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智库专家联合解读政治局会议:首提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还有哪些重要定调?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3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据了解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杨畅:稳住经济基本面,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针对本次会议通稿,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

1、稳住经济是核心。根据会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具有比较平稳的延续性,尤其是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与货币政策的更加精准,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为明年经济更加平稳和修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自立自强是重点。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产业发展是必然要求,现阶段更加强调与安全并举,或许突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上,典型代表例如半导体产业,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都有望得到产业政策的发力支持和针对性破解。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发、产业化前期以及大规模推广阶段,都有望得到政策的配套支持。

3、防住风险是底线。“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现阶段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处理模式和处理范式,针对隐性债务、房企流动性都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举措,现阶段,进一步强调底线思维,也有望推动具体的政策措施,从防范风险蔓延逐步向控制风险演化、化解风险苗头的前端转移。 杨畅最后提出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疫情反复超预期风险。

王青:会议时间节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或将逆势走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本次会议的要点做以下解读:

1、本次会议在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要调整之际召开,对判断下一步我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具有关键意义。 当前各地防控政策正在根据疫情形势发展,进行三年以来最重要的优化调整,总体方向是逐步放松管控,引导社会经济恢复常态。由此,市场对2023年国内经济走势的信心显著改善,这已在近期资本市场上得到一定体现。可以看到,本次会议强调明年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疫情防控政策的大方向已经确定。2023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将是“走出疫情”。尽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社会经济生活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的大局已定。 本次会议强调,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在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扰动趋势性缓解后,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其中疫情影响消退后的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进而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判断,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出“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0%至6.0%,显著高于今年约3.0%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202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背景下,中国经济将逆势走强。

2、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其中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是重点所在。 本次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考虑到短期内疫情对宏观经济还可能存在一定扰动效应,房地产行业仍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2023年经济增长动能很可能前低后高。加之明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明显减弱,我们判断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这尤其会在上半年有明显体现。 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2.8%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不会明显低于今年的3.65万亿。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同时也能抵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考虑到2022年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预计明年这些政策工具将逐步退坡。我们判断,明年财政政策“加力”的重点,或将从今年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我们判断2023年上半年各地财政部门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货币政策方面,在经济增速回升背景下,2023年出台新的降息降准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明年物价形势整体温和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收紧的概率也较低。2023年央行将继续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宽信用过程也将在上半年持续。这将为财政政策发力以及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宏观政策的重心有望从逆周期调控回归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等,将成为2023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我们判断,明年围绕切实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等,各部门有望出台一批具体措施。这不仅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还将将为我国经济在中长期内保持5.0%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提供基础性动力。

郑后成:货币政策“稳中偏松”,投资关键作用凸显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郑后成认为,在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下持续下探,以及美国ISM制造业PMI在11月跌破荣枯线的背景下,后期国际油价大概率继续下行,使得2023年出口增速大概率持续承压,并在上半年持续录得负增长。外需的收缩,使得内需的重要性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12月6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内需方面,出口增速下行冲击出口产业链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利空消费增速。因此,“投资的关键作用”凸显。在投资内部,考虑到出口增速下行大概率拖累制造业投资增速,使得其在2022年的基础上下行,对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成边际利空,预计2023年宏观经济的拉动力主要来自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2023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主基调,央行大概率还将继续降准,房地产市场还将出台重磅政策,5年期LPR报价大概率继续下行。

杨博光:会议延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 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

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博光解读,随着美、欧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深化,因加息因素导致成本提升与投资减缓,叠加外部需求放缓,外围金融风险逐步攀升,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升温,依托内需经济为首要。《会议》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此,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以消费为基础,以投资为关键,扩大内需稳定总量,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整体而言,《会议》延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各项政策基调体现对经济发展持有积极态度,利于加速恢复企业与居民信心,给2023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温彬、王静文:会议为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引出新动向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认为具体来看,此次会议有以下新动向值得关注。

1、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风险区域划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十个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各方对层层加码和过度防控的担忧会逐步缓解,市场预期有望大为改善。从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经验看,在重新开放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个季度左右的短暂放缓,主要原因是放开后疫情快速蔓延、病例激增,居民因害怕感染而减少活动,人员流动性将下降。但度过这一阶段之后,经济运行将会回归正常轨道。

