行业身处结构性调整期,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在产生新的变化。

这意味着,2023年,将有不少外贸人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天价集装箱到空箱堆积 发生了什么?

“2021年-2022年,最火爆的时候,中美航线‘堵船’要堵半个月到四十天。中国出口的火热,让全球其他航线的集装箱都来支援太平洋东向航线。”国内最大美线货代负责人姜盛波回忆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家居赛道。

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发展让居家办公、线上购物的需求迅速膨胀,一时间,家具、日用品、小家电等刚需订单涌进国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家具及其零件累计出口金额达7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一位义乌的商家对新消费日报记者透露,去年海运集装箱一个柜子最高在一两万美金,有的甚至高达3万美金。

“客户的订单不断增加,运费、加价统统不考虑,只要货。彼时货代一直强调没有箱子,但大部分客户都表示可以等。”广州一家具厂负责人丁满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对家具用品需求的快速提升,恰好弥补了国内家装市场的冷淡。

但随着欧美市场相继疫情过峰,居家办公需求下降导致家居用品订单一落千丈,部分客户至今仍处在消耗库存状态。

“2022年上半年开始整个美国市场家居用品库存量处于高点,经过近一年的消化,库存水平逐渐恢复。但从库存恢复到产生新订单,这一过程仍需要一定时间。”姜盛波认为。

“空箱情况确实有,但没有社交平台上说的那么严重”。 姜盛波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坦言,去年看到的一箱难求是因为堵船导致的回流过慢,今年恢复后,这个现象自然就不存在了,“至少我们在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比较平稳。”

”空箱堆积的数量无法和外贸数据直接划等号”。一位货代对新消费日报透露,彼时柜子价格高企的时候,运费涨了十倍,并不代表中国外贸的数据涨了十倍。而现在柜子空出来之后,也不能等同于外贸数据的暴跌。“一、二月份的海关外贸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

调研中,新消费日报也从多位货代处了解到,前两年因为疫情造成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延误,由于海外码头工人的效率极其低下,原本一个去美国的柜子回收再用只需要十来天的时间,后来延长到要四五十天的时间,柜子“回收”不回来,船公司只能不断地生产新的柜子。“但是现在整个码头的效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疫情这两年生产出来的柜子,势必要叠起来、空起来。”

刘名洋也告诉新消费日报,越来越多的客户正赶来中国。他表示这个月有欧洲客户来访表示做了误判,没想到圣诞后就消化了去年积压的库存,“所以过来求我们快速交货,原来45天的现在希望20天就出货,我仓库的库存,从去年高峰期的几千件,快速降到了几百件。”

市场波动 赊账价格战犹存

不可否认,我国全球市场份额的确存在波动。经济学博士温建东认为,今年1-2月,对美出口美元金额同比下降6.8%,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帮助了出口商增加了人民币收入。

“美元紧缺似乎成为全球市场通病。今年一位委内瑞拉客户在有大量当地货币、黄金的前提下,始终没能换汇成功,导致无法下定,订单流失。”欧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镜钱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坦言,美元紧缺的现状导致跨境交易频频出现赊账行为。

目前,徐镜钱在上海、无锡和深圳有3家工厂,其中上海工厂以自主研发的螺杆空气压缩机为主。并且从工业机械拓展到了工程机械,公司跨境电商业务,基本都来自阿里国际站。

据徐镜钱透露,随着赊账行为增加,类似阿里国际站这这样的B2B平台还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业务OA赊销服务。据阿里方面透露,OA赊销服务近一个季度成交订单量环比增速超过了40%。

但即使有保险保障,对于现金流为王的企业,赊账行为也确实阻碍了其出口脚步。在徐镜钱的规划中,今年将把重点放回国内市场,占比将达到80%。

“美金紧缺导致国内外贸商对大客户的竞争几乎白热化,压价屡见不鲜。”徐镜钱透露,之前外贸订单从未改价,如今为了抢订单,不得不将利润压缩15%,“价格战”一触即发。

对价格敏感的还有中美货运航线。“今年以来,客户需求呈现明显变化,更在乎运费,打价格战;还有做门到门业务的增多。”姜盛波表示。

更加悲观的,还有在“价格战”中落败的纺织业出口商。浙江一位针织行业”厂二代”告诉记者,由于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周边纺织业大型工厂的出口都停了,仅保留了部分小厂,承接一部分需求。

外贸结构新变化

“柜子空了,对外贸企业而言实际上是件好事”,一位义乌商家向记者坦言,疫情这两年因为“一柜难求”,以美西航线为例,柜子价格离谱到15000万美金。现在直接跌到1100美金左右,比疫情前的1500美金还要低,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率变得可控。

