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5月27日讯:在今日由SMM主办的线上行情直播会议上,SMM分析师吴新勇发表了再生铜国内供需、进口概况及展望的主题演讲,演讲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废铜进口政策,和废铜加工产能快速扩张抢购废铜,流入冶炼的废铜占比趋于减少,加工端用废占比抬升。由于废铜进口政策不断收紧,进口实物量持续增长,进口品位小幅提升。海外货源竞争加剧,价格上升对废铜进口负反馈。且铜锭进口增长放缓,但维持较高水平。
什么是再生铜
根据来源的不同,再生铜可分为新废和旧废两个部分
•旧废:使用后被废弃的含铜制品,经过回收或拆解环节后得到的铜金属称为旧废。
•新废:在铜生产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称为新废,来源于铜冶炼、铜材加工以及终端产品生产三个环节。 冶炼端产生的新废包括炉渣和阳极泥,加工及终端包括工业残次品和边角料。90%以上的新废由本厂重新回炉利用或直接由上游回收利用,较小比例流向市场交易。
因此,在国产废铜供给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旧废部分。
国产旧废来源于哪些终端领域
旧废主要来源于电力、家电、建筑、交通以及机械电子五大终端领域
•废铜的来源领域和铜消费领域密切相关。根据各终端的耗铜习惯和体量,电力行业是废铜的主要来源,家电由于数量众多位居第二,建筑行业紧随其后,三者总占比将近80%。
•我国的耗铜量总体呈增长态势,过去的基建、房地产热潮和家电下乡拉动的铜消费,正逐渐达到报废年限。家电产品更新周期较快,约8-12年,据相关报道,我国正处于家电报废的高峰期,每年淘汰废弃家电数量达1亿台~1.2亿台,并以平均每年20%的数量持续增长,国产旧废产出量估计持续增长
•由于报废的含铜物件应用在各行各业,多种多样,拆解出来的铜废料分类较为繁琐
国产旧废主要分类
国内废铜市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我国废铜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
•一般来说,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铜产品产量最大的地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3个重点集废铜拆解、加工、消费地区,这些地区回收废铜量约占国内废铜总产量的80%。
•长三角地区以浙江台州、宁波为代表,珠江三角洲以广东为代表,渤海周边地区以天津、河北、山东为代表,并形成了浙江台州路桥、河北安新、广东清远、江苏宜兴及苏州等一批拆解量大、交易量大的废杂铜专业市场。
•广东、浙江、天津的废铜市场以进口废铜拆解为主,山东临沂、河北保定、湖南汨罗的废铜市场以国内废铜拆解为主。
•中国的废铜产业多以园区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主要包括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湖南汨罗同力循环产业园等。
废铜用于哪些行业
废铜可应用于冶炼和加工两个行业
•直接利用(流向加工端):一些废料不需要熔炼处理可直接作为电解铜替代品用于铜材生产,主要在废铜制杆和黄铜棒两个行业。
废铜制杆行业所用废铜以光亮铜为主,平均用废品位可达98%以上,主要为国产废铜;黄铜棒行业废铜原料为废黄杂铜,平均品位在65%左右,约60%以上为进口废黄铜。
•间接利用(流向冶炼端):部分废杂铜需作为铜精矿的替代品,需要经过熔炼处理成电解铜后供用户使用, 称为再生冶炼。
近年来,由于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废铜进口政策,和废铜加工产能快速扩张抢购废铜,流入冶炼的废铜占比趋于减少,加工端用废占比抬升。
冶炼端再生铜占比不断下滑
近三年再生铜冶炼量保持平稳 矿产电解铜则持续增长
•据CNIA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再生冶炼量分别为235.46万吨、235.5万吨、235.20万吨,非常稳定,但由于矿产电解铜增长,再生冶炼占比持续下滑,认为主要原因是,废铜品位不稳定,叠加自2018年废铜进口政策收紧,以及国内环保政策出台力度加大,废铜的回收再利用一般都是受到污染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企业达不到环保标准,限制了再生铜的生产。
•据闻国内15家骨干铜冶炼企业2021年铜精矿采购量合计将减少126万吨,约30万吨金属量,扩大粗铜、废杂铜的使用,并随着总体电解铜的产量扩大,冶炼端再生冶炼量增加
•去年海外疫情扩散,带动海外订单回流中国,家电、水暖卫浴等出口订单火热,拉动再生铜杆、铜棒消费。据机电商会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出口形势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的大幅增长态势,2021年1-3月我国家用电器产品出口27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6%,出口规模远超历史同期水平,出口业务对铜消费仍存在较强支撑
