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立足产业现状,聚合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力”,在激活稀土产业发展“动力源”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2+2+N”现代稀土产业体系,重点推动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产业链做长、做精、做强;实施稀土新材料和应用领域、配套装备新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细分市场,提升主导产品质量和培育优质产品品牌,建立以名优产品为主导的品牌认证体系,实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稀土产业实现产值千亿元以上。
政策护航
激发稀土企业创新活力
从原料除渣、除铁,到烘干、焙烧、粉碎,再到粉体精密分级……近日,位于上海交大包头创新产业园的包头华明高纳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正马不停蹄地生产稀土抛光粉。这种应用于精密光学仪器玻璃、集成电路基板玻璃等制品的抛光材料,在市场上反应良好,订单供不应求。“公司自去年3月份投产以来,基本处于连续生产状态。目前,我们正加快技术攻关,希望进一步释放产能、扩大市场。”该公司副总经理银新元说。
与此同时,内蒙古晶陶锆业有限公司的6条彩色粉体生产线也处于紧张生产状态。该公司副总经理任玉成表示,晶陶锆业采用高能球磨技术生产的彩色稀土氧化锆fen体原始粒径达到了纳米级,具有粒径均匀、烧结活性高等特点,得到了市场认可,已接到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订单,很快就可以批量生产。
在稀土产业竞争白热化的高端细分市场,科技创新给包头嘉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新面孔”留出了成长空间,该企业用强劲的销量增长证明了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并非“小角色”。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嘉泰金属技术成果转化已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21年实现产值437万元。
嘉泰金属技术负责人仝泊涛表示:“我们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首创的原位自生稀土氧化物颗粒强化钛合金技术、等温锻造、精密铸造等方面的技术,已制备出直径达580毫米、重量1.5吨的国际最大尺寸钛基复合材料铸锭,实现了在航空航天、核电、船舶、高端设备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满足了国家战略需求。”
“2021年,上海交大包头创新产业园孵化企业在电价、项目审批、立项申请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院获批立项达到8项,创历史新高,获批扶持资金1200万元。政府如此大的支持力度,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晶陶锆业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嘉泰金属吕维洁教授获评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科技发展部部长张大治说。
科学施策
构建共生耦合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稀土永磁材料产能达到7500吨,实现产值23亿元,较上年增长70%以上。其中,烧结钕铁硼毛坯产量在内蒙古自治区占比23.4%,排名第一。
当前,天和磁材正重点围绕下游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风力发电、节能家电、3C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的能源绿色化、用能高效化、装备轻量化、器件小型化需求,专业生产稀土烧结钕铁硼、烧结钐钴等关键功能材料。
蹚出转型新路子,绿色发展正当时。目前,稀土高新区正按照包头市稀土产业“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永磁、储氢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抛光、发光、催化材料产业,积极发展稀土永磁电机、稀土特种合金等“稀土+”产业,全力带动稀土永磁终端应用产业迅速崛起。
在产业发展方面,稀土高新区重点推动稀土永磁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十四五”末期做到磁材产能占全国一半以上;拓展稀土储氢材料应用领域,发展高性能抛光粉、抛光液,以及纳米级氧化铈抛光粉,推动稀土抛光盘、抛光布产业化,建成全球最大的抛光材料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转化及推广稀土在钢铁、铜、镁铝合金、特种高温合金、金属后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实现稀土发光材料在高能量密度激发光源、全光谱照明及广色域高清显示、高性能生物农业照明材料及器件的应用。
在项目招引方面,稀土高新区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主动对接稀土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稀土产业向宽领域、高水平、深层次、集群化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稀土高新区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依托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院所优势,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稀土产业注入强劲内生动力和科技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稀土高新区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做好稀土技术工人队伍培养,并用好包头市关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确保稀土人才在高新区留着住、用得好。
创新是稀土产业发展的生命源泉。稀土高新区将着力在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重点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产业共生耦合的稀土产业发展体系,推动稀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