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4个
2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正式落地。作为统筹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纲领性文件,该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五大行动、19项任务系统性优化消费环境,其中多项内容直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长期发展痛点,或将对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聚焦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与质量双升级。《方案》在“消费供给提质行动”中明确,将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拓展延伸,完善充换电服务体系,同时加强汽车领域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这一表述被市场视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关键支撑。 市场更多关注基础设施与标准化进程情况,并可能对《方案》中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方向关注度较高: 充换电网络扩容:文件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体系”,结合近期多地出台的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预计2025-2027年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或超25%,换电模式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可能加速破局; 质量监管趋严:针对新能源汽车投诉集中的电池衰减、智能系统故障等问题,《方案》要求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监管,这可能倒逼车企加强供应链质量管控,具备全域自研能力的头部企业优势或将扩大; 消费场景创新:政策鼓励打造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场景,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V2G(车辆到电网)技术、车网互动商业模式有望获得更多试点支持,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地标区域。 综合来看,《方案》的实施可能重构三个维度的竞争要素: 技术壁垒提升: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要求或将推动国产新能源车企对标国际标准,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重要性凸显; 服务价值重估:随着“动态发展150万家线下无理由退换货单位”等条款落地,新能源汽车直销模式中的用户体验竞争将更趋白热化,售后服务体系可能成为新的利润池; 区域市场分化: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完善,或为低价等主打下沉市场的新势力品牌创造增量空间,但需警惕地方保护主义整治带来的渠道重构风险。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方案》通过消费环境优化间接推动供给侧改革,具备技术沉淀与场景创新能力的厂商有望在下一阶段竞争中占据先机。 原文地址: 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根据工信部2025年2月17日发布的公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91批)》及新能源车税收减免目录显示,当前政策导向进一步聚焦专用车电动化与多元化技术路线。 此次公告中,专用车在新能源车型中占比显著,例如《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四批)》新增的365个车型中,专用车占比达69%(253款),覆盖物流、市政等场景,而乘用车仅占25%(90款)。值得注意的是,插电混动乘用车数量增至26款,反映出车企在家庭消费市场的布局策略调整。技术路线方面,纯电动车型仍占主导(83%),但换电模式渗透率明显提升,本批次新增19款换电车型,涵盖乘用车及专用车。燃料电池领域呈现“专用车先行”特征,本批次通过9款燃料电池车型,但重卡等高载重场景通过率仍偏低,仅1款重卡底盘通过审查。 政策联动效应方面,多地以旧换新补贴明确要求车辆需纳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目录》,例如北京、重庆等地对购买目录内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最高2万元补贴,这将进一步刺激专用车在物流、市政等公共领域的替代需求。同时,2025年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持续推进,目标推广60万辆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专用车产业链或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原文地址: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91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批)、《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四批)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SMM分析】本周,直流侧电池舱的价格较为平稳。5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元/Wh;3.44/3.77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8元/Wh。280Ah和314Ah储能电芯的价格波动较小,直流侧电池舱价格整体保持稳定。 2月18日,深能合和电力(河源)有限公司电化学储能联合调频项目电池舱及附属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该项目拟在河源电厂一期厂区内新建一套20MW/20.872MWh电化学储能系统,以实现联合火电机组开展AGC调频辅助服务。第一中标候选人报价1221.083万元,折算后单价为0.585元/Wh。第二中标候选人报价1263万元,折算后单价0.605元/Wh。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月9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 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下同)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以及 “ 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 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电力价格市场化,并取消强制配储政策。 1. 电力市场化与取消强制配储对储能供需端影响 新能源电力价格市场化 变革意味着新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将从固定价格保障制转化为市场交易机制 ,新能源项目的收益的波动性风险增加,新能源项目资方或将通过配置储能参与市场调节来调整投资回报率,间接刺激储能需求。