•据SMM了解,虽今年高铜价对各类铜材消费均有抑制,尤其是电力电缆方面需求大幅萎缩,但低压电线缆需求尚可,叠加再生铜杆贴水幅度尚可,仍受下游刚需采购青睐,支持再生铜杆企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约6-7成。
•据企业反映,短期铜价波动对铜棒下游采购有影响,但整体订单同比去年同期可大体持平,预期今年铜棒需求维持较旺。
国内废铜供给情况如何
受益于进口大幅回升 今年国内废铜总供给增长
•1-4月再生铜(黄铜)原料共进口53.15万吨,同比增长81.78%,约含42.52万吨金属铜,全年估计进口120万金属吨,同比去年增长48万金属吨左右,进口端贡献主要增量。
•江西的废铜冶炼加工返税政策继续吸引企业到当地办厂,今年再生铜杆和铜棒企业产能扩产继续较快,铜棒除了江西外,浙江的金田,长振,盛发等头部几家企业也在扩大产能,以提高市场份额。
•竞争加大导致成品利润空间收窄,抑制原料价格,估计精废价差总体维持较大贴水区间。
•虽废料供给预期增加,但面对再生加工企业的快速扩产,以及再生冶炼增长,今年废料总体仍将维持偏紧情况;不过据利废企业反映,紧张情况较去年有所缓解,只有价格较好,尚可采购得到足够原料。
废铜进口政策不断收紧是大的发展趋势
2017-2021年间重大废铜政策梳理:
•2017年7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要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固体废物。
•2018年4月,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将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等包括废电机、电线、电缆、五金电器(“废七类”)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
•2018年12月,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将铜废碎料(“废六类”)从《非限制进口类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
•2019年7月铜废六类转入限制类正式执行,只可使用批文进口,刺激缺乏批文的企业和贸易商以铜锭的方式进口,从而规避批文要求,铜锭进口量进一步提升。
•2020年1月公布(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标准;受疫情影响和海关细则出台延迟,11月才真正落地,2021年起批文申请不再受理。
进口废铜划分方式:
•进口固体废物类海关编码共分为十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固废种类,包括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等,其中“七类”(7404000010)和“六类”(7404000090)中含有铜金属废料,因此我们通常将进口废铜分为“七类”和“六类”两种。 “废七类”从2019年1月1日起,已禁止进口。
•“废六类”(7404000090): 主要包括高品位的1#光亮线、2# 铜、紫杂铜、黄杂铜等,形态为废铜碎料,平均含铜量可达76%以上,多直接流向加工端或冶炼端,自2019年7月1日起调整为限制类进口废料。
•再生铜(黄铜)原料本质上可理解为含铜量更高、更干净的六类废铜,对于铜含量、夹物量和出水率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再生铜原(黄铜)对企业进口资质几乎没有特殊的要求,企业可自由进口符合标准的原料。
目视估算法是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夹杂物含量采用目视估算,当不能确定是否符合要求时,挑选或破碎分离,称重计算夹杂物占比
•金属总量即原料中金属铜质量和非铜金属的总质量,金属铜量即原料中金属铜的质量,检验采用目视估算
•当目测不能确定是否符合要求时,抽取原料样品破碎、机械分离,称重,分别计算金属总量和金属铜量,都属于简单的物理检测方法
•如有进一步检测需求,将进行铜含量检测或金属回收率检测(出水率),需要用到光谱仪、或实验室取样熔化、称重,相对严格
•虽标准对原料有详细的数值要求,但实际执行中,目视检测更经济实用,因此,进口原料的干净、成色好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标准解读,需注意事项:
•漆包线,因表面含有有机涂层,在熔炼过程中,会挥发环境污染的气体,不符合原料的要求,不符合原料的要求,混入的量不应超过原料总量的5%(一般目视估算)。
•铜屑,因为在加工过程中含有大量切削油,切削液,在熔炼过程中,会挥发环境污染的气体,不符合原料的要求,不应混入任何一类原料中。
