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SMM、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 SMM第十二届金属产业年会-零碳工厂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环境与安全部工程师郝昫主要介绍了欧美等国家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实践、工业及有色等行业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等内容。
数字技术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
数字技术对碳中和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实现生产效率与碳效率的双提升。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 机理和效应
赋能的机理:减少不必要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优化和非物质化从而有益于环境。
基本逻辑: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
•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的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
•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
•实现了数据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
•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模式,增强了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的潜力
从宏观来看,根据2012和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产业关联效应模型,估算ICT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碳减排的量化影响。
从总体趋势来看,ICT推动经济部门深度减排的力度在逐步加强。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国际实践:美国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国际实践:欧盟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国际实践:日本
强调政策融合,推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
《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政府将基于预算、税制、金融、监管、国际合作5个政策工具,在14个重点领域推进减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多集中在交通/制造业,其次是能源,最后是家庭/办公,14个领域的选择主要是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汽车和蓄电池产业: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网联自动驾驶汽车。
•交通物流和建筑产业:在物流行业中引入智能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系统,打造绿色物流系统。
•下一代住宅、商业建筑和太阳能产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IoT)等技术实现对住宅和商业建筑用能的智慧化管理。
•生活方式相关产业:部署先进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发展共享交通(如共享汽车)。
强调绿色政策和ICT政策融合实施
•《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从半导体、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三个维度提出战略目标以及施策方向
•加强“数字×绿色”项目管理,统筹管理推动碳中和的数字技术成果
•产业发展规划与绿色发展战略协调一致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国内实践:中国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工业
•流程制造企业数字赋能实践
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生产流程各环节;加深与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能源、资源和环保效率;实现全流程能源管控。
•离散制造企业数字赋能实践
在源头环节开展产品绿色低碳设计;在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控和运维;对于供应商,建立动态清单管理机制,智能化调配上下游物料和产品。
•ICT企业数字赋能实践
运用数字技术,对自身业务进行整合优化;为其他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促进数据中心总体能效水平;推进共建共享,降低基站能耗。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钢铁行业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有色行业
助力有色金属行业:设备精准控制和绿色高效。
有色金属:产业链包括采选、冶炼、加工三大环节,电解铝占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超过80%,工业炉窑是生产的核心装备,提升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工业炉窑高效、节能的关键。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建材行业
助力建材行业:生产工艺优化和安全环保管理。
水泥:占建材行业碳排放的83%,位居建材行业首位。
水泥最主要的碳排放来自于煅烧过程中石灰石的分解。
数字技术赋能碳减排:建筑领域
数字助力建筑业,从传统建筑、绿色建筑,向绿色智慧建筑转变;通过智能控制、数据采集、统计计量等手段以及远程操作、可视化操作界面等方式,营造科技与人性化为一体的建筑生态,实现建筑内部资源能源利用最优。
数字技术赋能碳管理
政府部门的碳管理平台:
•重点企业数据报送、碳排放核查、碳排放区域监测等,实现地区能源碳排放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
•提升主管部门管理效率和数据质量,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智慧化、高效化、便捷化。
企业碳大脑:
•使生产管理各环节数据可视、可管和可控,打造绿色节能、精细可控的智慧化生产体系;
•解决企业设备种类繁多、工艺复杂、工况环境严酷、环保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整体生产组织缺乏柔性等问题。
碳市场:
•实现碳市场的安全可信交易与高效结算,完善碳交易流程和自动化业务处理,完善碳市场交易的透明性、实时性和数据安全性。
碳金融:
•数字技术与碳金融深度融合,在客户筛选、投资决策、交易定价、投/贷后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等领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碳汇:
•对土壤、作物、森林等环境要素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分析,实现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数字化管理。
数字技术赋能碳评价
搭建碳效监测平台,通过标识解析体系,统一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电力、统计、经信等部门信息数据的统一编码,打通数据互通。依据监测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实现碳排放量、碳效信息实时动态监测和“碳足迹”定位, 促进企业能源消费从“降价”向“降量”转变,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