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海通证券: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省一市产业互补性较强

    海通证券指出, 长三角一体化、谋创新、强协同 , 核心结论主要有5点: ①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产业互补性较强,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义重大。②上海发展成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③江苏发挥制造强省的优势,成为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龙头。④浙江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是全国产业发展的标杆。⑤安徽致力于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芯屏汽合”和“急终生智”是重要突破口。 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长三角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推动沿江经济协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篇报告作为区级经济系列专题的第一篇,将着重梳理长三角各省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为未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1. 长三角一体化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义重大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重要性格外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支持、自身探索之中,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产业互补协作愈发密切。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长三角规划雏形,国家出于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目的,建立上海经济区,这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最初实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一体化更多源于自发探索,这一时期在国务院号召下“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联席会议召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建立了城市沟通协作平台。步入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成熟落地时期,200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的产业做出具体规划,2014年进一步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16年长三角范围从两省一市扩展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次年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发布,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提出更加强化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意义。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优先推进区域协作,鼓励长三角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产业基础等因素,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对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三角服务业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三省一市产业互补性较强。 长三角产业结构层面, 第三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产值跃居三大产业首位,第二产业实力依旧雄厚、且加快转型升级。 首先看长三角自身的三大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GDP占比由1952年的46.1%降至2022年的3.8%,农业地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方面,建国后沪宁杭工业基地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快速发展,第二产业GDP占比由1952年的24.8%升至1978年的57.4%;改革开放后借助加工贸易制造业继续发展,占比基本稳定在51%左右;近年来制造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强调高质量发展,占比从2010年的50.4%降至2022年的41.0%,但依然是长三角经济的第二支柱。相比较而言,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升,服务业发展迅猛,GDP占比从1979年的17.8%升至2022年的55.2%,已经成为长三角经济的第一大驱动力。此外,如果看三大产业在全国的地位,长三角第二产业GDP在全国第二产业中的占比始终在25%左右,制造业实力始终保持,而第三产业则迅速攀升,1985年仅占全国15.6%,2022年达到25.1%,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综上,长三角工业优势稳固,服务业愈加发达,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背景下,将对制造强国战略、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分地区来看,上海服务业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浙江二者并重,安徽制造业后来居上。 具体而言,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人口密集,服务业发展基础良好,第三产业在自身GDP中占比从2005年的51.6%快速升至2022年的74.1%,2006-2022年第三产业GDP CAGR达12.1%,在长三角的占比攀升至2022年的20.7%。江苏作为制造业强省,优势尤为突出,虽在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中第二产业在自身GDP中占比有所下降,但2022年仍有45.5%,为四地最高,且在长三角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43.3%上升至2022年的46.9%。浙江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2022年第二产业在自身GDP中占比为42.7%,仅低于江苏,第三产业占比为54.3%,仅低于上海。安徽的制造业近年来步入发展快车道,第二产业GDP 2006-2022年CAGR高达13.2%,在长三角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9.2%上升至2022年的15.6%。 整体来看,四地产业互补性较为明显,有利于加强产业协同,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再次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习近平作出哪些重要部署?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这是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就这一重大战略专门召开座谈会。今年正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五周年。关键节点召开这场座谈会,总书记作出哪些重要部署?如何进一步做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文章?《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01 主题: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的简称,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 有一组数字描摹了长三角的体量: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里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何为?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深入思考和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浙江,他提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主动接轨上海,与江苏等邻近省市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在上海,他强调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上海要当仁不让地做好长三角的“龙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推动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2018年11月5日,总书记在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2020年8月20日,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总书记首次就这一重大战略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部署。 在那次座谈会上,总书记阐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一极三区一高地”: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总书记还部署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任务和重点工作。 今年正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总书记再次在上海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扎实推进”到“深入推进”,既是总结五年来的成果,也是擘画下阶段的蓝图。 《时政新闻眼》注意到,这是今年以来,总书记第四次在国内考察期间主持召开区域协调发展专题座谈会,从京畿大地到长江之滨,持续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版图。这也是继2020年之后,总书记再次在同一年份接连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又是长三角的龙头。这次座谈会,正当其时,意义非凡。 02 关键词:从“一体化”到“高质量” 在11月30日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 2019年5月,就在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几个月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在2020年8月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 三次重要会议,都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关键词。 先看“一体化”。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019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 在安徽合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再看“高质量”。这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布局。 在三年前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重点部署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从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到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无不依赖于高质量发展。 03 重要部署:从“四个统筹”到“六项重点” 在上海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了“四个统筹”,也就是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四个统筹”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明确了“方法论”。 总书记还从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层次协同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六项重点”是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的具体“路线图”。 在《时政新闻眼》看来,这些重要部署有三个“发力点”值得关注。 一是在协同配合上发力。 比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总书记在合肥座谈会上提出,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在这次上海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9.47%,一体化进程推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成为创新高地。 比如,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 二是在体制机制上发力。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必须直面体制机制这一深层次问题。 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他强调,要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对外开放方面,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 三是在安全发展上发力。 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攸关全国发展大局。在上个月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要求沿江11个省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在这次上海座谈会上,立足长三角地区发展定位,总书记再谈安全发展。从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到更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从高度重视对外合作安全,到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总书记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年前,在合肥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 在今年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稳中求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带全局,立足三省一市,瞻望整个中国,长三角地区重任在肩。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