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氧化铝产能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分布广、集中度高的特点。2021年,全球氧化铝产量中,亚洲地区氧化铝产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就国别来说,主要生产地区分布在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以及俄罗斯。中国的氧化铝以自产自销为主;欧洲氧化铝生产在俄罗斯受制裁之后艰难生存;澳大利亚则以出口氧化铝为主,主要出口至中国、俄罗斯;巴西的氧化铝则出口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贸易的畅通性对海外市场氧化铝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由此产生的价格波动加剧了国际氧化铝市场的不稳定性。
具体来说,氧化铝的生产工艺分为拜耳法、烧结法和联合法三种。目前,全球90%的铝业公司都在使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在拜耳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每生产1吨氧化铝,消耗铝土矿2.1吨~2.7吨、烧碱0.12吨~0.14吨、煤炭0.3吨~0.5吨、石灰0.2吨~0.9吨,2吨氧化铝生产1吨电解铝。不同国家使用不同品位的铝土矿也会影响烧碱和煤炭的用量,导致用矿成本的差异。
国内氧化铝产业 新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我国氧化铝产能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特点,使得氧化铝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氧化铝产能主要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南、广西和贵州等铝土矿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除山东依赖进口铝土矿外,其他地区均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产能分布呈现明显的资源导向特性。
国内氧化铝新建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广西、重庆和内蒙古,且氧化铝产能从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地区差异会影响到氧化铝生产企业的用矿选择,影响原料运输和冶炼过程中的消耗,导致地区间的价格差异。
国产铝土矿用矿成本和进口铝土矿用矿成本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国产矿价格角度看,由于广西、贵州具备自然禀赋优势,上述两地铝土矿品位相对较高,开采矿石成本比较低,矿石价格较低;山西矿石品位比较低,采矿成本比较高,且近年来受到开采限制产量受限,导致矿石价格偏高。此外,近几年,我国各地的限制开采政策,使得国产铝土矿的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由于国内铝土矿品位较低,在生产中会使用更多的烧碱和能源,导致成本增加。以河南为例,使用1吨国产矿石的烧碱消耗为180千克~200千克左右,比使用几内亚铝土矿高出130千克左右。
受海运费价格波动,以及国际环境、政治因素影响,进口铝土矿价格会有较大浮动。我国进口铝土矿主要来源于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其中,几内亚铝土矿进口价格整体高于澳大利亚。此外,进口矿的用矿成本受生产企业的区位因素影响会产生较大差异,我国内陆地区的氧化铝企业除去进口矿本身的价格,还需支付陆运成本,例如,当前矿石自港口运输至河南氧化铝厂的铁路运输费用为90元~100元/吨左右,矿石含税到厂价格几乎接近了680元~700元/吨,而以河南地区铝硅比5、含铝量58%的矿石价格来计算,国产铝土矿到厂价格约为530元/吨。因此,内陆地区的氧化铝厂在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的选择上进退维谷,氧化铝企业也会综合成本及国内外供应的稳定性选择用矿类型。
从区域间供需平衡来看,北方地区的氧化铝产地容易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政策和季节变化影响,南方地区则因气候、季节变化和能源的不稳定性影响氧化铝的生产和需求。近年来,时常会出现南北地区氧化铝供需错配的问题。
氧化铝期货重新定价势在必行
从氧化铝市场定价来看,海外氧化铝国际贸易采用的是《英国金属导报》(MB)、英国商品研究所(CRU)等国外机构公布的价格指数的定价模式。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先后推出了氧化铝期货,但活跃度低,流动性欠佳,我国企业无法使用境外期货市场管理进口氧化铝的价格波动风险。因此,国内上市氧化铝期货品种,将有利于提高中国氧化铝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增加中国对氧化铝国际贸易的议价能力,同时能够为我国氧化铝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让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
目前,国内氧化铝贸易通常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市场化的现货定价模式;另一种是保障供货安全的长协定价模式,长协定价模式又分为比例定价和现货指数定价。比例定价是根据电解铝价格的15%~17%进行定价。从比例定价角度看,由于近年来电解铝价格与氧化铝价格多次出现背离,根据电解铝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氧化铝的价格显然缺乏准确性,企业无法使用铝期货对冲氧化铝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氧化铝市场正在回归建立在氧化铝基本面基础上的定价方式,市场参与者开始将氧化铝作为一个独立交易品种看待。
国内氧化铝生产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重点企业的产能规模相对较大。2021年,全球氧化铝产量规模排名前15名的企业的氧化铝产量为1.1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5%。其中,中国企业占据了7个席位,包括中国铝业、魏桥集团、信发集团、锦江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国电投集团和南山铝业,7家企业氧化铝产量共计6240万吨。国内已建成的氧化铝产能中,中国铝业、魏桥集团以及信发集团位列前3位,共占国内建成氧化铝产能的45%。产能集中于头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氧化铝的现货指数定价机制。
