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77.57GW,同比增长28.33%!
赶在2025蛇年除夕前一天,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布了光伏行业2024年装机成绩单,不同于制造端的愁云惨淡,电站市场尽管装机增速放缓,但新增总量依旧创历史新高,这无疑给身处行业“谷底”的光伏人注入一剂“强心针”。
但欣喜同时,业内对于下游市场未来发展也心存焦虑,用地严控、消纳不足、并网艰难、加速入市……重重难关下,2025年的电站市场还能保持增速吗?还会再创辉煌吗?
跌幅近66%,是谁撤了?
面对疑问,我们不妨从各大电站开发商涉及光伏的大规模新能源项目签约、投资公告信息中找寻答案。
据北极星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全国至少有40家电站开发商完成了58个涉及光伏的大型新能源项目(以下简称“新能源项目”)签约与投资公告发布,投资总额约2161.8亿元,同比减少71.75%,可统计的项目总规模约44.8GW,同比下降65.66%,其中光伏规模约26.7GW,降幅达67.22%。“两个一体化”项目、新能源基地,以及农光、牧光、渔光等复合型光伏项目规模超41.06GW,占比增至91.66%,普通集中式光伏占比由9.67%降至8.34%。
这一变化看似与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增速放缓步调相符,但若将时间轴倒推五年,便会发现2024年是唯一可统计新能源项目签约总量不足百GW的年份,同时也是“国”字头电站开发商签约和拟新投新能源项目规模最少的一年。
具体来看,在签约和计划新投资的44.8GW总规模中,26家央国企电站开发商所占比例不足84%,总量约37.59GW。
其中,三峡集团凭借12.8GW的总规模(明确为光伏的8.8GW)稳居第一,投资总额达729.5亿元,仅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签约规模就达12.5GW。据了解,南疆基地涵盖8.5GW光伏、4GW风电,并配套6×66万千瓦煤电和50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去年12月底,煤电项目已在巴州若羌县开工。
除三峡之外,其余25家央国企开发商的总规模均未超过10GW。华能以5GW新能源总规模排名第二,2024年仅新签2个一体化项目,分别是落户黑龙江呼玛县的4GW风光储一体化发电项目和落户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1GW风光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往年的“圈地狂”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则分别以4.8GW、4.3GW紧随其后,除疆域辽阔的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外,河北、湖北、云南、安徽、湖南也备受两者青睐。
剩余总规模在GW以上的只有盘江股份、大唐、山西建投三家,而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广核、中节能、水发集团等则在60-900MW之间。
事实上,凭借强大的资金、采购议价和资源调配能力,“国资军团”一直是大型光伏电站开发的主力军,2021-2023年间,每年新能源电站签约总量均超过100GW,在年度签约总量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九成以上,2024年却下滑至不足84%。不仅如此,地方国企活跃度更远胜央企,盘江股份、山西建投、川能动力、四川路桥、通宝能源、广东建工、上海电气等14家省市级国有企业均有签约与发布拟投公告的消息。
诚然,2024年的光伏行业深陷内卷漩涡,但也大多停留在光伏制造与下游分布式光伏领域,央国企在大型电站市场投资态度为何转变?
从大干快上到择优经营,顶层压力渐消
追根溯源,或许可以先从各集团涌入光伏电站开发赛道的动因探究。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央国企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更承担着社会与政治责任。自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及风光装机总量超过12亿千瓦目标后,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便成为央国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之一。
次年12月,国务院更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并要求中央企业加快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由此,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持有量、优化电力装机结构成为电力能源央企的首要目标,五大发电集团更成为这一目标的“排头兵”。
回顾当年数据,2021年底时,五大发电集团中,仅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到1.2亿千瓦,占比高达61.53%,其余四家则在28%-45%之间,可谓任重道远。目标导向下,过去三年中各集团在新能源电站开发市场的疯狂跑马圈地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各集团在光伏、风电开发市场的大力推进,距离“50%以上”的占比目标已越来越近。据北极星统计,截至2024年底,五大发电集团中的三家已经完成目标,其余两家的占比也均突破40%。
与此同时,在2024年各省下发的超过260GW风光指标争夺战中,五大发电集团一举斩获近76GW,再叠加上国家级风光大基地的在建项目“库存”,各家完成顶层任务显然已不在话下。因此,各集团在新能源电站开发市场的投资热情减退,进而导致电站签约规模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能源加速入市,光伏项目收益难测劝退
目标压力缓解外,光伏电站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是劝退部分开发商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过去,得益于补贴政策和市场旺盛需求,我国光伏项目往往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但随着并网规模持续增加,消纳问题加剧,叠加平价上网、新能源入市政策密集发布,项目收益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以新能源入市为例,据北极星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不少于17个省份发布新能源项目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广东、河北、青海等地更成为新能源高比例入市的佼佼者。其中,光伏装机大省河北,2025年南网区域内省调直调的光伏省内市场化电量入市比例高达60%、风电达30%,工商业分布式入市比例要求在20%,到2030年,工商业分布式与非自然人户用光伏项目则均要求全面入市。
面对新能源加速入市以及项目收益降低风险,电站开发商们也开始由盲目扩张转向更为谨慎、精细化的投资控制。去年10月,国家电投旗下电投能源曾公告宣布,欲核销已获批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40MW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理由是根据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收益率最新要求,该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仅为8.53%,已不具备继续推进条件。20天后,该核销议案顺利通过公司股东大会。
尽管赤峰项目并非大型集中式光伏项目,但知微见著,其背后折射出的电站市场整体投资趋势不言而喻。
综上,尽管过去一年光伏电站市场走出“新高度”,但市场开发主力部队的投资态度也更趋于审慎,2025年的光伏电站装机能否再创辉煌尚难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行业正步入一个更加精细化、更加健康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