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开发叠加电站收购,经过一系列资产腾挪后央国企成为光伏电站大户,稳居电站前十榜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央国企不再局限于下游开发,进而将目光转向了光伏制造业,并从主产业链上的电池、组件环节向玻璃、胶膜等辅材渗透。继电站巨无霸之后,未来央国企们跻身光伏制造巨头行列也未可知。
n型爆发,重资投向HJT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根据公开的信息统计,截至目前已有9家央、国企进军光伏制造,触及领域包括电池、组件、逆变器、玻璃、胶膜等多个环节。
从投资主体来看,五大、四小发电集团在制造领域的渗透程度各有不同,大唐、国家能源集团尚未看到涉足光伏制造的公开的信息。而华电、华能、国家电投则在上游动作频频。
尤其是在“n”型接棒之际,华润电力、国家电投、水发集团纷纷切入异质结技术,产能规划超20GW,总投资超185亿元。
规模最大的当属华润电力,2021年华润掷110亿元在浙江舟山投资了12GW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前不久华润启动了该项目配套标准厂房工程总承包招标,项目正式进入实质阶段。
国家电投是央国企中最早布局n型技术的企业,其下属公司黄河水电拥有200MWIBC电池组件产线,IBC电池平均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4.2%,组件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2.1%。根据公开消息,国家电投拟与福建钜能电力共同建设5GW异质结项目,至此国家电投已押宝两大n型技术路线。
水发集团先后在山东布局6GW异质结电池项目,其中1GW项目与山东高登赛能源合作;地方国企浙能电力在2021年增资3亿元认购浙江爱康光电,所投资金均用于异质结和叠瓦组件项目的生产建设。此外,国投电力、浙能电力均已公开投资异质结产线,规模尚未公布。
在n型技术路线中,异质结和TopCon被寄予厚望,从当前进展来看,TOP5组件企业重点布局TopCon技术,目前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而央国企则是与二、三梯队企业联手重资入局异质结,在央国企的支持下,电池组件或将出现新龙头。
产业配套能否催熟光伏制造?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供设备、央国企谋开发是企业合作的主流模式,为保障光伏项目有序进行,央国企每年开展组件、逆变器等设备集采,而近两年,在集采之外与民营企业合资建厂成为央国企的新选择。
除了前述异质结项目,逆变器、玻璃、支架等光伏设备、辅材也成为了央国企的布局重点,个别企业更是全面参与光伏产业链。如华能广西分公司与中南光电合建组件、逆变器、铝边框等光伏发电装备智能科技产业园。
作为终端用户,央国企涉足制造业更有利于降低整体开发成本,同时也将更有利于国企、民营融合发展,理想状态下的主动而为,更有利于双赢。
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区以地面及屋顶为资源,将产业配套作为电站开发的前提条件,个别地方更是在“十四五”规划中给与制造产业一定体量的规划。
可以预见,在产业配套政策的驱动下,作为电站开发主体的央国企在制造板块的布局将逐渐增多。从央国企与地方政府签约合作中也可以看到,布局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助力产业配套落地等体现在协议当中。
然而从我国光伏产业布局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落地光伏制造产业,如在资源匮乏、电价较高的地区无法开展多晶硅等高耗能项目,而光伏电池组件则要考量出口、海运等条件。更严重的是盲目上马带来的产能过剩。
产业配套或许短期内会催生地方光伏制造业发展,但被迫而为也难免会出现“摆烂摊”的情况。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近期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到,“增加扩产项目信息透明度,增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秩序,遏制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期待产业配套松绑后,光伏制造业真正驶入健康发展通道。