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钢股份武钢有限公司、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主办,上海有色网(SMM)承办2023SMM湖北黑色金属产业论坛暨华中地区钢材供需交流会上,弘则研究首席宏观分析师章左昊表示,今年中国经济环比或呈“N”型。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供给下滑幅度远大于需求,将使得今年进入被动去库周期,推动新房价格企稳反弹,今年一二季度或是这轮房价的底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地产投资有望筑底反弹。过去一段时间,“老经济”普遍疲软,但“新经济”表现良好,总量上没有太大的压力。近期出行数据有所走弱,财政政策刺激的可能性逐渐增加,接下来关注基建相关的数据变化。
今年中国经济的环比变化很可能呈现“N”字型
地产最关键的问题是销售能否持续复苏
众所周知,地产销售是地产周期中最核心的变量,只要地产销售起来,后续所有的投资相关变量都会跟随改善。
2022年地产销售下滑这么剧烈,其认为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三个:1、居民收入稳定性的冲击(疫情);2、烂尾楼的风险(有效供给不足);3、房价下跌(投机需求受损)。
目前来看,边际上这些因素在今年都会有所改善,也就是说靠着经济自然修复的力量今年地产销售大概率就能转正或至少持平。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供给下滑幅度远大于需求,将使得今年进入被动去库周期,推动新房价格企稳反弹。
如果观察地产库存的话,过去两年地产链条虽说是全面走弱,但新开工是比销售下滑的更多的,这就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往2024年看,库存压力将开始见顶回落。
即便考虑2023年销售和新开工都是与2022年持平(同比为0),库存也将在今年年中见顶,从绝对量来看,去年只有12亿平的新开工,而销售有13.5亿平,如果考虑新开工当中有10%左右的不可销售面积,这意味着今年将出现2亿平以上的供需缺口。
而从历史上看,库存的同比变化趋势与新房价格的同比变化趋势之间有极强的负相关性,很有可能看到今年一二季度就是这轮房价的底部了。
而量平价稳的这个格局,对于开发商而言就意味着现金流的边际改善。
土地市场开始变得活跃
很多投资者朋友认为今年房企是集体躺平的,如果对于那些中大型的民营房企而言,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如果把开发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们并没有在集体躺平。
因为土地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改善的迹象:溢价率上升,成交率上升,民企拿地占比上升。下半年有望看到土地成交逐渐回暖。
房企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两年房企集中度大幅下降,小房企正在填补市场空白。
在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都是去问中大型的房企,因为他们相对有代表性,体量也足够,但是由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大量民营房企出险,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是大幅下降的。
所以这个时候,再以他们的情况为准就会出问题了。因为他们就是最差的那部分企业,他们差不代表全行业差。事实上中国有10万家房企,多的是那些许多根本看不到也没听说过的小房企,而这些小房企正在填补市场的空白。
过去两年以来行业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不可忽视的,总的来看,在销售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地产投资有望筑底反弹。
地产的温和修复足以满足今年的经济诉求,接下来政策进一步大幅刺激地产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地产政策基本已经“应松尽松”,唯独就剩4个一线城市还没动,这种政策组合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不放松呢?
因为当下地产销售这种温和复苏的情况是可以让开发商缓慢的修复的,不至于出现更大的金融风险。而在前几个月服务业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全年的经济目标大概率是可以超额完成的。
当然,最近服务业似乎有边际走弱的迹象,政策托底经济的可能性开始增大,而在政策选项中,考虑到现在利率水平已经足够低,进一步降低利率的边际效用已经不大,同时放松一线城市可能也有更长期的负面影响(居民再加一波杠杆,风险更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太可能进一步大幅刺激地产。
过去一段时间,“老经济”普遍疲软,但“新经济”表现良好,总量上没有太大的压力。
今年经济复杂的地方在于分化过于剧烈,绝大部分投资者所关注的老经济部分缺失表现疲软,但是新经济包括服务业恢复的又很良好,这就使得总量上经济是过得去的,同时也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和目的。
所以过去一段时间政策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定力是合理的。
但近期出行数据有所走弱,财政政策刺激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前几个月出行数据一直非常的强,整体接触式的消费和服务业的表现强劲使得整体经济增长目标完成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五一之后,可以看到出行数据出现了超季节性走弱的迹象,这个背后可能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二阳,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服务业的脉冲式消费也结束了。
如果后者是主要原因,那么接下来服务业回归正常,甚至持续低于去年,这将使得整体经济增长目标面临考验,因为不知道的是后面海外还会不会出各种各样的变故,万一出口也受影响了,那局面就真的很紧张了。
所以接下来政策刺激的概率确实将不断增加,而在政策的选择中,其认为财政政策是更有可能的选项。
财政政策的好处是更精准更直接有效,接下来关注基建相关的数据变化。
相比于总量的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虽然没法派生那么多的信用货币,但是好处是更精准有效,能直接干活。
尤其在现在实体经济没有信心,没人愿意真的加杠杆和做库存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部门来承担刺激需求的角色。
所以接下来如果要有些实质性的政策的话,财政政策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可能的形式有国开行给PSL或者央行给专项借款单等等。
从观察和跟踪的角度,主要看看基建相关的一些数据能否有所起色。
出口总体来讲有韧性,美国只要不“崩”问题就不太大
站在去年底,市场最担心的是出口会“崩”,但实际上今年前几个月的出口表现还是非常有韧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出口结构的转型,不仅仅是对欧美依赖度的降低,也有出口品类的转型。
另外,最近的PMI新出口订单和航运价格都已有所企稳,出口的韧性也是有迹可循的。
往后看,海外经济往下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重点还是幅度,以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软着陆或至少不出现深度衰退应该还是大概率情形。只要不“崩”,那中国出口的下行幅度就是大致可控的,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拖累就不会特别大。
就业市场的韧性是美国经济不衰退的有力保障
对于美国经济,市场主要担心的就是衰退风险,而就业市场是判断美国是否衰退的重要指标,其中失业率尤其关键。历史上只有当失业率高于5%且呈现上升趋势时,美国经济才会进入衰退,而现在美国失业率还趴在3.4%的绝对低位,且劳动力市场仍然极为紧缺,领先指标也并未给出失业率恶化的迹象,这意味着今年美国经济出现深度衰退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市场近期不断上修加息预期,但考虑到全曲线实际利率已经转正,很有可能这一轮加息预期上修已经过头。
历史上,通胀并不是降息的阻碍,重点关注就业和金融层面的风险。
历史上看,通胀并不是降息的阻碍,导致美联储降息的原因主要就是就业市场恶化或者金融层面出现系统性风险。考虑到目前美国极高的利率水平,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未充分体现,且不同部门承受的压力是非对称的,后续美国发生一些金融层面冲击的可能性是偏大的,这很有可能成为后续美联储降息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