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763个
4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3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截至3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6.2亿千瓦,同比增长9.1%。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8亿千瓦,同比增长11.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4.3亿千瓦,同比增长33.7%。 1-3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868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31小时。其中,水电544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92小时;火电109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8小时;风电615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1小时;核电1864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17小时;太阳能发电303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3小时。 1-3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522亿元,同比增长177.6%;核电161亿元,同比增长53.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668亿元,同比增长7.5%。 注:1.全社会用电量为全口径数据,全国供电量为调度口径数据。2.“同比增长”列中,标*的指标为绝对量;标▲的指标为百分点。
苏能股份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省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江苏能投公司”)与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全域新能源光伏项目开发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江苏能投公司拟与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泉山经济开发区设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全域新能源光伏项目,具体合作协议由江苏能投公司另行与投资公司签订。该项目预估装机规模206MW,投资金额约15亿元。 公告称,本协议所涉项目有利于扩大公司新能源占比,不会对公司2023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构成重大影响。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科学家们展示了新方法,可以从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回收银(Ag)和铟(in)等有价值的金属。 在实验中,他们使用了15.6平方厘米x 15.6平方厘米的柔性CIGS太阳能电池,该电池带有银导电网格和不锈钢衬底。每个电池被切割成8个相同的片,然后每个样品被进一步切割成一个小片和一个大片。 学者们将电池的小块放入大小合适的消化容器中,以获得每个电池中银和铟的总量。他们将较大的一块放在浸出容器中,并在这两种容器中填充特定浓度的硝酸溶液。几何表面积与气液比(A:L)在不同的实验中也有所不同。 该团队在室温下进行了所有实验,搅拌速度为200转/分。在证明了银和铟完全溶解后,科学家们开始测试硝酸的浓度和几何表面积与液体的比例,以获得最高的浸出率。 结果表明,当硝酸浓度为2摩尔,A:L比为1:3时,银和铟的回收率最高。浸出4至6小时后,约90%的银被回收,24小时后,回收率达到100%。在浸出的第一个小时内,铟的回收率约为20%至25%,浸出28小时后,铟的回收率最高可达85%。 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在研究上述实验结果时,他们也发现,银的高回收量也同时伴随着许多其他元素的高污染水平,例如“锌总是存在”。 不过,他们表示,可以通过选择性浸出过程获得更纯净的银。当硝酸浓度为0.5 mol,a:L比为1:3时,24小时后银的回收率可达85%左右,且污染程度较低。然而,铟的回收率只有30%。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太阳能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杂志上。
爱旭股份公告,公司拟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签订《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3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及其配套30GW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360亿元(含流动资金),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180亿元。总建设期5年,计划分三期建设,每期建设10GW电池和配套组件产能。 据悉,首期10GW电池及组件项目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开工,计划投资人民币120亿元(含流动资金),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60亿元。公司将充分利用在光伏制造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采用工业4.0智能生产技术,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光伏电池及组件产能,努力打造先进光伏组件制造基地。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家电行业最大的市场,也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但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整体放缓,叠加欧美高通胀、能源危机、电价高企等因素导致出口承压,我国家电市场逐步由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8万亿元、1.73万亿元、1.75万亿元。 