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创事业,正在经历核心能力替代及技术更迭的全新过程。其中,清洁能源赛道在经济增长和电气化推动电力需求快速攀升的背景下,也正加速发展。
在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创新经济报告》中,华兴资本回顾过去一年全球变局下市场的动态趋势,重点梳理了对科技创新、清洁能源等新一代创新赛道的未来展望。
人民币基金活跃度占比稳步提升,行业热度转向硬科技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人民币基金在新能源车、半导体等领域的参与度明显较高,以国资和产业投资人为主。其中就半导体等硬科技而言,智能终端、非半导体关键器件、前沿技术、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链是投资的重点。
在新能源车等先进工业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以及自动驾驶配套也是人民币基金关注的重点。
在上半年市场头部大项目中,国资背景基金和产业投资人身影频现,不断增强影响力。
具体来看,奇瑞集团融资规模100.54亿元,主投机构为立讯精密;粤芯半导体融资45亿元,背后投资人为上海恒旭资本、上汽投资/尚颀资本、北汽产业投资基金、华登国际投资、广汽集团、广视基金、越秀产业投资基金等;广汽埃安上半年融资25.66亿元,出资人为中国诚通,南方电网,科创国发……均显示出人民币基金在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浓厚兴趣。
同时从交易数量上看,尽管2022年有所降温,但集成电路赛道热度最高,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交易热度也显著增长,这一点也反映在赛道的吸金能力上。
更重要的是,半导体融资在各阶段活跃,而新能源和新材料则是成熟期占比提升。
半导体:国产第三代半导体在差异化竞争中有望超车
对于半导体领域,华兴资本认为,近年来随着本土消费电子品牌的崛起,带动上游国产硬件替代。同时,国家也为发展培养半导体人才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使得大量人才流向半导体行业。“经过人才、技术、设备的长期储备,中国半导体已完成产业初期的原始积累。”
目前,大部分中低端半导体产品实现了替代,但高端产品的渗透率还有待提升。“在消费类电子和部分工业级和通信领域,如光芯片、光模块、通信PCB等产品,国内供应商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到2025年在这些领域能够实现全方面国产化。在中高端领域,2026年至2030年能够实现在包括车规、计算等领域的半导体芯片的全面替代。”华兴资本预计。
另一方面,在半导体材料发展上,产业主要围绕以硅(Si)、锗(Ge)等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及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为主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发展。
“但随着电动车、数据中心及新能源等应用加速发展,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热导性能、轻量化、高温、耐高压以及承受大电流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适合制作高压高频的大功率器件,这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未来大力发展的方向,并实现弯车道超车,因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距离国际领先水平只差距5年左右。”
清洁能源:光伏风电在2030年前后成主力电源
在双碳战略下,光伏、风电、储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发展重点。
就清洁能源而言,华兴资本预计,未来十年,清洁能源装机将增加约16亿千瓦,2020年到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5%,成为主力电源。
由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为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保障电网安全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光伏所关注的技术路线上,电化学储能将迎来爆发。
“尽管光伏和风电是我国清洁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未来仍有较大的空间。”华兴资本谈到,就光伏产业链电池片环节来看,先进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光伏降本增效存在更大发展空间。而目前,电池片多种先进技术路线并存。PERC技术市占率约85%,N型的TOPCon和HJT技术逐步成熟、成本降低,占领中高端市场。
未来十年预计光伏格局将逐步变为N型电池主导的局面,钙钛矿(PSC)薄膜电池和晶硅-PSC叠层电池满足部分高端市场需求。
此外,随着电池片的创新,也可能引领光伏产业新一轮变迁。
最后,储能将成为火电逐步退出后最重要的电力调节资源。“光伏和风电本身具有高度随机性、波动性,且不具备调节能力,因此当它们成为主力能源后需要额外配储。”华兴资本谈到,而电化学储能将是远期电力系统的主要储能形式,其中锂电将是中期主流。
“这一方面是由于抽水蓄能是传统电网侧储能的主要模式,主要优点是技术成熟、容量大、成本低,但可供开发的资源不多,分布受地理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电化学储能具备能量密度较高、建设周期短、场地限制少等特点,是未来电力系统的主要储能形式。其中锂/钠离子电池将是中期的主要方案,到2030年前后,电池储能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抽水蓄能相当。”
中国电网重输轻配,输电网坚强,配电网受制于成本因素相对脆弱,是未来电网改造的重点。“而电力行业关系国家安全,主干网的智能化仍会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主导。
未来留给民营资本的机会主要在配电网和微网的改造和管理上,如用户需求管理、分布式发电和储能、响应主电网需求等。”华兴资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