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6

  • 详拆“五万亿”设备购置市场【机构研报】

    报告摘要 前言 :3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本篇报告以“五万亿”(实际每年或并非这个数)指代设备购置市场,对“5万亿”设备投资进行数据的详细拆分。包括总量层面,5万亿的数据来源?供给层面,由谁提供?需求层面,由谁购置? 一、总量层面:“五万亿”市场数据来自哪? (一)小知识:固定资产投资如何统计?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在填表过程中,将投资额拆分为建安工程、设备工程器具购置、其他费用。 因而,每年统计局可获得设备工程器具购置额的数据。 (二)作估算:设备购置的体量是多少? 之所以需要进行估算,原因有两个。 一是2018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设备购置投资额,只公布每年的增速。二是2018年之后,根据统计执法检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结果、在库投资项目管理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加强等原因,对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进行过多次修订,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1 )首先回答: 2023年全部的设备购置投资额可能是多少?问题核心是估算出固定资产投资的修订幅度,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修订后的设备购置额。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年公布投资额,我们估算时将房地产开发投资予以单独考虑。 我们估算出全社会设备购置额在 2023 年是6.4 万亿。 2 )其次回答:工业、农业两大领域2023 年的设备购置额是多少? 简化起见,我们使用2017年的分行业设备购置额数据获得各行业设备购置额占比情况,2017年农业、工业合计占比为76.7%。使用此参数,即,2023年工业、农业设备购置预计是4.91万亿(6.4*76.7%), 与发改委主任提及的数基本一致。 二、需求层面,“五万亿”设备谁是购置方? 2017年的数据来看(2017年之后不再公布投资额),单一大类行业设备购置投资额占全社会设备购置投资比重超过2%的有14个行业,合计占比为57.5%。 其中, 6 个为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分别是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合计占比为27.6% 。 三、供给层面,“五万亿”设备谁是供给方? (一)分行业:“五万亿”设备谁来提供? 完整的供给数据依赖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即,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中,由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部分。考虑到国内投入产出表最新的数据为2020年,我们使用2020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供给结构。(注,理论上应该看2023年的数据) 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出中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金额为8.1万亿,略高于我们在章节一部分对2020年设备购置额的估算值(7万亿)。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提供2万亿,通用设备制造业提供1.7万亿,汽车制造业提供1.76万亿,电子设备制造业,提供0.94万亿,这四个行业贡献较高。 (二)分产品:“五万亿”设备谁来提供? 可借助统计局的工业产出数据,观察30个左右的重点设备的产出情况。2023年,增速较高的包括货车、客车、动车组、发电设备、光伏、服务机器人等。 (三)分企业:哪些上市公司分蛋糕? 一共337个三级行业中(申万分类体系),有43个子行业为设备相关行业。我们对这些行业的特征作简要分析。详见正文。 以下为报告正文: 一、总量估算:“五万亿”市场数据来自哪? (一)小知识:固定资产投资如何统计?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核心要点在于,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项目投资(注,即非地产开发投资)。在投资额的填表过程中, 将投资额拆分为建安工程、设备工程器具购置、其他费用。 对于建安工程,填表依据可以使用形象进度法(以工程结算单或进度单为依据),也可以使用财务支出法(以会计科目或支付凭证为依据)。 但对于设备工程器具购置,必须按照相关支付凭证计算。 (二)作估算:设备购置的体量是多少? 之所以需要进行估算,原因有两个。 一是2018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设备购置投资额,只公布每年的增速。二是2018年之后,根据统计执法检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结果、在库投资项目管理加强(部分不符合投资统计制度规定的项目退出调查范围)、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等原因,对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进行过多次修订,需要考虑这一因素。 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2023年全部的设备购置投资额可能是多少?第二个是发改委主任所提及的“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可能是如何算出的。 2.1、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核心是估算出固定资产投资的修订幅度,在此基础上估算出修订后的设备购置额。 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年公布投资额,我们估算时将房地产开发投资予以单独考虑。 估算全社会设备购置额到 2023 年大预计是6.4 万亿。 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50.3万亿,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万亿, 即,房地产开发之外的投资, 2023 年为39.2 万亿。 2)使用2017年的投资额、2018-2023年的固投增速,估算修订前的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为82.4万亿,房地产开发投资使用公布值,即2023年为11.09万亿,即,房地产开发之外,修订前的投资额2023年可能是71.3万亿。 