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5个
》今年中国发展主要目标:GDP增5%左右、CPI涨幅3%左右【两会】 》五年来 中国这些变化让人振奋!【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量化指标任务完成情况【两会】 》新能源汽车、大飞机……2023两会首场“委员通道”上委员们说到了这些
周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了今年的全球增长预期,不过该组织警告,全球央行的加息和俄乌冲突的延续,可能仍会给全球经济活动拖后腿。 在最新的经济预测中,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上调至2.9%,比去年10月份时的预测提高了0.2个百分点(当时预测为2.7%)。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提升,这或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 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升至5.2%。此前10月,IMF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定在4.4%。 而美元走软的趋势也给持有外币债务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光明前景。IMF在报告中还指出,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升至4.0%。 IMF研究部主任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在一篇博客中表示,“去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所展现出的韧性出乎意料,劳动力市场强劲,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强劲,欧洲对能源危机的适应好于预期。”他还指出,全球通胀压力已经下降。 并不全然乐观 尽管如此,IMF最新预测仍意味着今年增速将低于2022年的3.4%。 Gourinchas称,“以历史标准来衡量,增长仍将疲弱,因为央行抗击通胀的努力和俄乌冲突对经济活动构成了压力。” IMF还将2024年的全球经济预测下调至3.1%。 本月早些时候,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虽然经济并不像一些人担心的那么糟糕,但不那么糟糕并不意味着形势转好。 仍有多个不利因素 IMF最新报告指出,以下几点因素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令经济前景恶化:通胀可能继续居高不下;俄乌冲突可能会进一步动摇能源和食品价格;市场可能会因不及预期的通胀数据而变得糟糕。 报告还指出,今年各国央行仍将继续应对消费价格飙升的问题,这是主要的政策重点之一。该机构还建议央行明确谨慎地沟通,并对数据变化做出适当反应,以稳定通胀预期、减缓工资和价格压力。 据IMF的数据,今年约84%的国家的整体通胀率会低于2022年,不过仍将处于高位,预计2023年的平均通胀率为6.6%,而2024年的平均通胀率为4.3%。
“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越来越大,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越来越需要聚焦总需求管理。”今日,在第20届《财经》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如是表示。 朱民指出,消费和房地产两方面的缺口,使得我国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目标。明年我国经济要实现韧性、强健、合理的增长,政策要聚焦到总需求管理,消费的总需求管理、投资的总需求管理。 总需求管理的第一方面就是扩大居民消费。朱民称,要把恢复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再就是支持住房改善消费,住房更新的消费需要有新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来提振居民的信心,特别是第二套房。 同时,支持新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新消费,支持养老服务等消费。另外,消费要走向农村,消费走向低收入和老年群体;还需要政策鼓励和拉动服务消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向特定居民群体发放收入补贴和消费券;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此外,加快城市化发展,加快户籍改革使得居住在城里但没有城市户口的10%的人口城市化消费。 “总需求管理的第一支柱是居民消费,第二支柱是政府投资和政策鼓励有效带动全社会低碳投资。”朱民进而表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在碳中和转型初期推动大规模的碳中和投资,特别是碳中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此推进创新,并从较高的后期收益中获利。协调政府研发、采购、融资和碳中和战略和投资一致,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三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等。四是改革开放支持稳健净出口。在当前环境下,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较为重要,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朱民总结道,聚焦总需求管理是中国经济未来宏观管理的一个主要的方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长期谋划,这是特别重要的也是我们未来宏观管理的长期的任务。 他指出,首先,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大,大规模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再就是,当外部经济增长速度低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外部需求减弱,需要更多的国内总需求管理,这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此外,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意味着需求会逐渐下降。 “经济体越来越大,外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可能会进入衰退,人口老龄化更需要内部总需求管理,所以宏观政策聚焦总需求管理是我们明年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宏观政策。”朱民最后说道。
今日有色
微信扫一扫关注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