在他看来,那时候柜子价格疯涨货代是赚了不少钱。下单到发货这段时间里,因为物流成本的飞速上涨,外贸商家极有可能从赚钱到亏钱。“疫情期间,新开了无数货代公司,现在关货代公司的数量远超开张的。赚了两年快钱、利润率翻了10倍的货运、货代、船公司,接下来将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目前看来,需要调整的不仅是货代公司。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外贸产业结构正在迅速调整。

“在东南亚开厂的那些人不是制造业在那个地方起来了,只是中国人在那边开厂”。刘名洋对新消费日报表示,这样的工厂往往质量、交期、履约能力都比较差,就是做低端制造的,被淘汰的产能。

“中国真正外迁的只有两个行业,一个是电子行业的代加工,第二个行业就是服装行业。”刘名洋告诉新消费日报,目前东南亚只有人工成本比中国低,1200元/月,“但是工人只干8个小时,多一个小时都不干,工人的工序非常不熟练,需要经常培训。所以我们的产业往东南亚迁,就是迁了一个包装厂,大的工业原材料还是中国出的”。

刘名洋坦言,同样做杯子的工厂,分为做高精尖产品的高端产品,还有低端产品,移到东南亚的工厂大部分做的是低端货,就是卖东南亚本土的,就是卖非洲的,“他的货还是进不了欧美。”

不过,刘名洋也表示,现阶段是中国本土外贸商家的窗口期,商家仍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积极调整。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市场的消费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去年受到了几个方面的压制,一个是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疫情三年库存增长很多,去库存周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消费受到了一些抑制。

但即使在这个情况下,张阔认为,整个中国对于美国连续三年我们出口整体增速还是在水位线以上。对于欧盟,2021年最高峰的时候是33%,2022年是8%左右。东盟,2021-2022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在张阔看来,整体的区域来讲,虽然北美这个区域受到消费抑制积极受到去库存的影响,但从国际站的数据来看,东盟、包括在欧盟还是有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发展区域更加多元化了“。

行业进入调整期:拥抱数字化、提升附加值、接受柔性定制

事实上,目前国内高附加值产业的反弹最迅速。

以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发展迅猛的新能源产品为例。据张阔透露,当前充电桩成为阿里国际站上转化率最高的外贸商品,而采购新能源充电桩的海外买家主要来自美国、东南亚和欧洲。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受益于纯电市场接受度提高、政策推动补贴加大、车企运营商投入意愿提高等因素,欧美主要市场充电桩的需求和供应都有望显著增加。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在技术及成本上的优势推动快充直流充电桩的出口。

另一个新能源出口热点是光伏。合肥昇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运奇告诉新消费日报记者,昇维科技主要生产的屋顶光伏储能家用和商用发电设备,2021年至2023年,昇维科技销售额分别是2000万美元、4500万美元与7000万美元。

采访中,新消费日报记者发现,主打高附加值的企业及服务商们并不担心2023年外贸起步较慢的问题,并且会积极利用电商、直播等数字化手段。

深圳硕腾科技总经理罗畅是物联网行业内最早出海的一批先行者。硕腾科技仅用四年就将线上销售销售额从800万元做大至2.6亿元,“平均每年都是翻倍的”。

罗畅告诉新消费日报,不同于传统加工外贸,公司主要对外输出设备及技术服务,“我们在国内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例如移动信息化处理、人脸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拉国家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2022下半年,罗畅尝试了面向B端客户的电商直播,并在年末拿下了2亿美元订单。“我们四年时间在线上沉淀的百万美金级客户,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来过中国,我们没有真正见过面,至少没有在线下见过。”

主营激光切割机的锐图激光也在第一批出海的浪潮中尝到了甜头。锐图激光总经理马同伟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店铺上线仅三个月就完成了第一笔订单,当时不少同行还没意识到出海这一新赛道,这令他们在业内迅速崛起。

“最初做线上主要是为了节省线下展会、设备出海运输成本,从投资角度来看,线上店铺最初投入几万元,不要求一年要做多少,但最起码我只要能成一笔订单,店铺成本就能赚回来。”很快上手电商平台之后,马同伟的成立没几年的激光切割机业务公司,对不少同行形成了竞争压力。

前不久从俄罗斯拜访客户归来的马同伟对新消费日报透露,正在规划着线下展会、线上电商两手抓,在去年营收增长翻倍的基础上,预计2023年营收还要再翻一番。“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出入,国外客户来中国参观,外贸生意怎么可能会不好了呢?”

