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73

  • 四川: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

    5月27日电,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多个重要产品。

  • 阳光电源:公司正在实施建设氢能二期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厂

    5月27日电,阳光电源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拥有IGBT制氢电源、ALK和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一体化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能力,并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公司正在实施建设氢能二期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厂,2024年产能提升至3GW。 未来,阳光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产品性能、单槽产量、系统效率上持续突破,同时加速开展中东、澳洲、欧洲等跨国项目合作。

  • 5月27日电,阳光电源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拥有IGBT制氢电源、ALK和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一体化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能力,并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公司正在实施建设氢能二期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厂,2024年产能提升至3GW。 未来,阳光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产品性能、单槽产量、系统效率上持续突破,同时加速开展中东、澳洲、欧洲等跨国项目合作。

  • 5月27日电,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今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多个重要产品。

  • 5月27日电,密封科技近日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的产品结构中发动机密封垫片类收入占比约80%,纤维板5%,金属涂胶板接近10%。 基于行业和市场趋势,公司将持续提高密封垫片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快新能源增程、混动车型密封垫片市场开拓,并持续开展国际市场高端客户开发,同时不断向变速箱、泵类、换热器、制冷等多行业密封领域拓展,继续保持密封垫片业务的主导地位;公司将加快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金属涂胶板业务,保持金属涂胶板高速增长态势,尽快实现进口替代,三到五年内的发展目标是密封材料的收入占比逐步赶上密封垫片。 另外其他新产品,如金刚砂金属摩擦片正在中试,氢能相关技术产品也在不断研发中,为未来的公司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 国内最大单体水电解制氢装备在中船718所下线

    5月19日电,据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消息,七一八所旗下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近日在河北邯郸下线。 据悉,该装备突破了大功率、高电密、宽负载、低电耗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单体产氢量由2000Nm³/h到3000Nm³/h的跨越,可显著提高单机产能、降低生产投入和运行成本。

  • 国内最大单体水电解制氢装备在中船718所下线

    5月19日电,据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消息,七一八所旗下中船(邯郸)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近日在河北邯郸下线。 据悉,该装备突破了大功率、高电密、宽负载、低电耗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单体产氢量由2000Nm³/h到3000Nm³/h的跨越,可显著提高单机产能、降低生产投入和运行成本。

  • 航天工程首台套工业氢痕量除杂装置中试成功

    5月14日电,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航天工程首台套工业氢深度纯化和痕量除杂装置中试成功。 该公司继大型碱性电解制氢装置和工业级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装置之后,氢能技术核心矩阵再次扩展,增添了一位新的重量级成员。此次中试成功,为航天工程氢能技术领域增添了关键一环,进一步扩展了在氢能行业的业务范围。

  • 5月14日电,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航天工程首台套工业氢深度纯化和痕量除杂装置中试成功。 该公司继大型碱性电解制氢装置和工业级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装置之后,氢能技术核心矩阵再次扩展,增添了一位新的重量级成员。此次中试成功,为航天工程氢能技术领域增添了关键一环,进一步扩展了在氢能行业的业务范围。

  • 新方法制氢 铱使用量减少95%

    5月13日电,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可持续资源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不改变氢气产生速度的情况下,将反应所需的铱减少了95%。这一突破或有助提高生产“绿氢”的能力。 生产“绿氢”需要一种极其稀有的金属——铱,但铱资源稀缺是个大问题。研究团队试图绕过这一“瓶颈”。他们希望找到能长时间高速率生产“绿氢”的方法。此次他们成功地使用一种锰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将“绿氢”生产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该研究是通过将锰和铱相结合来实现的。研究人员将单个铱原子散布在氧化锰上,避免它们彼此接触。此时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的氢气生成速度与单独使用铱时相同,但铱的用量减少了95%。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