新政还将按照 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 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划分, 存量项目的新能源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增量项目的新能源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将带动时间节点前的新能源项目抢装潮,同步传导至储能抢装热潮,而时间节点之后储能项目因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配储需求或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在发电侧,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使新能源项目摆脱了政策负担,可自由按需配储,短期内储能项目装机需求将会承压或下滑,但通过 风光配储以解决持续增长的风光发电项目导致的弃风弃光、电量消纳问题的刚需仍在且将持续释放,储能项目长期需求仍将缓慢增长。 2. 电力市场化与取消强制配储对储能商业模式的影响 《通知》 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价格机制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机制。在电网侧,储能可以参与实时市场和中长期市场,通过峰谷价差获取充放电收益,也可以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如深度调峰、一次调频、二次调频、黑启动)获取额外收益,拓宽盈利模式。在用户侧,储能可以通过充放电形式实现电负荷的削峰填谷,利用峰谷价差套利。储能系统灵活性价值将凸显,需求从“被动配储”转向“主动调节”,辅助服务市场以及峰谷套利将来或成为储能收益的主要模式。 3. 电力市场化与取消强制配储对储能企业的影响 此前强制配储政策带动储能装机高增长,新政发布后,因新能源项目自身经济效益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资方对储能的关注点由“并网门槛”向“高性价比竞争工具”转变,低效储能项目需求大幅减少,储能行业竞争将从价格转向技术和价值,储能企业将主动聚焦技术、成本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整体效益,而不是被动依赖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来维持自身的经济性。此次政策变革或将推动储能实现行业洗牌,头部企业将凭借自身技术、成本和服务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并扩大市场份额,尾部企业因技术落后和高制造成本面临出清压力,储能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提高,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加速,为储能产业的长期繁荣与资源的高效整合奠定基础。 结论:储能行业将进入分化与价值重塑阶段 在短期阵痛后,储能行业将向“高效技术主导、市场化需求驱动”的结构转变,行业分化加剧(高效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低效尾部企业逐渐出清),储能供需关系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平衡,储能商业模式将发生变化。
工信部于2025年2月发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报批稿,围绕“双碳”目标构建了多维度的能耗管控体系。该标准针对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主流正极材料类型,设定了差异化的能耗限额,并引入分级管理机制,通过鼓励企业采用高效烧结设备等工艺优化手段降低能耗。同时,文件要求企业建立覆盖生产全周期的能源计量与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耗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强化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其中关键技术指标有: ①能耗分级管控:文件对不同类型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设定差异化能耗限额,并引入分级管理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如高效烧结设备)降低能耗。 ②全流程监管:要求企业建立能源计量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耗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强化生产全周期管理。 ③产能优化:新标叠加“禁止单纯扩大产能”政策导向,倒逼低效产能退出,推动行业向高能效、高技术方向集中。 为应对挑战,行业正从三大维度加速调整:在工艺升级层面,聚焦烧结、干燥等高耗能环节的技术改造,探索新型合成路径以减少能源依赖;在管理提效层面,部署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动态监控与算法优化实时调整生产参数;在战略布局层面,逐步转向高镍三元、富锂锰基等高附加值材料研发,规避同质化竞争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电池贸易壁垒的强化,能耗标准或成为全球市场准入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需提前布局国际能效认证体系(如欧盟电池新规适配),通过技术对标与认证储备增强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内绿色制造转型需求,更为中国锂电产业链参与全球碳中和竞争提供了战略支点。 原文地址: 标准名称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2025年2月8日,中国商用车头部企业北汽福田与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福建宁德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商用车电动化的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后市场服务及产业生态构建展开深度合作。 双方计划在前沿技术开发领域实现突破,涵盖纯电动、氢燃料及混动三大技术路线。北汽福田已布局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产品线(重卡、轻卡、客车等),而宁德时代在商用车动力电池领域连续多年市占率全球第一,其“天行”电池品牌已在物流、公共交通领域广泛应用。合作将整合福田的整车开发能力与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优势,加速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电池的落地应用,并探索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 北汽福田提出“海外30·30战略”,目标是2030年实现海外销量3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30%。宁德时代则可通过此次合作强化其在海外商用车电池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双方计划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联合推广新能源车型,并建立本地化服务体系,以应对欧美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压力。 