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央行首次降准日期确定。3月17日,央行发布消息称,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图为央行官网消息,此次降准为0.25个百分点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次央行降准是在2022年12月5日,同样降准0.25个百分点,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对于最新一次降准,央行表示,是为了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此次央行降准临近二季度,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时间节点上降准有些超预期,但进一步也反映了政策端为更好地、更加积极地提振我国宏观经济的决心。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随着此次降准,经济修复再注强心剂,“此次属于超预期的降准。本次普降0.25个百分点、幅度与2022年两次保持一致,预计释放6000亿元中长期资金,叠加月中MLF超额续作2810亿元,3月合计投放中长期资金近9000亿元。”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适时采取降准措施,向金融体系释放长期流动性,有助于降低银行机构资金成本、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对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将发挥积极作用。
华创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徐康告诉记者,随着降准,预计更多流动性的释放是对经济复苏的有效支撑,修复风险偏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受访时表示,央行此番降准,除了更多为银行进一步合理让利拓展空间,更是释放了稳增长积极信号,有助于增强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乐观预期。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央行此次降准即在市场预期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不难发现,政策表态稳健,是2023年以来频见的信号。央行进一步提到,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降准早有预期,提振经济基本面
实际上,对于此次降准,市场早有预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记者留意到,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降准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已引发市场的降准预期。
他还提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变量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水平是比较合适。对于降准,2018年以来中国央行实施14次降准,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左右降到不到8%,用降准的办法“吐出”长期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还是一种有效方式,使得流动性处在合理均衡水平上。
更多预期来源于对于经济基本面的预判。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仍处于持续恢复态势。数据显示,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4.8%;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5.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8.8%。
记者留意到,就在央行发布降准消息当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就发文指出,3月15日MLF超额续作后,市场就关注后续央行降准的可能性。他认为,流动性水位下降阶段,央行往往基于经济基本面强弱判断超额续作MLF与降准工具选择,此外,当下流动性市场同时面临总量与结构层面压力,若经济延续强势修复则后续超额续作MLF的可能性更高,但需关注MLF存量突破5万亿元后触发央行降准置换MLF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明明指出,央行降准或出于两方面的考虑:进入2023年,一方面防疫优化措施全面落地,另一方面,2022年底的一轮疫情冲击影响消退,而前期部署的“第二支箭”、金融16条、首套房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等宽信用工具成效逐步显现,企业端和居民端融资需求显著回暖。信贷需求强势扩张的过程中,派生存款对超储形成较多消耗,使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水位下降,进而引起了资金利率中枢抬升与波动加大。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告诉记者,央行降准已在预期内,“一方面,PPI当月同比在1-5月稳步下行,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承压,央行有降准降息的需求。疫情防控政策出现了很大的调整,我们要综合看、全面看、动态看、发展看,出口增速是下行的,大家不要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没看到不利的一面。2-6月CPI当月同比下行,意味着通胀对我国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掣肘降低了。”
他进一步提到,2023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之一是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大概率进入负增长区间,且不排除全年持续负增长的可能。“降准通常发生在出口增速承压的背景下,出口如果负增长的话,压力比较大的话,央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降准。”
周茂华告诉记者,本次降准时机选择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1、2月国内信贷强劲扩张等原因,部分银行长期流动性偏紧;央行通过降准与结构工具配合,释放长期限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政策适度靠前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央行降准积极释放了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搞大水漫灌,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目前看,国内降准空间较前几年已明显收窄。
中信证券指出,在流动性水位下降阶段,央行往往基于经济基本面强弱判断超额续作MLF与降准工具选择。此次央行降准,或由于MLF存量突破5万亿元后触发,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具体要看市场实际利率的变化。
周茂华称,后续央行降准等工具仍在工具箱,货币政策继续采取“总量+结构”工具组合,主要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复苏、物价表现和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相机抉择,灵活调节。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4年已宣布降准8次,A股应声上涨多
降准之下,股市将受何种影响广受关注。记者统计后发现,自2019年以来,包括这次,央行已宣布降准8次,而其中有5次(2019年1月4日、9月6日,2020年1月1日,2021年7月9日、12月6日)在降准后的次日沪指翻红,并在随后数个交易日上涨。此外,2022年11月25日宣布发起降准后,沪指五个交易日累计涨幅也为正。
图为2008年以来,历史上央行降准后沪指表现
4年多以来,唯一一次宣布降准并未对股市产生影响的是在2022年4月15日。彼时,宣布降准后次日沪指微跌0.49%,并且随后逐渐扩大跌幅。
展望后续,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提到,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下,结构性支持或是主流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下,结构性引导或是未来政策重心。2月底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或指向稳增长财政加力、货币配合,更加侧重结构性引导。
赵伟重申观点,一方面,政策靠前、疫后活动加快修复,有利于信用环境修复;政策支持下,融资向制造业等倾斜,助力新时代“朱格拉周期”,经济可以乐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