3)估算修订比例。使用步骤一计算的39.2万亿,除以步骤二计算的71.3万亿,即得到,经过数次修订后,到2023年,修订比例可能达到55%(数次修订后/修订前)。 4)使用2017年的设备购置额、2018年之后的设备投资增速,得到修订前,2023年,设备购置投资额可能是11.6万亿。 5)使用修订比例,对房地产开发之外的设备购置额进行修订,得到修订后的数据是6.3万亿。加上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设备购置,到2023年全部设备购置额预计是6.4万亿。 2.2、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核心是估算出农业、工业的设备购置额占全社会设备购置的比例。此处简化起见,我们直接使用 2017 年的分行业设备购置额数据。 具体步骤如下: 1)2017年的设备购置额中,农林牧渔占比为2.7%,采矿业占比为1.8%、制造业占比为64.2%、电热气水占比为8%、建筑业占比为0.4%、服务业合计占比为23.3%。即,若考虑农业、工业,其合计占比为76.7%。 2)使用上述估算的2023年全社会设备购置额,6.4万亿, 可估算出, 2023 年农业、工业的设备购置额预计为4.91 万亿。与发改委主任所提及的4.9 万亿基本匹配。 二、需求估算:“五万亿”设备谁是购置方? 对购置方的观察,我们从行业角度(大类、中类行业)去观察。观察两个指标, 一是这个行业的设备购置额占全部设备购置额的比重。 另一个是这个行业的设备购置额占自身全部投资额的比重。前者是寻找的设备购置体量较大的行业,后者观察的是对于各行业自身来说,投资是否主要来自设备购置。 我们分析体量,2017 年的数据来看(2017 年之后不再公布投资额),单一大类行业设备购置投资额占全社会设备购置投资比重超过2% 的有14 个行业,合计占比为57.5% 。其中,6 个为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分别是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合计占比为27.6% 。 3个为制造业上游,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个为制造业下游,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剩下3个为房地产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三、供给估算:“五万亿”设备谁是供给方? (一)分行业:“五万亿”设备谁来提供? 完整的供给数据依赖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即,固定资本形成中,由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部分。考虑到国内投入产出表最新的数据为2020年,我们使用2020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供给结构。 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出中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金额为8.1万亿,略高于我们在章节一部分对2020年设备购置额的估算值(7万亿)。 结构来看: 1)第一大供给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提供2万亿。其中, 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提供 5247 亿,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提供3503 亿,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提供2515 亿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提供796亿。其他专用设备提供8431亿。 2)通用设备制造业,提供1.7万亿。其中, 物料搬运设备提供 4379 亿,金属加工机械提供3766 亿,烘炉、风机、包装等设备提供2449 亿,锅炉及原动设备提供1894 亿 ,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提供1333亿,文化、办公用机械提供494亿,其他通用设备提供2720亿。 3)汽车制造业, 提供 1.76 万亿,全部来自汽车整车。 4)电子设备制造业,提供0.94万亿。 其中通信设备提供 5322 亿,计算机提供1644 亿 ,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提供365亿,视听设备提供229亿,电子元器件提供289亿,其他电子设备提供1570亿。 5)电气机械制造业,提供6381亿。其中, 电机提供 2463 亿,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提供1751 亿,家用器具提供1461 亿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提供445亿,其他电气机械和器材提供261亿。 6)运输设备制造业,提供6060亿。其中, 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提供 3075 亿, 船舶及相关装置提供917亿,其他交通运输设备提供2068亿。 7)金属制品业,提供2516亿。 8)仪器仪表业,提供1291亿。 (二)分产品:“五万亿”设备谁来提供? 从产品角度,我们寻找那些重点设备的产出情况。 根据统计局的工业产出统计,我们可以获得30个左右的重点设备的产量情况。包括汽车制造业中的载货汽车、客车;专用设备中的挖掘机、拖拉机、金属冶炼设备等;通用设备中的工业机器人、机床、锅炉、电梯等;运输设备中的机车、动车、船舶;电气机械中的光伏电池、发电设备等。 2023年的情况来看,产量增速较高的包括载货汽车、客车、动车组、发电设备、光伏电池、服务机器人等。 (三)分企业:哪些上市公司分蛋糕? 我们按照申万的行业分类体系,选出三级行业中设备相关板块。一共337个三级行业中,有43个子行业为设备相关行业。 我们作简要的分析:设备类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是:1)上市公司数量多。A股5300多家上市公司,大概有1000多家为设备类相关上市公司。2)体量偏小。使用2022年的收入数据,设备类上市公司平均每家收入在46.5亿左右。A股平均为134亿。使用截止至2024年3月8日的市值数据,设备类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105亿,A股平均为164亿。3)估值并不低。使用截止至3月8日的利润数据(TTM),设备类上市公司整体PE为32倍,A股整体为16.7倍。 市值超过3000亿的设备类三级行业包括:轨交设备、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工程机械整机、电网自动化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装备、能源及重型设备、工控设备、光伏电池组件、医疗设备、安防设备、半导体设备、航海装备等。