2、力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反复、出口回落、房地产低迷以及地缘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年度5.5%左右的增长目标已经难以实现,IMF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落在3.2%左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定调之后,特别是随着疫情冲击减弱,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此次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三稳中,“稳增长”排在第一位。会议要求“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精神一脉相承。由于明年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稳增长要更多依赖内需,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3、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从今年情况来看,市场预期在经济压力下并未明显好转,不但居民部门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苗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也降至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要提振市场信心,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得到好转。

薛洪言:促销费将持续拉动国内需求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可以预见,2023年国家在促消费上面会继续发力,综合来看,相关政策有望以汽车、家电、餐饮为抓手。汽车消费占社零总额10%左右,对于稳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已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相关政策有望延续;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在疫情期间多被推迟购买,其中,大家电与地产销售同步性高,潜在修复空间较大,政策发力的杠杆效应更足,有望随地产刺激政策同步落地;餐饮消费占社零总额的11%左右,且疫情期间受损严重,复苏阶段更需要政策扶持,餐饮消费券有望重出江湖。

严跃进:会议明确扩大国内需求 地产领域成为关注要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解读,此次会议对于理解后续包括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导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为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总基调 2023年是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会议明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等表述,对于目前市场关注的基本路线、疫情防控、市场信心等都做出了清晰的政策指导。三稳一化解的工作将继续推进,会议明确,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从风险防范方面,预计各类新的政策会继续出台,防范各类风险扩大或传染。经济工作目标上,会议明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里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整体好转”,这充分说明明年确保经济方面的质与量的积极提振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扩需求化风险是地产领域的关注要点 此次会议明确,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需求方面的提法依然比较多。而在过去的各类会议上,房地产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提及频率依然比较高。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强调总基调,但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住房消费需求会有各类新的提法,且一些细分的重磅的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也会密集出台,且有别于2014年-2015年,以及今年既有的政策内容。此次会议同时提及,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点也有一部分会涉及到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房地产三座大山都有潜在的风险,即保交楼、债务违约问题和销售问题。这三个领域都需要密切防范风险,防范风险蔓延至银行等金融部门以及优秀房企层面。

谭雅玲:形势严峻,需抓紧时间变被动为主动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认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岁末年初这一事件点,发出的指导方针与方向建议都十分重要。谭雅玲举例,如此前海关发布的11月外贸数据就十分值得警示。目前,企业和实体维稳艰难,进出口负增长需要尽快改善。

一方面,面对今年经济形势减速的心态,我们必须客观和理性。毕竟全球经济不良对我国影响在所难免,而我国又集多方问题于一身,结构关联压力较大。即使政策投入很大,但相对情绪与行为约束性将使得经济恢复面临较大阻力,从主观努力梳理,当前最务实有效的应对举措,是针对性地改革与改进。

另一方面,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的评论十分贴切,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和面对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今年时间已经不多,但中央已经意识到突破与改进的时机迫在眉睫。这次会议发出的信号,既是一种安抚性的心理保障和信心支持,更是激发斗志与开拓思路积极进取的重要号令。对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在年末的有限时间里积极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尤其对于外贸来说,积极拓展海外需求与订单将是来年的重要机会。

江瀚: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稳字当头是大势所趋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此次经济政策,整体经济求稳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其实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不断细化稳健的经济发展目标,推动整个市场经济向着更加稳定也更加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稳就业,稳物价的整体目标趋势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当前全世界经济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如何能够把就业市场稳住,是整个经济发展稳定的基本派,这也是当前各产业的一个集体目标。

此外,在稳增长层面,其实我们看到了整个市场,有着较强的经济韧性,伴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科学化,未来整体市场更加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次的目标导向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在于说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安全与增长,并行保证整个经济的安全发展其实非常重要,这就依靠整个经济内循环的不断发展需要靠拉动内需的增长,推动内部投资的发展来更好的让整个市场进入更加有效的发展区间之内。

最后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科技产业特别是产业互联网将会成为市场发展的核心优势,未来如何推动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从原先的网上逐渐形成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有效动能,可能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方向和脉络。

董希淼: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在“精准”、“有力”下功夫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此次会议提出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持续助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群体的精准滴灌。“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应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当然,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共同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周期及外部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伍超明:会议直面疫情防控问题,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抓手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会议不回避热点问题,至少直面明确回答了三大问题: 一是疫情防控问题,明确提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与其他政策一起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是信心提振问题,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具体举措上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预示会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大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高水平开放力度;

三是经济增长问题,指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排在首位,消费和投资尤其是消费成为重要抓手。