不仅是技术装备类公司对于2023年充满期待,主营运动服饰装备的杭州兰帕达体育也早早地忙碌起来。不仅在2023年春节之后提前开工,公司的“柔性生产”模式也在持续地为公司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兰帕达所在的运动服饰赛道较为贴近传统服装外贸,公司CEO金飞燕向记者透露,2021年国内很多工厂爆单,年底集中发货出去,使得客户在2022年陷入了去库存的一年。

到2023年初,新的产品需求逐渐涌现。“一部分经销商还是有一些库存,但现在(市场)有复苏,比去年好很多。”

由于不想承担太多的资金和存货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小国外品牌面对国内代工厂开始选择起“柔性定制”,即一个订单、一款颜色仅预订几百件,乃至几十件作为“试水”,有时一笔订单金额仅有几千元人民币。

面对这类琐碎的订单,金飞燕并不感到失望,2023年1月以来公司承接的此类订单同比增加了30%。

她认为,客户如果没有经过试销,他也不敢下大批量的订单,而我们也不希望客户拿去货之后又增加了他的库存。“我们如果能做到柔性小单,同时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那么对中国供应商来说其实是利好。”

目前,硕腾科技的线上出海业务已占到80%左右,而兰帕达也已占到70%。罗畅坚定地表示,电商化一定是未来的基础,“随着B端的电商信息渗透加快,客户的习惯演变成线上采购,这个过程将是不可逆的。”

“疫情那两年,抢到柜子就是钱,现在是手头有大把的柜子,大家都要去抢客人。”谈起近期流传的上海港、宁波港、盐田港等港口出现的“空箱堆港”视频,一位货代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如是说。

今年年初,我国港口空箱堆积情况引起市场关注,也致使外界开始担忧“外贸订单将下滑”等问题。

但身处浙江义乌市的欧驰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名洋看来,2月份以来的外贸订单实际上是回归了正常的增长轨道上。“义乌才是外贸行业的晴雨表”。

有着“世界超市”之称的浙江义乌,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还带动了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关联3200多万名工人就业。65%外向型经济特点,使得义乌成为外界观察外贸经济的重要窗口。

刘名洋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国内外贸出海强势增长是众多偶发性因素造就的。“2020-2023年整个外贸订单的暴增是因为全世界供应链不畅,工厂生产无法正常运转,甚至码头也不畅”。

而在他眼里,年初“港口空集装箱”的现象也是暂时性的。“一方面,之前的外贸火热让大家错判了形势,箱子买多了”。 刘名洋认为,由于疫情、过年等多重原因,导致很多海外客户下单时间比往年迟,但实际恢复的比较快。“我们1-3月基本上工厂订单已经做不过来了,我们现在订单基本上已经排到了今年的6月份。”

对空箱增多的现象,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日前也回应,既有前一个时期新集装箱投放量过大、国内堆存成本较低、国外疫情缓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节性规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国港口蓄势待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市场依然看好我们下一阶段的出口能力。“

调研中新消费日报记者发现,港口空箱以及订单下滑的流言,以及制造业所订单和供应链转移讨论的背后,一方面由于是我国外贸行业身处结构性调整期,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在产生新的变化。

这意味着,2023年,将有不少外贸人站上新的历史节点。

天价集装箱到空箱堆积 发生了什么?

“2021年-2022年,最火爆的时候,中美航线‘堵船’要堵半个月到四十天。中国出口的火热,让全球其他航线的集装箱都来支援太平洋东向航线。”国内最大美线货代负责人姜盛波回忆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家居赛道。

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发展让居家办公、线上购物的需求迅速膨胀,一时间,家具、日用品、小家电等刚需订单涌进国内。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家具及其零件累计出口金额达739.7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一位义乌的商家对新消费日报记者透露,去年海运集装箱一个柜子最高在一两万美金,有的甚至高达3万美金。

“客户的订单不断增加,运费、加价统统不考虑,只要货。彼时货代一直强调没有箱子,但大部分客户都表示可以等。”广州一家具厂负责人丁满对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2021年以来对家具用品需求的快速提升,恰好弥补了国内家装市场的冷淡。

但随着欧美市场相继疫情过峰,居家办公需求下降导致家居用品订单一落千丈,部分客户至今仍处在消耗库存状态。

“2022年上半年开始整个美国市场家居用品库存量处于高点,经过近一年的消化,库存水平逐渐恢复。但从库存恢复到产生新订单,这一过程仍需要一定时间。”姜盛波认为。

“空箱情况确实有,但没有社交平台上说的那么严重”。 姜盛波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坦言,去年看到的一箱难求是因为堵船导致的回流过慢,今年恢复后,这个现象自然就不存在了,“至少我们在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比较平稳。”

