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378

  • 10月对标挖潜企业煤焦、进口矿等采购成本由降转升

    2022年10月,对标挖潜企业煤焦、进口矿等采购成本由降转升,生铁和废钢采购成本小幅下降。 2022年1-10月,炼焦煤累计采购成本同比增长38.08%;冶金焦同比增长7.54%;国产铁精矿同比下降26.47%,进口粉矿同比下降26.43%;废钢同比下降2.33%。 1、炼焦煤 对标企业炼焦煤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225.52元/吨,环比升高70.70元/吨,升幅为3.28%。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395.15元/吨,同比升高660.58元/吨,升幅为38.08%。 1-10月对标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834.95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560.2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3.3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649.7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54.63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0.63%。 2、喷吹煤 喷吹煤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786.70元/吨,环比升高225.87元/吨,升幅为14.47%。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1643.91元/吨,同比升高407.97元/吨,升幅为33.01%。 1-10月对标企业喷吹煤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折算成干基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212.11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31.80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26.27%;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024.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80.60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3.15%。 3、冶金焦 冶金焦10月份加权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2657.32元/吨,环比升高60.48元/吨,升幅为2.33%。1-10月累计平均折算成干基的采购成本为2995.55元/吨,同比升高210.10元/吨,升幅为7.54%。 1-10月对标企业冶金焦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539.04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456.51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5.24%;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371.0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375.53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2.54%。 4、国产铁精矿 国产铁精矿(干基)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32.69元/吨,环比下降3.61元/吨,降幅为0.49%。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45.18元/吨,同比下降304.23元/吨,降幅为26.47%。 1-10月对标企业国产铁精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29.88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687.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42.38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7.16%;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50.0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20.1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26.53%。  5、进口粉矿 进口粉矿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847.56元/吨,环比升高75.16元/吨,升幅为9.73%。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864.51元/吨,同比下降310.60元/吨,降幅为26.43%。 1-10月对标企业进口粉矿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878.52元/吨,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770.58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07.9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2.2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43.3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64.80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8.76%。        1-10月对标企业进口铁矿的采购总量为44419.83万吨,折算成62%品位的平均采购成本为907.59元/吨。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806.0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101.59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11.1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1041.13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133.5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14.71%。 6、废钢 废钢10月份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722.85元/吨,环比下降65.32元/吨,降幅为2.34%。1-10月累计平均采购成本为3177.06元/吨,同比下降75.75元/吨,降幅为2.33%。 1-10月对标企业废钢平均采购成本最低的前5家企业的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2907.22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低269.84元/吨,低于平均采购成本8.49%;而采购成本最高的5家企业加权平均采购成本为3443.50元/吨,比对标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高266.44元/吨,高于平均采购成本8.39%。

