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在由SMM主办的 GBRC 2025 SMM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大会-动力电池回收论坛 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闯对“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及再利用市场分析”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 1.市场背景及规模 ►市场规模与增长率 •高速增长的市场: 全球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16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3.1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5%,显示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2023年中国市场占全球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的49.3%,回收总量达65万吨,贡献全球54%的份额,凸显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未来增长潜力: 预计2025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增长44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330亿元,反映行业在政策支持和资源需求驱动下的持续增长潜力。 ►回收产业链核心环节 逆向物流网络构建:包含退役电池溯源(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仓储运输(满足UN38.3危险品运输规范)、拆解预处理(自动化拆解线效率达200组/日)三大子系统,目前大多数上规模的企业已在全国建立回收中心。 材料再生技术矩阵:湿法冶金(镍钴回收率>98%)、火法冶金(适合混合料处理)、直接再生(正极材料修复)三种主流工艺并行发展。 价值再分配机制:梯次利用电池残值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储能场景下度电成本可降至0.3元;再生材料进入前驱体制备环节可降低新电池成本10%-15%,形成产业链闭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 关键资源安全保障:我国钴镍锂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达97%、92%、70%,通过再生利用到2025年可满足20%的需求,减少原生矿产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每吨再生锂减少碳排放5吨CO2当量)。 碳减排杠杆效应:相比原生材料,再生镍/钴/锂可分别降低碳排放76%、84%、92%。动力电池回收纳入全国碳市场CCER方法学后,单GWh电池回收碳配额价值可达800万元。 产业生态重构机遇:催生"电池银行"(蔚来BaaS模式)、城市矿山开发(邦普循环产业园)、光储充检一体化等新业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2030年再生材料占比不低于12%,倒逼全球供应链重构。 ►历史装机量回溯分析 •全球市场稳步增长: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358GWh,同比增长18%,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 •中韩企业主导市场: 中国和韩国企业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2024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新能源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 •欧洲市场拉动增长: 2024年欧洲市场带动全球装机量创新高,达到11GWH,同比(2023年3.6GWH )增长205%,而中国市场增长放缓。 ►区域市场渗透率对比 欧洲市场领先优势:2024年锂电回收渗透率达36%,德国通过《电池法》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形成"车企-专业回收商-冶金企业"闭环体系,宝马集团已实现电池组92%材料回收率。 亚太市场分化明显:中日韩三国合计占全球装机量78%,但正规回收率不足20%,印度及东南亚地区仍以手工拆解为主,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北美政策驱动特征:美国《基础设施法案》明确要求2026年前建立本土化回收网络,当前渗透率22%但技术储备雄厚,Redwood Materials等企业开发出锂直接回收技术,可将阴极材料再生成本降低30%。 ►2030年容量预测值 总量突破千亿规模:基于6.1%的CAGR(复合平均增长率)测算,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587亿美元,其中欧洲占比维持35%以上,北美因IRA法案刺激可能提升至28%。 技术路线占比重构:预计湿法冶金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45%提升至52%,生物冶金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占比将超40%,推动再生锂资源价格下降18-22%。 产业链整合加速:预测到2030废旧动力锂电池的回收利用率将达到60%以上形成"电池生产-整车应用-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再生材料可满足全球15%的新电池生产需求。 2.核心增长驱动因素 ►新能源车报废潮临近 规模化退役窗口开启:根据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周期,2017-2020年装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将在2025年前后集中退役。预计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突破80万吨,2028年后年退役量超400万吨,形成持续性的资源供给浪潮。 回收经济性显著提升:碳酸锂价格高位运行推动退役电池残值飙升,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折扣系数从60%升至100%,三元电池金属回收价值可达新电池成本的70%以上,刺激产业链加速布局回收产能。 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主机厂面临电池溯源管理压力,需建立从生产、使用到回收的闭环体系。宝马、特斯拉等企业已开始构建电池护照系统,实现碳足迹追踪与材料循环利用。 ►稀有金属资源战略价值 •三元电池回收价值最高: 三元电池回收价格达2.5万元上下/吨,显著高于磷酸铁锂电池(0.75万元左右/吨),主要受益于镍、钴等高价值金属含量。 •政策驱动市场规范化: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但政策补贴和碳积分交易有望提升正规回收比例,减少环境污染。 •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实现镍钴锰回收率可超99%,每吨废旧电池可提取价值2.5万元的原材料,同时减少3000吨锂矿开采。 •退役潮带来市场扩容: 2025年我国预计有80万吨动力电池退役,若全部规范化回收,可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贵金属再利用市场。 ►环保立法强制要求 3.主流技术路线分析 ►梯次利用应用场景 储能系统应用:退役动力电池经过筛选重组后,可应用于电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及家庭储能系统,其剩余容量(通常为70%-80%)能够满足低功率、长周期充放电需求,显著降低储能系统建设成本。 通信基站供电:梯次电池可作为5G基站、偏远地区通信设备的备用电源,相比铅酸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的优势,中国铁塔已在全国部署超20万个梯次电池基站。 低速电动车市场:电动叉车、园区巡逻车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低的场景,使用梯次电池可降低40%以上的购置成本,但需解决电池包标准化和BMS系统适配问题。 ►物理/化学法回收工艺 物理机械拆解法:通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序分离电池组分,可回收铜铝集流体和塑料外壳,但正负极粉体混合问题导致金属回收率不足60%,且存在电解液挥发污染风险。 湿法冶金技术:采用酸浸(硫酸/盐酸)-萃取-电积工艺回收锂、钴、镍等金属,钴回收率可达98%以上,但产生大量废酸液需处理,环保成本占运营总成本30%-40%。 火法冶金工艺:高温熔炼提取镍钴合金,适用于三元电池处理,虽处理量大(单线产能超万吨),但锂回收率低于50%且能耗达8000kWh/吨电池,正被"火法+湿法"联合工艺替代。 ►金属回收率技术瓶颈 锂元素流失难题:现有工艺中锂的回收率普遍低于90%,主要因铝箔溶解时锂被包裹、高温煅烧挥发等,目前先进技术可将回收率提升至92%。 负极石墨再生障碍:石墨结构在回收过程中遭破坏,当前再生石墨纯度仅达98%(电池级要求99.95%),多数企业将其降级用于建材领域,造成资源价值折损。 贵金属分离纯度:镍钴锰共沉淀时离子价态调控困难,华友钴业研发的"多级络合萃取"技术使单金属纯度达99.6%,但设备投资增加2.3倍。 4.区域市场及产业结构 ►北美市场特征 政策驱动型发展:美国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提供1.92亿美元专项资金支持电池回收技术研发,加拿大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强制要求电池制造商承担回收义务。 技术领先优势:美国能源部阿贡实验室开发出"直接阴极回收"技术,可将锂/钴回收率提升至95%以上,加拿大Li-Cycle公司采用"湿法冶金+火法精炼"混合工艺实现镍锰钴综合回收率98%。 电动汽车渗透率拉动:2024年北美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12%,特斯拉、通用等车企自建回收网络,形成"车厂-回收商"闭环体系,预计2030年退役电池量将突破50GWh。 ►欧洲市场动态 ►亚洲市场潜力 ►第三方专业回收企业 技术专业化优势:第三方回收企业专注于电池拆解、材料再生等核心技术研发,如格林美已建成全球首条"废旧电池-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再使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湿法冶金技术镍钴回收率达99%以上。 渠道网络覆盖能力:头部企业通过自建回收网点、与4S店合作等方式构建全国性回收网络,如邦普循环在全国布局1.2万个回收网点,2023年处理量达15万吨,占市场份额18%。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废料换原料”等新型合作模式,与车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同时通过再生材料销售实现盈利。 ►车企闭环体系布局 1.生产者责任延伸实践:主流车企通过自建/控股回收企业履行EPR责任,如比亚迪投资5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回收基地,规划年处理能力达30万吨,实现"销售-回收-再生"闭环。 2.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特斯拉推出电池护照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电池健康状态,精准预测退役时间,其内华达超级工厂已实现93%的镍再生利用率。 3.服务网络协同效应:利用现有售后服务体系整合回收业务,大众汽车在欧洲2000家经销商网点增设电池检测回收服务,客户换电时可获得最高300欧元残值抵扣。 ►材料厂商逆向整合 其从上游资源保障战略、高纯再生技术突破、价值链延伸布局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5.再利用市场前景 ►再利用应用领域 储能领域应用情况:储能领域是动力电池再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储能需求日益增加,动力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成熟的产业链成为理想选择。通过二次利用,动力电池能够有效平衡电网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 低速电动车再利用:低速电动车市场为动力电池再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类车辆对电池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动力电池退役后经过适当处理,可大幅降低车辆成本,促进绿色出行。同时,这也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梯次利用商业模式:梯次利用商业模式通过将退役电池按性能分级,应用于不同需求场景,实现价值最大化。该模式涉及电池检测、分级、重组、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物流体系。 其他潜在应用场景:除储能和低速电动车外,动力电池再利用还可拓展至备用电源、家庭储能、无人机等领域。这些应用场景对电池性能要求各异,为动力电池再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市场潜力评估 其还对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发展机遇与挑战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6.市场挑战与障碍及趋势 ►技术瓶颈问题 拆解效率低下:当前动力电池拆解仍以半自动化为主,复杂结构导致人工干预率高,亟需开发智能分选与精准切割技术。 梯次利用标准缺失:退役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储能、低速电动车等二次应用场景安全性存疑,需建立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追溯系统。 材料再生纯度不足:湿法冶金工艺中锂元素流失率高达20%,再生正极材料性能仅达新料的85%,突破定向萃取与原子级重组技术是关键。 ►成本控制难点 回收网络建设成本高、原料价格波动剧烈、环保合规成本攀升、技术研发投入巨大 ►供应链管理复杂性 逆向物流体系薄弱:电池退役点分散在4S店、换电站等多场景,跨区域运输需办理12项危废转运手续,物流成本占比超20%。 