合作特别强调“整车及动力电池后市场”的布局,包括电池回收、租赁、梯次利用等商业模式创新。此前,双方已合资成立新能源电池租赁公司,试图通过经营性租赁降低用户购车成本,推动电动商用车在物流、城建等场景的普及。 商用车占中国汽车总碳排放量的50%以上,但其电动化率远低于乘用车。此次合作有望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电池成本,同时推动换电、氢能等多元化技术路线的发展。例如,北汽福田已在换电重卡领域取得场景化突破,宁德时代则计划通过半固态电池量产进一步解决商用车续航焦虑。 当前,商用车电动化市场呈现“车企+电池商”深度绑定的趋势。比亚迪、一汽解放等企业亦在加速布局,而宁德时代面临比亚迪、孚能科技等对手的挑战。此次合作或倒逼其他企业加快技术迭代与生态合作,形成“技术-场景-服务”的全链条竞争。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仍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海外市场政策壁垒(如欧盟碳关税、本地化生产要求);二是氢燃料技术路线商业化进程的不确定性。此外,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回收体系不完善可能影响长期成本控制。 北汽福田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若双方能有效整合资源,不仅可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更可能在全球商用车电动化浪潮中占据先机。与此同时,也会通过产业链纵向协同,破解技术、成本与场景落地的多重瓶颈,最终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从“替代选项”升级为“主流选择”。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SMM分析】二月上旬直流侧价格略有下跌,其中5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元/Wh;3.44/3.77MWh直流侧电池舱的平均价格为0.438元/Wh。受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影响,直流侧电池舱价格有承压风险,预计价格短期会有所波动。 本周,中山市古镇镇150MW/3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一期) EPC总承包工程(第二次招标)中标候选人公示,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25804.272044万元被列为第一候选人,此次的招标规模为100MW/200MWh,折算后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单价为1.29元/Wh。该项目工程采用EPC总承包方式,中标方需承担勘察设计、设备物资采购及监造;三通一平、送出工程、土建及安装工程施工、系统接入、调试、试运行、电化学储能电站并网测试、移交生产验收、竣工验收;电网接入、向住建部门进行消防设计备案审查等储能系统建设的全部工作,并通过招标人和电网及能源主管部门验收的责任。 据此次公布的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第二中标候选人为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投标报价279913.95847万元,折合单价1.4元/Wh。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2025年2月8日,三星SDI发布紧急公告,称其供应的高压电池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涉及福特、奥迪、Stellantis等四大车企的180,196辆新能源汽车。此次召回事件波及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洲,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在受影响车企中,Stellantis集团受影响最为严重,其旗下155,096辆Jeep牧马人4xe(2020-2024款)和大切诺基4xe(2022-2024款)插电混动车型被证实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车型是该集团电动化转型的主力产品,去年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7%。此外,福特的2020-2024款翼虎、2021-2024款林肯冒险家,以及奥迪的2022款A7、2022-2023款Q5等战略车型也均被列入召回名单。值得注意的是,大众集团部分车型因使用相同电池模组被证实存在热失控风险,这表明三星电池缺陷可能具有更广泛的行业影响。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调查报告显示,三星提供的电池单元中,厚度仅10微米的隔膜存在微米级破损。这种缺陷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会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阴阳极直接接触引发热失控。在对故障电池进行拆解分析时发现,三星电池制造过程中存在阴极片毛刺处理不当的工艺缺陷。这些金属突起在车辆行驶震动中可能刺穿隔膜。此外,电池管理系统的预警机制存在响应延迟,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隐患。 此次召回事件带来的冲击远超表面数字。以单车召回成本2,000美元估算,仅Stellantis集团就将面临3.1亿美元的直接损失,这还不包括品牌价值折损和市场份额流失。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技术的信任。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潜在购车者对插混车型的担忧指数上升了42%。 从行业层面来看,此次事件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第一,电池供应商的工艺控制存在系统性漏洞;第二,车企对核心零部件的质量监管存在不足;第三,现有电池安全标准已滞后于技术发展。当前,行业普遍采用的20世纪质量体系已难以适应21世纪的电池技术发展需求。 危机往往孕育转机。国内企业在电池安全方面也有比较创新的研究和技术。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蜂窝状排列+陶瓷涂层”技术,将穿刺起爆时间延长至行业平均值的3倍;宁德时代则研发出可自修复的智能隔膜材料。这些创新表明,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革命,电池安全也可以实现质的突破。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变革。据SMM了解,中国工信部即将推出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规范》,首次将“制造过程可视化监控”和“缺陷溯源大数据平台”纳入强制标准。欧盟则更为激进地要求,2026年起所有动力电池必须配备三级热阻隔系统。这些政策的推动或将对动力电池及汽车安全产生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2025年1月22日,日产汽车公司宣布将在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若松区的响滩地区建设一座磷酸铁锂(LFP)电池工厂。