从指数定价角度看,目前,国内氧化铝现货指数定价是大多数企业依据国内咨询机构的报价均价作为贸易定价。但是,目前氧化铝行业内产能较为集中于头部企业,且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相应的电解铝的产能,会出现报价不透明的情况。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报价的咨询机构报价也存在风险性。因为目前我国氧化铝市场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定价机制,所以推进氧化铝期货上市将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
总结来看,充足的原料资源保障、便利的港口交通优势以及贸易的畅通性对氧化铝厂的分布及生产意义重大。我国氧化铝产能分布也正在经历从传统资源富足区转向能源和港口优势区的转变。
当前,我国未取得国际市场中的氧化铝定价话语权,国内市场的两种定价机制,均难以完全在现货贸易中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格作为定价基础。同时,国内企业长期受困于缺乏合适的避险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在全球不稳定的价格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建立中国氧化铝期货市场,可以形成全球氧化铝定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增加中国对氧化铝国际贸易的议价能力。同时,氧化铝期货的上市,可以形成行业权威的价格体系,为我国氧化铝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通过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来管理氧化铝价格波动风险,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让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亚洲的氧化铝产能分布在拥有一定铝土矿资源的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东地区。中国通过和几内亚建立起的铝土矿贸易走廊,保障了国内氧化铝的生产量。除此之外,中国每年仍会从澳大利亚进口一定量的氧化铝。印度则是遇到了与中国类似的资源受限问题,印度的氧化铝厂集中在东部靠近优质铝土矿资源以及具有港口优势的地区。但是,目前印度本国的铝土矿产量无法满足其氧化铝产能的需求,限制了氧化铝产量的增长空间,未来,印度可能会通过建立依靠进口铝土矿的沿海氧化铝精炼厂走出这一困境。
印度尼西亚长期以来曾以铝土矿出口为主要业务。2014年开始,印度尼西亚禁止出口铝土矿,仅允许在当地进行加工后对外出口,大力发展下游氧化铝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由此,印度尼西亚淡化铝土矿出口的竞争,开始在全球氧化铝市场中崭露头角。印度尼西亚的铝土矿大多位于近海,作为岛国,印度尼西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数量多的优势,使就近建造的氧化铝厂既靠近原料产地,又能靠近港口,便于运输。目前,印度尼西亚建成的氧化铝厂为4家,在建的氧化铝厂有8家,建成后印尼将拥有12座氧化铝厂,预计印尼国内对铝土矿需求量可达3750万吨。
大洋洲的氧化铝产量则全部来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少数具备优质铝土矿资源以及氧化铝生产能力的国家,氧化铝工业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铝产业链上有极其重要的出口地位。澳大利亚大多数氧化铝厂都靠近铝土矿区,2021年,澳大利亚氧化铝总产量为2100万吨,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与中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80%以上的氧化铝用于出口,主要流向中国、俄罗斯及冰岛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氧化铝生产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中心展开的,而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一系列对俄制裁的实施,贸易受阻,使欧洲的氧化铝生产受到重创。国际铝协会(IAI)数据显示,1—9月份,欧洲地区氧化铝产量总计为649.6万吨,比去年同期的780.2万吨,下降16.74%。
具体来说,2021年,欧洲生产1020万吨氧化铝,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3%,主要生产氧化铝的欧洲国家按产量高低分别为俄罗斯、爱尔兰、德国、乌克兰和西班牙,俄罗斯产量在欧洲氧化铝总产量中占比达30.4%。爱尔兰和乌克兰的氧化铝生产都与俄罗斯铝业(以下简称“俄铝”)关系密切。俄铝氧化铝年产量约为1130万吨,约占世界市场的15%,而俄铝拥有的约950万吨氧化铝年产能,其中约66%在俄罗斯境外,分布在爱尔兰、牙买加、乌克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俄铝在乌克兰的Nikolaev氧化铝厂拥有170万吨/年产能,该氧化铝厂依赖进口铝土矿生产,产品出口到俄铝位于西伯利亚的冶炼厂。位于爱尔兰的Aughinish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氧化铝精炼厂,也是俄铝所属的规模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产量占俄铝氧化铝总产量的四分之一。Aughinish从进口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并将其运往法国和瑞典的冶炼厂生产铝,因而一旦贸易链出现障碍,该厂的氧化铝生产也会遇到进口原料以及出口产成品受阻的困境。除此之外,俄铝在俄罗斯境内的300万吨氧化铝产能远远不能满足下游生产的需求,俄罗斯每年还有近20%的氧化铝需求依赖于从澳大利亚进口。
2022年3月1日,俄铝公告显示,由于黑海及周边地区不可避免的物流及交通挑战,将暂时关闭位于乌克兰的氧化铝精炼厂的生产。3月20日,澳大利亚宣布禁止对俄出口铝土矿和氧化铝,使得俄铝失去了重要的氧化铝进口来源。
巴西依托铝土矿资源储量,成为南美洲主要的氧化铝生产国,巴西主要的几家氧化铝厂事实上归属于挪威海德鲁、美国铝业以及力拓几家公司,生产的氧化铝主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的挪威等地。(作者单位:国信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