信息链断裂严重:车企、电池厂与回收方数据未打通,超40%退役电池流向黑市,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率不足15%。 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欧美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锁定海外钴矿资源,中国再生企业海外布局面临地缘政治风险,需构建多元化原料渠道。 ►新兴技术方向 其从智能化拆解技术、绿色冶金工艺、生物浸出技术以及区块链溯源系统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增长预测与场景 市场规模爆发:全球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3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8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9%,其中亚太地区占比超60%。 梯次利用场景扩展:退役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成本较新电池低40%,2025年全球梯次利用储能装机量将达15GWh,主要应用于5G基站和家庭储能。 资源供需缺口驱动:到2028年,回收材料将满足全球22%的锂、35%的钴需求,中国通过回收获得的镍资源可替代30%进口量。 ►战略建议框架 》点击查看 GBRC 2025 SMM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大会 专题报道
SMM 2月24日讯: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市场化开始于2014年,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仅为12万辆,其后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140万辆‌‌,10年以来增长了261倍! 而如今,首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10年,不可避免地便面临着“退役”问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04万吨,2030年将达到350万吨。如此大的退役体量,意味着其在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而此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小作坊”丛生的问题也在持续扰乱整体市场秩序,近年来,不论是出自环境保护还是资源利用的目的,国家在不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这一产业链,这点,从设立动力电池白名单回收企业,各种政策方面的支持等均可窥见一斑。 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其中也再次提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行动方案》体现出国家对电池回收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视,电池回收行业正在迎来市场、政策、技术端的积极变化。 据企查查2024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存16.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尤其是自2021年至今,电池回收的相关企业注册量更是接连攀升,仅是2023年,注册量便高达4.62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 截至2024年12月19日,2024年我国已注册4.02万家相关企业。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此前,港股上市公司晋景新能便跨界进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并迅速逆袭为其最大的收入来源。目前,其正加速布局香港和大湾区的动力电池回收项目,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如特斯拉和国轩高科展开合作,预计初期年处理量将达到1万吨。 而进入2月份以来,也有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企业争相布局回收行业,宁德时代便于上汽集团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整车及电池后市场,例如充电桩建设、二手车业务和电池梯次利用回收等业务领域,双方将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天奇新动力也与法拉利汽车铅锭合作协议,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为法拉利汽车提供全方位的电池维护服务,不仅有利于提升天奇新动力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再制造能力及技术维护优势,还能进一步提升天奇股份在锂电池回收、再制造、再利用业务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华友循环与法国苏伊士(SUEZ)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深入海外布局,深度探索欧美地区电池回收价值链,为欧洲电池回收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具体来看市场数据, 进入2025年1月,据SMM此前调研显示,回收市场的当月总体回收量(黑粉口径)达到22,576吨,环比降低12.7%,同比上涨6.8%。 临近春节放假,同时终端需求旺季的最终一波冲刺已经过去,储能及动力生产排产需求下滑。整体来看, 1月市场采购相较2024年12月有所下滑, 在需求端,下游需求随春节临近而趋于平淡,且多数湿法回收厂家集中备库集中在了12月底,另外,部分回收企业在月底进行设备检修,对高价黑粉接受程度较弱,且贸易商放假较早,整体市场需求平淡。另一方面,在供应端,年底电池厂随碳酸锂价格上涨挺价情绪较为明显,部分电池厂及打粉厂预期年后涨价不愿低价出货。 》点击查看SMM新能源产品现货报价 展望2月份,据SMM调研显示,部分中小型回收企业及贸易商约在中旬开始复工,预计市场交易会经历一定时间的观望与博弈,预计2月份整体电池废料采购量或进一步降低。 不过长期来看,锂电回收仍值得期待。SMM此前预计,早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有限,且单车带电量较低,导致目前动力电池退役量仍处较低水平;然而,随着后续汽车销售激增,以及电池技术和单车带电量的持续提升,预计2026年后电池退役量将大幅增加。SMM预计2026年到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规模复合年增长率或将高达54%,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规模有望达到390GWh左右,来自中国市场的报废电池量占比有望过半。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