  • 钢铁行业呈现供需双弱格局 后期复苏逻辑仍在【机构研报】

    国泰君安发研报称,当前钢铁行业整体呈供需双弱的格局,该行认为后期供给端受限产政策影响的确定性较大,而需求端有望逐步边际回暖,钢铁供需格局将逐步改善,钢价中枢有望重新回升,维持钢铁行业“增持”评级。此外,从PB角度看,目前板块已处于底部区域,二级交易价格被明显低估,具有较大修复空间。建议关注高分红、低估值、低配置、低预期下的板块机会。推荐低成本、强管理普钢龙头方大特钢(600507.SH)、华菱钢铁(000932.SZ)、宝钢股份(600019.SH)、首钢股份(000959.SZ)、太钢不锈(000825.SZ)等。 国泰君安主要观点如下: 短期需求动力不足,中长期复苏逻辑仍在。 上周五大品种钢材社库降28.64万吨、厂库升3.37万吨;总库存降25.27万吨。钢材表观消费量945.01万吨,环比降44.39万吨。短期在行业淡季背景下,需求或维持偏弱态势。但中长期来看,在稳增长的背景下,该行认为需求复苏逻辑仍为行情主线。该行观察到近期市场频繁释积极信号: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1月25日,央行宣布将于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该行预期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宏观经济有望得以提振,而钢铁行业作为早周期行业将最先受益;同时下游地产端积极政策信号明确,地产端需求有望逐步从底部抬升。从节奏上看,考虑到地产政策向基本面传导存在时滞,该行预期23年初的金三银四将存在更多期待,行业大概率将由亏损走向盈利,相应的周期复苏交易也将重新出现。 上周五大品种总产量为919.74万吨,环比降0.94%,同比升2.53%。 上周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77.03%,同比升0.68个百分点;全国电炉开工率60.9%,同比升1.28个百分点。1-10月全国粗钢产量8.61亿吨,同比降2.2%。 考虑到粗钢产量继续压减的任务要求,以及采暖季减产的预期,该行认为后期钢铁产量增长弹性非常有限。 上周螺纹、热卷模拟生产利润分别为172.2元/吨、92.2元/吨,环比分别降106.8元/吨、降26.8元/吨。 从成本端来看,在供给端,上周45港铁矿到港量虽环比降265.6万吨至2293.3万吨,但仍高于年均线水平;在需求端,上周铁矿日均疏港量环比持续降8.78万吨至283.84万吨。体现至库存,铁矿港口总库存仍维持累库趋势。上周铁矿、废钢价格环比小幅上升;焦炭价格提涨落地。整体来看上周行业亏损面有所增大,根据Mysteel数据,247家钢厂盈利率22.51%,环比降1.3个百分点。 目前钢厂仍处于普遍亏损状态,后期钢厂利润回升仍有赖于需求回升带动钢价回升。 维持“增持”评级。 从PB角度看,目前板块已处于底部区域,二级交易价格被明显低估,具有较大修复空间。建议关注高分红、低估值、低配置、低预期下的板块机会。推荐低成本、强管理普钢龙头方大特钢、华菱钢铁、宝钢股份、首钢股份、太钢不锈;特钢龙头中信特钢、久立特材、图南股份、抚顺特钢、甬金股份、望变电气。新材料领域推荐石墨电极龙头方大炭素、悦安新材、软磁粉芯龙头铂科新材、铁基粉体龙头屹通新材。资源领域推荐铁矿龙头大中矿业、钒钛龙头钒钛股份、钛精矿龙头安宁股份、锂矿永兴材料、稀土龙头包钢股份。管道领域推荐新兴铸管及超超临界锅炉管需求爆发下的龙头盛德鑫泰。 风险提示: 限产政策超预期放松,需求修复不及预期。

  • 贵州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动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明显优化,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十五五”期间,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建设布局,全面推进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鼓励实施灵活性改造,推动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煤电机组淘汰退出、升级改造或“上大压小”。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建设,鼓励建设10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到2025年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例降至42%左右,到2030年进一步降低。 加快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加快退出落后产能,推动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用能低碳化,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通过节能提效技改、调整用能结构、优化工艺流程、调整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传统工业的碳生产力。 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以首钢水钢、首钢贵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为重点,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聚度。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进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氧气高炉、非高炉冶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扩大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规模。 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重点发展铝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锰加工、钛加工产业,多元化发展黄金产业,有序发展铅、锌、镁、锑、钾等其他有色金属产业,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以大龙经开区、碧江经开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铜仁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推动煤化工、磷化工行业碳达峰。以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磷化工,强化焦化、电石、合成氨等行业总量调控,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要求。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煤化工、磷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副产物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甄别不符合要求的拟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强化节能诊断和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加强窗口指导,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 》点击查看通知详情: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 两部门:加快修订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

