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

  • 2025年各省市开年开工火热 新兴产业项目最受关注

    年初,国内各省市的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启动。今日(1月3日),又有多地相继公布重点项目安排计划。 《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梳理相关报道注意到,各省市重大项目数量规模同比增加,涵盖制造业等。 ▍多地制造业加速扩张 江苏省今年的重大项目安排背后,是其项目数量、规模明显增加。 在1月2日举行的江苏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议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通报了今年全省重大项目安排及一季度计划开工项目情况,据悉,江苏今年省级共安排实施项目500个、储备项目100个。 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江苏今年还将继续安排200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一季度,全省计划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07个,比去年增加97个。 安徽省第一批重大项目数量也明显增加,更侧重扩大制造业投资。 2025年安徽省第一批开工动员项目622个,同比增加162个,年度计划投资1119.8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有370个,年度计划投资630亿元、占比56.3%。 苏州亦将目光聚焦到了扩大制造业。 苏州于今日(1月3日)召开2025年苏州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并提出,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实施扩大制造业有效投入行动,务求实现“资金充足、土地管够”。 同时,苏州还将设立1100亿元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包括900亿元产业基金和200亿元并购基金),新增制造业授信额度超5700亿元,推出一批面向产业科技的保险产品。新供产业用地不少于20000亩,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 产业类项目是陕西省投资金额最大的领域 。1月2日,陕西省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据悉,2025年全省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16个、总投资287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7亿元。 其中,产业类项目总投资金额最大,占比最高,为12328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43%。 深圳2025年首批新项目集中开工则共有259个,分布在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总投资约1828.7亿元,2025年度计划投资约457.2亿元。其中, 社会投资类项目有114个,年度投资占比达76.9%。** ▍聚焦新兴产业项目 新能源产业布局较广 具体到产业分布来看,新兴产业项目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各省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伏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开工项目居多。 陕西省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锚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航天工业。 汽车产业方面,以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传动系统及中试基地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将推出新能源重卡领域全球首款大功率碳化硅电机控制器。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旭耀介绍,上述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2025计划投资7亿元,主要用于商用车电机、电机控制器及其他各类产品的建设生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250万套同步器和10万台电机电控。 航天工业方面,西安市中航工业“黑匣子”研发基地二期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科研、生产与核心试验能力集中布局、一体化运营,通过建立开放、共享、安全的分布式航空大数据应用平台。 航天是海南省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海南省文昌市2025年度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发展项目18个,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卫星产业集群-卫星控制系统制造中心、大唐文昌100MW/200MWh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等。 浙江金华则加速推进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力度。 其中,单项最大的新能源项目为润马光能二期,总投资72.4亿元,未来项目投用后,预计年产值约127亿元。 除了光伏项目,总投资58.9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也在元旦当天开工建设。据了解,本次集中开工的40个项目涵盖先进制造、新能源、科技创新强基等领域。 江苏省半导体产业项目率先开工。 在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当天,举行了无锡芯卓半导体产业化二期项目开工活动。 据悉,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射频芯片领域唯一覆盖全产品系列、集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上市公司。此次开工项目由其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将建设先进封装、高端模组,同时扩大现有6英寸、12英寸工艺产能,满足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 安徽省2025年度计划投资中新兴产业项目较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领域。 其中,新兴产业项目较多,为344个,占比55.3%。年度计划投资555.9亿元、占比49.6%。具体来看,新能源汽车项目58个,年度计划投资140.6亿元;新材料项目73个,年度计划投资115.4亿元。

  • 充电桩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开启

    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对于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 据悉,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在成为重要的新基建之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激增,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大。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3.1万台。去年前11个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494.9万台,同比增加107.5%;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33.2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105.4%,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316.5%。 分析人士表示,充电基础设施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据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此外,今年以来,陕西、吉林、云南等多地出台充电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规划,并提出了充电桩建设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超预期增长,充电桩产业链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泽平宏观研究显示,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民生证券认为,经过多年政策鼓励,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整车性能、成本经济性及快速迭代的上市新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现有电池技术及整车续航性能下里程焦虑仍在,充电桩发展迫在眉睫,需求较为刚性,预计2025年国内充电桩存量市场规模或超过3000亿元。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陆续获得海外认证,充电桩出口迎契机。 充电桩是新能源车产业中少有扩张速度落后的环节,公共桩领域,21年末中国车桩比为7:1,欧洲仅16:1,美国更只有18:1,海外公桩布局严重不足,且地域分布极不平衡。21年开始欧美加大对公用充电桩的政策支持,着力引导直流快充桩发展,欧美充电市场加速。 中国市场电车渗透率继续提升的核心在于三四线城市的下沉,而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是基础,因此国内充电桩的建设也将维持较高增长,整体来看全球充电桩市场未来几年将维持高景气度。欧美本土充电桩企业制造能力较弱,而中国企业制造成本优势明显,近期国内充电桩品牌陆续获得海外标准认证是核心催化剂,未来更多企业获得海外订单将持续提振板块。 以低功率交流桩为例,国内单台售价仅1500元,而海外售价可达5000元,欧美市场竞争小、成本高、价格接受度高,给予国内企业更大盈利空间。欧美市场在强政策刺激下,未来3-4年车桩比将快速下降,且直流桩以及超充桩比例迅速提升,且价值量更高的直流桩占比提升下,整体市场规模的增速更快,海外充电桩市场空间广阔。 中泰证券指出,在政策及市场双重驱动下,充电桩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需求迎来拐点。类比户储行业,相较于出海的逆变器和电池企业,充电桩企业业务更为复杂,毛利率略有差距,但是相较于国外充电桩企业,国内充电桩企业更具成本优势,有望受益于海外需求高增,实现规模和盈利增长。 近年来,国内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加速海外扩展力度,海外市场份额有望迅速提升。欧美的汽车测试标准和法规相较于国内更为严苛,桩企“出海”的短期关键在于是否取得标准认证,中长期在于能否建立售后和服务网络。 投资机会上,建议重点关注:①已取得海外认证的领先设备供应商,如绿能慧充、盛弘股份、道通科技;②核心部件充电模块龙头供应商通合科技、英飞源;③专注充电桩运营商业务龙头:特锐德。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