在家电主业增长乏力之下,各大家电巨头除了巩固现有业务的竞争力之外,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与新赛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景气度较高的赛道,都不乏家电巨头跨界布局的身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从来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跨界可以“造富”,也可能“造负”,家电企业愈演愈烈的跨界运动,同样是悲歌与欢歌交织。 从跨界造车到聚焦零部件 在造车方面,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掀起了一轮跨界造车热潮,家电企业中,春兰、美的、奥克斯等纷纷进入汽车领域。 但是,家电行业在大规模制造、零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想在汽车业复刻,绝非易事。 1997年,春兰斥资7.2亿元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汽车厂,组建了春兰汽车,生产中、重型卡车,但在2008年因亏损严重被江苏徐工集团收购。 2003年,美的相继收购并改造了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湖南三湘客车,并形成昆明和长沙两大基地,进入客车领域。但2008年由于经营不善,美的暂停造车项目,生产基地易主。其中,美的长沙汽车生产基地被比亚迪1.08亿元接手。 也是在2003年,奥克斯收购沈阳双马95%股份,成立了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但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在2005年3月,奥克斯也因亏损严重而退出了造车领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家电领域新一轮造车潮再起。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上一轮自身跨界造车的试错,以及索尼造车的失利,松下、LG、三星等海外企业从电池切入汽车领域的成功,都给国内家电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镜鉴。 据电池网梳理,在本轮造车潮中,除了格力、创维等少数企业直接下场造车之外,美的、TCL、海尔、海信、长虹等均选择从零部件领域切入汽车行业。 2010年,创维集团、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市成立了开沃汽车,从商用车入手进入新能源造车行业,后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2014年以来,南京金龙纯电动客车产销量在全国排名基本稳定在第2至第4位。在客车领域取得成功后,创维开始进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于2019年底成立天美汽车,2021年正式发布“创维汽车”品牌,并推出第一台乘用车SUV。 不过,创维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创维汽车总销量仅2.19万辆。黄宏生称,2023年创维汽车的销量目标是挑战4万辆。 2016年,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开始力主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几经波折后,2021年8月,格力电器以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同年11月,银隆新能源官宣更名“格力钛”,正式亮出“格力”名片。当月,格力还以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38.78%的股权,借此进入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赛道。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格力钛新能源销售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1736辆,同比下滑14.27%。 其他的家电头部企业,则基本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美的2016年开始研发针对车用的电动压缩机,2018年成立汽车部件公司威灵汽车。据悉,威灵汽车位于安徽合肥的工厂已于2021年投产,位于安徽安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一期也已于2023年年初正式投产。2020年底,美的还收购了泰国日立压缩机公司,后者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压缩机核心零部件业务。 TCL则在新能源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TCL旗下的TCL华星在2019年正式开启车载显示应用业务,目前已经与比亚迪、上汽、奥迪、奔驰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客户在车载显示业务上开展合作。2021年9月,总投资350亿元的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在广东广州投产,车载面板等业务进一步拓展。 海尔目前虽然没有涉足整车制造,但在2021年,聚焦汽车工业互联网新生态等领域,海尔接连官宣与上汽集团、奇瑞集团、吉利汽车等战略合作。2022年底,海尔旗下卡奥斯投资设立了青岛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赋能。此外,海尔旗下的海尔资本还参投了博泰车联网、彤明高科等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 跟格力一样,海信也涉足了三电为主体的汽车热管理业务。2021年,海信公布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三大布局:车路协同、智能座舱以及整车热管理。同年,海信斥资约13亿元控股了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后者主营业务为电动压缩机、热泵系统和汽车空调等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同时,海信还与蔚来汽车签署协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战略合作。 在新能源产业板块,长虹依托长虹能源、长虹电源、长虹格润等旗下公司,在碱锰电池、锂电、镉镍烧结式蓄电池、锂电回收等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多点布局。