  • 中金:《设备更新方案》或新增万亿级别投资规模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而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中提到:“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此外,我们粗略估算显示,从2018-2022年,七大行业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年均增长0.8%。假设如果没有《行动方案》等政策激励下,2023-2027年七大领域仍然维持2018-2022年的增长趋势,那么我们初步估算显示, 这个方案到2027年这七大重点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可能较2023年额外约增加1.1万亿元以上,年均额外可能增加2700亿元以上。 以标准引领促进产业升级。 《行动方案》强调通过“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建立完善国际标准一致性跟踪转化机制”等方式来“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与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的量化目标相一致。具体目标中除了“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以外,还提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其中后者较2023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小幅提升。 财税金融支持。 财政资金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把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循环利用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税收政策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而现行政策下,企业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金融支持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而在2022年央行就曾推出过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 以汽车、家电、家装为抓手,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汽车消费方面,政策提出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淘汰老旧汽车、优化汽车限购等举措;家电消费方面,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支持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家电补贴等。家装消费方面,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等。 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行动方案》对于家电和家装以旧换新的资金支持,主要还是鼓励企业和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促销优惠和财政补贴,基本延续了过去几年促消费政策的基调。汽车以旧换新方面,则提出多个资金渠道支持:“通过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汽车以旧换新”、“持续实施好老旧营运车船更新补贴,支持老旧船舶、柴油货车等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支持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可对比的经验是,2023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第一批)规模为199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2022年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141.6亿元,主要用于补助新能源公交车及其他客运和出租车等。 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加强废旧产品设备、二手商品等回收利用。 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对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承接。对于报废的设备或者消费品,《行动方案》要求“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对于二手商品,《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大力发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推动二手电子产品交易规范化等举措。《行动方案》还提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对回收循环领域进行财政支持。 图表:实施设备更新行动重点领域和内容 资料来源:《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金公司研究部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如何推动落实?国家发改委回应

    近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大部署。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近日由国务院印发。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和人口大国,2023年,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会不断扩大,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同时,2023年底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可以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使得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可以说,既惠企、又利民,一举多得。 问: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为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好政策组合拳。 二是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 问:《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标? 答:《行动方案》在认真摸底、深入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7年我国重点领域设备投资、更新改造、先进设备推广、回收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一是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二是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 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四是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问:《行动方案》明确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行动方案》对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作出了全面部署,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重点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大领域,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二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组织开展全国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鼓励支持消费者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家装消费品换新,鼓励企业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三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便利性。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加强信用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鼓励对具备条件的废旧生产设备实施再制造。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完善绿色设计标准、再生资源回收等标准,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设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问:下一步如何推动《行动方案》有效落实? 答: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深入实施“四大行动”,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扎扎实实推动《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按照《行动方案》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建立工作专班,推动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强化央地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制定落实方案。各有关部门将陆续制定出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工业设备更新换代、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交通运输设备绿色低碳转型、农业机械设备更新、教育领域设备提升、文旅设备更新提升、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水平提升、淘汰落后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具体政策或规范,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办法和标准提升行动具体方案,不断完善配套措施。 三是完善政策支持。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废弃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完善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发挥好再贷款政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各类金融工具作用,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 四是强化创新支撑。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 5万亿设备更新市场蓄势待发!轨交装备龙头6天4板 受益上市公司梳理