胡继晔:市场活力或将提升,真正实现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博导胡继晔认为,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还有重要的亮点是,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每个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都充分发挥。

1、干部敢为:疫情期间问责严厉,一些干部怕出问题,怕出事儿,所以就层层加码,以“不出事”为最高宗旨。此次提出干部敢为,就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当然必须要有制度性的保障,让敢为的干部没有后顾之忧。

2、地方敢闯: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改革措施都是从地方开始的,如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就是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我国各地的财政都分灶吃饭,是典型的财政联邦主义,所以地方敢闯非常重要,当年各地竞相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现在更需要鼓励充分发挥地方的活力。

3、企业敢干: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非常艰难,幸存下来的企业要发挥企业家精神,企业敢于投资,敢于上新项目、提供新服务、生产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

群众敢首创:群众的首创精神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签下生死状,包产到户,就体现了群众的首创精神。目前经济下行局面的扭转要靠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

谭小芬:会议提出新提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谭小芬认为,会议有诸多新提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政策防控措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1、政治局会议充分肯定了202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明年经济工作突出三个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稳增长放到了更高和更重要的位置,这实际上体现出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根本出路;同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

2、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后的踏浪前行之年。从外部看,逆全球化依然翻涌,加息周期下的全球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地缘政治冲突仍此起彼伏;从内部形势看,预期转弱和需求收缩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房地产风险、消费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疫情防控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人流仍存在一定障碍。

3、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是基于疫情变异特点因时因势做出的调整,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干扰。未来可能出现乐观、悲观、中性三种情景。

4、明年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相较今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与 2019 年的“加力提效”一致,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与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支出政策优于减税降费的收入政策,带动总需求回升。

5、货币政策仍会相对宽松,基调是“精准有力”,预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房地产风险上将有所作为。同时,货币政策预计仍将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全力稳增长。

6、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齐心协力谋发展。

罗志恒:肯定2022年成就,总体基调“稳”是关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作出解读,认为会议肯定了2022年成就,对明年经济提出三个稳,稳增长是关键,政策力度更大、更加协同。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稳增长放到了更高和更重要的位置,这实际上体现出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根本出路;同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

三个稳实际上涵盖了“六稳”“六保”,做好“六稳”“六保”归结到一条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速,六稳是手段和方式,最终是为了经济发展(稳增长)和人民生活(稳就业和稳物价)。

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后的踏浪前行之年。从外部看,逆全球化依然翻涌,加息周期下的全球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地缘政治冲突仍此起彼伏;从内部形势看,预期转弱和需求收缩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房地产风险、消费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疫情防控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人流仍存在一定障碍。在如此背景下,必须从深化改革、推出更大力度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协同、提振信心等方面全面施策。

李宗光:以稳为主,市场不要试图绑住政策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宗光对此次工作部署做出分段点评。 一、总体部署方面

1.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未变。继续强调多重目标,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表述中首次提到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未来政策若有力落地则值得期待。

3.经济目标从“保持在合理区间”转为“整体好转”,目标更加进取有为。

二、货币、财政政策方面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政策的宽松仍在逆周期调节之列,不会改变经济趋势,更不会搞大水漫灌。

2.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对比去年的“提升效能、精准可持续”,力度稍微强一些,但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和支出,基本不可能。

3、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对比去年的“灵活适度”,进取性更强。

三、产业政策方面

1.强调安全与风险:“保持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底线”。当前最大的金融风险来自房地产,必须要重视。

2.提到“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来增强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未来对提振民营经济或许有更多政策落地。

3.科技政策、民生政策、拉动内需、对外开放部分表述有所简化。

4、房地产政策反而一个字没有提,值得领会。

四、整体判断方面

1.以稳为主,坚持底线思维,稳增长有政策牛肉,但没有大水漫灌,市场不要试图绑住政策;

2.产业政策重视安全,利好硬科技行业补齐短板;

3.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方面后续或有政策出台,值得期待。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3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据了解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为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杨畅:稳住经济基本面,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针对本次会议通稿,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

1、稳住经济是核心。根据会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会具有比较平稳的延续性,尤其是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度加力与货币政策的更加精准,再配合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有利于为明年经济更加平稳和修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自立自强是重点。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产业发展是必然要求,现阶段更加强调与安全并举,或许突出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上,典型代表例如半导体产业,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都有望得到产业政策的发力支持和针对性破解。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发、产业化前期以及大规模推广阶段,都有望得到政策的配套支持。