其中,锂电企业长虹能源已登陆北交所,锂电再生材料环保企业长虹格润则是新三板挂牌公司。 小结: 黄宏生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家电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成为主力,竞争过程非常激烈,从当年的300多家,最后只剩下不到十家。相比之下,汽车行业的挑战更大,这是制造业的最高阶段,烧钱比家电大10倍以上。如果家电考验的是人才,那么汽车就是“人才+烧钱”,没有充足的资金根本不用想造车。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日也提到,眼下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始,未来,300万辆的年销量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到2030年,仍能存活下来的车企会在8家以内;未来,只有同时实现高效研发、成本平衡、高端体验,才能有可能在此中胜出。 按照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的逻辑来看,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最需要“快”,“快鱼吃慢鱼”比“大鱼吃小鱼”更恰当,车企要速度为先。快是第一,技术第二,战略第三,这三点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 如今的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是增长主力军,但这一领域未来的厮杀激烈程度,或许会比家电领域更为惨烈。目前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家电企业直接造车,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必然要面对更大的挑战,而从零部件领域切入,显然更有利于开辟新的盈利赛道。 切入光伏与储能新赛道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向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频获政策力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也走在全球前列。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制造端,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应用端,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该协会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280吉瓦至330吉瓦,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95吉瓦至120吉瓦。 另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储能等万亿产值赛道,自然也成为了家电企业积极探索第二成长曲线的重点领域。目前,上文提到的格力、奥克斯、海尔、TCL、创维、美的、海信、长虹等跨界布局汽车领域的企业,也均已在光伏、储能等领域有所布局。 格力早在2012年就开启了对光伏技术的相关探索,控股格力钛后,正加速构建“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 奥克斯在2015年成立了奥克斯甬能,专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电池包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及服务。 海尔于2017年收购了奥地利太阳能集热器生产企业GOT,并成立了海尔太阳能有限公司。2022年,海尔成立新能源品牌纳晖新能源,提出了光伏全场景解决方案,现已通过定制化新能源场景解决方案登陆欧洲市场。 TCL在2020年斥资125亿元获得中环集团100%股权,切入光伏硅片领域。2021年底,TCL光伏科技成立,核心业务主要围绕C端户用分布式及B端工商业分布式电站两大板块。 创维2020年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切入光伏电子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市场。2023年4月,创维还新成立了深圳创维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加快进军新能源领域。 美的在2020年、2022年先后控股了合康新能和科陆电子,进入EPC光伏、储能系统领域。2023年4月初,美的旗下事业部美的楼宇科技发布了其首个储能液冷解决方案,进入大型储能电池热管理领域。 海信也通过光伏技术创新空调产品,推出了光伏中央空调新品光合系列。此外,海信2020年成立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能源公司,专注储能行业温控领域研发。 长虹旗下的长虹电源目前也在从事户用储能系统及大型储能光伏电站相关业务;长虹能源在储能领域则更多关注便携式储能等领域的研发储备,在家用储能方面有业务在开展。 小结: 光伏与储能赛道的市场应用正持续拓展,家电企业跨界布局的案例也远不止上文所述,作为高景气赛道,未来也将吸引更多跨界企业的布局。但光伏行业自身初期投资高、资金回收相对漫长、技术高壁垒的特性,叠加产能结构性过剩、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等影响因素,竞争激烈;新兴的储能领域,虽然市场正在快速扩容,但在商业模式、电价机制、规模成本、产能利用等多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家电行业、汽车行业、光伏行业都经历过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储能赛道也随着参赛者的越来越多,淘汰赛已开启。 回望历史,每一轮周期跌宕中,能够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并不多。身处行业大变局中,探寻正确的赛道与战略,需要眼光放长远一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才能找到穿越周期的道路。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家电行业最大的市场,也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但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整体放缓,叠加欧美高通胀、能源危机、电价高企等因素导致出口承压,我国家电市场逐步由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8万亿元、1.73万亿元、1.75万亿元。 