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个
10月26日,上汽集团发布了最新财报数据。前三季度,上汽集团累计实现营收5233.5亿元,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其中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7.9亿元和43.2亿元,环比分别增长8.9%和0.5%,继续保持了上扬态势。 但如果对比去年同期,当前上汽集团面临的形势难言乐观。三季度,上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分别为6.92%和24.69%,前三季度累计跌幅分别为0.77%和9.82%。这背后,上汽集团整体销量下滑是主因。 图片来源:上汽集团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团共计销售整车337.7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77万辆,下滑10.42%。分品牌来看,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作为上汽集团最主要的销量来源,今年销量跌幅均在10%以上,前三季度分别销售新车832,328辆、724,259辆和886,400辆,同比分别下滑13.50%、15.18%和17.65%。 比较之下,只有上汽自主乘用车板块表现相对较出色,前三季度共计销售新车650,512辆,与去年同期的611,166辆相比,增长6.44%。 而智己汽车,虽然目前体量不大,今年销量表现也可圈可点,前三季度共计销售新车15,120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3,077辆,大增391.39%。 目前,智己汽车旗下共有三款车型在售,分别是智己L7、年初上市的智己LS7和10月中旬上市的智己LS6。其中智己LS6,得益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上市之前仅盲订订单就超过了3万辆,上市一周锁单即突破1万台。不难预见,接下来随着智己LS6的陆续交付,智己汽车整体销量仍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在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今年上汽也均实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1-9月,上汽新能源汽车终端累计交付量达68.3万辆,同比增长18.2%,海外市场累计批发销量达83.8万辆,同比增长21.8%。
近日,有消息称,上汽集团计划把飞凡汽车的部分业务部门整合到上汽乘用车公司,公司经销商管理、采购等部门则会被整合到上汽乘用车体系内。 9月12日,飞凡汽车对此消息予以了否认。不过,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合并是肯定的,只是具体如何合并还在讨论。” 2021年10月,上汽集团宣布R品牌命名为飞凡汽车,并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独立公司的形式对新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独立运营、自负盈亏。 2023年5月,上汽集团举行了“三年行动计划军令状”签约仪式。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总裁王晓秋等领导的见证下,包括飞凡汽车CEO吴冰在内的高管都现场立下军令状。 然而,通过多个平台统计发现,飞凡汽车2023年前8月综合交付量达1.05万辆,与上年同期1.93万辆相比下滑约46%,月均仅约1300辆。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表现也十分糟糕,前8月售车55.54万辆,同比下滑7.92%。 销量不佳,投诉不断 生意不好整柜台,这或许就是飞凡汽车当前的真实写照。 近日,有消息称,上汽集团计划把飞凡汽车的部分业务部门整合到上汽乘用车公司,在此次调整中,飞凡汽车的用户发展中心、用户运营中心和新零售中心仍然保持独立运作,而经销商管理、采购等部门则会被整合到上汽乘用车体系内。 9月12日,飞凡汽车对此消息予以了否认。不过,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该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合并是肯定的,只是具体如何合并还在讨论。”该知情人士表示。 飞凡汽车是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飞凡汽车的英文名是RISINGAUTO,代表持续向上,成就非凡之意。 时至今日,飞凡汽车已走过10年的坎坷旅程。 2018年4月,上汽荣威品牌推出了进军中高端纯电SUV市场的首款产品——荣威MARVELX,售价区间为26.88万元至30.88万元。 彼时,荣威MARVELX选择了高举高打的方式进军汽车市场,在性能上对标特斯拉Model3,在豪华上比肩BBA。 然而,市场反响并不好,荣威MARVELX在2018年仅售出3419辆,2019年更是下滑至2000多辆。 2020年5月,上汽集团在原本狮标的基础上新推出了R标,并在不久后将其独立成为了上汽R品牌,在组织架构上与荣威、名爵平行。 2021年10月,上汽集团又宣布R品牌命名为飞凡汽车,并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独立公司的形式对新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独立运营、自负盈亏,成为与上汽乘用车公司平行的全新品牌。 当时,上汽集团表示,在起步阶段飞凡汽车将充分整合上汽集团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的资源,由上汽技术中心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由乘用车分公司进行代工生产,力争到2025年实现“成为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头部企业”的目标。