3、防住风险是底线。“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现阶段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处理模式和处理范式,针对隐性债务、房企流动性都形成了一系列良好的工作举措,现阶段,进一步强调底线思维,也有望推动具体的政策措施,从防范风险蔓延逐步向控制风险演化、化解风险苗头的前端转移。 杨畅最后提出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疫情反复超预期风险。

王青:会议时间节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或将逆势走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本次会议的要点做以下解读:

1、本次会议在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要调整之际召开,对判断下一步我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具有关键意义。 当前各地防控政策正在根据疫情形势发展,进行三年以来最重要的优化调整,总体方向是逐步放松管控,引导社会经济恢复常态。由此,市场对2023年国内经济走势的信心显著改善,这已在近期资本市场上得到一定体现。可以看到,本次会议强调明年要“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疫情防控政策的大方向已经确定。2023年宏观经济的主基调将是“走出疫情”。尽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波折,但社会经济生活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的大局已定。 本次会议强调,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意味着在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扰动趋势性缓解后,国内经济增速将出现反弹,其中疫情影响消退后的消费修复将成为主动力,进而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明显增强。这也是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判断,明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出“5.0%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实际GDP增速有望达到5.0%至6.0%,显著高于今年约3.0%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2023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背景下,中国经济将逆势走强。

2、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其中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是重点所在。 本次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考虑到短期内疫情对宏观经济还可能存在一定扰动效应,房地产行业仍将低位运行一段时间,2023年经济增长动能很可能前低后高。加之明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明显减弱,我们判断2023年宏观政策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这尤其会在上半年有明显体现。 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2.8%左右,与今年基本持平,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不会明显低于今年的3.65万亿。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同时也能抵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考虑到2022年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预计明年这些政策工具将逐步退坡。我们判断,明年财政政策“加力”的重点,或将从今年的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实施大规模退税转向全面提振消费——我们判断2023年上半年各地财政部门促消费政策有望持续加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货币政策方面,在经济增速回升背景下,2023年出台新的降息降准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但在明年物价形势整体温和背景下,货币政策转向大幅收紧的概率也较低。2023年央行将继续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宽信用过程也将在上半年持续。这将为财政政策发力以及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宏观政策的重心有望从逆周期调控回归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等,将成为2023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我们判断,明年围绕切实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等,各部门有望出台一批具体措施。这不仅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还将将为我国经济在中长期内保持5.0%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提供基础性动力。

郑后成:货币政策“稳中偏松”,投资关键作用凸显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郑后成认为,在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下持续下探,以及美国ISM制造业PMI在11月跌破荣枯线的背景下,后期国际油价大概率继续下行,使得2023年出口增速大概率持续承压,并在上半年持续录得负增长。外需的收缩,使得内需的重要性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12月6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内需方面,出口增速下行冲击出口产业链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利空消费增速。因此,“投资的关键作用”凸显。在投资内部,考虑到出口增速下行大概率拖累制造业投资增速,使得其在2022年的基础上下行,对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成边际利空,预计2023年宏观经济的拉动力主要来自基建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在此基础上,我们推断,2023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维持“稳中偏松”主基调,央行大概率还将继续降准,房地产市场还将出台重磅政策,5年期LPR报价大概率继续下行。

杨博光:会议延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 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

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博光解读,随着美、欧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深化,因加息因素导致成本提升与投资减缓,叠加外部需求放缓,外围金融风险逐步攀升,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升温,依托内需经济为首要。《会议》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此,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以消费为基础,以投资为关键,扩大内需稳定总量,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整体而言,《会议》延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各项政策基调体现对经济发展持有积极态度,利于加速恢复企业与居民信心,给2023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温彬、王静文:会议为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引出新动向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认为具体来看,此次会议有以下新动向值得关注。

1、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风险区域划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十个方面做了进一步优化。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各方对层层加码和过度防控的担忧会逐步缓解,市场预期有望大为改善。从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经验看,在重新开放的初始阶段,经济增长可能会有一个季度左右的短暂放缓,主要原因是放开后疫情快速蔓延、病例激增,居民因害怕感染而减少活动,人员流动性将下降。但度过这一阶段之后,经济运行将会回归正常轨道。