    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到,在工业领域,加快修订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等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在能源领域,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石油天然气储运、管道运输、输配电关键设备相关节能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实施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乡建设、公共机构等节能降碳工程,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动重要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各地区要对标节能标准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 原文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有关要求,持续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支撑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重要意义 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也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支撑。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是满足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依法必须执行。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强制性能耗限额国家标准 112 项、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 75 项、推荐性节能国家标准 190 项,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对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要高度重视节能标准化工作,依法加快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切实加强节能标准应用实施,不断夯实节能工作基础,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 (一)加快制定修订一批重点领域节能标准。组织实施“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在工业领域,加快修订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等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提升电机、风机、泵、压缩机、电焊机、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努力实现标准指标国际先进。在能源领域,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石油天然气储运、管道运输、输配电关键设备相关节能技术标准研制。在城乡建设领域,制修订绿色建筑、绿色建造、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等标准,完善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节能相关产品标准。在交通运输领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标准。在公共机构领域,加快制修订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节能降碳技术标准,完善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等节能降碳标准。 (二)稳步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要求。重点用能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分为先进值、准入值和限定值。其中先进值对标国内或国际同行业能效领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行业前 5% 左右的能效水平;准入值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等新增产能必须满足的能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行业前 20%左右的能效水平;限定值是存量企业生产必须达到的能效水平,应以淘汰一定比例的现 有高耗能落后产能为取值原则,在基于节能改造的基础上淘汰 20% 左右的落后产品和产能。《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涉及的行业,其能耗限额标准的准入值、限定值,应与现行标杆水平、基准水平保持协调。 (三)持续提高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分为 3 级(部分为 5 级)。其中 1 级水平应对标国内或国际同类用能产品设备能效领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同类用能产品设备前 5%左右的能效水平;2 级水平作为节能产品认证依据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设备采购依据,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同类用能产品设备前 20%左右的能效水平;3 级(或 5 级)水平是用能产品设备进入市场的最低能效水平门槛,根据各类用能产品设备的技术特点及能效现状,原则上应至少淘汰 20%左右的落后用能产品设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版)》涉及的产品设备,其强制性能效标准的 1 级、2 级、 3 级(或 5 级)应与现行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保持协调。 (四)不断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冷链物流、新型家电等领域节能标准制定修订,补齐重点领域节能标准短板。完善节能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推动计量检测、认证、分析计算、能效评估、能量系统优化、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绩效评估、能源审计、节能监察、节能审查、节能服务等领域标准制定修订。统筹开展节能标准和碳排放相关标准研究制定,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衔接节能标准和碳排放相关标准指标,探索将碳排放相关指标纳入节 能标准。 三、切实加强节能标准应用实施与监督检查 (一)压实用能单位主体责任。相关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等用能单位是落实节能标准要求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节能管理,严格执行节能标准特别是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性能效标准。引导和支持重点用能单位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和能效标准 1 级水平,有序开展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实施重点产品设备更新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鼓励用能单位积极应用推荐性节能标准,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推动用能单位建立规范化、常态化节能运行机制,确保合理用能、高效用能。 (二)严格执行节能国家标准。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中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国家标准,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必须达到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准入值,主要用能产品设备必须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 2 级水平。对于产能已经饱和的行业,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原则上应达到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原则上应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 1 级水平。基于强制性能效标准,进一步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范围,充分发挥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认证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引导绿色消费中的支撑作用。探索将产品设备节能减碳量纳入能效标识。 (三)切实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各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强化节能监察,将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节能监察计划和工业专项节能监察计划,扎实开展专项行动,督促用能单位严格实施节能标准。各地区市场监管部门要聚焦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和能源效率标识使用情况,组织开展节能标准专项执法,加大产品质量抽查力度,公开不符合标准标识要求的产品设备信息。各地区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主管部门要加强相关领域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有效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将企业产品符合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在推动节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用能单位,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节能标准和能源效率标识实施情况的监督。 四、强化能效领先正向激励 (一)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推进实施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乡建设、公共机构等节能降碳工程,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动重要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改造后主要产品能效水平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 1 级水平的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优先支持。各地区要对标节能标准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 (二)加强综合性政策支持。对行业主要产品能效水平普遍优于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主要设备能效普遍优于能效标准 1 级水平的,优先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等。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严格节能标准约束,机关事业单位要优先采购高标准节能产品。落实好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节能减排工作需要,适时研究所得税优惠目录更新工作。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符合更高能效水平的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五、夯实节能标准化工作基础 (一)强化节能标准化工作数据支撑。落实好用能单位能源统计分析、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制度,推动用能单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鼓励用能单位依据标准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能源管理中心等系统建设。建立节能监察、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节能标准制修订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重点行业能耗对标基准,支持能耗限额标准及时更新升级。基于能效标识备案数据,探索将智能化检测手段融入能效标识制度,提高产品设备能效标准数据的准确性。 (二)建立节能标准实施评估和反馈机制。指导相关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建立节能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面向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制性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定期开展重点领域节能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并及时将评估结果作为标准更新升级的重要依据。探索实行标准动态转化机制,适时将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和能效标准 1 级水平分别调整为限定值和 2 级水平。 (三)统筹做好节能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鼓励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统筹安排节能标准化工作经费,强化节能标准研究、制定修订、宣贯、实施效果评估、监督检查、人才培养等工作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节能标准创新和节能标准化服务业发展。 六、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管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完善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机制,及时提出节能标准制修订建议,加强全过程指导,严格标准技术审查,合理设置标准实施过渡期,确保节能标准指标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及时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将标准修订周期控制在 18 个月以内。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组织实施节能国家标准。各地区执行节能标准情况纳入“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鼓励各地区和有关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二)强化宣贯培训。组织相关机构等召开节能标准化工作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会议,加强工作指导。拓宽节能标准信息发布渠道,支持多渠道免费下载节能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支持行业协会、相关机构等适时公布国际先进节能标准。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宣传节能标准的重要作用,普及节能标准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全社会节能意识。