    政策春风下,轨交设备概念股掀起涨停潮,列车控制领域龙头 思维列控周五收盘拿下6天4板 ,为轨道交通车辆提供配套产品的 必得科技 、提供高铁用复合材料的 长青科技 和提供轨道交通运营检修装备与数据的 神州高铁周五收盘均实现两连板 。 消息面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周三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 设备更新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这是一个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近期,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表示,国家铁路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内燃机车排放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更新补贴政策, 加快推动新能源机车推广应用,力争到2027年实现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这也是铁路行业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具体行动 。 申万宏源王珂等3月4日研报指出,本次国家铁路局局长表态再次体现了落实设备更新政策的决心。 铁路设备具有存量规模大、使用频次高的特点,是大规模设备更新与物流降本的交集 。 老旧内燃机车打响铁路设备更新第一枪 。根据国铁集团数据,23年底内燃机车保有量为0.78万台,假设其中4000台为老旧内燃机车,4年替换年均1000台设备新增量,18-22年中国中车机车销售量分别为921、932、569、744、976台, 大约带来1倍需求增量 。 浙商证券邱世梁等3月4日研报指出, 轨交装备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所需各类设备的总称,整车制造位于产业链核心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历经60多年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轨交装备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 浙商证券指出,轨交装备制造行业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市场集中度较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中车、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四家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 中国中车市占率超50% 。中国中车作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连续多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务销售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 东方财富证券周旭辉3月6日研报指出, 客运量和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共同驱动轨交车辆的采购增加,维修保养市场将会成为轨交行业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量 。2024年,动车组高级修首次招标达323列,其中五级修202列,占比超过50%。周旭辉预计四、五级修密集维修阶段在2023-2030年,2022-2025年动车高级修市场规模每年平均达到200亿元以上, 相较2018-2021年同比增长118% 。 周旭辉建议关注轨道交通装备整车龙头及国内动车高级维修承修商 中国中车 ,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 时代电气、时代新材和朗进科技 ,轨道交通施工装备制造龙头 铁建重工 。邱世梁推荐 中国中车、中铁工业、天宜上佳、永贵电器,看好中国通号、时代电气、思维列控、铁建重工、铁科轨道 等。

  • 国家发改委:设备更新需求将是5万亿以上巨大市场 四大行动方案公布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6日下午3时举行记者会,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称,今年有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既能促进消费、拉动投资,也能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节能降碳、减少安全隐患,既惠民、又利企,一举多得。这是一个重大利好。以设备为例,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设备更新的需求会不断扩大,我们 初步估算这是一个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研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废旧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 》查看详情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重点将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第一,实施设备更新行动。重点将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 第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刚才讲到了,中国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巨大,广大群众对于更高质量、更智能、更绿色、更具个性化的消费品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每年都有很大的更新需求。 第三,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废品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以钢铁为例,去年中国回收利用废钢铁约2.6亿吨,保障了20%以上的粗钢生产需要。 第四,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一个产品升级的重要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要用好标准这个“指挥棒”。 》查看详情 郑栅洁表示,最近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系统性的政策文件,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总体看是四大专项行动,包括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和实施标准的提升等。其中,在设备更新行动方面,重点聚焦7大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建筑、教育、交通、文旅、医疗等领域的设备更新换代需求是巨大的。我们将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更新升级,带动更多先进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 【重要】事关大规模设备更新等内容 国常会最新发声

    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研究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工作,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3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 会议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抓紧完善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让这项工作更多惠及广大企业和消费者。要结合各类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更好发挥能耗、排放、技术等标准的牵引作用,有序推进重点行业设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教育医疗设备等更新改造,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要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抓紧建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会议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有序推进,着力完善空间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提升综合功能、推进系统集成,加快构建先进适用、系统完备、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强化政策支持和改革赋权,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3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