在家电主业增长乏力之下,各大家电巨头除了巩固现有业务的竞争力之外,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与新赛道。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景气度较高的赛道,都不乏家电巨头跨界布局的身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从来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跨界可以“造富”,也可能“造负”,家电企业愈演愈烈的跨界运动,同样是悲歌与欢歌交织。 从跨界造车到聚焦零部件 在造车方面,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掀起了一轮跨界造车热潮,家电企业中,春兰、美的、奥克斯等纷纷进入汽车领域。 但是,家电行业在大规模制造、零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想在汽车业复刻,绝非易事。 1997年,春兰斥资7.2亿元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汽车厂,组建了春兰汽车,生产中、重型卡车,但在2008年因亏损严重被江苏徐工集团收购。 2003年,美的相继收购并改造了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湖南三湘客车,并形成昆明和长沙两大基地,进入客车领域。但2008年由于经营不善,美的暂停造车项目,生产基地易主。其中,美的长沙汽车生产基地被比亚迪1.08亿元接手。 也是在2003年,奥克斯收购沈阳双马95%股份,成立了沈阳奥克斯汽车有限公司,但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在2005年3月,奥克斯也因亏损严重而退出了造车领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家电领域新一轮造车潮再起。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上一轮自身跨界造车的试错,以及索尼造车的失利,松下、LG、三星等海外企业从电池切入汽车领域的成功,都给国内家电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镜鉴。 据电池网梳理,在本轮造车潮中,除了格力、创维等少数企业直接下场造车之外,美的、TCL、海尔、海信、长虹等均选择从零部件领域切入汽车行业。 2010年,创维集团、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市成立了开沃汽车,从商用车入手进入新能源造车行业,后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2014年以来,南京金龙纯电动客车产销量在全国排名基本稳定在第2至第4位。在客车领域取得成功后,创维开始进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于2019年底成立天美汽车,2021年正式发布“创维汽车”品牌,并推出第一台乘用车SUV。 不过,创维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创维汽车总销量仅2.19万辆。黄宏生称,2023年创维汽车的销量目标是挑战4万辆。 2016年,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开始力主格力收购银隆新能源,几经波折后,2021年8月,格力电器以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同年11月,银隆新能源官宣更名“格力钛”,正式亮出“格力”名片。当月,格力还以30亿元控股盾安环境38.78%的股权,借此进入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赛道。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格力钛新能源销售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1736辆,同比下滑14.27%。 其他的家电头部企业,则基本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美的2016年开始研发针对车用的电动压缩机,2018年成立汽车部件公司威灵汽车。据悉,威灵汽车位于安徽合肥的工厂已于2021年投产,位于安徽安庆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一期也已于2023年年初正式投产。2020年底,美的还收购了泰国日立压缩机公司,后者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压缩机核心零部件业务。 TCL则在新能源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TCL旗下的TCL华星在2019年正式开启车载显示应用业务,目前已经与比亚迪、上汽、奥迪、奔驰等国内外一线品牌客户在车载显示业务上开展合作。2021年9月,总投资350亿元的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在广东广州投产,车载面板等业务进一步拓展。 海尔目前虽然没有涉足整车制造,但在2021年,聚焦汽车工业互联网新生态等领域,海尔接连官宣与上汽集团、奇瑞集团、吉利汽车等战略合作。2022年底,海尔旗下卡奥斯投资设立了青岛卡泰驰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为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赋能。此外,海尔旗下的海尔资本还参投了博泰车联网、彤明高科等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 跟格力一样,海信也涉足了三电为主体的汽车热管理业务。2021年,海信公布了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三大布局:车路协同、智能座舱以及整车热管理。同年,海信斥资约13亿元控股了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后者主营业务为电动压缩机、热泵系统和汽车空调等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同时,海信还与蔚来汽车签署协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战略合作。 在新能源产业板块,长虹依托长虹能源、长虹电源、长虹格润等旗下公司,在碱锰电池、锂电、镉镍烧结式蓄电池、锂电回收等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多点布局。其中,锂电企业长虹能源已登陆北交所,锂电再生材料环保企业长虹格润则是新三板挂牌公司。 