2、力争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反复、出口回落、房地产低迷以及地缘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年度5.5%左右的增长目标已经难以实现,IMF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落在3.2%左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定调之后,特别是随着疫情冲击减弱,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此次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三稳中,“稳增长”排在第一位。会议要求“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精神一脉相承。由于明年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稳增长要更多依赖内需,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3、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从今年情况来看,市场预期在经济压力下并未明显好转,不但居民部门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苗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也降至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要提振市场信心,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得到好转。

薛洪言:促销费将持续拉动国内需求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可以预见,2023年国家在促消费上面会继续发力,综合来看,相关政策有望以汽车、家电、餐饮为抓手。汽车消费占社零总额10%左右,对于稳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已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相关政策有望延续;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在疫情期间多被推迟购买,其中,大家电与地产销售同步性高,潜在修复空间较大,政策发力的杠杆效应更足,有望随地产刺激政策同步落地;餐饮消费占社零总额的11%左右,且疫情期间受损严重,复苏阶段更需要政策扶持,餐饮消费券有望重出江湖。

严跃进:会议明确扩大国内需求 地产领域成为关注要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解读,此次会议对于理解后续包括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导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1、为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总基调 2023年是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会议明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等表述,对于目前市场关注的基本路线、疫情防控、市场信心等都做出了清晰的政策指导。三稳一化解的工作将继续推进,会议明确,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从风险防范方面,预计各类新的政策会继续出台,防范各类风险扩大或传染。经济工作目标上,会议明确,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里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整体好转”,这充分说明明年确保经济方面的质与量的积极提振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扩需求化风险是地产领域的关注要点 此次会议明确,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需求方面的提法依然比较多。而在过去的各类会议上,房地产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提及频率依然比较高。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更强调总基调,但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住房消费需求会有各类新的提法,且一些细分的重磅的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也会密集出台,且有别于2014年-2015年,以及今年既有的政策内容。此次会议同时提及,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点也有一部分会涉及到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房地产三座大山都有潜在的风险,即保交楼、债务违约问题和销售问题。这三个领域都需要密切防范风险,防范风险蔓延至银行等金融部门以及优秀房企层面。

谭雅玲:形势严峻,需抓紧时间变被动为主动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认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岁末年初这一事件点,发出的指导方针与方向建议都十分重要。谭雅玲举例,如此前海关发布的11月外贸数据就十分值得警示。目前,企业和实体维稳艰难,进出口负增长需要尽快改善。

一方面,面对今年经济形势减速的心态,我们必须客观和理性。毕竟全球经济不良对我国影响在所难免,而我国又集多方问题于一身,结构关联压力较大。即使政策投入很大,但相对情绪与行为约束性将使得经济恢复面临较大阻力,从主观努力梳理,当前最务实有效的应对举措,是针对性地改革与改进。

另一方面,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的评论十分贴切,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和面对问题的严重性。尽管今年时间已经不多,但中央已经意识到突破与改进的时机迫在眉睫。这次会议发出的信号,既是一种安抚性的心理保障和信心支持,更是激发斗志与开拓思路积极进取的重要号令。对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在年末的有限时间里积极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尤其对于外贸来说,积极拓展海外需求与订单将是来年的重要机会。

江瀚: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稳字当头是大势所趋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分析此次经济政策,整体经济求稳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其实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不断细化稳健的经济发展目标,推动整个市场经济向着更加稳定也更加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稳就业,稳物价的整体目标趋势是很明确的,特别是当前全世界经济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如何能够把就业市场稳住,是整个经济发展稳定的基本派,这也是当前各产业的一个集体目标。

此外,在稳增长层面,其实我们看到了整个市场,有着较强的经济韧性,伴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科学化,未来整体市场更加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这次的目标导向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在于说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安全与增长,并行保证整个经济的安全发展其实非常重要,这就依靠整个经济内循环的不断发展需要靠拉动内需的增长,推动内部投资的发展来更好的让整个市场进入更加有效的发展区间之内。

最后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科技产业特别是产业互联网将会成为市场发展的核心优势,未来如何推动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从原先的网上逐渐形成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有效动能,可能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方向和脉络。

董希淼: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在“精准”、“有力”下功夫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此次会议提出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表明,下一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如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持续助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群体的精准滴灌。“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应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当然,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力、综合施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共同面对疫情冲击、经济周期及外部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伍超明:会议直面疫情防控问题,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抓手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会议不回避热点问题,至少直面明确回答了三大问题: 一是疫情防控问题,明确提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与其他政策一起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是信心提振问题,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具体举措上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预示会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大的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高水平开放力度;

三是经济增长问题,指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增长排在首位,消费和投资尤其是消费成为重要抓手。