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021年,飞凡汽车全年交付量仅为1.84万辆,距离最初预期的3万辆销售目标差距较大,仅完成约61%。 而且,飞凡汽车旗下的产品依旧是ER6和MARVELR两个旧车型,因此彼时这一品牌升级也被业内吐槽为“旧酒装新瓶”。 销量不及目标,飞凡汽车却引来了大量维权。续航严重虚标、气囊故障灯报警、空调蒸发箱箱体溺水、车机系统无法升级、经销商不兑现购车补贴等一系列问题接连被曝光。 前8月月均仅交付约1300辆 进入2022年,飞凡汽车的情况更加糟糕。 头部新能源车企纷纷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述说自身销量业绩时,飞凡汽车貌似羞于表达其交付数据。 官网上,飞凡汽车最近一次发布交付消息还是2022年12月,公司表示,11月,飞凡R7共交付1501台,跻身中大型纯电SUV第一梯队。作为独立运营仅一年的年轻品牌,飞凡汽车起步即非凡,充分彰显了大厂底蕴,以及终端市场及用户的高度认可。 飞凡汽车还表示,随着后续产能不断爬坡,更多飞凡R7新车将陆续交付到全国用户手中,与用户共同开启极智出行体验。 通过多个平台统计发现,2022年,飞凡汽车综合交付量达2.98万辆,虽然同比大幅增长,但与头部造车新势力相比,依然“排不上号”。 2022年年报中,上汽集团对飞凡汽车的描述是:飞凡汽车首款中大型豪华纯电轿车F7凭借巴赫座舱等强大的产品力,销量稳步攀升。 2023年半年报中,上汽集团的描述是:飞凡汽车聚焦R7上市,深化营销渠道建设,并打造多元化、全场景的能源补给生态。 由此来看,上汽集团没有对飞凡汽车的交付量“报喜”,或许是对其表现并不满意。 5月31日,上汽集团举行了“三年行动计划军令状”签约仪式。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总裁王晓秋等领导的见证下,包括飞凡汽车CEO吴冰在内的高管都现场立下军令状。 然而,军令状如果有用的话,那还要努力干什么。统计显示,飞凡汽车2023年前8月综合交付量达1.05万辆,与上年同期1.93万辆相比下滑约46%,月均仅约1300辆。 话又说回来,上汽集团对飞凡汽车的要求却不低,可以说寄予了厚望。 2023年4月上海车展上,上汽集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其中,飞凡和荣威定位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可惜的是,不仅是飞凡汽车,上汽集团的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甚至整体销量都出现了问题。 近日,上汽集团发布2023年8月份产销快报显示,集团8月整体销量达42.33万辆,同比下滑17.33%;前8月销量达289.52万辆,同比下滑11%。 下滑11%,对于上汽集团而言,就是前8个月少卖了近36万辆车。 而且,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8月销量达9.23万辆,同比下滑11.98%;前8月销量达55.54万辆,同比下滑7.92%。 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是上汽集团的自主板块,2023年8月,其销量达7.56万辆,同比下滑10.37%;前8月销量达55.82万辆,同比增长4.08%。 显而易见,如果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月销量持续同比下滑,其全年正增长也难以保住。
8月23日消息,芯驰科技官方宣布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大众)在上海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双方将在芯片应用、域控制器开发等多个层面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智能网联应用的软硬件平台解决方案,携手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据悉,芯驰科技与上汽大众将着重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三个核心域控方向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联合创新中心将率先开展新一代域控制器合作,双方将共同向中心投入项目开发所需的解决方案、参考设计及技术成果。 上汽大众智能网联研发高级总监朱丽敏认为,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于“车芯联动”的号召,不停打磨面向未来的合作框架,希望联合创新中心能够肩负起上汽大众汽车电子基础能力建设和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合作在科研和市场双轨优势。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则表示,将与上汽大众共同建立起从芯片应用、系统集成到域控制器开发的全链条协同创新能力,共同打造引领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软硬件平台解决方案。 据了解,芯驰科技的车规芯片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和高性能MCU,已实现大规模量产,服务客户覆盖了中国90%以上车厂和部分国际主流车企,包括上汽、奇瑞、长安、东风、一汽、日产、本田、大众、理想等。目前,芯驰与上汽大众的量产合作项目正在推进中,为联合创新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也与多家车企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基于芯片应用的智能汽车软硬件平台开发。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