  • 环保限产来了! 生态环境部印发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

    今日,生态环境部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通知,指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有关要求,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制定本方案。 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要求,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将标志性战役任务措施与降碳措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开展分散、低效煤炭综合治理。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提高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绿色低碳水平。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制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等为重点,加强VOCs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治理;持续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出台焦化、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开展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严把治理工程质量,多措并举治理低价中标乱象,对工程质量低劣、环保设施运营管理水平低甚至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企业、环保公司和运维机构加大联合惩戒力度。统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安全防范工作。 其中,在 《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 当中提到,要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和居民取暖、柴油货车、秸秆焚烧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施策,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以秋冬季(10 月—次年3 月)为重点时段,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区域不同污染特征,提出针对性攻坚措施。 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要求,坚决叫停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有序推动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电能替代煤炭,在不影响民生用气稳定、已落实合同气源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引导以气代煤。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攻坚行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继续压减钢铁产能,鼓励向环境容量大、资源保障条件好的区域转移。鼓励钢化联产,推动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到 2025 年,基本完成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淘汰退出,山西省全面建设国家绿色焦化产业基地。逐步推进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独立烧结(球团)和独立热轧等淘汰退出;显著提高电炉短流程炼钢比例。重点针对独立轧钢、有色、煤炭采选等行业,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 加快实施工业污染排放深度治理。2025 年底前,高质量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开展水泥、焦化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玻璃、煤化工、无机化工、化肥、有色、铸造、石灰、砖瓦等行业深度治理。实施低效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 强化分散低效燃煤治理。因地制宜持续稳妥推动清洁取暖改造,有序推进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2025年采暖季前,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巩固清洁取暖成效,强化服务管理,完善长效机制,防止散煤复烧。基本淘汰35 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推动陶瓷、玻璃、石灰、耐火材料、有色、无机化工、矿物棉、铸造等行业炉窑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点击查看通知原文: 关于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 》点击查看: 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

