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本土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之一,Northvolt的发展长期受到产业界的关注。今年以来,受多方因素影响,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其战略规划也几经调整,Northvolt陆续宣布取消部分上游项目,缩减建设规模及裁员等调整。11月15日,据外媒报道,由于出货量持续未能达到内部目标,且当前正在进行的融资协议谈判陷入停滞,欧洲锂电池生产商Northvolt正在内部讨论申请破产保护的可能性。
11月18日,外媒称 Northvolt 自 9 月初以来一直未能实现交付数量周度目标。在今年第43周内,内部的周度交付目标为30000块电池,然而在这周内实际交付给客户的电池仅为22000块。此外,该公司向媒体表示,截至11月10日的一周(即第45周)内,“可发货的电池超过 20000 块”。由此SMM判断,第43周至第45周,电池的交付情况并未有明显改观。
SMM调研显示,出货产品规格为标称容量157Ah,额定电压3.6V的方形三元动力锂电池。根据这一数据结合公布信息,该周Northvolt的实际交付量约为12.4344 MWh,年化交付量约为646.6 MWh。Northvolt Ett工厂一期项目设计产能16GWh,故实际可交付电池的数量仅为当前设计产能的4.04%。
外媒查阅的内部文件显示,除每周目标外,还计划到 2024 年底,实现周度交付量51000 个 (9.37%设计产能)。而在今年9月下旬该公司对外宣称的目标是每周100000个 (18.36%设计产能)。
外媒表示,该公司在 8 月底至 11 月初期间每周组装的电池数量仅有一次超过 51000 个。截至 11 月 10 日的第45周,该公司组装的电池数量约为 26000 个。SMM认为,考虑到目前生产状况不及预期,Northvolt表示的“第45周超过20000块”的实际交付量数据可能较第43周的22000块更低。依据交付数据,SMM推算第45周的良率可能在76.9%-84.6%这一区间内。相关消息人士向媒体表示,Northvolt 在提高产量方面遇到的问题源于机器故障、员工缺乏经验以及不切实际的野心,但Northvolt对此予以否认。
为削减成本,从 11 月 11 日起,Northvolt结束了全天候生产周期,开始仅在工作日进行生产。Northvolt 已证实该消息,并补充称“目前运行的生产线数量比以前少,并且专注于满足合同客户的数量”。同时,部分消息人士称Northvolt Ett工厂的两座制造大楼中的一座已经于 10 月下旬暂停生产,预计停产将至少持续到今年12 月。预计这将导致一段时间内电池交付量继续徘徊在较低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遇到了良率不足,融资障碍,订单锐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Northvolt仍称得上目前欧洲本土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进展较快的。在外部竞争对手不断降低产品价格,欧洲终端用户-电动汽车市场增长缓慢的大背景下,加之生产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影响,Northvolt已经正式表示,今年不打算实现先前确定的每周生产10万个电池的目标,并将其定义为“非正式”目标。陷入僵局的短期融资协议谈判,也从侧面印证Northvolt的部分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正在丧失信心。
Northvolt的前途正在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持续无法实现盈利及后续投资减少已经为该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早期超出能力的快速扩张计划也消耗了过多资金。德国的欧洲第二工厂受终端市场不振等影响进度缓慢,加拿大的北美工厂计划又面临特朗普上台取消或调降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相关补贴的潜在重大利空。今年9月Northvolt就曾宣布冻结员工差旅及工资支出,10月则险些未能按时缴纳税款。Northvolt正面临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作为欧洲为数不多已经实际开始规模化出货的本土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其工厂和生产制造业务对于欧洲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具有较大价值。而美国破产法第11章为企业提供了重组的机会,尤其是对于Northvolt这样面临财务困境但依然有经营潜力和价值的公司。它能够帮助企业保留控制权并进行债务重组,确保资产不被迅速冻结而使得企业丧失运转能力。Northvolt倘若最终决定破产重组并援引该法条,可在它的保护下维持核心业务运营并保留价值,并在未来逐步恢复盈利能力后退出破产保护程序,重获新生。
SMM认为,Northvolt未来进入破产保护并实现重整是有可能的。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自今年以来受到多方利空因素影响的欧洲锂离子电池产业。成本竞争方面,欧洲电池制造成本较东亚主流制造商偏高,价格竞争力偏弱;政策补贴方面,欧盟、成员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财政状况和内政又不允许其进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 (IRA) 这样的大规模补贴,仅有的部分补贴还在不断退坡中;市场需求方面,美中欧三个最大市场中,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目前增长最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技术迭代方面,后发的欧洲电池企业缺乏工程技术和生产制造经验,相关领域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比肩中日韩三国。欧洲本土电池制造商将何去何从,仍有待更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