小结: 黄宏生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家电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成为主力,竞争过程非常激烈,从当年的300多家,最后只剩下不到十家。相比之下,汽车行业的挑战更大,这是制造业的最高阶段,烧钱比家电大10倍以上。如果家电考验的是人才,那么汽车就是“人才+烧钱”,没有充足的资金根本不用想造车。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日也提到,眼下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始,未来,300万辆的年销量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到2030年,仍能存活下来的车企会在8家以内;未来,只有同时实现高效研发、成本平衡、高端体验,才能有可能在此中胜出。 按照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的逻辑来看,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最需要“快”,“快鱼吃慢鱼”比“大鱼吃小鱼”更恰当,车企要速度为先。快是第一,技术第二,战略第三,这三点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 如今的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是增长主力军,但这一领域未来的厮杀激烈程度,或许会比家电领域更为惨烈。目前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家电企业直接造车,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必然要面对更大的挑战,而从零部件领域切入,显然更有利于开辟新的盈利赛道。 切入光伏与储能新赛道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向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频获政策力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也走在全球前列。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制造端,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应用端,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该协会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280吉瓦至330吉瓦,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95吉瓦至120吉瓦。 另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储能等万亿产值赛道,自然也成为了家电企业积极探索第二成长曲线的重点领域。目前,上文提到的格力、奥克斯、海尔、TCL、创维、美的、海信、长虹等跨界布局汽车领域的企业,也均已在光伏、储能等领域有所布局。 格力早在2012年就开启了对光伏技术的相关探索,控股格力钛后,正加速构建“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 奥克斯在2015年成立了奥克斯甬能,专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电池包及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及服务。 海尔于2017年收购了奥地利太阳能集热器生产企业GOT,并成立了海尔太阳能有限公司。2022年,海尔成立新能源品牌纳晖新能源,提出了光伏全场景解决方案,现已通过定制化新能源场景解决方案登陆欧洲市场。 TCL在2020年斥资125亿元获得中环集团100%股权,切入光伏硅片领域。2021年底,TCL光伏科技成立,核心业务主要围绕C端户用分布式及B端工商业分布式电站两大板块。 创维2020年成立深圳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切入光伏电子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市场。2023年4月,创维还新成立了深圳创维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加快进军新能源领域。 美的在2020年、2022年先后控股了合康新能和科陆电子,进入EPC光伏、储能系统领域。2023年4月初,美的旗下事业部美的楼宇科技发布了其首个储能液冷解决方案,进入大型储能电池热管理领域。 海信也通过光伏技术创新空调产品,推出了光伏中央空调新品光合系列。此外,海信2020年成立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能源公司,专注储能行业温控领域研发。 长虹旗下的长虹电源目前也在从事户用储能系统及大型储能光伏电站相关业务;长虹能源在储能领域则更多关注便携式储能等领域的研发储备,在家用储能方面有业务在开展。 小结: 光伏与储能赛道的市场应用正持续拓展,家电企业跨界布局的案例也远不止上文所述,作为高景气赛道,未来也将吸引更多跨界企业的布局。但光伏行业自身初期投资高、资金回收相对漫长、技术高壁垒的特性,叠加产能结构性过剩、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等影响因素,竞争激烈;新兴的储能领域,虽然市场正在快速扩容,但在商业模式、电价机制、规模成本、产能利用等多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家电行业、汽车行业、光伏行业都经历过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储能赛道也随着参赛者的越来越多,淘汰赛已开启。 回望历史,每一轮周期跌宕中,能够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并不多。身处行业大变局中,探寻正确的赛道与战略,需要眼光放长远一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才能找到穿越周期的道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极具前途的候选人,具有高效率和低生产成本,有可能彻底改变可再生能源产业。然而,现有的逐层制造工艺带来的挑战阻碍了该技术的商业化。 最近,香港城市大学(CityU)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一步解决方案“涂层法”,简化了制造过程,降低了PSC的商业化障碍。