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回收2025年预计报废量47万吨 行业规范如何“拨乱反正”

公安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预测,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1300GW,未来我国将面临着动力电池大规模的集中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近十年来,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21年,全年注册量同比激增300.0%至2.74万家,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3年注册量达4.62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2024年我国已注册4.02万家相关企业。

铅酸电池的回收率目前已经达到98%以上,但包括3C、新能源车和储能端的锂电池回收这十几年来可以说是“乱象丛生”,白名单准入和行业规范监管不断,目前现状究竟如何?回收市场空间广阔,下一步如何“拨乱反正”、走向健康发展?下面来看看电池网(微号:mybattery)分析师和DeepSeek的联合研判和分析。

锂电池回收行业现状分析

行业乱象与监管挑战

当前锂电池回收行业仍存在“小、散、乱”的格局,大量废旧电池流向非正规小作坊。这些作坊因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导致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如《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但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回收主体分散于电池生产商、车企、第三方回收企业及中间商,监管难度较大。

行业规范与白名单机制推进

近年来,政府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强化规范,要求车企和电池企业承担回收主体责任,并建立白名单企业制度以提升行业集中度。例如,2025年新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指南》明确要求企业自建或合作共建回收网络,并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但实际执行中,正规回收比例仍不足,部分企业尚未完全落实责任。

市场潜力与技术瓶颈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如2024年装车量方面,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累计同比增长41.5%。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到来,预计2025年理论报废量达47万吨,回收市场规模将超325亿元。然而,回收技术以湿法工艺为主,存在能耗高、污染风险等问题。梯次利用虽被推广,但性能稳定性不足,安全隐患仍存。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路径

强化政策执行与监管力度

完善溯源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追踪电池全生命周期,确保废旧电池流向正规渠道。

严格执法:加大对非法回收的处罚力度,推动“白名单”企业主导市场,提升正规回收比例。

技术创新与标准化

绿色回收技术:推广如中国科大研发的电化学回收技术,将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回收结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统一技术标准:制定梯次利用电池的性能评估和安全检测标准,减少市场风险。

产业链协同与模式创新

企业主体责任:车企与电池生产商需通过自建回收网络或与第三方合作,形成“生产-回收-再利用”闭环。

一体化模式:整合回收、运输、处理环节,减少中间商,提升效率(如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国企的示范作用)。

公众参与与市场教育

消费者引导:通过宣传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建立便捷的回收渠道(如线上预约、社区网点)。

经济激励:对合规回收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小结与未来展望

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锂电池回收行业在资源紧缺和环保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有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随着政策细化、技术突破及产业链整合,预计到2025年后,锂电池回收行业将逐步从无序竞争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成为全球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柱。

暂无简介

陈雪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