  • 国产替代叠加产业转型需求提振 工业母机千亿赛道有望加速

    工业母机代表了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在发展工业母机以及高端制造行业依然存在着较多瓶颈难题。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背景下,机床也必须要向中高端发展。机构指出,目前我国中低端机床已基本实现本土替代,但产品性能与海外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高端机床则基本依赖进口,本土化率不到10%,国产机床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标的:华东数控(002248.SZ)、华中数控(300161.SZ)、科德数控(688305.SH)、创世纪(300083.SZ)。 我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大工业母机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2020年我国工业母机生产总额为178.03亿美元,全球占比29%,工业母机消费总额为254.87亿美元,全球占比32%。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母机进口国与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但存在较大贸易逆差。2020年我国工业母机进口额共54.68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共37.19亿元,贸易逆差达17.49亿元。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主要出口低端工业母机,进口高端工业母机,进口均价远高于出口均价,从侧面反映高端工业母机竞争力不足。因此只有向高端产品转型,才能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此外,高端工业母机严重依赖进口,其下游主要为航空、军工等高精尖领域,因此亟需国产替代。 近些年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重视,工业母机的地位也逐渐显现。2021年8月,国资委强调要针对工业母机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积极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国家工信部近日也在主题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我国工业母机行业整体处于世界第二梯队,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工业母机行业顶层设计。”事实上,我国长期以来支持和鼓励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母机产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满足了国内重点行业对制造装备的基本需求。目前,该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国防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00-2011年国内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快速增长,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88.68万台。 22Q4以来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制造业投资重视程度,系列组合拳推动力度较大,将充分拉动通用设备需求量。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税收优惠方面均有政策利好,此外,国内首批机床ETF获得证监会批复正式面世,助力机床产业加速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母机迎也新一轮更新替换高峰。通常机床的设计使用寿命约为8-10年,经历多年高强度使用后,加工精度和稳定性均会出现下降。专家表示,机床的使用寿命约为10年,由于需要更新换代,行业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我国机床整体产量在2011年达到历史顶峰,2015-2019年为行业低潮期,2020年起呈现新一轮景气周期,目前仍处于上行阶段。有机构预测,随着制造业企稳,2024年国内工业母机市场规模将超过5700亿元人民币。 华鑫证券研报指出,工业母机是工业现代化基石、高端制造的基础,政策扶持力度较强,高端机床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和战略性武器装备,当前我国工业母机高端化/国产化空间仍然广阔。且从产量与海外订单情况看2022年以来国内工业母机景气度整体呈现底部复苏。 申万宏源发布研究报告称,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国产机床厂商与海外品牌技术差异较大,同时高端数控机床设备大量依赖进口。随着国内企业持续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已可以逐渐实现部分核心零部件的自制。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高端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被日益重视,推动工业母机自主可控进程,高端机床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开源证券称,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工业母机产业链自主可控重要性凸显。2022Q3机床产量降幅小幅收窄,头部机床企业财务数据表现优异,中高端机床在国内供给中的占比提升,掌握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当前机床行业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水平仍较低,2018-21年我国数控系统国产化率由20.68%提升至25.36%,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相关概念股: 科德数控(688305.SH):是国内稀缺的“五轴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完整产业制造商,机床85%以上的关键功能部件都来自自主研发。 创世纪(300083.SZ):专注于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业务,核心的钻攻机系列产品累计交付量超过70000台,目前已成为3C细分领域国产设备龙头。 华东数控(002248.SZ):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普通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研发、生产和销售数控机床、普通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包括数控龙门铣床(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磨床、数控外圆磨床、万能摇臂铣床、平面磨床、动静压主轴等机床和功能部件。 华中数控(300161.SZ):主营业务为数控系统、机电一体化、电子、计算机、激光、通信等技术的开发、技术服务及产品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教育教学方案服务、新能源汽车伺服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器、新能源汽车控制器、车身轻量化。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