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锂电池板块中包括赣锋锂业、宁德时代以及天齐锂业等多股都在接连走高之后进行了一波回调。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高位获利平仓,当下芯片短缺造成全球多家企业企业宣布部分停产的影响也难辞其咎。
进入4月份,国内外芯片短缺情况日益严峻,作为芯片的主要市场之一,汽车市场深受其害,减产停产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大众、本田、丰田等一众名企在内的逾10家车企先后发布了减产和停产的相关公告。
那么在缺芯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是否受到明显的影响?
据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8万辆和250.3万辆,同比大幅增长,环比产量降幅较快,汽车缺芯影响显现。其中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4万辆和17.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7.8%和27.8%,同比分别增长285.8%和238.5%。虽然同比表现尤为抢眼,但是芯片短缺对环比的影响,依旧不容忽视。
不仅仅是1月份,2021年2月份,中汽协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150.3万辆和145.5万辆,环比下降37.1%和41.9%,其中芯片短缺是导致销量暴跌的原因之一。
这还远远不是结束,3月份,又陆续有多家车企宣布因芯片短缺而调整其原本的生产计划。据伯恩斯坦咨询的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咨询公司AlixPartners更是预估,芯片短缺将导致汽车厂商在今年第一季度损失140亿美元收入,全年损失610亿美元。
在如此罕见的“缺芯潮”下,台积电、英特尔以及格芯等制造商纷纷开始扩建产能,而不少车企也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开始走向芯片自研的道路。银河证券预计,考虑到新建产线的建设周期,SEMI预计未来半导体设备高景气将持续至2022年: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7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8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23%;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芯片制造商和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全力以赴应对芯片短缺的现状,但依旧抑制不住芯片新一轮涨价潮的来袭。据悉,目前中芯国际已告知其客户,4月1日起将全线涨价,已上线的订单将维持原价,已下单未上线的订单则将按新价格执行,涨价幅度大约在15%-30%之间;联华电子、力积电的半导体产品也将在4月涨价10%;此外,武汉瑞纳捷半导体有限公司之前发布涨价函,宣布产品价格提升幅度为5%-20%。价格调整日期为2021年4月8日起,在此之前已签署订单及合同仍执行原价格;而身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的台积电,更是在短短5天内3次宣布上调芯片价格……继车企减产停产消息后,芯片涨价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而缺芯的恐慌,也从汽车行业蔓延到了手机行业。
瑞纳捷半导体称,随着供应链情况日益紧张、晶圆及封装资源紧缺且费用大幅上涨、投产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芯片短缺预计何时缓解?
此前,市场上普遍认为,汽车芯片的供应将在第三季度恢复正常,而中信证券则预计芯片缺货将持续至2021年第四季度,2021年前两个季度为供需最紧张阶段;但是对此,美国芯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格芯CEO却不敢苟同,他认为,缺芯潮会持续到2022年或者更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李邵华在近期表示,最早预期芯片短缺6个月可以缓解,现在来看,可能需要9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爆发,但不必过分恐慌,要冷静对待;今年汽车产销将呈现前紧后松的状态。”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芯片短缺恐慌情绪的不断加深,不少企业都先后对自身的“缺芯”情况做出回应,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称,“目前出现供需失衡的芯片主要是基础芯片,预计对整个行业二季度的挑战比较大,但三季度会有所缓解。”而他口中的“基础芯片”虽然价值只有1美元,但按照蔚来目前日产300辆、单车售价40万元计算,五天的停产或给蔚来带来了超6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同日,此前已被曝出因高端半导体芯片产能不足而致旗下多款主销车型暂停生产的上汽大众也向外界证实,今年一季度,上汽大众的产能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阶段性停产。对于此情况,上汽大众方面表示,“现阶段,上汽大众将根据市场需求优化排产计划,优先保证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的产能。”
而广汽集团也在4月7日对外宣称,芯片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受到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困扰的情况下,广汽集团不可避免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对全年产量的影响可控。 集团得到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成立芯片应对小组,及时协调芯片供应链问题,实行一点一策一预案,多方联动推动产业链条的短缩,建立高中低风险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开发重点芯片替代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数车企因为芯片短缺而陷入恐慌的时候,土生土长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却过得尤为滋润。4月7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甚至公开表示,由于提前布局芯片自研,目前全球汽车行业经历的缺芯停产问题,比亚迪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4月8日,保隆科技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汽车缺芯目前暂无实质性影响,全球芯片短缺属于行业共性问题,且短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据悉,鉴于保隆科技与芯片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业务伙伴关系,所以即使其公司当前芯片处于紧张状态,但是芯片短缺并没有对公司的产品交付带来实质性影响。而且其海外子公司虽然也面临着缺芯和疫情两方面的挑战,但目前都保持正常运营。
而众所周知,芯片短缺引发的汽车减产和停产情况,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受车企减产停产消息的影响,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的一众企业同样受到了波及。正如上文所言,在车企减产消息频出的同时,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以及为动力电池提供锂产品等原材料的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股价也是经历了一波“飞流直下”。
截止4月8日收盘,宁德时代收盘价319.85元/股,较1月8日高点424.99元/股,跌24.7%;赣锋锂业收盘价99.66元/股,较1月25日高点149.3元/股,跌超33.2%;天齐锂业收盘价35.72元/股,较1月28日的高点70.13元/股,降幅高达49%;
而锂电池板块指数虽然受前段时间锂价上涨的正面影响,自1月6日高点2193.83到如今4月7日收盘的2041.86,跌幅并不是很大,但此前也因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曾震荡走低,最低一度跌至1859.17。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锂电池板块时不时就会来一次“跌跌不休”,但是自2020年年底以来,锂价却经历一波暴涨。据SMM历史价格显示,截止4月8日,金属锂高达585000元/吨的均价,较2020年12月21日最低点暴涨25.8%。
以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的电池级碳酸锂为例,据SMM历史价格显示,自2020年8月中旬触及低点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迎来报复性反弹之势,截止4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90000元/吨,较2020年8月21暴涨126%。
总体来看,虽然因芯片短缺,新能源汽车产销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在国家政策利好支持以及环保等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涨势犹在,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同样也是居高不下。有推算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需求至2025年或超过369GWh,海外动力电池需求约为524GWh,累计全球动力需求接近900GWh,加上储能、轻型车等其他场景需求,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将进入TWh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