”空箱堆积的数量无法和外贸数据直接划等号”。一位货代对新消费日报透露,彼时柜子价格高企的时候,运费涨了十倍,并不代表中国外贸的数据涨了十倍。而现在柜子空出来之后,也不能等同于外贸数据的暴跌。“一、二月份的海关外贸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

调研中,新消费日报也从多位货代处了解到,前两年因为疫情造成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延误,由于海外码头工人的效率极其低下,原本一个去美国的柜子回收再用只需要十来天的时间,后来延长到要四五十天的时间,柜子“回收”不回来,船公司只能不断地生产新的柜子。“但是现在整个码头的效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疫情这两年生产出来的柜子,势必要叠起来、空起来。”

刘名洋也告诉新消费日报,越来越多的客户正赶来中国。他表示这个月有欧洲客户来访表示做了误判,没想到圣诞后就消化了去年积压的库存,“所以过来求我们快速交货,原来45天的现在希望20天就出货,我仓库的库存,从去年高峰期的几千件,快速降到了几百件。”

市场波动 赊账价格战犹存

不可否认,我国全球市场份额的确存在波动。经济学博士温建东认为,今年1-2月,对美出口美元金额同比下降6.8%,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帮助了出口商增加了人民币收入。

“美元紧缺似乎成为全球市场通病。今年一位委内瑞拉客户在有大量当地货币、黄金的前提下,始终没能换汇成功,导致无法下定,订单流失。”欧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镜钱对新消费日报记者坦言,美元紧缺的现状导致跨境交易频频出现赊账行为。

目前,徐镜钱在上海、无锡和深圳有3家工厂,其中上海工厂以自主研发的螺杆空气压缩机为主。并且从工业机械拓展到了工程机械,公司跨境电商业务,基本都来自阿里国际站。

据徐镜钱透露,随着赊账行为增加,类似阿里国际站这这样的B2B平台还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业务OA赊销服务。据阿里方面透露,OA赊销服务近一个季度成交订单量环比增速超过了40%。

但即使有保险保障,对于现金流为王的企业,赊账行为也确实阻碍了其出口脚步。在徐镜钱的规划中,今年将把重点放回国内市场,占比将达到80%。

“美金紧缺导致国内外贸商对大客户的竞争几乎白热化,压价屡见不鲜。”徐镜钱透露,之前外贸订单从未改价,如今为了抢订单,不得不将利润压缩15%,“价格战”一触即发。

对价格敏感的还有中美货运航线。“今年以来,客户需求呈现明显变化,更在乎运费,打价格战;还有做门到门业务的增多。”姜盛波表示。

更加悲观的,还有在“价格战”中落败的纺织业出口商。浙江一位针织行业”厂二代”告诉记者,由于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周边纺织业大型工厂的出口都停了,仅保留了部分小厂,承接一部分需求。

外贸结构新变化

“柜子空了,对外贸企业而言实际上是件好事”,一位义乌商家向记者坦言,疫情这两年因为“一柜难求”,以美西航线为例,柜子价格离谱到15000万美金。现在直接跌到1100美金左右,比疫情前的1500美金还要低,成本大大降低,利润率变得可控。

在他看来,那时候柜子价格疯涨货代是赚了不少钱。下单到发货这段时间里,因为物流成本的飞速上涨,外贸商家极有可能从赚钱到亏钱。“疫情期间,新开了无数货代公司,现在关货代公司的数量远超开张的。赚了两年快钱、利润率翻了10倍的货运、货代、船公司,接下来将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目前看来,需要调整的不仅是货代公司。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外贸产业结构正在迅速调整。

“在东南亚开厂的那些人不是制造业在那个地方起来了,只是中国人在那边开厂”。刘名洋对新消费日报表示,这样的工厂往往质量、交期、履约能力都比较差,就是做低端制造的,被淘汰的产能。

“中国真正外迁的只有两个行业,一个是电子行业的代加工,第二个行业就是服装行业。”刘名洋告诉新消费日报,目前东南亚只有人工成本比中国低,1200元/月,“但是工人只干8个小时,多一个小时都不干,工人的工序非常不熟练,需要经常培训。所以我们的产业往东南亚迁,就是迁了一个包装厂,大的工业原材料还是中国出的”。

刘名洋坦言,同样做杯子的工厂,分为做高精尖产品的高端产品,还有低端产品,移到东南亚的工厂大部分做的是低端货,就是卖东南亚本土的,就是卖非洲的,“他的货还是进不了欧美。”

