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个
为了躲避红海地区的混乱,大多数国际商船正在绕道非洲好望角,而绕行导致航程增加的同时,船只的碳排放也在明显增长。 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成百上千的船只不再经过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而是绕过南非的好望角航行,这使南亚和北欧之间的航程时长增加了至少一个星期。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子公司INVERTO的一份报告,在过去的四个月里, 额外燃烧的燃料导致了大约13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同期约900万辆汽车的碳污染 。 INVERTO引用的900万辆汽车的计算依据,是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对一辆典型乘用车的排放预期。而根据国际能源署(IAEA)对汽车排放量的估计,这136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1360万辆乘用车四个月的排放量。 此外,挪威的货运分析公司Xeneta的一份关注集装箱航运的报告显示,与2023年第四季度相比, 今年一季度从亚洲到地中海的航运碳排放量环比增长了63% 。 用于衡量全球前13大行业每吨货物运输碳排放量的Xeneta和海洋基准碳排放指数(The Xeneta and Marine Benchmark CEI), 在今年第一季度达到了自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 不利影响 船只绕行让南亚和北欧之间的航程拉长,这会带来额外的碳排放。除此之外,船只为了赶时间会选择高速航行,这也会增加船只的排放。 Xeneta的市场分析师Emily Stausbøll指出,“由于航程更长, 船只也在以更高的速度航行,试图弥补时间,这又导致了更多的碳燃烧 。” 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旬,在红海袭击事件加剧致使商船大规模改道后,全球最大集装箱船的平均航速跃升至16节(16海里每小时)以上,而当月早些时候的航速还不到15节。 而对使用航运的企业来说,这会增加它们整个供应链的污染,无疑是他们脱碳道路上的“逆风”。 INVERTO公司董事总经理Sushank Agarwal对此评价道,“ 这场危机导致的额外排放将增加企业的碳足迹 ,使它们很难达到净零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要么需要减少供应链其他环节的排放,要么投资更多的碳抵消举措——这两种做法都可能代价高昂。” 航运业承担着全球80%的贸易,目前该行业的全球监管机构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在制定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碳税,预计要到2027年才会生效。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原因。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的72%,从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和日益严峻的变化形势要求世界各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碳排放强度并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镍生铁作为镍矿的直接下游产品以及不锈钢的上游原料,集中分布中国及印尼。镍生铁属高碳排合金产品,其冶炼过程涉及多个步骤且包含了几个高碳排环节。具体如下: 1. 焙烧和烧结:这个阶段包括对镍矿等原料进行加热处理,以除去水分、有机物质和硫等杂质。在烧结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化石燃料,如煤或天然气,用来提供所需的高温,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释放。 2. 熔炼:这是将烧结好的矿石在高温下熔化的过程。在熔炼过程中,如使用高炉、电炉或闪速炉等炉型,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当使用碳(如焦炭、煤或石油焦)作为还原剂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3. 转炉或精炼:在将镍生铁从熔炼炉中提取出来后,会在转炉过程中进一步去除杂质并调整成分。这个过程中常采用的氧气侧吹会导致碳的氧化,并产生二氧化碳。 4. 发电和能源供应:在整个镍生铁冶炼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力和能源来维持各种设备的运行,如电炉、抽风机和物料输送设备等。如果这些电能来自于化石燃料发电,则会间接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 要研究两国镍生铁碳排的差异,首先要了解中国与印尼的能源消费背景。 中国方面,过去几十年里,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包括许多能源密集行发业,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也开始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问题加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推动国内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上看,截至2022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约56.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另外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为17.9%和8.5%,一次电力及其他的占比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至17.4%。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不变,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分能源品种看,煤炭需求持续高位运行,足量稳价供应态势良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3年的15.5%上升到2023年的25.9%,提升超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向清洁低碳转型。分行业碳排放量方面来看,从CEADs获悉,2020年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的碳排放量占总量比位居第二,碳排放量不容忽视。 镍生铁作为有色金属冶炼中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下面通过对中国各地区镍生铁以地区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从地区维度上看,山东省和福建省的碳排放量最大,都在7,000,000吨以上。RKEF产能集中于山东、江苏、广东和福建,BF产能集中于福建省和广西省。 2023年,山东省NPI产量最大,占比全国的29%,所以其碳排放量也最大,占比全国23%。但其BF产能占比较小,基本都为RKEF产能,所以其单吨碳排较低,为62.45 t/Ni t。河南省NPI产量最小,占比全国的2%,但由于其BF产能占比较大,单吨碳排放量较高,为157.15 t/Ni t。全国有BF产能的地区为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其中福建地区BF产量最大,2023年为37,937,所以福建省有着较高的单吨碳排量,为97.69 t/Ni t。而没有BF产能的地区,如内蒙古,其单吨碳排明显要小。辽宁省由于其发电用煤量较高,碳排因子较大,所以其单吨碳排放量大,为80.65 t/Ni t。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NPI的产能在逐渐减少,其中江苏省、内蒙古、辽宁省等地产能清退最快。江苏省和广西省的降碳效果最好,河北省和河南省碳排放量增加。 在单吨碳排方面,2019年广西省单吨碳排最高,为152.53 t/Ni t,主要是由于其BF产能较大,而BF工艺的碳排放量高,使得广西省单吨碳排最高。2023年河南省单吨碳排最高,为157.15 t/Ni t,主要是由于河南省自2021年起,有新增BF产能,且该省的RKEF产能在逐渐清退。在产能清退方面,江苏省产能清退最高,从2019年的128,329金吨,到2023年减少到55,437金吨,降幅达57%,这得益于江苏省较高的环境要求限制以及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其次2019年时,内蒙古存在大量EF产能,而这些产能在2021年前已全部淘汰。 综上,中国镍生铁碳排主要由于其仍RKEF以及BF工艺的发电以及能源供应上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以及BF工艺较为集中的地区煤炭的消费量占主导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国家在为实现可再⽣能源⾼质量跃升发展,制定了2025年可再⽣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以及可再⽣能源消费增量在⼀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超过50%的⽬标,这一行动将为到2025年实现⾮化⽯能源消费占⽐20%,到2030年达到25%的发展⽬标。未来在在镍生铁二氧化碳排放中,其发电及能源供应上的间接排放或将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工艺的迭代升级中,以RKEF的工艺逐步替代部分BF工艺的生产也将缓解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点击查看SMM金属产业链数据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