该项目是日产电动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自主生产电池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如下: 投资规模:工厂建设预计投资1,533亿日元(约合9.85亿美元),用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产能规划:该工厂年产能为5GWh,主要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未来将用于小型电动汽车。 技术路线:日产选择LFP电池作为其下一代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这种电池技术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和寿命长等优势受到市场关注。 政策支持:该项目获得了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认证和补贴,以确保关键零部件的本土供应。 建设与运营时间表:工厂计划于2025年开始施工,并预计于2028年投产。 日产汽车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计划到2030年将电动汽车在其总产量中的比例从9%提升至40%。作为其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日产正在建设电池工厂,以实现自主生产电池,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日产还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多款电动汽车,包括与雷诺合作的小型电动汽车。新电池工厂将为这些车型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 随着日产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其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LFP电池的生产也将加剧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的市场竞争。该项目预计将为福冈县和北九州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日产此次电池工厂的建设是其电动化转型的重要一步。未来,日产还将继续推进全固态电池(ASSB)的研发和生产,计划到2029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这一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提升日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日产在日本投建电池工厂不仅有助于其自身电动化战略的推进,也将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2025年1月,比亚迪公司成功斩获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储能订单,订单规模达到了2.5GW/12.5GWh,分布在沙特全国五个关键地点,分别为利雅得、凯苏玛、达瓦德米、焦夫、拉比格,每个地点的装机容量均为500MW/2500MWh。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成功中标,将负责这些电池系统的设计、供货、安装指导、测试调试以及后续的长期维护工作。 项目参数 详情 总装机容量 2.5GW/12.5GWh 项目地点 沙特全国五个关键地点:利雅得、凯苏玛、达瓦米、焦夫、拉比格 项目分布 每个地点500MW/2500MWh 中标公司 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负责内容 电池系统的设计、供应、安装监督、测试与调试以及后续维护 技术要求 黑启动能力、频率调节、电压支持 项目意义 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次中标的项目是沙特电力公司(SEC)储能采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比亚迪已成功中标SEC首期2GWh储能项目,加上此次新增的订单,比亚迪在沙特SEC项目的总订单额已达到14.5GWh,超越了阳光电源在第二阶段获得的7.8GWh订单量,暂时成为中东新能源储能订单的最大赢家。 沙特电力公司(SEC)作为沙特最重要的电力企业,该储能项目旨在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整合。SEC对储能系统设定了严格的性能要求,包括在断电期间具备恢复供电的黑启动能力、管理电网稳定性的频率调节以及优化电网输出的电压支持等功能,以确保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 中东地区在能源转型与储能方面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中心之一。在此背景下,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华为、远景集团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储能企业纷纷进入中东市场。作为中东最重要的绿色能源建设国,沙特宣布将每年招标20GW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00-130GW,这为储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东储能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市场集中度高,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如阳光电源、比亚迪和华为等中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技术要求高,需要储能系统能够适应当地的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三是能源转型需求强烈,储能系统被视为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关键技术;四是电网基建薄弱,由于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储能需求迫切,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比亚迪斩获的这一全球最大储能订单,不仅充分体现了其在储能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彰显了其在中国企业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有望继续在这一领域保持其领先地位,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中东地区作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一员,其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将对全球储能行业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全球储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于小丹 021-20707870 马睿 021-51595780 徐颖 021-51666707 冯棣生 021-51666714 柳育君 021-20707895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任晓萱021-20707866 梁育朔021-20707892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