不过,刘名洋也表示,现阶段是中国本土外贸商家的窗口期,商家仍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积极调整。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在接受新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美市场的消费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去年受到了几个方面的压制,一个是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疫情三年库存增长很多,去库存周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消费受到了一些抑制。

但即使在这个情况下,张阔认为,整个中国对于美国连续三年我们出口整体增速还是在水位线以上。对于欧盟,2021年最高峰的时候是33%,2022年是8%左右。东盟,2021-2022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在张阔看来,整体的区域来讲,虽然北美这个区域受到消费抑制积极受到去库存的影响,但从国际站的数据来看,东盟、包括在欧盟还是有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发展区域更加多元化了“。

行业进入调整期:拥抱数字化、提升附加值、接受柔性定制

事实上,目前国内高附加值产业的反弹最迅速。

以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发展迅猛的新能源产品为例。据张阔透露,当前充电桩成为阿里国际站上转化率最高的外贸商品,而采购新能源充电桩的海外买家主要来自美国、东南亚和欧洲。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受益于纯电市场接受度提高、政策推动补贴加大、车企运营商投入意愿提高等因素,欧美主要市场充电桩的需求和供应都有望显著增加。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在技术及成本上的优势推动快充直流充电桩的出口。

另一个新能源出口热点是光伏。合肥昇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运奇告诉新消费日报记者,昇维科技主要生产的屋顶光伏储能家用和商用发电设备,2021年至2023年,昇维科技销售额分别是2000万美元、4500万美元与7000万美元。

采访中,新消费日报记者发现,主打高附加值的企业及服务商们并不担心2023年外贸起步较慢的问题,并且会积极利用电商、直播等数字化手段。

深圳硕腾科技总经理罗畅是物联网行业内最早出海的一批先行者。硕腾科技仅用四年就将线上销售销售额从800万元做大至2.6亿元,“平均每年都是翻倍的”。

罗畅告诉新消费日报,不同于传统加工外贸,公司主要对外输出设备及技术服务,“我们在国内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例如移动信息化处理、人脸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拉国家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2022下半年,罗畅尝试了面向B端客户的电商直播,并在年末拿下了2亿美元订单。“我们四年时间在线上沉淀的百万美金级客户,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来过中国,我们没有真正见过面,至少没有在线下见过。”

主营激光切割机的锐图激光也在第一批出海的浪潮中尝到了甜头。锐图激光总经理马同伟向新消费日报记者表示,店铺上线仅三个月就完成了第一笔订单,当时不少同行还没意识到出海这一新赛道,这令他们在业内迅速崛起。

“最初做线上主要是为了节省线下展会、设备出海运输成本,从投资角度来看,线上店铺最初投入几万元,不要求一年要做多少,但最起码我只要能成一笔订单,店铺成本就能赚回来。”很快上手电商平台之后,马同伟的成立没几年的激光切割机业务公司,对不少同行形成了竞争压力。

前不久从俄罗斯拜访客户归来的马同伟对新消费日报透露,正在规划着线下展会、线上电商两手抓,在去年营收增长翻倍的基础上,预计2023年营收还要再翻一番。“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出入,国外客户来中国参观,外贸生意怎么可能会不好了呢?”

不仅是技术装备类公司对于2023年充满期待,主营运动服饰装备的杭州兰帕达体育也早早地忙碌起来。不仅在2023年春节之后提前开工,公司的“柔性生产”模式也在持续地为公司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兰帕达所在的运动服饰赛道较为贴近传统服装外贸,公司CEO金飞燕向记者透露,2021年国内很多工厂爆单,年底集中发货出去,使得客户在2022年陷入了去库存的一年。

到2023年初,新的产品需求逐渐涌现。“一部分经销商还是有一些库存,但现在(市场)有复苏,比去年好很多。”

由于不想承担太多的资金和存货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小国外品牌面对国内代工厂开始选择起“柔性定制”,即一个订单、一款颜色仅预订几百件,乃至几十件作为“试水”,有时一笔订单金额仅有几千元人民币。

面对这类琐碎的订单,金飞燕并不感到失望,2023年1月以来公司承接的此类订单同比增加了30%。

她认为,客户如果没有经过试销,他也不敢下大批量的订单,而我们也不希望客户拿去货之后又增加了他的库存。“我们如果能做到柔性小单,同时产品的附加值提升,那么对中国供应商来说其实是利好。”

目前,硕腾科技的线上出海业务已占到80%左右,而兰帕达也已占到70%。罗畅坚定地表示,电商化一定是未来的基础,“随着B端的电商信息渗透加快,客户的习惯演变成线上采购,这个过程将是不可逆的。”

un_login—登录免费查看最新资讯—
扫码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