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不牺牲设备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设备加工步骤的数量,将有助于降低工艺复杂性和制造成本,从而提高PSC的可制造性。” “我们开发了一种崭新的工序解决了制造的问题,我们仅须进行一个步骤的的涂层工序,即可一步到位,同时形成钙钛矿层及空穴选择层,从而获得了极佳的24.5%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并为倒装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带来了特佳的稳定性。这有助于令这太阳能电池新技术向商品化向前迈进一步。”他们补充说。 通常,这制作工序涉及把太阳能电池的不同夹层,依次逐层沉积在彼此的上方。虽然这种方法在生产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会导致一些问题,如制造成本增加、均匀性和可重复性不理想等,可能会阻碍其商业化。 为了提高PSCs的可制造性,上述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制造高效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其中空穴选择层和钙钛矿光吸收剂可以在单一的溶液涂层过程中自发形成。 他们发现,如果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特定的磷酸或羧酸,在钙钛矿薄膜加工过程中,溶液会在氧化铟锡衬底上自组装。当钙钛矿结晶时,它们形成坚固的自组装单层,作为优良的孔选择接触。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单一的溶液涂层工艺不仅解决了润湿性问题,而且通过同时创建空穴选择层和钙钛矿光吸收剂来简化器件制造,而不是传统的逐层工艺。 新发明的PSC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为24.5%,即使在连续照明下以最大功率点工作1200小时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0%以上。其效率可与市场上类似的PSC相媲美。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自然能源》杂志上。 该合作团队还表明,新方法与各种自组装单层分子系统、钙钛矿成分、溶剂和可扩展的加工方法(如旋转涂层和叶片涂层技术)兼容。用新方法制备的PSC与其他方法制备的PSC性能相当。 研究人员说,“通过引入这种创新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提出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制造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有可能加速将它们推向市场的过程,从而为钙钛矿研究界做出贡献。” 未来,研究小组计划进一步探索自组装单层分子结构与钙钛矿前体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该技术的最佳自组装单层分子组,从而提高PSCs的整体性能。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极具前途的候选人,具有高效率和低生产成本,有可能彻底改变可再生能源产业。然而,现有的逐层制造工艺带来的挑战阻碍了该技术的商业化。 最近,香港城市大学(CityU)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创新的一步解决方案“涂层法”,简化了制造过程,降低了PSC的商业化障碍。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不牺牲设备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设备加工步骤的数量,将有助于降低工艺复杂性和制造成本,从而提高PSC的可制造性。” “我们开发了一种崭新的工序解决了制造的问题,我们仅须进行一个步骤的的涂层工序,即可一步到位,同时形成钙钛矿层及空穴选择层,从而获得了极佳的24.5%的太阳能转换效率,并为倒装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带来了特佳的稳定性。这有助于令这太阳能电池新技术向商品化向前迈进一步。”他们补充说。 通常,这制作工序涉及把太阳能电池的不同夹层,依次逐层沉积在彼此的上方。虽然这种方法在生产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它会导致一些问题,如制造成本增加、均匀性和可重复性不理想等,可能会阻碍其商业化。 为了提高PSCs的可制造性,上述研究小组发明了一种制造高效倒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其中空穴选择层和钙钛矿光吸收剂可以在单一的溶液涂层过程中自发形成。 他们发现,如果在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加入特定的磷酸或羧酸,在钙钛矿薄膜加工过程中,溶液会在氧化铟锡衬底上自组装。当钙钛矿结晶时,它们形成坚固的自组装单层,作为优良的孔选择接触。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单一的溶液涂层工艺不仅解决了润湿性问题,而且通过同时创建空穴选择层和钙钛矿光吸收剂来简化器件制造,而不是传统的逐层工艺。 新发明的PSC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为24.5%,即使在连续照明下以最大功率点工作1200小时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0%以上。其效率可与市场上类似的PSC相媲美。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自然能源》杂志上。 该合作团队还表明,新方法与各种自组装单层分子系统、钙钛矿成分、溶剂和可扩展的加工方法(如旋转涂层和叶片涂层技术)兼容。用新方法制备的PSC与其他方法制备的PSC性能相当。 研究人员说,“通过引入这种创新的方法,我们希望通过提出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制造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有可能加速将它们推向市场的过程,从而为钙钛矿研究界做出贡献。” 未来,研究小组计划进一步探索自组装单层分子结构与钙钛矿前体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该技术的最佳自组装单层分子组,从而提高PSCs的整体性能。