•紫铜水箱,因其中含有水分或大量污泥,或Pb、Sn等重金属,而且Pb有环境污染影响,不符合原料的要求,不应混入任何一类原料中。
黄杂铜最低铜合量为56%,含铅量不大于4%,金属回收率(出水率)最低95%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标准解读,需注意事项:
•黄铜水表壳,由于表面有大量的油漆,在熔炼过程中,会挥发环境污染的气体,不符合原料的要求,混入的量不应超过原料总量的5%(一般目视估算)。如表面无油漆,可归入混合黄铜类
•黄铜水箱,含有水分或大量污泥,或Pb、Sn等重金属,而且Pb有环境污染影响,不符合原料的要求,不应混入任何一类原料中
•标准未能涵盖所有的再生铜材,例如青铜合金等非黄铜合金料,暂不能直接以再生黄铜原料的方式进口
新标准下,虽基本百分百需开柜检验,检测流程相对严格,但SMM对前期进口的六类废铜的铜含量进行测算,仍有90%以上的废料符合再生标准的要求,大体上对海外货源的制约性没有明显扩大,而品位相对低、杂物多原料被仍拒之门外。放射性、夹杂物不合格的货物多以退货处理,降低了市场十分担忧的巨额罚款风险,因此,经过半年的实践、摸索,进口企业基本熟悉标准要求,进口态度由观望逐渐转为积极筹备或已参与进口业务。
政策带来的影响
政策影响一:进口实物量持续增长,进口品位小幅提升
废铜进口走出调整期,新政策刺激进口量快速回升
•2017年起,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固体废物进口走上改革的道路,2018、2019年逐渐限制“七类” “六类”废铜进口,进口废铜总实物量大幅下降,但随着进口废铜品位抬升,废铜进口金属量保持平稳
•2020年废铜进口量受损较大,主要是由于批文发放少,仅88.5万吨核准量,而再生铜(黄铜)原料标准未能如期在7月使用,延迟至11月
•2021年初我国实现了固体铜废物零进口目标,持续数年的废铜进口政策大调整基本结束,受符合再生原料标准的高品质废料可自由进口利好,冶炼、加工、贸易型企业进口意愿上升,再生铜(黄铜)原料进口量总体快速增长,2021年1-4月累计进口53.15万吨,同比增长81.78%,进口品位相应小幅提升。
政策影响二:海外货源竞争加剧 价格上升对废铜进口负反馈
海外经济复苏及国内积极采购 货源供应总体趋紧
•随着疫苗接种,以及美国等国家宽松政策刺激,海外经济活动陆续重启,对废铜的需求增加,叠加国内企业积极从海外补充原料,海外废铜供应总体趋向供应偏紧,卖家具有定价权,报价系数重心上升
•4月下旬外盘铜价拉升,主导沪铜价格上涨,外强内相对弱,据SMM测算,4月下旬光亮铜进口亏损最高1874元/吨,进口货源整体较国内货源贵,据贸易商反映,进口利润空间较小或亏损,影响近期进口废铜贸易量。并随着铜价上涨,国内供应商存惜售情绪,4月中下旬无论是废紫铜还是黄杂铜供应均较紧缺
•国内废料资源紧张问题较依赖进口缓解,而且大型利废企业的长单仍正常执行,估计后续进口量可维持较高水平,但盈利空间问题或对总体贸易积极性起负反馈作用
政策影响三:铜锭进口增长放缓 但维持较高水平
高品质废铜可自由进口 低品位的仍较依靠铜锭形式进口
•高品位废铜自由进口后,可知去年缺批文的进口商不再需要将废料熔炼重铸,该部分对以铜锭形式进口的需求减少,但被再生铜(黄铜)原料拒于门外的低品位废料相应增加,此消彼长,铜锭进口总体相对稳定,维持较高水平。
•据海关数据显示,4月铜锭进口4.37万吨,环比下降14.66%,1-4月累计进口17.57万吨,仍同比增长35.10%
•总体来看,随着再生铜(黄铜)原料标准的实施,我国再生原料进口金属量总体保持增长,利于国内利废企业补充原料。
我国废铜进口贸易分布
亚洲是我国废铜进口贸易最主要的地区
•近年中国禁废政策不断加严,许多原本出口到中国的低品废料逐渐转移至东南亚等政策环境较为宽松的国家,国内的回收拆解厂跟随转移至海外,将低品位废铜拆解后,再进口到中国。随着“六类”废铜进口逐渐收紧,再生冶炼厂也开始向海外布局
•马来西亚因政治稳定、营商环境较优且临近港口成为国内企业扎堆前往的国家,成为目前我国进口废铜第一大来源国,2020年占比17.46%,约167.1千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由于废铜转口贸易,与大陆的废铜贸易量也较大,加上日韩、泰国、越南等供应,亚洲是我国废铜进口贸易最主要的地区,占59.44%
•欧洲约占我国废铜进口贸易21.93%,北美洲13.16%,大洋洲3.53%,南美洲1.17,非洲占比仅1.17,基本由南非出口
抑制企业参与进口的主要问题
一是:最重要的属于货源问题,大多新参与者缺乏相关优质、便宜的资源,高品位的优质废料没有利润空间。还需担忧海外卖家发货的原料问题而造成被退运的风险,并且海外废铜到港前,买家需预付款,信用风险较大,较难达到企业的风控要求
二是:铜价和汇率波动风险,对企业自身条件要求较高
三是:目前的船期问题,费用高且运输时间延长
目前再生标准还无法覆盖锡青铜等重要合金原料,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标准解读透露,后续将会新增代码,预期未来政策调整重心主要是扩大原料标准的覆盖范围,进口政策基本稳定,短期内不会有其余太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