胡继晔:市场活力或将提升,真正实现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教授、博导胡继晔认为,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亮点。还有重要的亮点是,要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每个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都充分发挥。

1、干部敢为:疫情期间问责严厉,一些干部怕出问题,怕出事儿,所以就层层加码,以“不出事”为最高宗旨。此次提出干部敢为,就是鼓励各级领导干部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当然必须要有制度性的保障,让敢为的干部没有后顾之忧。

2、地方敢闯: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改革措施都是从地方开始的,如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就是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我国各地的财政都分灶吃饭,是典型的财政联邦主义,所以地方敢闯非常重要,当年各地竞相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现在更需要鼓励充分发挥地方的活力。

3、企业敢干: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非常艰难,幸存下来的企业要发挥企业家精神,企业敢于投资,敢于上新项目、提供新服务、生产新产品,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

群众敢首创:群众的首创精神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当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签下生死状,包产到户,就体现了群众的首创精神。目前经济下行局面的扭转要靠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

谭小芬:会议提出新提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谭小芬认为,会议有诸多新提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政策防控措施;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1、政治局会议充分肯定了202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明年经济工作突出三个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稳增长放到了更高和更重要的位置,这实际上体现出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根本出路;同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

2、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后的踏浪前行之年。从外部看,逆全球化依然翻涌,加息周期下的全球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地缘政治冲突仍此起彼伏;从内部形势看,预期转弱和需求收缩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房地产风险、消费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疫情防控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人流仍存在一定障碍。

3、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是基于疫情变异特点因时因势做出的调整,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干扰。未来可能出现乐观、悲观、中性三种情景。

4、明年财政政策基调是“加力提效”,相较今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与 2019 年的“加力提效”一致,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与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支出政策优于减税降费的收入政策,带动总需求回升。

5、货币政策仍会相对宽松,基调是“精准有力”,预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中小企业、纾困房地产风险上将有所作为。同时,货币政策预计仍将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全力稳增长。

6、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齐心协力谋发展。

罗志恒:肯定2022年成就,总体基调“稳”是关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作出解读,认为会议肯定了2022年成就,对明年经济提出三个稳,稳增长是关键,政策力度更大、更加协同。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稳增长放到了更高和更重要的位置,这实际上体现出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困难的根本出路;同时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这抓到了问题的核心,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将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

三个稳实际上涵盖了“六稳”“六保”,做好“六稳”“六保”归结到一条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速,六稳是手段和方式,最终是为了经济发展(稳增长)和人民生活(稳就业和稳物价)。

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不亚于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后的踏浪前行之年。从外部看,逆全球化依然翻涌,加息周期下的全球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地缘政治冲突仍此起彼伏;从内部形势看,预期转弱和需求收缩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房地产风险、消费低迷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疫情防控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人流仍存在一定障碍。在如此背景下,必须从深化改革、推出更大力度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协同、提振信心等方面全面施策。

李宗光:以稳为主,市场不要试图绑住政策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宗光对此次工作部署做出分段点评。 一、总体部署方面

1.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未变。继续强调多重目标,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表述中首次提到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未来政策若有力落地则值得期待。

3.经济目标从“保持在合理区间”转为“整体好转”,目标更加进取有为。

二、货币、财政政策方面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政策的宽松仍在逆周期调节之列,不会改变经济趋势,更不会搞大水漫灌。

2.财政政策强调“加力提效”,对比去年的“提升效能、精准可持续”,力度稍微强一些,但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和支出,基本不可能。

3、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对比去年的“灵活适度”,进取性更强。

三、产业政策方面

1.强调安全与风险:“保持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底线”。当前最大的金融风险来自房地产,必须要重视。

2.提到“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来增强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未来对提振民营经济或许有更多政策落地。

3.科技政策、民生政策、拉动内需、对外开放部分表述有所简化。

4、房地产政策反而一个字没有提,值得领会。

四、整体判断方面

1.以稳为主,坚持底线思维,稳增长有政策牛肉,但没有大水漫灌,市场不要试图绑住政策;

2.产业政策重视安全,利好硬科技行业补齐短板;

3.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方面后续或有政策出台,值得期待。

un_login—登录免费查看最新资讯—
扫码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SMM在线问答访问TA的主页

上海有色网资讯中心,在线回答您的提问!

SMM在线问答
微信二维码今日有色
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关注

下载app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

掌上有色下载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
public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