全球市场需求总体向好、光伏组件畅销,令横店东磁2023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而深股通和社保基金的增持也成为另一关注点。财联社记者从横店东磁获悉,目前公司光伏产品在手订单比较可观,处于满产满销状态;锂电新产能正处于爬坡期,磁材订单因下游需求不佳有一定下降。 4月19日晚间,横店东磁发布2023年一季报称,实现营收46.32亿元,同比增长5.36%;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5.83亿元、5.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33%和95.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99亿元,同比增加182%。 横店东磁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光伏和锂电目前都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锂电本身体量比较小,下游需求也比较疲软,但长期来看的话,锂电行业的成长空间仍然较大,现在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磁材下游需求不好的话,需要降价去保持目前的市场份额,所以盈利会有所影响。” 此前,横店东磁董事长任海亮在2022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曾透露,“公司一季度总体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其中光伏业务处于供不应求状态。”4月10日,横店东磁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从2023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公司组件产销两旺,出货同比、环比均实现了较高速增长。 根据横店东磁4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光伏Q1出货约1.6GW,预计Q2环比Q1增长30%以上。同时,公司光伏Q1单瓦盈利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翻番以上的增长,Q1出口占比超过90%,海外需求强劲。 针对Q2的预期,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光伏订单没问题,锂电和磁材同比可能会稍差一些。“二季度盈利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像光伏的话,要看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和下游的需求。后续随着上游的价格下跌,下游也要跟着进行价格变动;如果下游需求不好,需要相对降价去保证市场份额。” 此外,横店东磁Q1股东层面变化也颇有亮点。 前十大股东名册显示,横店东磁第二、第三和第六大股东,均在Q1进行了增持,其中深股通增持5007.21万股,“全国社保基金五零二组合”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分别增持467.56万股和236.88万股。同时,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新进为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为1015.37万股。 横店东磁年报显示,2022年度实现营收194.51亿元,同比增长54.28%;净利为16.69亿元,同比增长48.98%。横店东磁在年报中表示,今年销售收入计划同比增长30%以上。
全球市场需求总体向好、光伏组件畅销,令横店东磁2023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而深股通和社保基金的增持也成为另一关注点。财联社记者从横店东磁获悉,目前公司光伏产品在手订单比较可观,处于满产满销状态;锂电新产能正处于爬坡期,磁材订单因下游需求不佳有一定下降。 4月19日晚间,横店东磁发布2023年一季报称,实现营收46.32亿元,同比增长5.36%;实现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5.83亿元、5.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33%和95.1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99亿元,同比增加182%。 横店东磁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光伏和锂电目前都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锂电本身体量比较小,下游需求也比较疲软,但长期来看的话,锂电行业的成长空间仍然较大,现在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磁材下游需求不好的话,需要降价去保持目前的市场份额,所以盈利会有所影响。” 此前,横店东磁董事长任海亮在2022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曾透露,“公司一季度总体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其中光伏业务处于供不应求状态。”4月10日,横店东磁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从2023年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公司组件产销两旺,出货同比、环比均实现了较高速增长。 根据横店东磁4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光伏Q1出货约1.6GW,预计Q2环比Q1增长30%以上。同时,公司光伏Q1单瓦盈利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翻番以上的增长,Q1出口占比超过90%,海外需求强劲。 针对Q2的预期,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光伏订单没问题,锂电和磁材同比可能会稍差一些。“二季度盈利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像光伏的话,要看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和下游的需求。后续随着上游的价格下跌,下游也要跟着进行价格变动;如果下游需求不好,需要相对降价去保证市场份额。” 此外,横店东磁Q1股东层面变化也颇有亮点。 前十大股东名册显示,横店东磁第二、第三和第六大股东,均在Q1进行了增持,其中深股通增持5007.21万股,“全国社保基金五零二组合”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分别增持467.56万股和236.88万股。同时,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新进为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为1015.37万股。 横店东磁年报显示,2022年度实现营收194.51亿元,同比增长54.28%;净利为16.69亿元,同比增长48.98%。横店东磁在年报中表示,今年销售收入计划同比增长30%以上。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